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15626800000003

第3章 理论引领与特色区域推进(2)

实践证明:办好特色学校是实现今后10年这两大任务的有效策略。浙江省杭州市有一所刀茅巷小学,1998年险些关闭,那一年只招到了17名学生,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到这所学校读书。当年的莫校长面对着17个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这个时候她做了一个决策,决定让学校走口琴特色办学道路。莫校长小学时候成绩不大好,上了初中之后,她喜欢上了吹口琴,而且她吹口琴之后功课就变好了,于是她就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到学校,进行乐器进课堂的实验。开设口琴教育两年的时候,恰逢第三届亚太口琴节在韩国召开。刀茅巷小学学生跃跃欲试,想去参加亚太口琴节。但由于学校资金严重不足,很难去参赛。面对这个情况莫校长想出一个办法,让孩子们上街卖报筹集经费。第二天杭州各大报纸刊登了这一消息,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后来一家韩国公司全程资助学生们前往韩国参赛,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从那以后刀茅巷小学成为了杭州家喻户晓的小学。参加过比赛的30名学生后来也全部考上了大学。这样一所面临倒闭的小学,因为搞了口琴特色教育,改变了学校的命运,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目前,刀茅巷小学已经发展到拥有22个班级,500余名学生的学校。2005年在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的支持下,这所小学承办了第四届亚太口琴节。这所学校变成了孩子们来了以后就不想离开的地方,成为了一所成功出色的学校。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 傅国亮)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

扫描2006年,一个可能预示着基础教育新发展之路的教育改革实验,在重庆悄然拉开帷幕。这就是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一时间,重庆的中小学以“特色”为旗帜,掀起教育改革的浪潮,百舸争流、百花齐放。

4年后,我们来到重庆,走访重庆的一些区县,走进特色学校,去发现一种理想的坚守,去寻找教育新的方向。

一、选择“特色”,就有希望

沙坪坝区的金沙街小学(以下简称金小)是典型的薄弱学校。几年前,学校因招生困难,差一点“关门歇业”。特色建设,让它们起死回生。

穿过狭长的山洞,终于看见光。在两堵灰色破败的墙前,有一小块空地,停车。下车,眼前是许多待拆迁的破旧房子。金小就蜗居在拆迁房中间。教室是水泥地,楼道里的灯开着,但还是有点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土腥味。很难想象,教室外面不远处,就是繁华的都市。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啊,只要有教育精神在闪光,房子再陈旧、设施再简陋,也一样是令人起敬的好学校。

2001年郭琇任金小校长,当时的金小,一切都黯然无光。创办于1983年的金小,创办不久就陷入生源困境,苦撑待变。1999年,当地的一个丝纺厂破产,金小与其子弟校合并。这是弱弱联合,两校合起来才330个学生,7个班。“我来的时候,金小只剩下6个班了。学校可用3个字概括,就是脏、乱、差。”郭琇说,“包括幼儿园,学生才270人,差一点被撤了。”金小面临生死存亡,郭琇没有退缩。她想,再差的学校,也可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她拿着放大镜,寻找金小的闪光点。寻寻觅觅,她终于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金小就开展了集邮活动。只是,二十几年来,活动一直没有深入下去。“2002年,我们进入新课程。区教委鼓励学校挖掘自己的潜力,开发校本课程。”这就给了郭琇机会。“我和一些参加集邮活动的老师思考:能不能把集邮与教学结合起来?”于是,集邮从一种兴趣活动,开始走进金小的学科课堂。这还只是小范围的实验。

2年后,郭琇想把实验全面铺开。“2004年4月,我们向区里申请了课题,准备全校做。但是遇到了不小的困难。”郭琇说,“当时有两派,一派支持,认为这符合课改精神;另一派反对,认为上课就上课,拿邮票进来干什么?”经过反复研讨,金小形成了共识:让邮票进课堂,把金小做亮。

科学教师徐俐辉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那次郭校长开会,要进行集邮与教学的研究,她说我们就是要抢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把我们学校做得有特色,做亮。我很感动,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校长还这么有激情!”郭琇的执著与激情源自一个朴素的信念:“让所有读金小的孩子不后悔!”

这样又继续做了2年,金小逐渐有了起色。但是,金小教育质量的飞跃,是2006年后通过特色学校创建才实现的。之前,金小的集邮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还是散点而非系统的,浅表的而非深入的。进入特色学校建设之后,金小开始提炼学校的文化精神。

他们围绕邮票特色,提出学校“方寸修身”的办学理念,“方正为人,寸草春晖”的校训,实施“三品”(邮品·学品·人品)教育。“‘三品’教育,第一条就是要求学生应该正直、诚实,说真心话,追求真理,也就是如邮票一样‘方正’。有了良好的人品,才谈得上邮品、学品。”这就把集邮教育上升到了学校的精神文化。由此,金小的路越走越宽,“244”教育模式产生了。“2”指两个渠道:一是课内集邮知识渗透,二是课外集邮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一个“4”指四个培养目标:育德、启智、怡情、健体;第二个“4”指四项内容:一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集邮活动,二是组织编写集邮教材,三是积极探索有效的集邮与学科教学结合模式,四是努力建设集邮校园文化。其中做得最深入最有特色的还是集邮与教学的结合。

“邮票进入课堂要体现‘四育人’的功能。”郭琇说,“如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可以‘以情育人’、‘以史育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可以‘以美育人’,数学、科学等学科可以‘以理育人’。”这是充分挖掘邮票的育人功能。

但邮票对教学还有更多的作用可发挥。金小这样的“穷”学校,许多教具和教学辅助设备不足,而正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让他们的课堂变得广阔而精彩起来。

“关于教学与邮票的结合,我们提出‘四不限’:不限学科,不限教学形式,不限课型。”郭琇说,“我们研究,邮票进入课堂可以实现四大教学辅助功能:创设情境、补充教学资源、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比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师展示《庐山》邮票,4枚邮票,恰好是上下左右不同角度看的,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知道该怎么欣赏庐山了。”

徐俐辉是金小最早进行邮票教学的教师之一。“我现在是科学课老师。从我的实践看,80%的邮票都能进入科学课。比如教‘拱桥的力量’,我就引进有关赵州桥等古代石桥的邮票,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问:‘看了邮票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这些桥要设计成拱形?’就这样引入课题,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区里搞过一次活动:研究什么样的纸桥最能够承重。最后是我们的学生得了冠军。”徐俐辉说,“为什么呢?得益于邮票。做纸桥之前,孩子要研究,什么结构的桥最结实,于是调查、设计、实验。我们的孩子就是通过邮票,发现古代石桥都是拱形。他们就以赵州桥为例,按照其结构,并照其尺寸比例设计、制作了纸桥。结果,评委说,任何学校学生做的纸桥都比不上金小的能承重。”

一枚枚邮票,让金小的课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此外,金小还建立了少年邮局,在磁器口设立流动服务工作点,并组织学生参观邮政人员工作流水线,了解邮件流通的整个过程。

每年举办金小集邮节。“这一天学生不做作业,上午有学生的表演、演讲,下午是跳蚤市场。”郭琇说。虽然至今只举办了两届,但已经声名远播。“2010年4月30日,第二届如期举行,重庆市及其他地区的集邮爱好者,有的甚至不远万里,都慕名而来,就是为了到我们学校盖一个纪念邮戳,并把对邮票的热爱传递给孩子。对此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个‘大邮友牵小邮友起步走’主题活动,让大邮友给小邮友们讲自己集邮的故事,讲邮票背后的故事,讲集邮的常识,等等。”

自从围绕集邮开展特色学校创建之后,4年来,金小一年一个样。“从硬件到校园环境、教师队伍,我们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有学生500多人,12个班,比4年前翻了一番。”郭琇骄傲地说,“区里还在我们周围征地,壮大金小,准备把我们发展成为30个班!”

金小成了当地的一个教育品牌,它的影响正在向外一圈圈扩散。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学校、重庆市“留守儿童”示范学校、课改实验先进校……在金小的带动下,沙坪坝区的天星小学、黔江的新华小学等都走进了“小学教学与集邮结合的研究”。

特色,挽救了金小,成就了金小。

二、从边缘走向中心

九龙坡区的杨家坪小学(以下简称杨小)和南岸区的江南小学(以下简称江南),两校都经过合并之“痛”。杨小历经三次合校、两次搬迁,已元气大伤,处于薄弱学校边缘;江南也是由两校整合而成,生源又呈现出二元结构,内涵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但通过特色学校建设,两所学校都获得了新生命。

(一)江南:国际象棋的“蝶变”

江南和杨小校情类似,特色发展的思路也类似。这就是由一个特色项目,转化、升华成照亮学校前行的文化之光,从而使学校完成脱胎换骨的变化。

2008年7月,田琪就任江南校长。当时江南生源是典型的二元结构:主体部分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和农转非家庭,另有20%左右来自周边高校的高知群体。“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怎么把来自不同层面家庭的孩子融合好、教育好。”

其实江南一直不乏特色。“我们学校有几个特色项目,一是国际象棋;二是足球,我们是重庆第一批少年儿童足球俱乐部的学校,2011年还获得重庆市11岁组冠军;三是科技,比如航模、海模、车模,在重庆都处于领先水平。”田琪说。

怎么从特色项目学校转变为特色学校?江南人进行了苦苦思考和周密论证。最后他们选择了以国际象棋为突破口。

“以国际象棋为特色,是基于我们对特色学校的理解和我校现实情况的考虑。”田琪解释,“第一,我们做国际象棋20多年,已经形成了风格;另外,以国际象棋为特色的学校很少,有也多是依托少年宫来做,我们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属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我们还有优质的教育成果,培养出了章钟、黄茜两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第二,国际象棋是智力体操,大多数学生可能不会走向运动之路,但通过国际象棋的启智养德,最后他们都将成为国家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国际象棋可以普惠更多的孩子。第三,作为体育项目,国际象棋可以成为国际性人才交流的一种手段,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有助于他们成人成才。第四,可以从国际象棋棋理中提炼出思想,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但要把特色项目上升为学校特色,还必须对之进行抽象、提炼,从而把特色项目升华为一种思想、一种文化。

田琪没有“唯我独尊”,而是发动全校老师一起参与、思考。“我和学校管理层都认为,学校建设不光是领导层的事,更不光是校长一个人的事。一定要有广大教师、家长乃至学生的高度参与、高度认同,这样才能把学校发展好。”

田琪选择了一个星期天,开展全校演讲比赛,主题就是:把国际象棋定位为学校特色建设突破口之后,学校的整体特色内涵是什么?校训是什么?这次演讲让田琪非常感动。学校规定每个年级一个人主讲,但是,自始至终,演讲都不是主讲者的“独角戏”,而是他在台上讲,“台下就有许多人互动,有的举着牌,把演讲人提出的口号、校训的具体内容演示在上面,或者随声附和。大家就像是建设自己的家一样出谋划策。”老师们提出的校训多姿多彩:“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做最好的自己”“健康、快乐、博爱、勤奋”……不一而足。田琪作为参与者一员,也走上讲台与老师们PK,提出自己的思考:“走好每一步”。结果,大家都认为这个寓意深刻,又简单明了,就确立为校训了。从此,“走好每一步”就上升为江南的核心价值观,指引着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

为了“走好每一步”,江南进行了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在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国际象棋课,所有学生都参加,由特招的专业教练进行普及培训,目的是保证每一个人都会下。每周三中午,是特色活动课,不光是下国际象棋,还把国际象棋运用到别的方面,比如喜欢音乐的孩子,可以把国际象棋的元素运用到舞蹈、唱歌中。”田琪说,“我们还研究,通过棋理,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发挥启智养德的作用。比如有的老师找到了数学与国际象棋的相通之处,找到国际象棋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但是,更重要的是,“走好每一步”作为一种理念,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生活的血液中。比如,他们提出,在学校发展层面,要走好“两步”:立足实际,高瞻远瞩。“立足实际才能使我们更加清醒,走好每一步;高瞻远瞩才会不畏浮云,走远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