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评范文点评
15625000000022

第22章 社会生活片影评范文点评(3)

而作者分析的“美国精神”,恰恰是“美国神话”的一种表现。作者进一步将之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后保守主义情结的回归联系在一起,指出阿甘的历程就是美国人的精神历程,《阿甘正传》在表面的“反智主义”背后,其实是保守主义对传统文化理念包括家庭伦理的回归,是乐观、坚强、自信。“在经历了60年代的动荡不安和70年代的自由放纵之后,进入中年的他们对人生逐渐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开始从激进的运动分子转变为保守的传统观念的守护者。他们重新认可那些曾经失去的传统的价值观和美德。可以说,《阿甘正传》中所赞扬和崇尚的美国精神,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回归的产物。在后工业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人们的精神生活却严重失落,人自身不断地异化,人们的传统美德慢慢地消失,出现了道德败坏、关系淡漠等现象,人们开始对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产生了莫名的怀疑和恐慌。而阿甘的出现正好填补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渴望,他所具有的善良本性和执著自强的精神风貌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精神生活的最佳指向。”这种分析很准确,也很见功力。

这场望穿秋水的爱情——评《云水谣》的主题

尘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相恋,却不能在一起。

——泰戈尔

《云水谣》是一部赏心悦目的爱情文艺片,拍得极纯极美。无论是故事内容、画面构图,还是音响配乐,都散发出一股浪漫气息和感伤情怀。导演尹力用女性般柔软细腻的情感,带领观众走进发生在三个年轻人身上的可歌可泣、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影片刚开始不久便借王碧云侄女之口向观众抛出了一个问题:“在人世间把生者和死者隔开的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开的是什么?”这恐怕连陈秋水和王碧云都不能完全明白吧。他们的恋情太苦涩、太艰辛,彼此拥有的只是满满的回忆、满满的等待、满满的寂寞。虽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却终究经不起命运的捉弄,无法违背上苍的安排。

这几个人注定没有结果,注定是场悲剧。他们小心翼翼地收藏着各自的爱情,神圣地坚守当初许下的诺言,试图用虔诚的信仰浇灌早已进入休眠期的种子,深深执迷于这场望穿秋水的漫长等待。严格地说,这是四个年轻人的故事。薛子路在等王碧云,王碧云在等陈秋水,陈秋水在等王碧云,王金娣在陈等秋水。他们的情感坚定、执著,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就是陈秋水与王金娣的结合,也不能用寡情失信来妄加污蔑。

陈秋水从未停止过对王碧云的思念。从雨夜分离,到抗美援朝,再到支援西藏,王碧云就如天上飘荡的白云,始终相伴。他会将自己的名字改掉,糅入爱人的名字;他会一再拒绝,假装不在意战地小护士的爱慕;他会在夕阳西下、风云移动的傍晚翻看她的画像、照片、戒指;他会在四千米高地上的小医院里疯狂地奔跑,只为去见一个自称是碧云的女子。为爱,秋水尽力了,他真诚地等待过。

而本是千金小姐、大家闺秀的王碧云呢?她的表现着实令观众动容、心痛。她从亭亭玉立、风华正茂的少女变成了鬓角斑白、满脸沧桑的老太太。岁月催人老,时光亦难留。自从陈秋水走后,她就担负起儿媳妇的责任,不辞劳苦、毫无怨言地照顾“婆婆”。这样一如既往地等待了几十个春夏秋冬。孟庭苇的一首歌里唱道:“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一朵雨做的云,云在风中伤透了心不知又将飞向哪去。”爱情如此伟大高贵,使身在其中的人可以忘却自己。

另外,导演通过对王金娣这个人物的精准刻画,赋予了影片更深一层的含义,使爱情的主题实现了突破与升华。她敢爱敢恨、坦率直爽、热情执著、勇于追求。陈秋水对王碧云有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厚情感,所以对王金娣自然就多了份“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态度了。可真爱再次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望着从上海千里迢迢赶来西藏的王金娣,陈秋水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他们含着热泪紧紧拥吻。柔和的灯光从头顶射来,两人的面部一半是暗影,一半是光亮。炉子冒出的热气袅袅升起,氤氲成一种难言的情绪。镜头环绕人物移动拍摄,声光画色完美结合,产生了极具感染力的艺术效果,使得观众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动不已的泪水。

值得一提的是,编剧用心良苦地为这段跨越生死、跨越时空的爱情设定了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动荡不安的台湾、战乱纷飞的朝鲜、苍凉肃穆的雪域高原,都成为他们伟大爱情的见证。恢弘壮丽之感油然而生,这种遥遥无期的等待也从而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能打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片领地。而《云水谣》凭借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做到了这一点。随着人物命运的曲折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观众也不禁发出声声叹息。叹息云、水共同谱写的这曲凄婉哀伤、无可奈何的真爱悲歌,叹息这场望穿秋水的恋情。

这篇影评紧紧把握“爱情”这个主题,从爱情的等待与悲剧性、爱情的主动与爱情的尊严、爱情与时代的关系三个角度进行阐释,文笔优美贴切,分析扎实,并能选取一些典型的细节性镜头和画面证明自己的论点。例如,对于王金娣的分析,就选取了她和陈秋水在西藏见面这样一个场景进行分析,从而展示她对爱情不同于王碧云的另一种令人感动的态度。同时,这篇影评抒情性的选择恰到好处。影评写作是议论文,要以论证为主,但这并不是排斥抒情性。在恰当分析基础上的抒情,可以起到烘托氛围、升华主题、润滑文章结构、点缀文章色彩、彰显文章情感力量等作用。该影评以“爱情”为分析切入点,深切感人、优美浪漫,花团锦簇之间,有着真挚贴切的思考,进而将“情”与“思”融为一体。另外,该文对于泰戈尔名言的引用,也是比较恰当的。当然,影评中的抒情写作也要警惕空泛的抒情、无病呻吟式的抒情,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会模糊影评的文体特点,从而影响影评的效果。

爱情与理想的守候承诺与责任的交织——评《云水谣》之陈秋水

《云水谣》讲述了一个医学院毕业学生陈秋水与王家千金王碧云邂逅之后的一生。现代与回忆的穿插,构成了整部影片的基本框架;爱情与理想的交织,展现了陈秋水一生的经历——唯美浪漫、心系天下、勇于承担责任。

一、唯美浪漫的邂逅,如云似水的爱情

因为做了王家儿子的家庭教师,陈秋水有了与王家千金王碧云的邂逅。两人的第一次见面:王碧云下车开家门,移镜头至进入门内,随着陈秋水在楼上的说话声,王碧云抬头,镜头缓慢转至俯拍,为两人的见面营造了优美抒情的氛围,跟镜头拍摄——王碧云向楼上走去,慢镜头拍摄——两人在楼梯上擦肩而过,回头看。这一系列的镜头表现,为两人的邂逅创造了唯美浪漫的意境,在这一刻彼此间产生了淡淡的爱意。这一次的邂逅,才华横溢、青春萌动的陈秋水对美丽温柔、楚楚动人的王碧云产生好感,由此展开了两人的浪漫爱情。

云的飘逸,水的温柔,像他们名字般如云似水的爱情的一次高潮是在西螺的意外见面。陈秋水得知王碧云来找他,跟镜头拍摄——陈秋水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四处寻找王碧云。这是陈秋水对这段爱情的勇敢追求,是他内心情感的一次强烈表现。这一次的见面确定了他们唯美浪漫的爱情,确定了陈秋水对王碧云爱意的坚持。这是他们爱情的一个高潮点,却也成为陈秋水生活中唯美浪漫的一个终结点。

参加了左翼团体的陈秋水,面对着残酷的现实。为了保存性命,他不得不与王碧云暂时分开。雨夜的告别,成为他与王碧云的最后一次见面。面对深爱的女人,陈秋水许下了为这份爱执守一生的承诺。离开后,他借翻看王碧云留下的画册思念她,并四处打听她的消息,是他对这份诺言、这份爱的执守。这份承诺成为陈秋水日后的精神支柱,却也成为面对深爱他的王金娣内心挣扎的根源所在。

二、感动与责任,挣扎与接受

如果说陈秋水和王碧云的爱情是唯美浪漫、两情相悦的,那么,陈秋水和王金娣的爱情则是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的。

因为思念母亲和王碧云,陈秋水改名为徐秋云,在抗美援朝时遇见了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女人——王金娣。陈秋水作为一名军医,救了受枪伤的王金娣,一场陈秋水被动接受的爱情逐步展开。在这次爱情中,陈秋水面对的是一个可以相互扶持、有着共同理想的女人,但却因为对王碧云一生的承诺,一次次拒绝她。在王金娣刻意诉说了自己的“相亲辛苦”后,陈秋水用一句“差不多就行了”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否定了他们之间爱情的可能性。这也是陈秋水对爱情执著坚守的表现。

这份坚守在经过了内心的强烈挣扎后,最终深埋心底。使陈秋水动摇的正是王金娣的意外举动——把名字改成了王碧云。陈秋水在被告知王碧云前来找他时,开始了影片中的第二次奔跑。这次的奔跑没有了第一次那样的青春步伐,没有了那时的冲动心情,但有着对王碧云从未改变的爱。因为内心的强烈思念,瞬间的错觉让陈秋水把王金娣当成了王碧云。得知王金娣改名后,陈秋水的惊慌与难以接受,因为她一句“把我当成她”变成了感动。这两处细节的展现,说明了陈秋水最终接受王金娣的原因。因为被她的付出所感动,因为对她负有责任,更因为她是“王碧云”。陈秋水用另一种方式完成着对王碧云的承诺,用另一种方式展现着他对爱情的坚守。

三、执守理想,心系天下

如果说王碧云的理想是安安静静地生活,王金娣的理想是追随陈秋水一生,那么陈秋水则有着更为崇高的理想——让更多的人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这也是导致他不得不离开的原因。

震耳欲聋的炮火声昭示了陈秋水为理想付出的开始,一个心系天下的忧苦男人的革命道路的开始。怀着保卫国家的热血激情,陈秋水毅然加入左翼团体,毅然进入西藏,最终因为抢救受难群众而未能及时撤离,遭遇雪崩而殉难牺牲,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人生理想的坚持和追求。这是他对理想的坚守,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唯美浪漫、心系天下、勇于承担责任、为爱与理想终生坚守,这便是陈秋水的一生!

这篇影评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电影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从而提炼出“爱情与理想的守候,承诺与责任的交织”这样一个切入角度,从爱情、理想、责任、承诺之间的关系中,来阐释陈秋水这个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我们不仅要注重抽象的提炼,细致入微、层层深入的分析,更要注重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来切入人物的分析。在这篇影评中,作者就是巧妙地从陈秋水和王碧云、王金娣的关系中揭示人物,从而分析出陈秋水所具有的三重特性——浪漫唯美的艺术化人生追求、责任守护的忠贞道德感,以及心系天下的宏大理想。这样,陈秋水这个人物就比较丰满了。有的同学写人物分析,就是复述与这个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比较苍白无力。另外,这篇影评在文章结构上,也下了一些工夫。三重副标题,层层推进,分析陈秋水性格的不同特点,还是比较新颖别致的。当然,如果能够在文章结尾,对这三重特性再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升华,并与该片将“爱情”和“爱国”熔铸为一体的宏大主题相结合,将会更加精彩。

痛苦挣扎的一粒沙——简评《看车人的七月》中杜红军的人物塑造

没有文艺片的意蕴深厚,回味无穷;没有动作片的龙争虎斗,扣人心弦;没有爱情片的新潮时尚,情意绵绵。影片《看车人的七月》通过朴实的人物形象、简单的生活场景,在琐碎平实的日常生活中演绎了一段都市底层市民无奈与悲怆的故事。导演用不动声色的镜头带领观众进入弱势群体辛酸无力的世界,在灯红酒绿、喧嚣嘈杂的都市生活中寻找城市最根本的主体并投入人文主义关注,感触生命最真实的呼吸与现实最质朴的味道。

都市底层小人物如同广袤土地里的一粒粒沙子,既是土壤的组建主体,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个体,很少有人去领会他们的社会体验和内心情感。他们只有在生存线上卑微地忍耐,谨慎地生存,挣扎着寻求沙砾与沙砾的相拥与碰撞,用最大限度的努力和最小的要求找寻爱情与亲情的希望。

影片《看车人的七月》中的主人公杜红军就是这样一颗小沙砾,作为城市看车人,收入微薄的工作、艰难的生活磨砺出他世故谨慎、卑微忍耐的性格。他坚持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原则,兢兢业业地工作,踏踏实实地生活,为自己找到一个漂亮的花店老板小宋做妻子知足欣喜,为将来孩子能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而不辞劳苦地奔波。

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沉重和不如意,影片的矛盾由两条叙事线索交叉展开,一是青春期的儿子小宇对父亲卑微献媚态度情感上的不理解,言行冲撞升级到摔门而去,父亲在儿子面前始终尽力保持着自己最后的尊严与权威,但最后的尊严与权威也被现实的无奈所打破,父子间情感的交流出现隔阂;二是小宋的无赖丈夫刘三提前出狱,他不满杜红军与小宋的恋爱,坚决不离婚,恐吓、抄家、暴打……杜红军的平静生活被刘三折腾得天翻地覆,辛苦积攒的微薄家业就要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