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评范文点评
15625000000014

第14章 文艺片影评范文点评(6)

暖是理想的等待者、现实的被迫接受者。经受了两度等待的打击,使她由一个期待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暖青春时的梦想就像飘荡的秋千,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和理想。小武生的到来使她情窦初开,用自己的方式去疯狂地爱着。对自己的初恋,她就像对京剧的化装一样充满了好奇。少女之心被爱情吸引,从此无法平复。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就像绳子之于铁环,经不起时间的摩擦。没有结果的等待换来了感情的失落。暖的青春就像婚礼上的红蜡烛随风流淌着,“他看得上咱们?”的现实让暖对爱情逐渐冷淡。一个悲剧的结束昭示着另一个悲剧的开始。井河的诺言许在悲剧的开始——人生无常。井河的诺言成为她再次等待的理由,信是她等待的希望,更是井河的负担。等来的一双新皮鞋是一种安慰、圆谎,这时缥缈的爱情无法满足她对现实幸福的渴望。两次等待的悲剧命运让暖真正认清了现实。在一次雨中,暖触摸到了依靠——哑巴。自己的残废、哑巴的执著和对现实的渴望,使她与哑巴走到了一起。影片中哑巴的遭遇是暖命运的下沉。如暖所说:弯刀对瓢舌菜。十年之后,暖不再是能说会跳、荡秋千谈理想的暖,而是一个被生活历练成熟的妇人,视野也如屋内看到的巴掌大的天。她猜不透井河就像她不会用井河的伞,井河不理解暖就如生活无所谓“好与不好”“合适与不合适”。井河的回乡、对她的看望,给了她和女儿希望。保存皮鞋是思念过去,虽然感伤却有点凄美。伞是井河给予她的幻想,暖宁愿保留皮鞋而不愿接受伞,但暖又不是自私的。伞作为物又是一个新事物、新生活的象征,丫对这种生活就像暖十年前对爱情一样充满了向往,又接受了伞。

哑巴是理想的坚守者、现实的成全者。在与暖发生故事的三个人中,哑巴是最执著的,但哑巴的爱由始至终是苍白无力的,没有竞争力,由于他的失语而使他的爱甚至含而不露。他孤独守候着自己的梦想,当暖在舞台演戏,全村人在看戏时,井河与暖度过愉快时光的秋千架,成了他释放感情的地方。他喜欢暖却不自私,相反用自己的方式来祝福。暖的第一次创伤他无法用语言来弥补,只有用自己的劳作来照顾暖。不管暖怎么样,哑巴对暖始终不离不弃。当暖受伤时,我们看到的是哑巴而不是井河。当井河离开暖后,哑巴对暖的爱显得很无私,他渴望暖有一个好的结局。他撕信是对井河的一种无言的愤怒和不理解。他捞起落水的皮鞋是不想让暖对爱情失去希望。暖的两次不幸,使她注意到了哑巴。导演竭力把哑巴塑造成命运的眷顾者。哑巴不是理想而是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这一切是井河和小武生所不具备的,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无论何时都有一个男人爱着她。井河回乡打破了哑巴生活的宁静又给了他压力,失语更加重了他内心的汹涌澎湃。导演在哑巴身上寄寓了一种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泰戈尔有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哑巴用自己的坚守缩短了这个距离。导演也对这种爱给予了尊重。

《暖》就是在一种欲说还休的矜持中讲述了一个有关良心与责任、爱与背叛的故事。平淡含蓄而又委婉有致的叙事魅力,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伤感情怀。《暖》依旧延续了霍建起散文化的风格,一切娓娓道来。导演把一个本来很残酷的故事内核,巧妙地化解成对于过往的追寻。经过时间的过滤,一切残酷似乎都变得纯净和温情起来。

这是一篇比较成功的影评。这篇影评的特点在于,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细腻贴切、寓情于理的论述性语言。可以说,这篇影评的语言和理论运用都比较圆熟。对于一篇综合评价的影评而言,在开头两段,作者不但运用了很多电影史的资料,而且,该影评精彩地概括总结了这部电影的特点:“故事情节简单明了,画面唯美清新又略带伤感,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生命的思考:命运对每个人的眷顾,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那种至真至纯的感情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接下来,这位作者成功地实践了有关影评的主题—人物—技巧之间的铁三角关系。而且,分论点的概括也比较准确到位,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的概括,来阐释该电影的主题,即“井河是自己理想的实践者、现实的追求者”,“暖是理想的等待者、现实的被迫接受者”,“哑巴是理想的坚守者、现实的成全者”。在这样的阐释中,井河、暖、哑巴三个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都被化为对宿命般的命运的一种宽容和理解。影评的结尾也很好地提升了整篇影评的品位,其总结和延伸都是十分到位的:“《暖》就是在一种欲说还休的矜持中讲述了一个有关良心与责任、爱与背叛的故事。平淡含蓄而又委婉有致的叙事魅力,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伤感情怀。《暖》依旧延续了霍建起散文化的风格,一切娓娓道来。导演把本来一个很残酷的故事内核,巧妙地化解成对于过往地追寻。经过时间的过滤,一切的残酷似乎都变得纯净和温情起来。”

山路弯弯情长长——简析《十七》的美

青年导演姬诚的处女作《十七》是一部清新感人的艺术片,故事看上去有些简单,实际上每一处情节都引人入胜,令观众为之动容。处于懵懂的少年十七要逃走,于是母子俩开始了一段消除隔阂的旅程。母子俩因为无法沟通隔阂越来越深,母亲一次次地努力靠近他,试图化解儿子心里的那块坚冰。不料师傅道出了十七的身世,母亲隐藏多年的秘密终于真相大白,又一次加深了十七的怨恨,使母亲的努力前功尽弃。母亲一路上依然用自己的爱感化十七,这段旅程很快结束了,在车站几经周折,十七终于被感化了。

这是一个消除母子隔阂的故事,景美人美,情景交融,美得让人心醉。婉转悦耳的民歌,唯美的影像,浓浓的母子情、乡里情,这一切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导演有意之为的镜头里。

《十七》的美在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十七全身浸在浅浅的小河里,回忆起小时候母亲刚刚把他接回来的情景,仰望四周的青山向他逼来的压迫感,流露出十多年来内心的压抑和寂寞。十七和母亲踏上山路,母子两人一前一后似乎相隔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因为无法交流,十七总是逃避母亲,一路上伴随着民歌,歌声中透出母亲的心声。母亲也试图留住十七,她总是把十七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让她按着自己的意愿成长,以过激的方式爱着孩子,适得其反,十七逃走的愿望愈加强烈。一场雨让十七与他的初中同学重逢,和同学的闲聊让十七有所觉悟,离开母亲或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十七和母亲的一张照片,象征着两个人多年的隔阂在这一刻完全消除。在驿站一条狗惹得十七慌了神,在惊慌中第一次喊妈,母亲感动地含泪微笑,浓浓的母子情溢满画面,意味深长。这段旅程很快步入尾声,母亲目送儿子离开,镜头转向母亲瘦小的背影,直到她从画面里消失。

《十七》的美在于单纯、善良的畲乡人民。在青山绿水中,十七发现一些不怕人并且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懵懂鱼,母亲把水里的鱼比作山里的孩子,单纯善良,只有这里的水才能养得活它们,外面的世界是复杂的。母亲以此教导十七,同时也在争取挽留十七,叛逆的孩子不但听不进去这些话,反而回过头来反驳母亲的无知。母亲又试图让十七给自己拔掉白头发感动十七,十七又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但母亲一次次的有意靠近多少也给了十七一点感化。十七的木雕师傅多年来一直暗暗地照顾着他们母子,为了十七,木雕师傅与母亲没有走到一起。母亲看到十七铁了心要走,心里有苦说不出,趴在师傅怀里本想痛快地哭一场,不料被十七撞见,误解了母亲。命运似乎执意纠缠着苦命的母子俩,十七一次次地伤母亲的心,怒斥母亲抛弃过他。师傅忍不住道出了十七的身世,十七的父亲喝醉酒拿他去做抵押,母亲苦苦地找了八年才找到儿子。这一切听来犹如晴天霹雳,把十七刚刚得到一点安慰的心又一次搅得粉碎。在车站,好心的老伯伯送上三碗茶,告诫十七不要忘记畲乡对他的养育之恩。不管十七多么不领情,母亲依然坚持挽回十七,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化他。老伯伯对母亲说的一句“这场雨是下不来的”,也暗示了十七已经决定不会离开母亲了。

《十七》的美还在于悦耳动人的歌声,歌声充满感情,将故事娓娓道来。母子两人虽然难以沟通,但总是用歌声委婉地表露他们的内心。十七费力地喊来船夫,母亲却一蹬脚蹦进水里,以回家换鞋为借口又一次想耽误十七离开这里。十七毫不留情地把母亲拉上船,母亲并没有因为得不到儿子的安慰而生气,反倒自娱自乐起来,母亲的快活和宽容也感染了十七。船缓缓地行驶,镜头里展现了一幅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画卷,婉转的歌声在山谷间缭绕,“鱼儿长大要离乡,一路苦笑一路唱”,音乐道出了母亲的心声,难以割舍儿子离开自己,与此同时十七心里的那道伤疤也在慢慢地愈合。十七失足,在一个寺庙前面,母亲跪着祈祷了一夜,直到十七醒来,看到庙里已经站不起身还强忍着疼痛的母亲。此时响起一首动人的民歌,歌声形容母亲的良苦用心,“跪求一夜慈母心,但愿儿能展翅飞”。十七站在庙前,静静地聆听庙里传出的教化人心灵的大悲咒,歌声感染了十七。跪了一夜的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回走,十七守在母亲身边,这一次他主动靠近母亲,两人依旧没有说话,十七终于冲破了自己心中的那块坚冰。在车站母子意外地相见时,当寓言着命运之旅的歌声再次响起时,十七的走与不走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十七》观后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唯美的影像让人心旷神怡,悦耳的歌声别具一番民俗趣味。只有真正拥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灵的人,才会写出如此清新自然、耐人寻味的故事来。

这是一篇朴实自然的影评,胜在情感细腻,捕捉细节准确,论证过程简洁、清晰、翔实。首段,作者直截了当地介绍了这部电影的特点和基本内容。应试性的影评一般要在首段介绍电影的内容和基本特色。很多同学认为,这种做法比较僵化。其实,我们的介绍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概括性的,也可以是描述性的、抒情性的。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能够简洁明了地将这部电影最为基本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这也是影评考试中,阅卷老师考察考生能力的一个基本的得分点。正是通过这种考察,阅卷老师可以看到这名考生对于整部电影的基本把握和理解。有的学生忽略这个环节,常常在段首直接介入影评的写作,这通常会显得比较突兀。特别是对那些对影评写作掌握得还不是很好的同学,更要引起注意。

在第二段,作者阐释了该电影的主题:“这是一个消除母子隔阂的故事,景美人美,情景交融,美得让人心醉。婉转悦耳的民歌,唯美的影像,浓浓的母子情、乡里情,这一切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导演有意为之的镜头里”。而在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作者继续在段首出现了三个主题句:“《十七》的美在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十七》的美在于单纯、善良的畲乡人民”、“《十七》的美还在于悦耳动人的歌声,歌声充满感情,将故事娓娓道来”,通过三个不同的层面,阐释这部电影的美在何处,剪裁得当,条理清晰。而在具体论述中,作者对于电影细节的把握,也是比较准确的。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对电影的本体特征,特别是电影的视听语言,还是缺乏一定的阐释。这也是同学们在写影评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一般而言,我们不提倡将影评写成单纯的影像分析,这样难度偏大,但也不提倡在影评写作中,遗漏对视听语言的分析。

百花深处的文明——评电影《百花深处》的主题

本片讲述了一位“老北京”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自己搬家的故事,突出了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破坏,洞察了现代文明的误区。

“老北京”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过去,也是一个群体、一种文化的标志。本片的主人公冯先生便是一位典型的老北京,他住在平安大道的百花深处胡同。影片通过两个明显的叙事时空的对立,展现冯先生当下的生活场景与冯先生的内心时空。这种叙事时空频繁地交叉出现,凸显了一种悲剧效果,即生活在现代文明下的一个小人物满怀着对旧日生活的向往。一座座高楼、一处处被铲平的土地,都让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打击,他一直活在内心的美丽世界中,然而这样的世界在现代人的眼中却是一种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