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15624900000020

第20章 考生影评作品及优秀范文(6)

《青红》以三线的职工家庭为主体展开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青红的父母懊悔当年从上海到偏远的小镇参加三线建设,父亲一心欲重返上海。为此,他逼没有考上大学上了技校的青红埋头苦读,甚至为了防止她跟车间临时工小根谈恋爱而跟踪她。在这样的重压下,青红无法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正当青红欲屈服于父亲的压力和小根断绝来往时,缺乏沟通的小根误解了青红,将她强暴了。倍受打击的青红自杀未遂后精神失常。面对如此重大的变故,青红一家在一个黎明离开了穷山沟回上海,载着他们的吉普车在处决小根的枪声中驶向远方……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运用了极为稳健的艺术手法。静默的长镜头,缓慢的节奏,人物时常的无语。穷困的山沟,无穷无尽的石阶,雨水的痕迹总是带些晦涩和隐忍的痛。没有高潮的起伏跌宕,没有激情的此消彼长,一切就是那么淡淡然的含蓄和悲苦,似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

影片制作中,王小帅将电影的主旨和情节都进行了细密的考量和精心的安排。在主旨上,他沿袭了第六代导演最擅长的关注“夹缝”的理念。《青红》中有3个“夹缝”引人注目,即时间、空间、情感。这三个“夹缝”使得《青红》更具有历史性和深刻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其作为艺术片的思想意义。

时间的“夹缝”。青红的时代正处于已发生的过去和未知的明天的一线之间。父辈对离开上海支持三线建设的行为已经懊悔了近二十年,但这逝去的二十年已无法再挽回。八十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父辈们,拼命要逃离这个令他们后悔的地方。但是,真的走了,未来会怎样?那时的人们,都不知道面临重大变革的中国,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在时间的夹缝中,他们这些人,背负着历史强加的苦难寻找着未来渺茫的希望,复杂的心态难以言传。

空间的“夹缝”。一边是父辈们生于斯的繁华地上海,一边是青红们长于斯的穷乡僻壤,到底哪里才是真正的“家”?哪里才是他们的归属之地?父辈们满心希望重返上海,而青红们却认定了穷山沟才是家。父辈们心中的上海,在青红看来,不过是被反复咀嚼和怀念的抽象概念。对于一个他们从没去过,甚至不曾在梦里出现的地方,何谈深切的感情?他们就处在这种“不知何处是故乡”的尴尬和矛盾的“夹缝”中间,难以抉择。无法评判是父辈们还是青红错了,谁都没有错。真正错了的,是已逝去的历史的谬误,但这个始作俑者已经无法再拿来指责和批判。

情感的“夹缝”。这是全剧中最具有冲突性的关键所在。几乎剧中每一个人,都在情感的夹缝中苦苦的挣扎——国家和个人,故乡与异乡,家人与恋人,旧意识与新意识,爱与恨,他们,都是普通人,但普通人的悲剧却更加骇人。他们那么深的爱,但他们不懂得怎么爱,怎么表达爱。他们对爱的态度,就像对待握在手中的沙子,抓得太紧太紧了,却使沙子全都漏光。他们不知所措的爱,最终都给所爱的人带来了伤害。

另外,在剧情上的设置上,为了保持故事淡定的风格,王小帅把故事中人物的往事和未来都留了空白,使许多本来能更富于戏剧化的情节被弱化掉了,这样做留下了更多的耐人寻味的空间让人去体会和联想。从父亲于母亲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想象二十年前他们是怎样的建设三线,二十年中他们又是怎样的后悔当初的选择,怎样的梦回上海。从最后精神失常的青红漠然呆滞的目光中,我们可以预想他们回上海后的生活又会遇见怎样的如意和不如意。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太多变数和无常,这样多变的命运,他们,应该怎样去面对?

王小帅的手法是高明的,他借助银幕在人们面前缓缓揭开了一道青红色的历史的伤痕。它所收到的效果,不是对别人的故事惺惺的同病相怜,而是对自己的伤痛真正的刻骨铭心。《青红》算不上一部伟大的影片,但它真真切切的拨动了人们心底最脆弱的那一根弦。

15.对人生意蕴的拓展

——评影片《活着》的主题意蕴

作者:一考生

茫茫人海中,每个人都在人生这座大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经历。命运就像一场构思巧妙的戏剧,大起大落的情节常给人以无限的思索。或许有人会经历一场大悲大喜的人生剧,而后回首品味自己的故事,留下发自内心的感叹:不管怎样,还是要活下去。也许正源于此,影片《活着》中对人生人生意蕴的拓展引起了人们心理上的共鸣。

人们无法预示自己的命运,就如同舞台上的演员无法预料自己的表演在观众心目中的影响一样,道路的起伏曲折,只有坦然面对。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可谓是富与贫、悲与喜、顺与逆的相互交织。出身于富家大院的少爷,不会顾虑将来的生活怎样。赌场中的他仿佛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在他个人看来无疑是输与赢的生死较量,而在旁观者看来,他面临的是作为家庭主流的责任,不管他选择了何种生活方式,最终还是要按照自己面临的道路走下去。事实上他选择了能满足自身享乐的生活,而这种赌注却是十分玄妙的,就如同他手中跳动的彀子,凭借自己的运气就只可能有输赢参半的结局,更何况周围的人不可能让他把命运牢牢地驾驭在自己手中。父亲含恨而终,妻子绝望而去,家产化为乌有,赌场中遭暗算失利的福贵一贫如洗。但是他的这种看似结局的命运,其实只是戏的序幕,对于他和他的家庭来说,这种“结局”是一生之中最好的,甚至是幸运的。

如果说人生这座舞台上人们面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只能静心等待,徐富贵由富转贫的经历则是他后来与全家人在逆流中幸遇的一叶小舟,这次转折实在是给他带来太大的收获。正因为他要为养加糊口而在茫茫路途中奔波,在随后的坎坷人生中才能逢凶化吉,在动乱年代中保住自己的性命。试想,如果龙二没有暗算到徐家那所大宅子,福贵没有把家产输光,那么这个家在四十年代的解放战争中早已不复存在,命运也就不会显得坎坷,戏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这显然不是创作者的意图。舞台上的人生充满了戏剧的跌宕曲折,那环环相扣的情节就恰似演绎着的人生,他向观众展示的是人的生与死的挣扎。在哪个特殊的年代,出身于地主世家的福贵却能在周围人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时成为革命积极分子,在龙二因为拥有那所宅子被枪毙了的时候,作为原主人的他却因为是“工人阶级的进步分子”而保住性命,这又不得不归功于他在当年谋生时为八路军干活时留下的一张成分证明书,而这张证明书却最终来源于赌场上失利的改邪归正。这些使我们不禁为之思索:人生究竟何为福?究竟何为祸?

命运的曲折不会像折尺一般简单,在我们不知道活着是福是祸的迷茫中,戏剧般的人生却没有进入低潮,相反,在一浪接一浪的推动下,情节更显澎湃。在那个特殊年代中,福贵与妻子小心翼翼地跟随着众人的行动,惟恐人们说成“不求进步”,自己的儿子更不能有半点“落后”思想。他们虽然舍不得叫醒沉睡的儿子去学校大炼钢铁,但母亲还是为儿子盛上深含母子之情的饺子,父亲一步步背儿子去学校的途中,父子二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些向我们交代了这样一个现实:对于饱经风霜的夫妻二人,能与儿子过上安定的日子是何等的幸福满足。可命运这场戏又不会平静地演下去,儿子的死又使得福贵一家人从平静走进阴影。活着不仅仅是生命的存在,寻求灵魂的宁静是人的最低要求,至少,要求精神上不遭受重大打击,而这对于徐家来说是种奢求。刚刚从儿子死亡阴影中逃脱出来的妻子家珍,宁愿忍受命运的驱使而期盼着仅有的女儿不再受到羁绊。终于,外甥的诞生又给家庭中带来了和谐的曙光,而女儿的去世又把他们推向了浪涛的顶端。矛盾冲突存在于舞台戏中,而且冲突越激烈越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同样,生命中的起落曲折也是人生的本质内容与特色。命运应该蕴涵着这些交织的情景。

影片在家庭的团聚和画面的暖色调中结束,和谐的气氛充盈在家庭成员残缺的团圆桌上。然而,人生这座舞台上,演绎着人们灵魂与命运的戏剧能够结束吗?我们思索着……

16.淡淡的哀愁,深深的相思

——浅析影片《城南旧事》的艺术特色

作者:一考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佛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导演运用了蕴藉、清新、婉约、淡雅的散文风格,以新颖、独特的视角,简洁、凝炼、含蓄的电影语言,精心营造了诗化的境界,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细腻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刻划出人物的生动性格。

影片讲述了20年代末的北京,六岁的小姑娘英子住在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邻居住着“疯”女人秀贞,别人都不理她,只有英子愿意跟她玩,她们成为朋友。秀贞与一个大学生相爱,并生下一个女儿小桂子,大学生被抓了,小桂子也下落不明。英子的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在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后,英子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女儿相认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带她去找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来英子一家迁了居,她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做了小偷。虽然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但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影片将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串连起来在结构上是很创新的,这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

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却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雨夜送别的场面,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

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像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在影片中,当小英子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当我们随着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各自命运时,随着“一切都离我而去”的坍塌和流逝,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留给我们的是一份淡淡的哀伤,但不是沉沦,是一种深深的眷恋,而并非淹没。

17.在情感和文化之间的失衡

——评《刮痧》的叙事手法

作者:一考生

影片《刮痧》以情感、文化为切入点,在讲述情感共性的同时,阐释了中西文化上的隔阂,最后用相互事例的状态表达了对于文化沟通和理解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