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媒介消费学
15624400000076

第76章 媒介消费展望(5)

七、基因芯片媒介

未来,基因工程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组合,视听芯片可能植入人体,而代替了一些机械,人将自身成为一种可接收、可传播的媒介。有科学家已经提出在大脑安装记忆芯片、复制人的记忆。而在威廉·吉布森1984年的小说《神经漫游者》里,人们将一种称为"stims"的电脑芯片直接插入人的大脑之中,就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感觉体验。"stims"通常按编好的程序运行,但也有可能成为一名"骑士",在电脑矩阵中周游(类似于因特网的奇异功能),或者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现实中并像他人一样去感受这个世界——这意味着媒介将与人的大脑皮层连线,从而形成了一种的超体验性媒介,构筑了另一种现实世界。(46)这一幻想能实现吗,在科技发展的未来?如果出现,媒介消费世界将会有怎样?

八、物理芯片媒介

硅钢技术正在进入人们的身体。未来,将有导盲媒介安装在耳蜗内,将有硅摄像机芯片以及红外线芯片植入人的视网膜等等。也可能直接在人的大脑上安装无线连通的互联网。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2月,日本日立制作所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小、最薄的非接触型IC芯片,并已成功确认了这种芯片的工作性能。这一肉眼很难看到的芯片,长和宽分别为0.15毫米,厚仅7.5微米。它通过外部天线接收2.45G赫兹的微波,将微波转换为能量,再以无线方式发送128比特的固有号码。

九、非连线媒介

今天,所有的电子媒介是依靠光缆线路的连线来传输的。乔治·吉尔德预言,未来将有非连线技术的出现。"新型微缩元件将用一种以多种非连线区域网构成的系统,代替大型模拟主机那一成不变的结构……这些广泛的弱电台(取代了基于长而强的播放媒介)可以同时处理声音、数据甚至图像……该系统将实现电脑革命的前景,就像频谱放大仪一样,一劳永逸地消除频谱匮乏的概念。"(47)

十、条形码媒介

人们预测,给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个自然语言后面刷上条形码,这可以构成和生产出条形码媒介。这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在一瞬间出现意义的巨大关联。词语的意义标准化,按照某种标准彼此自动配对,这个时候你有一个想法,世界上某个人的想法和你一样,就可以迅速地找到。语义的交换系统发生了难以想像的变化,是普遍向个体的真正回归。(48)

十一、信息束媒介

美国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格特冷提出,未来大容量的记忆芯片和超微计算机会安装在第一个建筑里,互联网的信息将不再是今天线性的、平面的结构,信息将是流动的信息束的形式。它一直像水一样在网状、循环流动,保有昨天、今天以至明天的信息。比如19:00的电视新闻你在19:30可以看到它,并不需要重播和复制,只需要在过去的19:00信息束位置上做一个记号,它就从"过去时"流到了现在。同时,另一个人可以在现在看到下周的"未来时"节目。

连通某一个信息束,你就可以连通一个组织、一个结构或一种思想、一个人,如同一个巨大的市场,你置身其中。

信息束还可以把人的信息生命储存在里面,你有一个电子文本的出生证,也有一个记录你生命历史的信息束。在你的"现在线"上,是你正在发生的事的记录;在你的"过去线"上,是你的过去的一切;在你的"未来线"上,是所有可能发生的事、预见的未来如医疗信息。这些信息是流动的,你可以重新回到某个场景里去,也可以复制在"现在线"上。它通向未来,流向过去。

信息束同时让人们有了极大的安全感。每一个加密的数据会在虚拟空间里复制上千次,并分散在几千个分离的微电脑里,很难破坏和盗取数据。只有你的私人密码钥匙,才可以解开数据并将千百个分离的数据片段结合起来形成一幅有意义的图画——只有你看到它时,它才存在。(49)

新技术使媒介有一种天生的内生性,它的新生来自内部,其临盆而生的怪胎会让人类吃惊。漂流的宝瓶一经打开,不知道会出来上帝还是魔鬼。

但我们有信心,用我们的智慧,掌控由人创造的新媒介。新媒介依然是人类器官的新延伸,是大脑中枢神经的新延伸,是人类意识的新延伸,甚至直接就是人的器官。

问题在于,这一掌控的方式已经完全变化了。在一个新的疆界里,它的主人究竟应当是什么样子,人机还能断然分开吗?

对此,菲斯特认为,人们将广泛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以电脑为媒介的传播(CMC)网络最终将成为个人的延伸,在这个世纪,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将消解,人际电脑媒介的先进形式将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0)在此状态下,智能代理器甚至会承担起代理人类的角色,并与人类以一种自然的、人际的方式来互动,人机沟通与人际沟通将几乎难以区分。

在这里,正因为创新的不确定性给我们以丰富的想象,给未来以无限的可能。

结语

要描述未来媒介消费趋势是不易的。

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的第一版序言中有过先知般的预言:

凭借分解切割的、机械的技术,西方世界取得了三

千年的爆炸性增长,现在它正在经历内向的爆炸。在机

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

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个星球

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逼

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51)

今天媒介的发展,已经全然证明了这种种的远见卓识。但无论如何,由媒介消费所推动的媒介不会有最后的阶段,媒介的进步无法止息。媒介消费会越来越让人大吃一惊。

媒介消费无疑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呈现出广阔的探索性和学习性。

消费者正在全面指引生产者的生产走向,消费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消费者也在竭力抢占生产者的霸权位置,在消费的同时谋求生产的权利,这已经有了诸多的实例。也许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名称会在某一天通用。

媒介消费的危机在于,如同经济危机一样,媒介消费危机不在于产品短缺而在于产品过剩。

媒介过剩,既让人们消费无度,贪婪挑剔,不断地挥霍媒介连同浪费自己的生命(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是消费的异化);

媒介过剩,让人们每日面对盛宴、了无胃口、丧失了消费的欲望。过剩也包括太多的劣质消费品的生产,在继续败坏人们的肠胃功能。从媒介消费心理来说,短缺最能调动消费欲望,最能让人们珍惜消费品。

媒介讯息的爆炸式增长,也使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更加艰难。据估算,1995年的全球总讯息量是1985年的2400倍,现在一天的讯息总量是1985年全年讯息总量的6.5倍。人们在问自己,还能不能选择,怎样选择?而讯息中又过多的重复、冗余讯息以及媒介"垃圾"、避之不及的"污染物"。它们增长的速度远胜于好讯息增长的速率。

然而要退回到短缺时代,消费者答应吗?生产者也不答应。

在国际期刊联盟(FIPP)2005年年会上,弥漫着一个新词汇——"媒体不可知论"。这种论点认为,在目前太多的媒介面前,消费者已经不知道自己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是什么,传媒拥有者、运营者不知道未来最佳的信息发布平台和相应的盈利方式,广告商不知道哪些平台将是未来最有效的广告发布平台。

媒体不可知论源于一个事实,就是今天消费者满足自身需求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消费者已经拥有了太多自主选择权和媒介控制权。(52)当下的情势是,太多的选择可能就是主体缺失的选择。消费者需要提醒自己,用好自己的消费权力。

这是消费的悖论,正确的答案永远不会有。

相信不断消费的实践会提示我们,未来的消费将是广阔的、变化万千的、五彩缤纷的消费。

注释

(1)托夫勒《权力的转移》,第17-18页,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2)安迪·鲁道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前言、第188页,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3)菲利蒲·科特勒等:《科特勒营销新论》第5页,中出版社2002年版。

(4)菲利蒲·科特勒等:《科特勒营销新论》第9页,中出版社2002年版。

(5)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第183-184页、第213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6)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中文版序,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7)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第7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255页,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9)吴飞:《大众传媒经济学》第4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第74-75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1)文森特·莫斯可:《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第178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2)支庭荣:《媒介管理》(第二版)第296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文森特·莫斯可:《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第188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4)文森特·莫斯可:《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第174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5)孟建:《电视产业经营管理丛书。前言》,转引自韦伯斯特等《视听率分析》,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16)支庭荣:《媒介管理》(第二版)第297-298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P·戈尔丁和G·默多克:《文化、传播和政治经济学》,转引自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第59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W·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第110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19)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转引自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第37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沃纳·赛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3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1)程予诚:《新媒介科技论》第133-134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第460-46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杨东龙主编:《细分:从客户区隔中谋取利润》第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菲利蒲·科特勒等:《科特勒营销新论》第98页,中出版社2002年版。

(25)程予诚:《新媒介科技论》第7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25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吴飞《大众传媒经济学》第38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托夫勒《未来的冲击》,第1页,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29)钱伯斯《随身听的微型化历史》,引自杜盖伊和霍尔等《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第141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0)周鸿铎《传媒经济"三论说"》,第11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1)谷时雨《多媒体艺术》第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32)马克·波斯特:《福柯:当代与历史》,转引自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第57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33)马克·波斯特:《福柯:当代与历史》,转引自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第56-57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34)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第92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5)大卫·布鲁克斯:《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第2-3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

(36)李普曼:《舆论学》,转引自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第13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第23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38)埃里克·麦克卢汉等编:《麦克卢汉精粹》第36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第23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P·阿特金:《物质的未来》,转引自J布洛克曼编《未来50年》第161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41)L·斯莫林:《宇宙的未来》,转引自J布洛克曼编《未来50年》第13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42)R·香克:《我们会更聪明吗》,转引自J布洛克曼编《未来50年》第168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43)麦克卢汉:《理论媒介——论人的延伸》第147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4)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第51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高萍编著:《广告媒介》第3页,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3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参见姜奇平:《资本与知本的整合——后网络时代新媒体发展的瓶颈突破》,引自博客中国2004·8·29

(48)D·格冷特:《流动的信息》,转引自J布洛克曼编《未来50年》第190-192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49)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第147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50)麦克卢汉:《理论媒介——论人的延伸》第20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1)崔保国主编:《2006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第1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