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媒介消费学
15624400000070

第70章 媒介新消费现象(2)

第六节小众消费

小众消费又可以称为分众消费,指小人群的媒介消费,甚至可以小到几个人的媒介消费。它是相对于大众消费的概念。

未来的大众消费会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大众的规模和范围将会缩小。主要的消费对象可能会是小众。无数小众的消费是最真实的存在,是可以统计测量的。

我们看到,在媒介生产中产生了小众化生产。有三种情势,一是大众媒介自身已经被层出不穷的新媒介所切割,其生产组织日趋小众化。新媒介特别是数字媒介的爆炸式增长,没有带来视听人数的同步增长,反而使广大消费者群体逐渐分散,比如新兴的加密技术进一步促成了细分趋势。也许有一天,大众一词会成为历史。二是多种媒介分割了大众市场,只有小众市场存在于当下。三是单体媒介自身分化,裂变为小众甚至小小众服务。传播中的泛播已转向窄播,套餐改为"自助",单向变成互动。

小众消费,其实质是个性化消费。现代媒介生产提供了这种个性张扬的可能。"消费社会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和服务的丰富,更重要的还意味着一切都是服务,被用来消费的东西决不是作为单纯的产品,而是作为个性服务、作为额外赠品被提供的……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您’这一直接宾语,没有这套完整的个性供给的意识形态,那么消费只会是消费而已。正是这种额外赠品、这种个性效忠的热情为它赋予了完整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满足。当代消费者沐浴在关切的阳光中。"(让·鲍德里亚)(17)

而在未来学家托夫勒看来,消费的均质化只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未来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是过去任何社会都无法提供的非标准化产品及多样性服务。标准化世界的末日已经来临。这在媒介消费中显得更加地快速:针对少数观众的小电影院在不断出现,以小读者群为主要销售对象的期刊越来越多,自制的地下报纸、地下电影的风行,电视节目的多频道多样化,"大众传播将非大众化,将从同质文化走向异质文化。"(18)

第七节本土化消费

本土化消费,是指对本土媒介和个人媒介的消费。

在全球化媒介并购的状态下,媒介本土化消费并没有被消灭,反而在电脑、软件和网络的共同推动下得到了新生。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05年出版的《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比较可信地论证了这一本土化的成因。

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经历了3个版本。1.0版本始于哥布远航开启世界贸易的1492年至工业革命之后的1800年,主要由国家和实力唱主角,运用暴力推倒壁垒。2.0版本始于1800年至2000年,主要由跨国公司推动,形成了真正的全球市场。3.0版本是一种扁平世界的平面形式,全世界的竞争场地夷为平地,个人和小公司成为世界的主角,不但能够参与全球合作,也能参与全球竞争,弱小的大卫可以战胜巨人。

在这种情况下,媒介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这种平坦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并没有被同化,反而在平坦世界的竞争平台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和本土化。"为什么?主要是因为人们具备‘上传’的能力。‘上传’可以使本土文化成为全球化的成分之一。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人都可以利用工具创造或上传自己独特的东西:本地的新闻报道、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音乐、自己的视频、自己的照片、自己的软件、自己的百科全书、自己的字典。所有这些行为汇集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从而保护并加强了本土文化的独有风格。平坦世界的竞争平台为你提供了把本土文化展现给世界的机会。"(19)

事实上,我们看到,在互联网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创意型的内容出现,它完全是本土化的产物。无论是非洲的某一个部落,还是纽约的某一社区,都可以有自己的网站,对全世界发布自己的新闻;无论你是芸芸大众中的小人物,还是社会名流,都可以有自己的博客,对所有人传播自己的观点。

第八节碎片化消费

碎片化消费,指比小众化消费更零碎、小到一个人的消费。

这是由今天社会阶层、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的碎片化引起的消费市场的碎片化。碎片化市场的表现有三:

一是媒介消费形态的碎片化,在年龄、教育、收入基本相同的消费阶层内部,由于态度观念、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媒介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同一层次的消费者的趋同性在下降,消费者处于一种离散状态,时尚和流行的时间段在急速地减缩。

二是消费者更关注媒介对自我的效用,品牌神话作用有所减弱,媒介品牌也出现了碎片化;

三是消费者媒介消费的个人化,以适合自己的媒介为选择对象、追逐互动媒介的趋势明显,人们的媒介接触已经碎片化。

碎片化的终点是"一人消费",消费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自我表现的过程、个性表达的方式。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家庭可以收到的电视频道不到4个,现在平均可收到50个。数字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可以接收到200个频道。互联网更是集合了所有的新闻、信息和娱乐资讯。这使人们的媒介消费进入了一个无比自由、民主的时代。(20)

第九节互动消费

互动消费,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传播者一起创造消费的行为,或者说是消费者同时作为生产者、传播者的消费。

互动消费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从上到下的层级组织传播方式在发生根本性地改变。多层次地、多梯级传播已经开始瓦解,新的横向的传播方式正在兴起。也就是说,媒介生产者、传播者与消费者几乎站在组织的同一平面上对话,共同创造新的媒介内容。这种对话、创造的程度将日益加深,范围将更加地广阔。

我们看到,今天的媒介传播已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再到个人的个人化、定制化传播,传播的形式从教化到服务到娱乐,那么,人们的消费也由固定消费到移动消费到互动消费。

据弗若斯特调查机构的一项研究表明,2000年美国有3400万家庭使用了互动节目指南,到同年底,约有75万户家庭购买了个人录像机,有近500万观众使用了互动录像装置,即带有内置调制解调器的置顶盒,观众可以同播放的节目和广告一起互动。(21)

而在网络媒介消费中,完全是一种互动式的消费行为。

第十节无意义与灰色消费

当有意义的消费成为某种沉重的意味之后,人们在某个间隙希望通过一定的反叛获得松懈和解放,从而选择无意义的消费,这是一种社会身分忘却和自我忘却。

这也是周星驰无厘头电影风行的根本原因之一。尽管今天我们的一些评论认为无厘头电影有这样那样的颠覆意义,有实质上的反传统反价值的多重意义,但仔细观看,呈现更多的或许是无意义。消费者就是要消费这种无意义,别无其它。

在媒介消费特别是娱乐媒介消费中,人们可以消费到多种的无意义。

灰色消费是媒介消费中的一种现象,它体现在对丑闻、对情色、对的消费。之所以称为灰色,是指中间偏右的一种消费,是可控范围的消费,只能适可而止。如果泛滥,则会走向反面。

比如丑闻消费,暗合了消费者的窥视心理。当人们看到明星人物、威权人物的另一真实面时,他们获得的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满足,获得的是日常生活的谈资。日本作家甚至尖刻地评论,"公众为什么喜欢丑闻——特别是社会上知名人士的丑闻呢?古尔蒙这样回答说,因为这样一来,自己所隐瞒的丑闻好像是天经地义了"。(22)

当然,对丑闻的消费会转化成一种社会的舆论,即对丑闻事件本身的批评与压力。但过度的消费,会使消费者的心理扭曲,丧失建设的信心。

比如情色消费,是对媒介中情爱、姿色的消费,这在一般消费者中都有。中国有句老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它不同于色情消费,这是两个概念、两种消费。适当的情色消费对于调节消费者心理、疏通消费者情绪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