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媒介消费学
15624400000058

第58章 影像媒介消费(2)

第三节电影媒介消费特征

"一种过去和现在都是多面性的现象,它同时是艺术形式、经济结构、文化产品和技术系统"。这是罗伯特·艾伦和道格拉斯·

戈梅里的看法。

电影是摄影及其图片的后续。这里的电影概念中,既有纪录片、科教片,也有纯粹的影片。在今天,电影渗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新型媒介和交往工具。

人们一般将电影指向了影片。麦克卢汉说,"电影不仅是机械主义的最高表现,而且它提供的是最具有魔力的消费品,即梦幻……不仅是第一个伟大的消费时代的伴生物,而且是一种刺激性和广告,也就是一种重要的刺激性的商品。再用媒介研究的话来说,显而易见,电影可用于提取信息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7)作为纯虚构的产品,从开始的编剧、导演、表演、剪辑等等,这是一系列的虚构过程。电子技术使这一过程产生的画面快速运动起来、并达到欺骗人的视觉、让人信以为真的效果。

对于电影的出现,人们从最初对其外在形式的着迷,到内在内容的沉醉,其实并非仅仅是对一种新媒介的简单接收。电影创造了一个新的超现实的世界,创造了一个人类幻象与情感的升空舱,创造了人类灵魂的收容所与避难所,众多的消费者把它作为思维与情感的一部分,把它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为电影的创造者们始料不及的是,电影不仅迅速地介入了历史、建构着历史,而且改写和填充着人类的记忆。从杂耍场的余兴节目起,电影不仅复活了可见的人类(贝拉·巴拉兹),不仅以‘闪闪发光的生活之轮’拯救了物质世界(克拉考尔),不仅满足了人类古老的、尝试超越死亡和腐朽的‘木乃伊情结’(安德列巴赞)",而且以‘作者电影’开启了一个电影大师的时代一个电影自如地处理人类全部高深玄妙谜题的时代"。(8)

电影所创造的景象对人们的心理振撼是强烈的。消费者逐渐地习惯于电影屏幕尺幅及其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消费特征。

一、记录性

最初的电影,是摄影师对生活中的人、自然及其事件的原生态记录。从此延伸而来,人们对记录片的消费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在电视未出现之前,电影承担着新闻报道的任务。1910年以后,一些大的电影公司控制了新闻短片的生产。这些新闻短片以每周或每半周为频率,描绘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人们从每期10分钟胶片的报道中,看到了欧洲、美国的新闻、体育、人物以及其它专题报道。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60年代。

1926年,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针对派拉蒙公司拍摄于南太平洋群岛的影片《摩亚那》,提出了纪录片的概念。他认为,纪录片是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起先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具有文献资料的记录价值,其对自然素材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区别。

罗伯特·弗拉哈迪有这样的记录,是第一次给加拿大因纽特人放映描写他们生活场景电影的情景:

一开始,他们不停地转身朝摄影机投出的亮光看,这样的时间和他们盯着银幕看的时间差不多。当一位猎人大叫"一只海象"时,我可以肯定这样的剧情大概是失败的,当时散开的海象正在岸上取暖。在近景,我们可以看到南努克手上握着鱼叉,从潜伏处扑向观众。突然,海象群惊觉遭到威胁,慌忙地向海里逃生。观众席间此时响起一阵紧张的叫声。银幕上,南努克将鱼叉射出,击中一只海象。当受伤的海象与没抓住鱼叉的南努克在海中短兵相接时,观众席间又是一阵鼓噪。所有的人,包括男人、女人、小孩,直到影片结束时都还持续着与海象搏斗的动作,而且不太相信那只是出现在银幕上的南努克,而海象根本无法遁逃。"帮帮他!"他们大叫,"帮帮他,帮帮他!"他们不断地重复,并冲向挂在我小屋墙壁上的被单(银幕)(9)

二、盯视性

这是由电影的限时性决定的。一般电影基本长度是100分钟,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用跌宕起伏的叙事性故事,紧紧地抓住人们的眼睛。所以电影的欣赏总是一种专注盯视的方式,人们会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电影所营造的声像和梦幻之中。而且电影本身有多视点的镜头切换,需要人们去盯视。"每一次镜头的变换、每一次‘摄影机的中断’,都有可能打断叙事线索,导致其中发生漏洞,由此留给观众过分的解释余地,甚至过分的不可理解。这是因为镜头之间的任何衔接都以某种方式隐含一个‘阅读的命令’,观众必须能够对其解码:某个镜头切换应理解为一种省略,另一个镜头切换应理解为一段闪回,等等。"(10)

三、场景性

这一方面,是人们对电影主题叙事场景的消费,电影将我们置身于大漠风沙、殊死战争或者抒情旅游等等。《黑客帝国》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创作了一个360度高速运动的子弹镜头,电子人的子弹和向主人公射来,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子弹如何叫啸着穿越,如同射向观众的子弹,让人惊悚。

另一方面,没有一个媒介像电影一样,制造了环境与氛围,制造了逼真与通感。置身于电影院之中,置身于集体观看之中,人们有了完全不同于其它地方的感觉。本雅明认为,观看电影的集体性和同时性,鼓励人们站在镜头的位置上而不是演员的位置上,因而会采取既批判又接受的观看态度。(11)而新的立体电影、环形影院更让人们有了这一切都在身边发生的感觉和刺激。

四、环境性

环境性,也可以称之为场所性。电影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环境。特别对于年轻人来说,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件事,以及它所带来的其他可能性,跟电影一样重要。

传播学者马丁·布鲁克斯在分析美国电影中兴时说,20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电影院的诞生,即多功能电影院,它展现为一种新的美国风格的娱乐广场,在那儿,电影院、比萨屋和保龄球馆摩肩接踵在一起。这种新电影院很快成为旅游热点和吸引工人阶级少男少女们炫耀、享乐的磁铁,他们认为那种环境是属于他们的。(12)用英国传播学者戴维莫利的话说,电影院出售的不只是影片,也在出售一种习惯,或者说出售某种社会化经验。这种经验包括了整个浪漫而神奇的风味、温暖而多彩的生活。这也就指向了上电影院那整个"时刻"的现象学考察——影迷排队、入口厅、休息处、楼梯、走廊、进入影院、通道、座位、音乐、灯光渐暗变黑,然后丝绸布幕缓缓拉开,布幕开始发出光芒。这构成了一种生活的环境。(13)

四、情感性

"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语言,一种通过直接化验面部和动作的语言来谈论情感的方式"。(14)人们在电影消费中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因为人们需要诉说和发泄。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的影片《野草莓》有一段画外独白:"表妹正在我身旁专心地采摘草莓。我心情万分激动,却竭力保持着沉默,因为我害怕这美丽动人的景象会顷刻消逝……"在这里,消费者和主人公一起在回忆、在怅往、在叹息。

五、恐惧性

人类天性对死亡、战争、太空、谋杀等怀有一种恐惧感。但人们又天生有一种窥视的心理,有一种对恐惧进行无伤害心理体验的需求。电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切,电影"玩弄着观众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欲望"(法国导演戈达尔语)。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让观众经历了一次次恐惧的体验、危险的漫游,在《三十九级台阶》、《西北偏北》、《电话谋杀案》、《群鸟》等数十部影片中,他的悬念、悬疑给人们超乎想象的惊悚。

六、娱乐性

娱乐是电影消费的出发点。美国人迈克。塞纳特1912年成立的世界第一家电影公司就叫"欢笑工厂",其最初拍摄的400多部短片喜剧,被称之为"快乐世界"的制造者,是一种灵感的、蹂躏的、挑衅的、享乐的和颠覆性的滑稽:让人解放感情的闹剧。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

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

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给能够给我一个再来

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

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

一万年。"

这段对白出自人们印象中那个无私、无欲、正义、正统的猴王孙悟空之口,并没有让人大跌眼镜,却广受青少年的喝彩。它就是无厘头大佬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在这里,一切有了游戏、娱乐、解构的成分,神圣、庄严、权力、金钱、爱情都化成戏谑的主题,没有任何东西是定论性的、权威性的,人们放下了思想的重负,在此享受娱乐的轻松。

七、象征性

电影作为图像艺术,它打破了线性艺术和线性叙事的传统格局,其闪回与定格,构成了蒙太奇的表达。这种方式必然是象征性的,不可能是肯定性的。在这里,人的感知世界经由电影得以扩张,人的肢体在一个虚拟时空中得以延伸。

人们的电影消费,其实是在象征性地消费自己和自己的形象。这种过程也可以叫易主性消费,即观看者将主人公的身份更易到自己身上。1920年代,美国好莱坞第一个男性超级巨星鲁道夫。瓦伦蒂诺就是"女人在电影院里发现的一个按照她们的要求和幻想打造的美男子,他的美貌不仅无人能敌,而且异常亲切,他有足够多样的魅力讨好每一个人。"而在这位大众情人英年忽逝之后,消费者赖以维持的自我形象也随之崩坍,"美国招架不住因瓦伦蒂诺之死所造成的混乱局面。观众对死者的哀悼很快地演变成骚动,人群拥挤不堪……结果100多人受伤,有些人昏迷,发生不少抢案和破坏的举动。次月,有几名女性仰慕者自杀。一则神话正在酝酿中。"(15)

八、改编性

每个人观看电影之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都会按照自己的记忆模式和思维方式对影片加以重新改编。所以一部电影有100个人观看,就有100次的改编,主人公、人物、情节等等都会全然不同。正如克里斯丁·麦茨所说,"我在观看电影时正在帮助它出生,我在帮助它生存,因为它正是要生存于我心中,其制作的目的正在于此:被看,即在被看时才开始存在。"(16)

九、想象性

电影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开拓了人类想象空间。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像《大白鲨》(1975年)、《夺宝奇兵》(与卢卡斯合作,1981年)、《ET》(1982年)、《侏罗纪公园》(1993年)、《失落的世界》(1997年)。

第四节摄影媒介消费特征

摄影媒介的出现,无疑对人们的消费是史无前例的。

首先,摄影成为人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家庭史和个人成长史的忠实而永久的记录。

其次,摄影成为了大众媒介的组成部分。印刷技术的进步,使摄影作品发表在报纸、期刊等大众新闻媒介之上,摄影也成为了大众媒介,是大众消费的一部分。

三是摄影开创了一个读图时代,进而人们走进了影像时代。它使人们的视觉恢复了过去观看图像的原始而真实性、情感性记忆,而不是阅读符号、文字的抽象认知。

人们说,凡过去的,都将是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人们对摄影的消费,实质是在挽回历史、消费历史。加拿大媒介学家麦克卢汉在论及照相术的发明时说,"照相术像镜子一样地自动反映外部世界,产生一种一模一样的可复制的视觉形象。正是这种极为重要的同一性和可重复性,才造成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的谷登堡断裂……从印刷人时代走向图像人时代这一步,是由于照相术的发明而迈出的。"(17)

而在美国传播学者彼得斯看来,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所经历的是一场革命,照片打破了时间束缚,电报打破了空间束缚。"打破时间束缚的革命产生这样的后果:文字失去了垄断的地位,不再是记录时间和智能的主要媒介……记忆再也不会和死亡的个体捆绑在一起;失去的时间可以重新捕获;除了文字之外,另有东西对历史记录作出贡献。文字受到的障碍——它没有视觉和听力——突然被揭示出来。场景——还有更加重要的事件——可以被捕捉住,而不必凭借语词、铅笔或画笔的干预;因为我们有了照相机。"(18)这使摄影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最初的照片是对人的瞬间的定型,即将人定型成胶卷上的物的过程。在可以批量生产的情况下,照片向商品发展,由自我消费向大众消费过渡。在照片可以印刷、可以传真之后,它就成为了大众媒介。

莱文森指出:

100年前的柯达照相机使拍摄走出了专业摄影师的

照相馆,进入了每个人的假日聚会、生日聚会和海滩

漫步等场合……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

把世间万象抓拍下来。装备了柯达照相机这个眼睛的延

伸器官之后,人的眼睛不仅可以随时再看他过去看见过

的东西,而且可以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19)

一、形象性消费

摄影消费,是人们对机械媒介所生产的形象的首次消费。在此之前,对形象的描述有绘画,但它只是一种临摹;有文字,但它只能依靠抽象的经验理解;有记忆,但只有在见过之后才有短暂的回忆。

摄影改变了这一切。过去没有见过的事物,无论动物、植物、人物、风光或事件,一一呈现在你的面前,让你亲近他们、感知他们。更重要的是,形象消费让人首先想到的是形象,是活生生的动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