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爱读懂孩子的心
15619200000014

第14章 妈妈不称职PK孩子不一样?(7)

(一)延迟满足

比如,当孩子提出他想和妈妈玩某种游戏时,妈妈答应的时候要设置一个时间上的延迟:好呀,妈妈把书桌整理好就和你玩。或:妈妈整理书桌宝宝数数,数完30妈妈就整理好了,就能和宝宝玩了。这里注意方式方法,别让孩子感觉你是冷落他惩罚他才让他等的。最好能让孩子参与到等待中而不是消极等待。

(二)有条件满足

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家长相应地要求孩子完成某个任务和活动,但两者间必须有联系,别把有条件满足变成了一种交换。比如,当孩子说:“妈妈,我渴了。”很自然地要求孩子将你手中的物品取走放好,或者让他去把杯子拿过来。但,不能说:“你把今天学的古诗背一遍我就给你倒。”

(三)部分满足

当孩子同时提两到多个要求时,切忌不能满口答应,而是从中挑选一个来满足孩子。对不予满足的内容,父母要尽量避免说“不”,要知道,孩子对于家长的拒绝十分敏感,很容易受挫。因此,当家长选择孩子的某一个要求时,可在突出这个要求的同时忽略、淡化其余部分,就会让孩子既容易接受,也不会因被拒绝而产生挫败感了。

二、孩子哭闹时家长中止满足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以不良行为来提要求时,家长要向孩子叫停,中止与孩子的冲突。越是孩子哭闹时家长越要保持平静,别随着孩子的躁动不安一起让自己的情绪升级。比如,平静地拿过水杯,对孩子说:“等你不哭的时候我们再喝。”如果在家庭中,家长可采取“离场”的方式,与哭闹的孩子拉开一段距离,让孩子的不良行为失去对手与观众。孩子便会较快停止哭闹。

三、等孩子平静下来时,家长主动满足孩子此前的要求。让孩子了解:只有她用正常的方式来表达时,家长才会认同和接受。

操作提示:生活中家长的表现常常是,当孩子平静下来后就去数落他、教育他,并迫使孩子认错、表态,保证下次不再犯了。然而,这样的事后教育实际上是无效的,甚至还会产生负作用。此刻家长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识别自己方才的情绪,它是什么?告诉孩子情绪也有名字,是生气、着急、苦恼,还是不耐烦?然后,示范给孩子一些处理情绪和管理情绪的方法。不要以成人的道德水平和孩子讲道理,因为孩子并不理解,反而容易被家长言辞中的某些字眼和评价所扰动,形成二次伤害。向孩子明确表态比说教更有效,因为2~7岁的儿童道观发展水平尚低,正处于道德实在论阶段,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以结果来做判断。让孩子得到一个“不好”的结果对他而言本身比“讲道理”更很有说服力。

如何面对耍赖的孩子?

父母A:最近我真是不愿意带我们家那臭小子出去了,一出去他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要闹着买,不给买还哭闹,哭闹就算了,有时还坐地上不愿意走了,让我很无奈也很尴尬。之前都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老是上演这样的戏?

父母B:孩子每天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要吃饼干,要吃糖,要喝可乐,要别的小朋友有而他没有的玩具。我现在都怕带他上街,见到什么玩具他都想着抱回家,不给还耍赖不走了,让妈妈好难堪,真不知道怎么对付他?

父母C:只要他想要的东西你一个不给,他就立马开始耍赖,最要命的是,他闭着眼睛哭不说,居然还蹲下来,双手扶地,用头撞地……晕。(耍赖升级版)

父母D:这几天,我渐渐地发现,宝宝会耍赖了。有脾气了。因为昨天宝宝在玩水龙头,他喜欢去开水龙头,然后玩水。我拉着他,不让他玩,他就坐在地上耍赖,不走,手拉着水龙头使劲不放,我说他,他还哭,面对耍赖的宝宝,我不知道怎么办了。是哄还是吓啊,你和他说、讲道理,他也不懂,他现在连话都不会说,你哄他,他不听,非要玩水,你要是吓他,吼他,他就哭得更厉害了,看着也心疼。怎么办呢?这么小的宝宝就会耍赖不走。如果我宝宝再大点儿,是不是变得更淘气了。什么事情不依着他,他就更加的耍赖呢?怎么办呢?

解读:变“堵”为“疏”,让“耍赖”自动失效耍赖常常是孩子的拿手好戏,而且,它往往屡试不爽。或者,这里应该倒过来说:正因为耍赖这一招对父母很灵验,所以,它就成了很多儿童的看家本领。

为此,很多家长都曾软硬兼施过,一手面色一手棍棒的,既晓之以理,也动之以情,但收效却甚微。

告诉爸爸、妈妈们,我们的孩子聪明着呢,他才听不进去你们的说服、教育,或者,哪怕是威胁利诱。孩子衡量某种行为的依据太实在了(正符合儿童第二阶段道德实在论的特点。)那就是:一、有没有效?行不行得通?二、能不能达到我的目的,让我获益?如果通不过这两条,不必你教育他,他也会弃之不用,如果符合这两点了,哈,那就不劳父母苦口婆心了。这么好使的战术放弃才傻呢。

说实在的,我真是非常佩服孩子的直觉行动力。

但,孩子是如何找到这种方法的呢?

坦白地说,是被家长逼出来的。

孩子并不是天然就懂得耍赖的,在孩子学会耍赖前,孩子往往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即:他的良好行为对父母没起作用。

生活中有句俗话,好哭的孩子有奶吃。为何?因为当一个孩子一切正常时,父母往往会疏忽他,不再把注意力和关爱放在他身上,而一旦孩子哭闹了,让父母受不了了,父母便得想办法去满足他,让他停止哭闹。

同理,在父母与儿童的互动中,常有个盲区,就是父母对孩子情绪正常时,或以合理的方式提出要求时报以忽视、敷衍、拖延、遗忘的态度,屡屡受挫的孩子终于忍不住“站”起来伸张权利了,开始愤怒了,耍脾气了,家长才把孩子当回“事”,虽然是个头疼的事,但为了平息事端,家长只能顺着孩子。

所以,耍赖这一招其实是儿童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当家长了解这一点后,就知道自己该做出哪些调整了。

首先,要把这两种情况扶“正”。即,孩子好好说时父母就要认真听,愉快地答应孩子的合理要求,并及时兑现,觉得不能答应的也要温和地和孩子解释,并巧妙地引导孩子换个要求来满足他。

其次,一旦孩子用耍赖来要挟父母时,分两种情形对待:一、在自己家中,父母的态度可与对待孩子哭闹不休的行为相仿,中止、离场,等孩子平静后带领孩子处理情绪。二、在公共场合中,如孩子持续耍赖,可满足他的要求,但回到家中时则采用“权利剥夺法”来让孩子付出代价。比如:回到家告诉孩子,父母仍不同意他的要求,之所以答应了他,是为了维护他在别人面前的自尊,但他的这一行为父母非常生气,所以,这三天里取消他晚上看40分钟动画片的权利。

再次,预先给予警示,告诉孩子若再次发生同类情形,他将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警示时父母的态度要平和,但坚定。重申两三遍即可,不可喋喋不休。

操作提示:

一、父母始终要保持冷静,一来,冷静对孩子本身便是一种示范,同时也起着镇定孩子情绪的作用;二来,父母冷静时的表态也使孩子看出父母的认真与坚定,是真的,可不是吓唬我玩的!

二、要说到做到,切忌虎头蛇尾。杜绝使用“下不为例”。

区别说明:

父母D的案例其实并不属于孩子的“耍赖”行为,而属于孩子的“哭闹”。在实际咨询中,我发现不少家长是以孩子是否有坐地、打滚等行为来判定孩子是“哭闹”还是“耍赖”,但其实,孩子是“哭闹”还是“耍赖”并不是由某一特定动作来判断的,而是由其主观动机决定的。

耍赖表现为孩子有目的、有动机的主动性的行为,而哭闹不休的孩子是被动地不适,是一种情感、情绪上的无所适从。

也即是说,“耍赖”是主动地、故意的,目的是要实现儿童自己设定的特定目标;“哭闹”是被动的,自己也不情愿的,是儿童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或者是不愿接受别人施加的某个要求。

“耍赖”儿童往往是某一情境的发起方,“哭闹”儿童则是某一情境的承受方。

所以,父母D中的宝宝的“赖地”仍是种情绪语言,并且,鉴于孩子应该是1周岁左右的年龄,他表达的恰恰是正当的要求,即:我喜欢玩水,我想要接着玩水。

建议:在卫生间给孩子安放一个儿童浴盆,盆中放入一只手捏会发出声音的会漂浮的空心小鸭子,让孩子去抓、捏鸭子,玩得开心而专注。而且,父母可以把给孩子洗澡和让孩子戏水结合起来,并形成规律,岂不是一举两得。

民主就是为了让孩子说“不”吗?

孩子长大了,就有自己的主张了,不再接受家长单方面的安排,很多事要询问他,他同意了才行。比如,儿子小时候最爱跟我们出去聚餐,现在开始挑剔了,事先会问是和哪些人聚,在哪家餐厅?有哪点不对脾气就不愿去了。这我们也理解,也不强求他。但孩子毕竟不是成人呀,做事不晓得轻重也不知道后果,不可能什么事情都由他自己做主的呀,像我们家孩子不爱运动,老是窝家里,什么时候问他去不去散步、去不去踢球,都说不去,说服他他还嫌你烦,勉强去了也是一副应付了事的态度,弄得彼此都不快,我们家长也很头疼。虽然我们也不想强迫他,但也不能放任自流,真的由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