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恩格斯传
15614800000057

第57章 真正的百科全书(4)

李卜克内西的多次来信,使恩格斯和马克思注意到杜林之流的平庸思想在党内传播的危险性,也使他们感到彻底批判杜林的重要性。于是,恩格斯决定放下其他工作,收拾无聊的杜林。1876年5月24日,他写信对马克思说:“在德国,一批受雇佣的煽动家和浅薄之徒大肆咒骂我们党。……这些人以为,杜林对你进行了卑鄙的攻击,就使我们对他无可奈何,因为倘若我们讥笑他在理论上的无稽之谈,那就会显得是对他的人身攻击进行报复!结果是,杜林愈蛮横无理,我们就应该愈温顺谦让;……这件事把我气坏了,试问,难道不是认真考虑我们对待这些先生的态度的时候了吗?”[22]恩格斯说:批判杜林的计划已经订好,“开始时我将纯客观地、似乎很认真地对待这些胡说,随着对他的荒谬和庸俗的揭露越来越深入,批判就变得越来越尖锐,最后给他一顿密如冰雹的打击。”[23]马克思完全赞同恩格斯的意见和计划,认为决不能容许杜林分子利用诽谤、心地善良的浑厚和义愤填膺的友爱来阻碍批判的进行。

从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在马克思支持下,恩格斯用两年时间,写成一部伟大著作《反杜林论》,于1877年1月起在德国工人政党机关报《人民国家报》上连载发表。这部著作在彻底批判杜林谬论的同时,充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因此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为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而这一阐述包含了相当广泛的领域。”[24]

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发表,粉碎了杜林分子的猖狂进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了德国工人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受到广大党员和先进工人的热烈欢迎。在《反杜林论》发表以前就已读过这部著作的马克思认为,不仅普通工人,而且真正有科学知识的人,都可以从恩格斯的正面阐述中吸取许多东西。负责发表《反杜林论》的李卜克内西写信告诉马克思:“恩格斯反杜林的文章真出色。”他还写信对恩格斯说:“除了杜林分子写来的一些粗暴的信件……之外,没有任何反对你的文章的事,所有明白事理的人都很喜欢你的文章。”德国工人党著名理论家白拉克说:文章写得好极了,“我从中得到很大满足。”他建议,必须把《反杜林论》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形式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德国工人运动的老战士列斯纳写信告诉恩格斯:“阅读你的文章,我感到真是从未有过的莫大享受……你的文章的最大好处毕竟是,这些文章可以一读再读,越读越有新的感受。”他建议把《反杜林论》译成法文和英文,使英法等国工人从中得到教益。

但是,由于恩格斯的文章击中了杜林主义的要害,使一些狂热的杜林分子暴跳如雷。他们要求发表《反杜林论》的《前进报》(原《人民国家报》)停止刊登这些文章。杜林分子莫斯特写信给《前进报》主编李卜克内西,认为“杜林是一个有创见的人,因此,他不应该受到《人民国家报》已经颇为经常地对他实行的那种虐待”。另一个杜林分子恩斯在杜林的支持下发表了题为《恩格斯对人的健全理智的谋杀,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在科学上的破产》的反动小册子,对恩格斯进行卑鄙的攻击。一些杜林分子无法反驳恩格斯《反杜林论》的科学内容,就攻击这些文章的形式太激烈。恩格斯就此写信对李卜克内西说:“如果他们埋怨我的语调,那么,我希望你不要忘记反驳他们,向他们指出杜林先生对待马克思和他的其他先驱者的语调,而且特别要指出,我是在论证,而且是详细地论证,而杜林却简直是歪曲和辱骂自己的先驱者。”[25]

围绕发表《反杜林论》问题,德国党内马克思主义者和杜林分子在1877年5月举行的哥达代表大会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莫斯特向大会提出:“恩格斯最近几个月以来所发表的反对杜林的批判文章,丝毫不能引起《前进报》大多数读者的兴趣,甚至还引起了极大的愤慨,这类文章今后不能在中央机关报上发表。”李卜克内西坚决反对这个提案。他在代表大会上多次发言,驳斥杜林分子的谬论,理直气壮地声明:恩格斯的“文章是完全科学的,发表这些文章是必要的。承担思想领导的《前进报》,如果不发表科学性文章,那么,对党来说,它就失去了自己的作用;这些文章是写给先进的党员同志,再通过他们传播到群众当中去的。”他十分正确地指出:“继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之后,这些反对杜林的论文是来自党内的意义重大的著作。从党的利益来看,这一著作是必要的。恩格斯做到了这一点,为此我们应当感谢他。”经过激烈的斗争,大会决定在《前进报》学术附刊上继续发表恩格斯的论文。杜林分子阻挠《反杜林论》发表的企图未能得逞。

《反杜林论》最初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式在《前进报》上发表。1877年7月,该书第一编《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一、哲学》在莱比锡出版了单行本;1878年7月,该书第二、三编也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为题出版了单行本。与此同时,恩格斯把三编汇集成书,写了序言,出了第一版;1886年出了第二版;1894年出了第三版。一百多年来,这部包含领域相当广泛,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伟大著作,已经成为各国先进工人必读的教科书,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所谓“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是什么货色?

在《反杜林论》第一编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大肆吹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指出他的所谓“新”的哲学体系,不过是康德的先验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拙劣翻版。

恩格斯指出,杜林把原则作为哲学的出发点,暴露了其唯心主义的本质。按照杜林的说法,哲学分为三类:一般原则、自然界、人类社会。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所谓“存在形式的基本原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就是这些原则的应用,并应与这些原则相符合。这就是说,原则在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按照次序跟随在后。恩格斯指出,把原则作为出发点,从原则出发来构造现实世界,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26]。恩格斯在论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时指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它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也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27]。

杜林炮制的“世界模式论”,也遭到恩格斯的严厉批判。按照杜林的观点,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而是统一于存在;这个存在并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而是离开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抽象思维。在他看来,先有思维的统一,然后再从思维的统一中想象出,引申出世界的统一。他用逻辑的模式或范畴来构造客观的现实世界,颠倒了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真正关系。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28]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意识、思维都是由物质派生的,它们不过是按照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高级物质形态的产物。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恩格斯指出,杜林是在黑格尔的范畴模式论的笼子里谈论哲学。他的世界模式论是从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抄袭来的,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重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错误。

恩格斯还对杜林形而上学的时空观作了深刻的批判。杜林表面上承认世界的无限性,但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界限,而且充实在整个时间和空间之内的具体物可以确切计算,由一定的数的构成。这是十足的谬论。恩格斯指出,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无止境的展开的过程。就是说,它们“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29]从时间方面来说,它是无始无终,没有开端,没有终点;从空间方面来说,它大得无边无际,小得无穷无尽。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并不否认每一具体事物的有限性。无限不是在有限之外,而是存在于无数的有限之中,是由无数有限构成的。正是无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发展、无限广大的物质世界。杜林不仅宣扬形而上学的时空观,而且割裂时间、空间与物质的联系,认为物质可以离开时间和空间而存在。这是最大的荒唐。恩格斯指出,时间和空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任何物质的存在,都必然要延续一定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时间、空间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物质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之内才能运动。

接着,恩格斯从天体演化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批判了杜林在物质和运动问题上的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观点,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杜林认为,宇宙原初处在一种“物质自身的等同状态”。那时,物质和机械力是统一的,物质即机械力,机械力即物质;统一的破坏,物质自身的等同状态就转化为运动状态。这就是说,物质可以是不运动的;而所谓运动,也只是机械运动。这也是十足的谬论。在批判杜林的错误时,恩格斯指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同物质一样,运动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转移。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机械运动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一种低级形式。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其他运动形式,例如化学运动、生命运动、思维运动等等。各种运动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虽然一切运动都程度不同地包含着机械运动,但却不能千篇一律地归结为机械运动。宇宙间的一切物体在每一瞬间,总是处在这种或那种运动形式,或者同时处在几种运动形式之中。物体的任何静止都是暂时的、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的静止和无条件的平衡。个别的运动趋向于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化的对立统一中运动和发展。

在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上,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宣扬的庸俗进化论和唯心主义目的论。杜林认为,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一直到人,只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跃;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转化,是合乎目的的举动,自然界不但具有“主观的自觉的思维”或“目的”,而且还具有“意志”!他信口开河,把分化、胚胎形态、物质循环管道、内在的点(心脏)看做生命的标志,把新陈代谢这个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当做“生命过程独具的特性”。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庸俗进化论观点时指出:“不管一切渐进性,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变到另一种运动形式,总是一种飞跃,一种决定性的转折。”[30]机械运动到物理运动的转变,物理运动到化学运动的转变,普通化学反应到生命蛋白质的化学反应的转变,不管经历多少中间阶段,经过多少量变过程,但转变总是通过飞跃实现的,只是飞跃的形式、次数和显著程度各不相同而已。恩格斯指出,杜林借助“目的”的概念实现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转变,这也是从黑格尔那里抄来的。不过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对内在的目的和外部的目的作了严格的区别。“外在的目的”是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内在的目的”则是指事物本身的必然性。杜林没有分清每种不同的目的,在论述化学反应到生命的转变时,把内在目的换成外在目的,大谈什么自然界的意志等等,实际上把上帝纳入了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