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指间流砂祭流年
15585400000015

第15章 不以己悲

时间在林越兴的浑浑噩噩中不知不觉的来到了春光明媚的四月。虽然满目的生机盎然,可站在教室外面远眺群山的他心里却不曾有丝毫喜悦。那些关乎人生社会的问题不是练习册上那些习题,即使他努力的去思考也未曾得到让他满意的答案。

如果知晓了林越兴的想法,大概所有人都会笑他的不自量力和异想天开吧!那些问题无数人耗尽一生的时光也不曾有过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多年后林雨欣回首往昔的经历才发觉那是条多么艰难的道路,他当初无知无畏的踏上了既是幸运亦是不幸。

事后诸葛亮的见解再怎么精妙也对经历那时那事的那个人毫无意义,因为时光的距离永远也无法被弥补。林雨欣了解所有的一切又如何,她能做的也只是看着那个叫林越兴的少年踉踉跄跄、步履蹒跚的步步前行,挣扎着想走出名为痛苦的深渊。

是啊,她只能看着……看着他生,看着他死……

或许知道了不去改变的话自己只能痛苦下去,所以林越兴想改变这一切让自己不再痛苦下去。然而该怎么去改变他却毫无头绪。

回到教室里林越兴拿起语文课本背诵起古文来。班主任老师要查看他们古诗文的背诵情况,所以再怎么无奈也得应付过去。可惜背着背着他却走神了,因为他忽然想起了初中时背过的另一篇古文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就该是这样。那时的林越兴想起这句话时,高兴于自己找到了治疗痛苦的绝世良方,却不曾想那只是饮鸩止渴。

林越兴兴奋过后却犯了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然可以解决他面临的困境,然而又该怎么做到呢?像范文正公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他自认为做不到也没有资格去做。

入宝山而空回不是林越兴的作风,他放下手中的课本开始思考起怎么去做的问题。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是文中那些“古仁人”之心,他们因为心系苍生万民而忘记一己之悲喜。林越兴只是苍生万民中的一份子,他的确有心怀天下的心思,然而那份小小的心思却无法让他得以忘忧。他是平凡大众中的一员,却揣着兼济天下的梦想;他不甘愿于自己的平凡,却没有那个能力让自己超然。

于是这个问题又回到了最初梦想和现实的选择之上。

对于林越兴来说,如果现实如他所想,那么他怀揣的梦想就可以实现。然而当看清楚什么是现实之后,他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他还没那个智慧认识到自己最大的错误是将现实如他所想作为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前置条件,他还是那个将所有的错误归结给现实却对自己的笨拙视若无睹的少年。

既然是个笨蛋,那么被现实愚弄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林越兴就为了逃开在现实和理想间做选择的命运才寻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方法的,又怎么可能会为了做到它而在两者间做出选择?所以啊即使他苦思冥想了好几天依然找不到任何实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方法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从手上的小说移开视线,林越兴抬头看了看静悄悄做着自习的同学们。因为老师临时有事,所以这节课成了难得的自习课。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除了一些实在是顽劣不堪的同学之外大家都在做着考试的准备,这让管理课堂纪律的他省了很多心思。低下头将视线重新移回小说,林越兴却忽然没了看下去的心情。

不再将心思花在学习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一个月前、两个月前还是半年前?原来人真的是会变的啊!那个认认真真的听课,认认真真的做习题的少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模糊了印象。而现在这个会在课堂上堂而皇之的看小说的少年,早已经和原来的想象偏差了十万八千里。明明有想过努力的读书考个好的大学的,然而落实到行动上却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呢?少年人当是快乐的,学习也当是快乐的,可事实又是怎么样呢?高考像一个囚笼,拘禁了所有。少年的时光在补课的压榨下所剩无几,学习也只能让人感到压抑而不能让人感到快乐。这不是我想要的高中时光,这样的念头让林越兴只想着逃离!

所以最后只能不去花心思,不去在意。林越兴这样想到!然而这样的念头一起,一道灵感忽然划过他的心头。只要不去在意,那么是不是就能“不以己悲”了呢?

因为我们在意成绩,所以成绩不好时我们会痛苦;因为我们在意别人的评论,所以当听到别人对自己恶语相向时才会痛苦。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在意,如果不在意了,是不是就没有了忧伤?

林越兴对“想要得到什么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这句话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上。他欣喜于长久以来困扰他的问题终于可以得到解决,却不知道他也得付出相应的代价。我们常常为得到而欣喜,可等我们醒悟过来为这个得到付出了什么后又常常悔不当初!

因为在意成绩,所以成绩好时我们才会快乐;因为在意别人的评论,所以的到别人的赞赏时我们才会快乐。那时的林越兴只想着逃离痛苦,等到他逃离痛苦之后才发觉他连快乐也给丢下了……

然而最重要的却是:当一个人真的什么都不在意了,这人生又还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