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言大人物王美丽
15388000000044

第44章 小仓娃离了登封县

赵小梅是着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还是省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特邀评委。这天晚上,她录完节目,走出电视台,忽然有人叫她:“赵老师!”

叫她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头发蓬乱,衣着也土气。少年怯怯地说:“我叫王建设,好唱戏,特别喜欢唱《卷席筒》里的小仓娃,俺村的人都叫我小仓娃。我是来电视台唱戏的……”

赵小梅明白了,这小仓娃是来《梨园春》比赛的。这些年《梨园春》栏目非常火,许多戏曲爱好者都梦想在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只要能上电视,回去便是“名角儿”。只是,刚才录节目时没见到他呀!

小仓娃不好意思地说:“我第一轮就被刷下来啦,所以,我想请赵老师指导指导……”

这少年第一轮就被刷下,证明他唱得并不好,已没有指导下去的必要。再说,他已经十六七岁了,过了学戏的最佳年龄。想了想,赵小梅说:“今天太晚了,明天再说吧。”这本是搪塞之词,没想到小仓娃眼睛一亮:“赵老师,你答应了?”也没看赵小梅脸上的表情,一声“拜拜”,活蹦乱跳地跑开了。

回家的路上,赵小梅想起了以前的一个学生。二十年前,她随剧团下乡演出,遇到一个和小仓娃情况差不多的少年。他每天早早地来到戏台,给剧团挑水烧火,啥杂活都干,央求团长收下他。团长拗不过,只好让他唱一段听听。他当即唱了越调大师申凤梅的《诸葛亮吊孝》选段,唱得非常好,把全团的人给镇住了。然而团长最终还是没有要他,这让很多人不理解。

赵小梅背着团长,偷偷找到少年,说只要持之以恒地练下去,一定能唱出名堂来的。少年当即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算是拜师。之后,她有空就给少年写信,少年也多次到省城来,让她当面指导。可惜的是,少年的戏越唱越不好,精神状况也越来越差。团长知道后,将她叫去,叹口气说,当初这孩子唱得虽然不错,但已过了学戏的最佳年龄,自己唱唱属于业余爱好,靠它吃饭就难了。他拒绝少年入团,就是不想害他。

后来发生的事让赵小梅十分震惊:那少年为了学戏,荒废农活,又耽误了学手艺,直到三十多岁还打着光棍。村人都嘲笑他,他受不了精神压力,疯了。

这事给了赵小梅深刻的教训:不能轻易带人入行,梨园这碗饭太难端了。再说,现在剧团生存艰难,每月六七百块钱的工资还发不及时。若不是她早有名气,给电视台做评委,这日子还指不定过成什么样呢!

第二天,赵小梅刚走出小区门口,便看到小仓娃站在那里翘首以待。这孩子也真是有心,居然能打探到她家的地址!可是,有过以前的教训,赵小梅还是要打消他学戏的念头。她对小仓娃说:“孩子,阿姨不是不想教你,我是真不想害你。这年头,电影都没人看了,谁还听戏啊?唱戏没出路,你还是学个钳工车工什么的,那才靠谱。”说完,她转身就走。

小仓娃低着头,叫道:“赵老师,我,我还是想学戏,咱农村人爱看戏呢!赵老师,你就教教我吧!”赵小梅告诫自己:不要回头,不要害了这孩子!就在这时,她身后响起了高亢苍凉的唱腔:“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受尽了饥饿熬煎……”

这一嗓子,压倒了嘈杂的车声人声,路人纷纷惊讶地刹住了脚步。赵小梅心头一震,转过身看着流泪唱戏的少年,说:“孩子,我教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后悔……”

赵小梅把小仓娃带回家里,小仓娃要按老规矩磕头拜师,赵小梅却无论如何也不让。她可以教唱戏,却不想当他师傅。她问了小仓娃的情况,知道他真的来自登封市,已经在郑州打工一年多了,做过建筑队小工、餐馆打杂工。

赵小梅笑了起来:“你想通过唱戏改变命运?可这事,难啊!”小仓娃并不在乎:“管他呢,我已经在剧团唱了一年。人生能有几回搏,我就为这爱好拼搏一次。”赵小梅很是吃惊,小仓娃不好意思地说,他参加的是一个民工剧团,主要给民工们唱戏。赵小梅又疑惑了:民工们喜欢听戏?他们不是都喜欢看录像打台球吗?

打这以后,小仓娃每到周六下午,就来赵小梅家里学唱戏。赵小梅夸他悟性不错,进步很快。小仓娃笑着说:“我在民工剧团唱戏,每天都练习呢。”赵小梅很有些感动,觉得这孩子太不容易了,每天干着重活,还对戏曲这么痴迷。现在热爱戏曲的人越来越少,如果多的话,剧团就不用闹饥荒了!

这天,赵小梅给小仓娃教完一个新唱段,团长打来电话,说有一个企业家的母亲过八十大寿,老人家别的不好,就好听戏。企业家想请赵小梅唱堂会,酬金三千块钱。赵小梅应下了。小仓娃羡慕地说:“赵老师还说唱戏不赚钱,你唱一场有三千块钱哩!”

赵小梅本不愿唱堂会,她看不惯有钱人目空一切拿艺人不当菜的样子,若不是为了剧团的其他人,她才不干呢!她很严肃地对小仓娃说:“咱梨园弟子在旧社会是戏子,在那笑贫不笑娼的年代,我们还有不少有骨气的人呢!现在的人咋了,为了钱,啥都不顾了,唱堂会时啥恶心话都说,有的甚至敢唱不入流的‘******’。仓娃啊,你将来可别成那样的人哪!”

当天下午,赵小梅在企业家母亲的生日宴上唱了《朝阳沟》、《杨门女将》,虽然宾馆里设施豪华,但场面一团糟。倒不是她唱得不好,而是下面的人推杯换盏,乱哄哄的,没几个人在听。老太太倒是喜欢听,只可惜她也没听多少,祝寿的人一拨又一拨,她得应付场面。赵小梅只好苦笑了之。

好不容易安静下来了,老太太兴致勃勃地点唱《卷席筒》。赵小梅对企业家说:“这个剧目太悲了,今儿个是老太太的喜日子,怕不好吧?”企业家财大气粗,说只要老太太高兴就成,唱好了,有赏!赵小梅看他一副颐指气使的模样,真想拂袖而去,但还是忍了。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她朝乐队指挥一扬手,随着二弦骤响,很快调整好情绪,开声唱道:“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

然而老太太似乎不太满意,嘴里嘟囔着什么。赵小梅看在眼里,临走时问企业家怎么回事。企业家说:“我妈说了,你还没昨天那个小孩唱得好,人家只是一个民工而已。哦对了,那小孩名字也真逗,就叫什么小仓娃……”

赵小梅十分感慨,没想到啊,真是没想到!等下一周小仓娃来学戏时,她仔细问了唱戏的事。小仓娃讲,他和几个爱好戏曲的工友组成了民工剧团,常到各个工地唱戏,一场一百块钱,每个民工只用付几毛钱,就能落个痛快。他唱一个月戏,也能挣一千多块钱哩。

一个业余戏曲爱好者居然每月挣一千多块钱?赵小梅不禁想起团里没戏可唱,每月守着五六百块钱过生活的同行。她决定去看小仓娃的剧团演出,瞧瞧他说的是真是假。

第二天,赵小梅跟着小仓娃来到一个工地,乱糟糟的钢筋水泥上坐满了民工。在简陋的台子上,小仓娃和几个演员轮番表演,倒也有声有色,民工们都听迷了。这民工剧团倒是给赵小梅上了一课,她忽然醒悟:不是没人听戏了,只是需要发现市场。

赵小梅联系了赋闲在家的剧团演员,组建了“流动梨园”,到社区和工地演出。虽然辛苦,但到底比闲在家里强。她还借鉴了商业运作模式,吸引广告商加入。有了商家赞助,剧团的运作就更顺利了。

而小仓娃,最终还是成了赵小梅名正言顺的弟子。当然,这位民工喜欢的民间戏曲艺术家,最拿手的还是《卷席筒》选段:“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受尽了饥饿熬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