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王石管理日志
1537400000056

第56章 十二月:阅读与思考 (3)

“城乡二元结构”是什么?(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

王石从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角度着眼,既在万科之中注重农民工的利益,还通过自己的公众人物身份向社会呼吁正视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行动指南

“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不解决,给社会和城市本身的有机发展带来的是莫大的隐患。企业家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也需要为改变现状作出努力。

12月15日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性积极的表现

1977年,大学毕业刚到广州不久,一次到停泊在黄埔港的远洋货轮上探望朋友,在万吨货轮的船长起居室里发现一本封面带有黄框的杂志,一下被精美图片所表现的穿透力所打动,爱不释手。7年之后,1984年,到深圳的第二年,通过香港的朋友YS.Liu订阅《国家地理》……国家地理频道开通之后更是每天收看,犹如父辈收看央视《新闻联播》。

凭个人英语阅读能力,阅读这本黄边框的杂志还是蛮吃力的,当时主要兴趣在色彩斑斓、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图片。阅读这些充满激情、精湛的图片,满足了自己渴望冒险、追求新鲜与剌激的精神需求。其吸引我的正是拍摄图片的摄影家的探险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性积极的表现,《地理杂志》的优秀摄影师都是勇敢的世界探险者,他们受好奇心驱使,携带照相机为求知而接受人生的挑战,冲向艰险的极限。

积累一个多世纪的《国家地理》的图片,犹如一个随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而封藏的丰富影像矿床,是人类历史上的视觉记录档案储备,对人类认识、了解和研究自身存在的环境和历史,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虽然名为地理杂志,但其内容却远远超出了地理学的范畴,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历史学等多种人文学科的知识,杂志将立足点放在自然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给人以一种思辨之美。

——2008年8月,王石在其博客文章《百年黄边框》中如是说

背景分析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国际部负责人自己介绍,《国家地理》在美国教师中很流行,因此它被带进课堂,作为青少年的课外补充教材,美国的父母对这本杂志也很感兴趣,订阅这本杂志来帮助小孩增长知识。

由于《国家地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使得杂志可以花很多的钱去支持摄影师去拍到更好的照片。《国家地理》有100多年的历史,出了那么多优秀摄影师和作品,新的杂志很难做到这个程度。

该杂志具有全球影响力,好似一只穿越时光的巨手,不管岁月如何改变,它对读者的吸引力仍是经久不衰。比如说,在美国,凡知识界、精英层人士都以自己是《国家地理》杂志的忠实读者而自豪。美国前总统卡特就曾说过:“我们都是读着美国《国家地理》长大的。”那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里?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它实施了强大的品牌战略。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战略第一条:“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创建统一的品牌形象,其次才是创建一个独特的组织,加强产品在市场的独特地位,以及产品的高质量等方面的内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企业战略第一条也规定:“把《国家地理》杂志的品牌向所有国家地理学会的产品(例如图书、电视等)延伸,维持各产品在品牌形象上的统一性。”由此可见,美国国家地理学会非常看重品牌的统一性。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所有产品都以《国家地理》杂志这个核心品牌为基础进行辐射,品牌统一为其独有的黄色边框和“国家地理”文字要素。学会要求所有印刷品的封面必须保留黄色边框,所在位置可以比较灵活,有的与《国家地理》杂志同样尺寸和位置,有的则缩小为不圈住任何内容的单纯标志。正是借助这种统一的品牌形象,国家地理学会旗下的各种产品成功打开市场,并牢牢确立了《国家地理》这一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行动指南

好奇心是最好的兴趣,而求知欲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一个企业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为企业增加活力和能量。同时,向《国家地理》学习品牌战略。

12月16日

还没有看《大国崛起》的杂感

玄奘之路在巴基斯坦路段,收到央视制片人发的短信:《大国崛起》播放,反响热烈。

牵挂这部片子,是因为制片和编导是多年的朋友,费了3年工夫完成的片子,因非市场因素而迟迟未投放市场,总算在年底开了绿灯。

从印度回到国内收到《大国崛起》VCD,忙于事务、应酬,成为空中飞人,至今还没看上这套系列片。但拍摄的立意是清楚的。20世纪80年代,央视曾播放了一套《河殇》。经历“文革”的中国经济难以为继。历史的忧患和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中国决策者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状态。对外开放是在经济不能维持的迫不得已下进行的。沿海一列特区的建设,使中国看到了希望。以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来歌颂海洋文明、鼓吹改革开放的《河殇》应运而生。播放震动朝野。

20年过去了,中国崛起,已成为经济大国,虽然距强大还有很大的距离。

此时制作《大国崛起》又恰逢其时。

虽然还没有看过此片子,但有两点是肯定的:第一,如果说,《河殇》是批判否定传统文化的话,《大国崛起》应该是以华夏文化为底蕴,少了焦虑,多了自信;其次,看问题的方法论少了激情,却更多理性。这些话与其说是对片子的预期,不如说是对制片人、编导个人修养的理解。

——2006年12月,王石在其博客文章中如是说

背景资料

继2003年3月播放以政治大事为题材的历史连续剧《走向共和》后,中国中央电视台从2006年11月13日至24日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该片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这些“世界性大国”,是指西方环球航海以来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即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该片播放后,观众反应热烈。片集之中给出的结论是,重商主义、科技教育、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威权和适合本国情况的制度,是大国崛起的秘方。显然,除了这些结论,公众还可更深入地分析大国崛起与强盛的关键。

行动指南

中国初步成为经济大国,未来的发展轨迹可以预见。而企业家在这个发展过程之中,除了一味激情澎湃之外,还应该务实地找到最合适自己企业成长的步调和节奏。

12月17日

刘元生投资获利160倍

万科最大个人股东持股18年,400万元变为6.32亿元股票,增幅超过股神巴菲特!设想一下,从万科创业起即买入其原始股持有到现在,获利该有多少倍?答案是160倍!

18年了,刘元生这个名字每年都出现在万科公司年报上,像一根不倒的桅杆,伴随万科这艘航船闯过了难以计数的波峰浪谷。12月5日是沪深两市的明星股万科的有限售条件股份可上市交易日。当这天到来时,刘元生的股票也将随着万科公司迎来崭新黎明,走向全流通时代。

往事绵绵,令人产生无限的感慨。

18年的等待终于有了巨额回报:现在刘元生持有的5827.63万股非流通股,市值为6.32亿元。

而当年,刘元生买这些股票仅仅花了400万元。这一投资的增幅,超过了全球股神巴菲特。巴菲特最骄人的业绩是持有《华盛顿邮报》股票30年,股票价值增长也不过128倍。

几天前香港商务,有一个小时空档。

顺便去了趟尖沙咀,刘先生公司,一栋略显陈旧的办公楼。

同20年前第一次到访,大楼依旧,电梯还是咣铛咣铛的,但大楼的租户大都更换了,刘先生的公司仍没有动窝,只是公司业务主要交给大女儿打理了,自己精力用在慈善活动上。

聊到万科股票,下个月10号,刘先生的股票就可以流通了,按市值6个多亿,当年限制法人股不能卖,反而成全了一笔最划算的投资。

——2006年12月,王石在看到《超过巴菲特的中国股神刘元生》文章有感而写

背景分析

在王石的眼中,老朋友刘元生因为持有万科,收益率超过巴菲特,他为此深感骄傲。

巴菲特是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家、世界富豪,素有“股神”之称。其惊人之举是将85%的个人股份捐赠给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慈善基金会,价值达数百亿美元。

1988年,万科第一次社会募集资金,其中825万股(占股本总额24.9%)由外资认购,刘元生作为发起股东之一认购了350万股。

2006年12月10日,万科的国家股、法人股将可以流通,恰逢牛市,敏感的媒体给刘元生的350万原始股算了个账,其增长已超过了160倍。20世纪90年代初刘元生移民,生意之余热心公益活动,现在许多时间都用在公益活动上。

王石在多个场合都提到刘元生投资万科的故事,他意在提醒公众,在商业社会,一些坚持原则的行为不仅是能够精神上收益,财富上也能够得到收益。

行动指南

看好一个企业,并进行长期稳定的投资获得巨额回报固然值得肯定;而创办一个企业并能吸引投资人长期稳定的投资,还能够让投资人获得可观回报,这也是企业家应该争取实现的!

12月18日

点纸成金

1985年,张茵闯荡香港,做废纸回收再生产生意。按照大陆的传统观念,这是废品收购站的勾当,买卖做不大,行业名声也不好。张女士之所以选择这个行当也是适者生存吧。谁会想到20年之后却因废纸生意成为中国大陆新一轮的首富。

想来张女士成功在:

第一,专业化。1985年到香港开始做废纸生意,做了20年始终未变,应了“360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

第二,诚信。纸浆掺水是当时香港的行规,张女士坚持诚信,不掺水,赢得了声誉,也赢得了生意。

第三,生意全球化。张女士1990年移民美国做同样生意,移民的理由是,香港的货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而美国每年消耗4700万吨的纸张,其中75%进行回收使用,是世界上最大的废纸市场。

第四,上下游资源整合。在中国大陆建立造纸厂,将美国收购的废纸源源不断地送至中国的工厂进行再加工,生产优质牛卡纸,其上市公司产生的利润就源于这些牛卡纸厂。按照玖龙纸业公布的目标,产量增加的目标由目前的330万吨增加到535万吨;到2008年的产能将达到715万吨,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包装纸生产企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腾飞的今天,什么没有可能呢?问题不在敢不敢去想,而在肯不肯认准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做。

——2006年10月,王石在其博客文章《废纸就是森林》中如是说

背景分析

2006年10月11日,媒体统计:按照玖龙纸业昨日9.02港元收盘价计算,持股74.7%的张茵夫妇名下资产市值已经超过260亿港元……张茵将成为中国2006年度的首富,因其女性身份引得更多关注。2005年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张茵仅以15亿元资产排在107位。

行动指南

办企业不要在乎别人认为你在做什么,而是要确定你自己在做什么。有时候别人看不到的商机恰是你成功的秘诀,而如何做成这样的生意,则是你的水平。

12月19日

成为社会企业家

参加阿拉善协会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举办的“NGO组织建设”论坛。

发放的会议资料里有一本书,书名《如何改变世界》,作者(美)戴维·伯恩斯坦、译:吴士宏。吴士宏?

译序是这样开始的:2003年我从商场退休。休养的同时,思考后半生的计划,并开始做些公益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啊,没有猜错的话,是3年前从TCL退下来的吴士宏女士。

……

几年过去,没有吴总的任何信息。去向成了个谜。

看到眼前的这本介绍全世界从事公益精华案例和代表人物的书,才明白吴士宏女士从公众视线消失的原因。

吴女士在译序中这样写道:奉献、爱心,是人类公认的美德,也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基所在。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更难的是,将好事做成了可以使人类持续受益的事业,从而使世界因此变得更好。

明白了,吴士宏女士已经储备了能量,为崇高的公益事业准备新的起飞。

——2006年6月,王石在其博客文章《你小瞧了一位女性的能量》中如是说

背景分析

社会企业家是一个新近得到命名的群体。他们多为社会公益组织的发起者和经营者,例如为印度流浪儿童创设24小时救援热线的杰鲁,为南非艾滋病人建立看护网络的霍萨,为巴西贫苦牧民架设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罗萨。

2006年春,患有严重腰疾的吴士宏女士重现公众视野,带来她的翻译作品《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其中提出了“社会企业家”,与这个概念相对应的便是商业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