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五章开始到第八章将介绍“桥隧”模式的理论基础。其中,第五章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第四方的介入如何通过信号传递降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第六章介绍在“桥隧”模式下如何通过分工实现各方的风险分担;第七章通过一个正反馈机制解释和论证“桥隧”模式这一新型担保模式发展并壮大的可能性;第八章通过引入一个博弈模型比较了传统担保模式和“桥隧”模式下的各方收益。
本章第一节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银行的“惜贷”现象;第二节对传统担保模式是否有效减轻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做简要分析;第三节是本章重点,将运用模型分析“桥隧”模式下的信号传递过程和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降低。
5.1银行“惜贷”的信息经济学解释
5.1.1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在新古典经济学范畴中有一条重要的信息完备假设,即市场上的销售者和购买者对市场上商品的质量都拥有完整、对称的信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完美”的市场并不存在。许多时候人们为了获取商品的信息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甚至有的信息即使花费了很高的代价也未必能够获取。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大量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之间不可能拥有相同的、对称的信息。一方获得的而另一方不可能获得或者需要花费相应的代价才能获取的信息,称为私人信息。相反,那些所有相关人员都知道的信息称为公共信息。私人信息的存在引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现实世界中,私人信息可谓无处不在:在商品市场上,销售者通常比购买者对产品的质量、价格拥有更完整的信息。在交易过程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往往为了争取对自己更有利的交易条件而隐瞒关于商品的不利信息,甚至对另一方捏造虚假信息,从而从中获益。同样地,在劳动力市场上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雇员往往比业主更清楚自己的才干和能力,业主可能很难观察到雇员是否在工作中偷懒。无论是在商品市场上抑或是在劳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的有效运转。根据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可以将信息不对称分为两类:发生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前的称之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后的称之为事后信息不对称。其中,事前信息不对称可引起逆向选择,而事后信息不对称对应的是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由阿克洛夫(Akerlof,1970)在分析旧车市场时提出。由于买卖双方对于汽车质量的信息不对称,买者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对应价格,使得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旧车退出市场,只有质量较低的旧车进入或留在市场上。其结果是市场上的旧车质量逐步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随之进一步下降,从而有更多较高质量的旧车退出市场。这就是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最初起源于对保险市场的研究。在保险市场上,道德风险来源于保险公司无法观察到投保人在投保后的实际行为。拥有信息优势的投保人可能采取偏离合同的隐藏行为而对保险人造成损失。这就是道德风险。
着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指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被称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交易当事人必须互相找寻交易对象的成本,交易双方搜集、传达信息的成本以及合同谈判、起草、签订和执行的成本。信息不对称之所以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转,就是因为它引起了一种重要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决策风险,总是需要想方设法搜索和获取信息,在搜索的过程中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这就是信息成本。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家用帕累托最优来判断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好的标准。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已经没有一个人的福利可以在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的条件下得到增加的情况。如果一些人的福利在未损害其他人的福利水平情况下得到改善,这个过程就称为帕累托改进。在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使得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这个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然而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条件下,帕累托最优应该被重新理解。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一笔交易的进行原本是可以获得帕累托改进的,但由于交易的一方或双方难以获得关于交易的相关信息或者获得信息的成本过高,为了规避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及风险,宁愿选择不进行交易。因此,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息成本过高很可能会使得帕累托最优无法实现,从而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导致市场失灵。
5.1.2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新古典范式中,在完全竞争和信息完备的前提下,信贷市场的价格杠杆——利率会自动调节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使得竞争性的信贷市场达到均衡,并且这种均衡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完美的市场,借贷双方的信息往往都不是完备的。
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显得尤为严重:首先,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经营规模、资金实力、产品档次、管理水平以及抗风险能力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使得中小企业往往无法提供和大型企业相媲美的抵押品,信用等级较差。其次,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在媒体上公布的信息一般都没有经过财务审计,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管理状况、客户关系以及合同关系等信息对于银行来说都是私人信息,银行难以根据中小企业的资产现状、贷款用途和过去的违约记录等资料在事前就确定其违约风险,并且一旦贷款发放之后银行便难以进行监管。相反,中小企业作为资金或项目的直接经营管理者,通常比银行更清楚贷款会用于哪些投资项目,投资的期望收益和风险有多高,拖欠贷款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具体信息,有的企业甚至还可能在签订信贷合同之前为了获取银行的贷款故意隐瞒不利信息或者捏造虚假信息,或在签订信贷合同之后无视银行的利益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作为贷款人的银行却无法得知各个中小企业的预期收益和还款概率,从而难以从众多的贷款申请者中挑选出哪些是低风险企业,哪些是高风险企业。银行通常仅仅是了解借款人的整体情况,即中小企业的平均风险和平均收益,而对于单个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判断其是高风险者还是低风险者。
由于信息透明度不高,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筛选成本过高,这使得银行面临中小企业过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通常利率越高,中小企业的平均质量就越低,即违约的可能性越大。
在中小企业的收益给定条件下,较高的利率意味着投资成功时较低的利润。因此,只有那些成功时获得的收益较高的企业愿意申请贷款。但是在期望收益一定的条件下,较高的成功收益对应的是较低的成功概率,因此如果银行提高贷款利率,其真正的贷款者会是那些高风险、还款可能性低的企业,即较高风险的中小企业挤走了较低风险的中小企业。具体来说,那些经营业绩优良、还款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往往会充分考虑自身的偿付能力,仅在借款收益大于利息支出时才愿意借款。相反,那些经营业绩较差、还款能力弱的企业往往不充分考虑自己的偿付能力,为了能够顺利融资,情愿支付比一般企业更高的利率。于是,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下银行所发放的贷款通常是流向风险较高的企业那里,并因而往往不能够顺利回收,形成坏账。这就是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中小企业在获得贷款之后,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银行往往难以对企业进行有效监控,从而企业有可能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例如银行通常希望企业努力经营以便能够按时还款,但事实上银行往往无法观察到企业的努力程度,企业获得贷款后不一定会像银行所期望的那样努力经营,从而无法获得较好的收益,难以按时归还贷款,银行亦因此形成坏账。这就是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
5.1.3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贷配给
斯蒂格里茨和韦斯(Stiglitzand Weiss,1981)从信贷配给入手,提出了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理论。所谓信贷配给,指的是这样一种从表面上看起来与价格机制冲突的非均衡现象:在所有的贷款申请人中,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得到贷款,另一部分人被拒绝,尽管被拒绝的申请人可能愿意为获得贷款而承担更高的利率水平;一个给定的贷款申请人的贷款要求只能部分被满足。
斯蒂格里茨和韦斯认为,银行的期望收益不仅取决于贷款利率,还和借款人(企业)的还款概率即贷款风险挂钩。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甄别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小来确定不同的利率:对风险较低的企业要求较低的利率,因为通常较低的风险对应的是较低的企业期望收益;对风险较高的企业要求较高的利率,以补偿其较高的破产概率对银行的损害,从而使得银行自身的期望收益得到最大化。然而,当信息不对称存在时,银行不能观察具体企业的投资风险程度,只能判断所有企业的平均风险程度,因而它只能向所有的借款人要求相同的利率。银行提供贷款的预期利润E(ρ)取决于贷款回报R和借款人的现金流分布,即:
E(ρ)=ρ(R,σ)借款人的利润为:
π(y)=max(-c,y-R)其中c——抵押品的价值;y——项目的现金流量;R——企业支付的利息。
假如在风险σ下企业的最低利润水平为π,则有E[π(y)|σ]=π。
只要企业的利润大于这个最低水平则都会申请贷款。如果在风险σmax下企业利润得到最大化,即:
E[π(y)|σmax]=πmax贷款的需求量取决于[σ,σmax]之间企业的总数和企业的贷款需求量。
同样,银行也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提高利率对于银行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方面银行的收益增加,另一方面贷款的风险系数也提高了。由于对于借款人而言,风险通常与收益成正比,因此利率的提高会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逆向选择),或者诱使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道德风险)。银行的贷款需求量虽然减少,但贷款的风险却增加了,从而可能并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银行的期望收益E(ρ),所以银行宁愿选择在相对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贷款要求,而不会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的申请。
银行的收益曲线,其中横坐标表示银行的贷款利率R,纵坐标表示银行的期望收益π。当R=R时,银行的期望收益得到最大化,即R为银行的最优利率。当R<R时,利率上升引起的期望收益增加大于风险的提高;当R>R时,风险的提高快于期望收益的增加。因此银行会选择在R的利率水平上向企业提供贷款,贷款的供给量将小于需求量。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种与市场一般规律相背离的借贷资本长期非均衡现象,形成了信贷融资缺口。
信贷市场上的融资缺口主要又落在中小企业的借款上,因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更为严重的信息不透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银行过高的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引发了市场失灵,造成了信贷市场上的“融资悖论”:一方面造成银行的“惜贷”,大量存款难以贷出,使得银行的贷款收益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水平;另一方面又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的困境,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难以正常进行。因此,只有想办法减弱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才有可能实现信贷市场的帕累托改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例如假设银行能够在贷款前诱使企业揭示其真实的私人信息,并通过一些激励条款迫使企业在借款后选择银行所希望的那类投资,就能够有效地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
5.2传统担保模式下的信息不对称
由上一小节的分析可以看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修正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信用桥梁的信用担保应运而生。
传统的信用担保相关理论认为,由于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担保机构较银行对中小企业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同时担保机构拥有专业人才和专门技术,通过规模效应有效地节约了信息收集成本,从而认为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基本上对称的。这样,信用担保机构就成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桥梁,使得双方的信贷交易得以继续进行,同时分散了银行贷款风险,扩大了银行信贷规模,提高了银行的期望收益。但事实是否如此却仍然有待商榷。
不少学者认为,担保机构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担保机构进入信贷市场仅仅是一种风险转嫁行为,实际上是以中小企业之外的第三方信用弥补了中小企业本身信用的不足。由于中小企业在面对担保机构时仍然存在信用不足,因此担保并没有减少风险,只是将其部分或全部转嫁到担保机构身上。担保是否能够发挥效果,取决于担保方对中小企业的筛选。如果筛选不当,那么从整个社会而言,风险并未降低,而仅仅是从银行转移到了担保机构(孙平,2005)。事实上,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反而由于担保机构角色的增加更加复杂化了。信用担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与此同时又会引发另外两对信息不对称实体: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很有可能在信用担保的运行过程中不仅未被消除,甚至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喻均林、刘和平,2006)。
5.2.1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传统的担保仅仅只是把信用风险从银行转嫁到了担保机构,而没有改变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实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的运作,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被消除。与向银行融资相似,被担保的中小企业也可能会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信用担保公司的机制使得担保机构在签订担保合同之前很难充分了解债务人完整的情况。由于担保机构承担了大部分甚至全部贷款的连带清偿责任,银行就有可能在发放贷款之前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调查和资信的审查降低标准,其对企业监督的力度也可能有所下降。同时企业在获得融资后,由于有担保机构为其做信用担保,企业的还款压力减少,还款努力程度也随之下降。因此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担保机构所承担的风险可能比原来银行承担的风险更大(黄海沧、李建琴,2003)。
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之间的逆向选择表现为那些信用等级较低、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往往比信用等级高、风险小的企业更为积极地寻求信用担保并最有可能获得担保。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担保人不能识别受保企业的风险大小程度,也无法根据风险高低制定不同担保收费标准,只能根据所有企业的平均风险按照既定的担保费率与担保比例对个别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其中经营状况最好、风险最低、还款能力最强的那类中小企业往往不需要担保就可以获得银行的贷款。对于剩下的可能采用信用担保的企业来说,新的交易成本即贷款成本不仅包括银行的利息支付,还增加了对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用,即在既定的银行利率和担保费率情况下,企业的期望收益下降。在这种贷款成本提高到一个临界值C的情况下,由于较低风险的企业期望收益低于较高风险的企业,因此较低风险的企业选择退出信用担保市场,只有较高风险的企业才愿意进入市场。这样一来,担保机构只能向较高风险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承担较大的风险和损失。这时如果提高担保费率不但不能弥补这些风险与损失,相反,因受保企业的期望收益减少,会驱使更多低风险的优质中小企业退出市场,使担保机构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使信用担保市场逐渐转变了高风险企业集聚的场所。
道德风险在担保市场上是指受保企业在获得信用担保后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或思想上的麻痹,其防范风险的努力程度下降。一方面,由于得到了来自担保机构的保证,受保企业做出的经营决策即使引起了损失也不必承担所有责任,这使其在获得贷款担保之后倾向于做出风险更大的决策,改变担保合同与贷款合同规定的贷款使用方向,以博得更大的收益。
另一方面,担保机构不能完全察觉受保企业的全部有关行为,因而也无法通过事后监督有效地规避风险。
5.2.2担保机构-协作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担保机构作为银行放贷和企业借款的中介,在为银行拓展信贷业务、防范信贷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常认为,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小于其与受保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由于信用担保机构一般都是由政府组建,数量较少,尤其在我国,担保机构的分布更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绝大多数都是由当地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组建,因而它们的业务也一般局限于本地范围内进行,与之交涉的金融机构也绝大多数在本地,由于金融机构可以选择的对象十分有限,因此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之间几乎不存在逆向选择风险。
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之间的道德风险也不甚显着。尤其是在我国,因为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一般均由国家出资组建,因此只要有任何一方出现违约,风险的最终承担者都是国家。也就是说,尽管信用担保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信贷市场的效率,政府也可能要为组建信用担保机构来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付出一定的成本。
5.3“桥隧”模式下信息不对称的弱化
在“桥隧”模式下,由于第四方业界投资者的加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核心问题——信息不对称得以弱化。
5.3.1第四方与信号传递
在信息经济学中,信号被认为是能够改变个体概率分布的各种事件,而信息则是观察信号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分布之差。尽管信号的模糊化和具体化特征使得人们可能在理解上产生一定的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信号与信息一样,具有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功能。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信息问题导致了市场失灵和帕累托无效率,使得人们不得不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市场效率,让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呈现低效率的市场重新运作起来。其中信号的制造和传递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例如高等教育文凭就是劳动力市场上减轻市场低效率的一种信号,通过教育水平的过滤作用,将具有不同生产率的雇员加以分类,并把这个信号传给雇主,使雇主可以成功地将低能力者和高能力者区分开来。
在引入“桥隧”模式的信贷市场上,第四方业界投资者承诺以一定的概率介入,当目标中小企业发生现金流问题而无法偿还贷款时予以支付。第四方对于银行和担保机构而言,充当了一个信号传递者的角色,从而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与担保机构之间、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为无论是风险投资公司还是上下游企业,在对于目标企业的选取上都比信用担保机构更有优势。以风险投资公司为例,风险投资家和一般投资主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特定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专业的角度识别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挑选到高质量的投资项目。类似地,上下游企业比一般投资者掌握了更多关于目标企业的历史记录、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企业价值等方面的信息。业界投资者的加入实质上发挥了一种信号传递的功能,通过一定概率的介入承诺向担保机构和银行传递了目标企业质量好、发展潜力佳的信号。
在“桥隧”模式下,担保机构和银行可以成功地通过第四方的选择,鉴别目标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还款能力。高质量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第四方的信号使其与低质量的中小企业区别开来。低质量的中小企业为了获得业界投资者的介入承诺需要比在传统的担保模式下支付更多的成本,这是因为:无论是风险投资者还是上下游企业,对于目标企业的选取都远比银行和担保机构有经验得多。低质量的企业若是想要提高获得业界投资者制造的信号的概率,就必须通过粉饰业绩、伪造令人信服的虚假信息等手段,并为此支付昂贵的比高质量企业高得多的成本。当这种成本高于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利息差时,低质量的中小企业将宁愿从非正规金融那里获得贷款,从而使银行可以成功地将其和高质量的企业区分开。通过以下模型可以更好地阐述这一过程。
5.3.2第四方信号传递模型
在“桥隧”模式下,中小企业为信号发送者,第四方业界投资者为中小企业向银行传递信号的媒介,协作银行为信号接收者。第四方用其专业的眼光观察到中小企业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运营效率、研发能力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和还款能力的因素的真实水平,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信号,传递给协作银行。这种信号可以是中小企业在还款期限到来出现现金流问题时第四方的介入概率,这是因为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发展潜力越大,第四方将越有动机取得企业的股份甚至控制权,因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更高的介入概率。
根据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高低,可将其分为两个类型:高质量企业和低质量企业。模型服从以下基本假设:
(1)中小企业的未来收益服从[0,θ]的均匀分布,业界投资者可以较好地观察到中小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知道θ的确切值。但银行对此并不知情,只知道中小企业属于θ的先验概率p=p(θ)。
(2)第四方通过自己的判断向银行传递信号S,并且该信号能够真实准确地将企业类型反映给银行。
在“桥隧”模式下,第四方对于中小企业的质量高低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避免了无担保模式下和传统担保模式下可能出现的中小企业欺诈现象,从而保证了真实的信号传递。
(3)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目标是企业在第一阶段的盈利和第二阶段的盈利水平期望值最大化的加权平均:
u(S,V0(S),θ)=(1-α)V0(S)+αθ2(-L·p1(θ))
其中α是第二时期盈利的权数,0≤α≤1;θ/2为企业在第二时期的预期盈利水平;p1为中小企业经营失败的概率,p1=S/θ≤1;L为中小企业经营失败时的损失。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无法直接观察到中小企业的类型,因此只能通过第四方发送的信号来判断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该信号博弈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1)中小企业发出信号S,通过第四方传递给银行。
(2)银行根据观察到的信号S,通过贝叶斯法则珟p(θ|S)=p(S|θ)/p(S)得出后验概率珟p=p(θ|S),并以此判断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V0(S)。
(3)给定银行对于信号S的反应,中小企业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函数,选择发出信号S的最优值。
信号传递的所有可能均衡(即精炼贝叶斯均衡)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分离均衡、混同均衡和准分离均衡。其中分离均衡指的是信号发送者以1的概率选择不同的信号。在第四方信号传递模型中指的是中小企业通过业界投资者传递的信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应其真实类型,为银行的判断提供充分的依据。这与之前的假设是相符的,因而在此仅分析分离均衡这种情况。假定市场上的信号发送者基本即中小企业只有两种类型,两种信号,那么分离均衡就意味着:如果信号S1是类型θ1的最优选择,就不可能是类型θ2的最优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模型中,假使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则中小企业所发送的信号大小与企业的盈利水平是无关的。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高质量的企业被迫发送一个较显着的信号,以显示自己的高质量,并为此付出相应的成本,这种成本在信息完全的条件下不存在。此外,模型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基于第四方能够准确传递信号的基础。在传统的担保模式下,由于担保机构本身的局限性,中小企业的类型即质量好坏无法被准确鉴别,因此,即便支付一个较高的成本,企业所发送的信号也难以正确地传递到银行那里,从而导致混同均衡,使得银行无法鉴别出企业的真实类型。
通过上述简单的模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桥隧”模式下,第四方的介入可以使中小企业发出的信号S 较为真实而准确地传递到银行那里,银行通过该信号可以相对正确地判断中小企业的真实质量、预期利润水平及其还款能力,并做出可能的正确信贷决策。
5.3.3信贷市场上的帕累托改进
在“桥隧”模式下,银行在第四方的助力之下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中小企业的质量,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扩大贷款规模,银行的收益增加,同时优质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以解决,信贷配给现象减少,信贷市场上获得帕累托改进。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银行出于自身期望收益的考虑宁愿降低贷款利率、收缩贷款规模以规避更大的风险,因此贷款供给曲线左移至S3,与不变的需求曲线相交于E3。此时银行的放贷量收缩为Q3,贷款价格上升到P3,信贷融资缺口产生,部分需求资金的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在“桥隧”模式下,银行愿意为有第四方介入承诺的企业发放贷款,因为此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风险全部转嫁给了业界投资者和信用担保机构,银行虽然对中小企业是否能够按时偿还贷款仍然缺乏足够的信息,但它对保证人即担保机构和第四方的履约能力拥有充足的信心。换言之,相对于银行而言,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弱了,其所承担的风险和信息成本下降,因而有足够的动机扩大贷款供给。此时供给曲线从S3右移至S2,与不变的需求曲线相交于E2,银行放贷量扩大为Q2,均衡价格下降至P2。尽管信贷缺口不能完全消除,但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均衡相比,银行的贷款规模大幅上升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亦有所下降,融资难度降低,整个信贷市场获得了帕累托改进。
5.3.4中小企业与业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弱化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不对称现象在资本市场上,即中小企业和业界投资者之间同样存在,其主要表现为:目标企业往往比业界投资者更了解本企业和技术项目的价值,并且拥有比业界投资者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从而易引发逆向选择行为。此外业界投资者在签约后难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引发道德风险行为。在“桥隧”模式下,这一类信息不对称同样得到了弱化。由于道德风险主要由业界投资者通过有效的契约设计来克服,在此暂不涉及,而主要讨论中小企业与业界投资者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
(一)业界投资者面临的逆向选择
以风险投资公司为例,风险投资家往往缺乏关于风险企业的企业家能力、投资目标、项目质量、产品功能等相关信息,并且风险企业一般都是新建企业,没有或很少有经营记录,大大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风险投资家只能在其投资额度的区间上按照某种期望值或平均值进行投资,其可能的结果是导致发展潜力佳的企业不能得到足够的融资,反而那些运营质量较差的企业有可能优先获得资金,从而导致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之间的逆向选择行为。
(二)“桥隧”模式下逆向选择的控制
在“桥隧”模式下,由于担保机构在签约前会根据贷款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评估、分析与预测,并将有关评估结果和分析报告等企业信息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业界投资者,后者便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挑选到高质量的投资项目,从而有效减轻了逆向选择行为。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加以描述,即:
设业界投资者的成本为:
C=I+s(β)+M[m(β)/s(β)]
则业界投资者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V=βR(q)-C
其中I——项目投资投入;
β——业界投资者在目标企业所占股份;
s(β)——业界投资者对目标企业提供的服务;
M[m(β)/s(β)]——业界投资者的监督成本;
q——项目质量;
R(q)——项目收益。
业界投资者的期望利润为:
EV=∫q
[βR(q)-C]f(q)dq
其中f(q)为项目质量的概率密度函数。
假定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质量的项目,则业界投资者投资处于平均质量水平的项目时拥有负的利润,即EV<0。为了挑选到高质量的项目,业界投资者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调查与评估,并为此支付一定的成本(表示为e)。P(e)表示其支付了成本后成功达到目标收益的概率。
此时业界投资者的期望利润可以表示为:
EV=P(e)∫q>q0
[βR(q)-C]f(q)dq
其中q0为βR(q)-C=0时的解。据此,业界投资者在支付成本之后可以成功分辨项目质量的高低并加以选择。
当担保机构为业界投资者提供目标企业的信息之后,业界投资者得以用较低的成本对投资项目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挑选到高质量的项目,此时目标收益的概率可以表示为P(e,s)。其中,s表示业界投资者获得担保机构信息支持后的成本节省,P/e>0,P/>0,则业界投资者的期望利润为:
EV =P(e,s)∫q>q0
[βR(q)-C]f(q)dq
因此,担保机构为业界投资者提供的信息越充分,则在既定的期望利润下后者为搜寻信息所付出的成本就越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