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大大增加了财政税收,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和吸纳了许多社会剩余劳动力。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自身积累能力有限,这些企业对外部资金投入的需求巨大。然而在现实中,中小企业却面临着难以融到所需资金的瓶颈,只占有了少量的金融资源。各种相关调查无不证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必将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显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大家纷纷献计献策,基于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实践表明,许多措施要么不具有可操作性,要么难以普遍推广。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现有的很多对策并没有跳出信贷市场,只是囿于信贷谈信贷,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地破解,迫切需要有识之士为此继续添砖加瓦。
浙江中新力合担保有限公司陈杭生董事长在其实际工作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其担保行业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产生了把风险投资引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领域的想法,并把这一想法告诉我,希望得到理论、政策和实践可行性的证明。中小企业融资及其担保体系的建立、风险投资的发展等问题一直是我十分关注的课题,我也在这方面从事过一些课题的研究,发表过一些研究成果。听了陈杭生董事长的想法,我颇有同感,我们俩多次坐在咖啡室对这一问题进行反复地讨论,沟通与交流,形成了基本的思想框架,并达成了专门组织研究力量来提炼表达、探讨分析这一想法并进行理论、政策和实践应用可行性研究的共识。为此,在陈杭生董事长支持下,我组织了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研究生和中新力合担保有限公司实际工作者共同参加的研究课题组,中新力合担保有限公司核心团队的周冀,高政欣然参加。半年来,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走访了许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听取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意见,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研究工作互相配合,思想观点互相碰撞,反复讨论、多次交流,形成了最初的研究成果。
经过课题组的反复讨论,我们把这一成果定名为“桥隧模式”,之所以如此定名,一是考虑到它是一座桥梁,能够连接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个通道,能够连接银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投资公司;二是资金相对于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就像血液相对于人的生命,但它也需要顺畅的流动,反复的循环周转,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有一个通道。这一研究成果在形成本书正式出版前,我们曾以多种方式倾听了社会的评价,在一些报刊和会议上介绍了相应的观点,如在浙江省信用与担保业协会成立周年大会暨浙江省第二届信用与担保体系发展论坛上作为一个专题予以介绍,得到了不少金融机构、担保公司、投资公司、中小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如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狄娜副司长、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吴家曦局长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本项目研究和本书写作过程中,中新力合担保有限公司也在浙商银行(如浙江省工商银行)等支持下,把这一模式应用于实践中,大大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是有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在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本书得以最终完成。
我们在本书中提出的桥隧模式是在参考国内外有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具有高价值和高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提出的一种创新型的贷款担保运作模式。该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即在担保公司、银行和中小企业三方关系中导入第四方(业界相关者:包括风险投资公司、上下游企业等),从而架通了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在新型的贷款担保模式下,将能实现四方共赢:对于业界相关者而言,他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具有较好价值潜力的目标公司;对于企业而言,在财务困境时与其破产清算而流失企业价值,还不如出售或稀释股权来尽可能减少现金流问题对企业价值的损害;对于银行,业界相关者的介入为其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坏帐的发生概率;而担保公司则因存在业界相关者的或有介入,从而降低了其所承担的代偿风险,有利于其争取与银行的合作,并有利于改善其与桥隧模式——架通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创新型贷款担保运作模式银行合作的条件,最后还可能扩大其资本金的担保放大倍数,提高担保公司的业务发展空间。
这可以说是在我国的担保行业提出的一种新的操作模式。这一模式在传统的担保三方基础上,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不再局限于信贷市场,而是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桥隧”模式的出现,不仅有力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且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本书使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规范和实证两个角度对这种新型的贷款担保运作模式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为进一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新的解决方法。
当然,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靠一种模式显然是不够的,“桥隧模式”又处在探索的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都需要不断完善,我们将为之继续努力,也衷心希望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