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验估工法
它是由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人担任定额员,依照工作图纸和加工工艺要求,参考使用的加工设备的性能、原材料特性等生产条件,凭借经验确定定额数值。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工作量很小,定额员能够在审查了图纸和工艺资料以后的几秒钟内确定定额,能满足“快”的要求。但是,受估工人员的经验、能力和责任性的限制,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同一件工作同一人估,基本生产条件不变,在不同的时间会估出不同的定额,它的准确性较差。为了提高估工的准确性,可以有许多措施,如一人估工,另一人审核,或两个人分别独立估工,对差别大的再用技术方法校正等等。此方法最适合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类型。使用这种方法一般不适宜与直接的操作工人讨论。
此外,为了提高经验估工的准确性,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嫁接科学方法。如概率估工法,它是目前在单项大工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在时间估计上采取三点估计法。具体方法请参阅第十章。
(二)比较类推法
此法以现有的劳动定额为基础,根据相似性原理推算出其他相似工作的定额。操作方法如下:
(1)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或工作)。一般可根据零件尺寸大小、加工精度、加工的复杂程度、工件重量进行分类。
(2)制定典型零件(或工作)的劳动定额作为参考系。
(3)比较类推制定其他相似零件(或工作)的劳动定额。
这个方法也比较简单,但缺点是制定一套典型零件的定额标准资料需要很大的工作量,还需要经常地补充修正。在使用时如典型件选择不当,或对影响工时的因素考虑不周,都会使推出的定额不准。它最适合于制造同类型产品的企业。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程度越高,产品的相似件越多,越能显示出这种方法的优点。
(三)统计分析法
它是根据过去同类产品(或零件、工作)的实际工时消耗的统计资料,结合当前生产技术与组织的变化情况来制定定额的一种方法。操作方法如下:
(1)分析历史统计资料的可靠性,剔除其中的异常数值,修正明显失真的统计数据。
(2)计算平均实做工时。
平均实做工时=实做工时数列之和/数列项数
(3)计算平均先进工时。所谓“平均先进”是指大多数人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定额水平,按照这个概念,可以有以下两个计算公式:
平均先进工时=平均实做工时+最快实做工时/2
平均先进工时=先进部分实做工时之和/先进部分项数
式中先进部分实做工时是指小于和等于平均实做工时的工时数值。
平均先进工时并不是一个十分严格的数值,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这个方法操作也比较简单,又有大量统计资料为依据,比较符合实际,工人更容易接受。但是,由于使用的都是实做工时的统计资料,资料中可能包含种种不合理因素,准确性有可能会差些。此外,当生产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直接使用上述计算方法误差会很大,需要根据新的条件作修正。不过修正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此法比较适合于生产条件比较稳定,产品比较固定,统计资料比较完整的企业。
(四)工程技术计算法
现代化生产越来越依赖机器设备,加工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设备性能和加工量。选定了设备基本上确定了加工速度,选定了材料基本上确定了加工量,加工时间就很容易用如下公式算得:
加工时间=加工量/加工速度
例如在钢质工件上加工一个直径为20mm,深50mm的孔,使用钻床加工。加工量为15708mm3(3.14×10×10×50);选择的加工参数为:转速每分钟100转,进刀量(每转一圈刀具前进的距离)为0.05mm,加工速度则为每分钟1570mm3(0.05×100×314);算得加工时间为10min(15708÷1570)。由于钻头的直径与孔径相等,所以计算可以更简单:加工时间=50÷(0.05×100)=10(min)。再考虑辅助作业时间、照管工作地时间、休息和生理需要时间、准备结束时间等,就可以得到非常准确的定额时间。
各种加工设备的方式差异很大,但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如能编制一套通用的计算机程序,能够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
(五)MOD法
这是预定时间法之一,属于间接测时法,具有直接测时法所没有的优点,它可以不受被观测者的影响,在作业开始以前,先行确定标准时间。这种测时方法的原理是:人工作业时间是由于工人操作所形成的,而工人的操作由一系列称为动素的要素构成的,而每一动素的时间值都可以在实验室中确定,并制成表格。因此,只要分析出了每项操作的动素,就可以方便地计算出每个操作所需消耗的时间。现行的比较简单实用的当属模特排时法MODAOTS。
MOD法把人体的劳动动作归纳为21种基本动作,并为每一个动作确定一个标准时间。标准时间的单位是模数(MOD数),在普通速度下1MOD=0.129s,熟练劳动时为0.1s,考虑疲劳因素后增加10%,为0.143s。符号后面位置上的数字表示该动作的模数,从表中可见,动作幅度越大,时间模数也大。如M1表示手指动作,模数为1,而M5代表由肩带动的手臂动作,模数为5。
如有一个操作:伸出前臂抓取一锤子又返回身边放下。用MOD法表示就是m3g12m3p0,其动作式为MGMP,数字式是3130,时间数值为3+1+3+0=7MOD,该操作在普通速度下的时间标准为0.903s(7×0.129)。
四、劳动定额的维护
劳动定额是企业的一项工作标准,具有严肃性,一旦制定就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这样才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在使用中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修正工作。做好日常的定额执行情况的统计、检查和分析工作对于劳动定额的维护是很重要的。
首先要加强班组的实际工时消耗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反映工人的生产成绩、工时利用和定额任务完成情况,是定额统计工作的基础。然后要做好定额的统计分析工作,主要内容有实做工时的统计、完成定额情况的统计、工时利用的统计。根据统计资料就可以分析定额的执行情况,主要分析劳动定额与实做工时之间的差距,工人能够达到定额水平的人数比例,影响工时利用的各种因素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提高工时利用率;另一方面为修改定额积累资料和提供依据。
劳动定额修改有定期和不定期修改两种。定期修改是根据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预先规定修改期限。生产条件比较稳定,原定额比较准确的企业,修改期可定得长些,如一年修改一次。反之,可定得短些,如半年一次。定期修改工作是全面地审查和修改,而不定期修改属于临时修改,当局部的生产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如产品设计和工艺的变更,原材料和毛坯件的变更,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动,都应该及时修正定额。
在劳动定额的维护管理中,要把握住劳动定额的两个特性,即稳定性和变动性。稳定性是相对的,一个先进合理的定额,在一段时期内与生产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在这时期内企业的定额水平保持稳定不变是必要的。变动性是绝对的,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可能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处在不停的发展过程中,当生产技术组织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定额需要作相应的修改。
变动往往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局部的量变逐步发展为全体的质变,因此定额变动不能频繁。即使是一年一次的定期修改,主要工作在于全面审查,而不能是大面积的修改,除非全企业的生产条件发生了全面的大规模的变化。局部的修改应该是经常性的,不合理的定额必须随时修改。从劳动定额的作用看,我们知道它事关生产计划编制、成本核算、工人劳动工作量的考核、职工报酬分配。
所以修改工作要制度化,要有一定的审批手续,一般修改要得到厂长批准,修改后要有厂长认定。
五、劳动定额的新作用
管理科学的代表人物美国的E·S·伯法在1975年指出生产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成本平衡问题,在他所介绍的9种分析方法中都需要使用成本数据,成本成为定量分析的基本数据。但是他同时又提出了“决策成本数据”概念,这是为了区别会计意义上的成本数据与用于决策的成本数据之间的差别。会计成本数据对外满足政府组织的税法需要,对内满足企业的财务经济核算的需要。
当决策时需要的成本数据,如采用会计成本数据会发现并没有反映客观事实。例如,平均成本、固定管理费用分摊值都不能表明成本的实际变动情况。由于企业财务部门能够提供的只有会计成本数据,使基于成本数据的决策方法的使用大打折扣。这也是运筹学方法难以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取得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
如果用时间资源替代成本,用来表达制造过程中的资源消耗量,使得资源消耗的表达回归到最原始状态,可以得到反映真实的客观的全面的数据,为定量分析提供一个新的数据平台,在此平台上有望使大量的原本看来很复杂的决策变得简单,为定量分析方法展现一个新的创新空间。
工时消耗分类基本上包括了生产过程中除劳动对象以外的资源消耗,其中机动时间指机器的直接加工时间,是创造价值的时间,通过计算一天的总机动时间可以计算出每天的设备利用工时,图中其余的时间都与劳动力的利用率有关。如果能将机器与劳动力的利用时间客观地记录下来,则可以得到生产过程中主要资源的消耗量,并分析其利用状况,进而作出科学的决策。
当我们把决策的焦点从成本数据(即货币量)转移到时间资源消耗量时,整个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会发生哪些变化?如果把企业生产过程所消耗的资源用时间来表达,我们发现这是一件工作量浩瀚的作业,但同时又发现管理活动的改善变得十分简单,还会发现很多以前所想象不到的优势。
1.时间资源计量方便可得性强
成本数据是通过大量的原始单据收集后,用会计方法处理的结果。如果要获得决策用的成本数据,则需要按决策需要另作处理,处理的原则是客观真实地反映费用消耗,其对人员的专业技术的要求很高。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内是不可能办到的。采用时间记录会怎样?这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人人会计算时间。因此,记录时间的便利性使得时间资源记录的可得性几乎是无限的,想要哪个时间数据只要事前明确了,都可以不折不扣地记录下来。此项作业有利于激发每位员工的参与热情,这也符合当今全员参与的管理理念。
2.时间资源表达方式真实直观容易理解
与成本相比,成本是一个间接量,它是作业行为发生过程中所伴随的资源消耗量的货币价值量。且不说决策所要的成本数据难以从会计成本数据中获取,以成本为优化目标的求解方法的易难差异很大,对象简单方法也较简单,反之,则方法很复杂,甚至无法求解。如用时间来表达作业过程的资源消耗量既直观又简单。我们所看到的是完全裸露在面前的客观实体,每项作业是怎样进行的,可以看得十分真切。而成本犹如一件外衣把生产过程包裹起来了,看到的是生产过程所花费的货币数值,但你并不清楚其真实的花费过程。以制造产品为例,知道了产品的制造成本,但未必知道其制造过程。但如果以时间资源来表达,你可以清楚地知道,加工对象用机器加工了多少时间,人工作业花费了多少时间,等待加工的时间又是多少等等。如果你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马上可以发现不合理的资源消耗量,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3.决策方法简单
方法简便到只需运用算术工具就能解决问题,这是由时间资源表达方式的简单直观准确的特点决定的。用时间表达,其表达式只能是线性的,关系简单容易判断。很容易把时间数值与生产过程联系起来,很容易想象出实际的生产过程情景。当然更有意义的是,真实直观的特点使得决策者离现实零距离,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决策模型比较容易达到对真实的简化与再现。
以库存控制为例,多少年来一直是定量分析研究的重要领域,追求不影响生产条件下的费用最小目标,由于直接以费用为目标,模型越建越复杂,发展到应用随机理论。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一是模型难以理解;二是费用参数难以获得。如果改用时间参数则使问题得到简化。如上海某化工企业将考核物资管理的指标由费用额度改为库存时间,取得明显效果。道理十分简单,考核费用指标,引导采购人员把注意力放在费用如何在众多物品之间分配,而忽视了实际的市场需求,决策难免出错;考核库存时间,采购员以准时化原理指导决策,迫使他关注市场需求,决策正确。表面上以时间最短为目标的决策,而实际取得的效果却是库存成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