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懂礼仪到哪里都受欢迎
15200000000010

第10章 节日礼仪(1)

第一节传统节日礼仪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有一些基本特征。

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农历的新年,在民间,它是最古老、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按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1.扫尘

每到年终,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要彻底打扫屋子,以表示除旧布新。

2.办年货

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如买年画等。

3.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意为一家团圆。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盛的年饭。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

4.守岁

在“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的除夕之夜,人们有通宵守岁的习俗。这一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5.鞭炮迎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吉庆欢乐,鞭炮越响,寓意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6.拜年

春节拜年是一极富人情味的习俗。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见到长辈要行礼,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极有说法。吃柿子苹果,意为事事平安,吃年糕会有年年高升之意。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叫上元月,这天晚上称元宵。

1.舞龙或舞狮

各地组织龙灯队,从初三、初四开始走家串户玩耍,元宵夜,各队龙灯聚在一起表演。

2.放灯、观灯

按照“除夕火,元宵灯”的习俗,元宵夜,家家户户挂灯放烟火,人们以观灯为乐。有的地方还制灯谜,人们观灯之时还可猜谜,增添了游乐兴致。有些单位组织灯会,场面盛大而壮观。我国北方还在这一天展览冰雕、冰灯,供人欣赏。

3.吃元宵

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汤圆),象征家庭团圆、和睦幸福。

三、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是每年冬至后的106天,即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又是24节气之一,被民间演变成节日始于春秋时代。

如今,每逢清明节,人们手持鲜花或小花圈,为故人扫墓。不少单位还组织学生、职工,为英烈扫墓。清明也是出行的好时节,许多人结伴踏青,欣赏美丽的春色。

四、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关于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后,纷纷划船打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的尸体。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1.挂菖蒲、艾叶

民间特别是农村家庭,门窗上要挂菖蒲、艾叶,有保平安之说。因艾叶、菖蒲具有杀虫、驱寒、消毒之用,故这一习俗一直保持下来,城乡许多家庭都在这一日采集艾叶,以备常年家用。

2.吃大蒜头、喝雄黄酒

端午节,要备一桌丰盛的饭菜,全家共享。这一餐习惯上要吃大蒜头煮肉,喝雄黄酒。大人会在不能喝酒的孩子额头上点上雄黄,或画一个“王”字。这种习俗在现代城市已逐渐被人遗忘。

3.吃粽子

粽子又名角黍,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民间长久盛行的习俗。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吃粽子就已经流行。关于吃粽子来源的说法很多,但主要还是为了纪念屈原。

4.划龙舟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盛大活动,据说,龙舟赛是从屈原投江后,人们组织舟船,竞相划桨,寻找尸首演变而来的。经过历代相传,赛龙舟已成为全国性的节日竞技活动和体育活动。

5.互赠礼品

端午节,亲朋好友之间有送礼的风俗,一般以粽子、咸蛋、猪肉等相赠,女婿要去给丈人、丈母娘拜节。

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时节,丹桂飘香,秋高气爽,明月当空,“一夜明月今宵多”。人们把月圆当做人间团圆的象征,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1.赏月吟诗

每当十五的月亮升起,清辉洒满大地之时,人们在露天(有条件的可以摆在桂花树下)摆上桌凳,把圆形的果子(苹果、枣)或圆形食品(月饼)供于桌上,全家人围桌而坐,共享明月清辉。文人雅士往往诗兴大发,吟诗唱对。因工作、学习不能团聚的夫妻、情侣,望着圆圆的皎洁的月亮,自会勾起两地相思。

2.吃月饼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作为应节糕点,味美,又寓团圆之意。关于吃月饼的起源,相传始于元代。民间以月饼作为中秋节最佳食品。

3.赠送礼物

中秋节,民间要走亲访友,互赠礼品。青年男子趁此节日拜会岳父母,礼物不拘轻重,可以是月饼、糖果、酒类、糕点等,最好是成双成对。

六、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故称“重阳”。人们在这一天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等,这一习俗自战国时起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每逢重阳节,人们登山远足,政府还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

第二节我国现代节日礼仪

礼仪节日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的,在现代,我国产生了许多节日。现代节日与传统节日相比,有这样一些特点。

1.政治性

国庆节、建军节等节日都是在1949年以后才确定为法定节日,但由于政府的提倡,每年全国都在这些节日举行活动,从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纪念性

现代节日,几乎都是为纪念某个历史事件。如“五一”劳动节是为纪念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三八”妇女节是为了纪念1909年3月8日芝加哥女工为争取自由平等举行的游行示威。

3.全民性

现代节日是全体国民的节日,没有民族、地域之分,其中有些节日还是世界性的。

辛亥革命后,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从此,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公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将公历一月一日正式定为元旦。

一、妇女节

3月8日,是世界各国劳动妇女的节日。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自由平等,举行大罢工和示威游行,得到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积极响应。

1910年8月,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大会通过了德国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的建议,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1949年以后,我国规定每年3月8日为妇女节。

二、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当时的国民政府于1929年规定以后的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建议,正式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此后,每年3月12日,全国人民都有义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三、劳动节

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经过斗争,终于赢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