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业有啥了不起
1506000000025

第25章 创业管理--掌握高低球 (1)

当代管理中的文化肥料

中国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可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所用?我个人觉得有三个方面:其一,传统文化(以国学为代表)为自然生长出来的创业家构建自己的自圆其说的价值体系提供铨释逻辑,由于中国人的信仰中高度关注命运之学,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又多为强调个人修为以”避坏命寻好运”的人为之学,这就使得以人事为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着力点;其二,中国政治文化的重目标、重计划而建立的绩效衡量模式与倒逼(先定目标再给自己找压力)机制为企业管理中的目标化与高球化自我施压机制提供了参考。其三,中国流行文化的开放性与短周期导致了对于许多新鲜元素的兴趣与接纳能力,并具备对各类异质元素的消化与重构能力,而这恰恰是”中间之国”的文化特性——化万国之精巧而为我用,这使得我们的管理文化强调开放学习而又不断革新。在改革开放中走出来的企业家,不少是自然、凑巧或天才地吸纳了这些文化肥力,但也甚少有人在自觉的意义上系统地加以梳理。

但是中国文化不只是有其肥力,也有其垃圾性的一面,其不良之面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过于以中国为中心,缺乏其他文化角度的见识,缺乏对于非中国事物的广泛了解与融汇,尤其以传统文脉为诉求者往往形成文化优越感(其实中国今日的明清文脉也不必然就代表了中国的整体传统),从而限制了自己具备对本土与他国文化平衡熔炼的能力。其二是政治文化的目标性也导致行动取向的单一性与功利性,对其他人与其他方面的元素了解与体谅较少,因此行动往往过于具有侵略性与不择手段性,在管理表现上往往就是”野蛮生长”,这在产业低端化的时候尚可勉强可行,而在高端及更为全球化的行动半径下更不可行了。其三,流行文化的无根现象使得企业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这种无根现象既表现了缺少核心思想家及对于流行文化现象的深度解读和把握能力,也缺少在管理上对于培养、建造员工想像力的新空间,跟风或者盲目的时髦管理词汇较多。

中国文化是很历史的,历史有启发性,但历史不太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朝向未来的前瞻模式与未来思考是有价值的。我非常欣赏冯仑先生在他的历史化模式的畅销书《野蛮生长》之后,有意写一本中华民族与另一民族在未来的一场交战中的互相改变之作,有这样的开始、想像甚至魔幻之作,也不失为企业家及企业管理研究者思维取向的一种改变。

管理是虚实相间的学问

管理是个活,这个活分想得高明(虚学)与做得实在(实学)两方面的导向。想得高明,包括把许多常人考虑不周全的因素考虑周全了,把常人暂时想不到的事想到了,把常人只在表面上看的事情看深了;做得实在,是说把想的事情分解成规则、计划、条件、行动步骤、执行者、核查标准,并有系统的在行动中加以激励、监控、调整的工具。

就想得高明而论,我认为管理需要广博见识,各方面的学问和知识知道得多一些有好处,毕竟管理对象林林总总,杂七杂八,知识越广博越能储备适当的不时之需,管理大师德鲁克本人的管理道理多来自于他对于很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与领悟,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人现在去学国学、禅学、易学、道学及其他哲学学问我认为是有益的;而就做得实在而论,最重要的是建立体系,形成明确的操作规则及明晰的可控制性,在这个方面借鉴一些成功的标杆企业的做法,或者系统地反思自己已有操作方式在系统性方面的不足都是一些好的做法。

在管理虚学的选择上,我对现在有些学者过于高举国学某本书或者易经或者禅学的做法是不以为然的,倒不是我对这些学问本身有成见,而在于我认为这些学问作为某个管理者个人理解与分析管理现象的一个知识角度是可以的,但却不可简单奉为实学意义上的管理规则,原因在于这些高深奥妙的道理固为大道,但用于管理实践易人见人殊,不易形成共识,企业中的工作群体一旦陷入这种似是而非的道学之争,则必大损其行动力。我很同意著名管理讲员汪中求先生的说法,易经这样一本连孔子读着都承认看不懂的书,树为管理标杆则必生大弊。因此,在管理虚学中,应更多探求与学习更具方法论意义的科学工具,其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因这等学问不只呈我们一已的自我,更能帮助探察了解众人的趋向,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与系统管理实学衔接。而更多更高的管理虚学可助我们更圆融地解读自己对于某些管理现象的理解与做法选择,但不应用于作为常规管理体系中的工作体系与标准。

而在管理实学方面,我们要充分地了解到每个人自有其独立的思想及习惯做法,因此管理实学乃在于为大家设定一个容易掌握且容易接受的目标,然后使他们朝这些明确的目标努力,并在此基础上施加刺激。今日的企业管理体系更趋柔性化因其所面对的员工群体也更加自主化,因此管理者实在也没有法定的权威及工具可以在管理虚学上要求众人必须保持一致,同时在管理实学的选择上也要把握到这个时代的变化特征,在现在的管理主张与书籍中,管理艺术仍然多于管理科学,单纯工商管理仍然多于包含了环境管理视野的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俱重的整合管理理念。而一些比较偏狭的主张倒更行其道,比如有些专家大力倡扬军队式管理方法,看似有理,实际上这是把一个刚性组织模式推给了柔性组织,应该是行不通的,组织中更刚性的如监狱,更柔性的如大学,这些组织之间的管理工作上倒不妨作为虚学用于长见识,都不可作为实学去简单借用。

在理想的情形下,管理实学与管理虚学如能一致起来就比较好,所以管理虚学之中的实证哲学、解释哲学与管理实学中之系统管理模式就更一致,也更容易整合。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选择合适而配合的虚实之学将有助于建立合适的管理系统,同时在实践中参照更多的虚实之学来修正原有的系统也可起到反思进化之效。

管理中掌握好高低球

和两个客户公司的高管分享管理感受,其中一个各方面都很不错但是总觉得成就感不够,自己的表现也不如自己预期;另一个总体水平比前一个还略略欠一点,但是个别方面很突出,各方面的称许却更好一些,自己也有相当的成就感。这里面涉及到公司管理重大的高低球模式的运用与心理认同。站在公司管理的道理来说,低球就是必须做到的规范体系,而高球就是公司提倡与争取实现的一些不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特殊目标与行为方式;对于个人来说,低球就是自己的做事底线,而高球就是自己的一些理想,往往低球是个人的责任,高球是个人的兴趣与爱好。高低球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不让球掉地上,但也不必让球在高空。

低球很多人有,但是很少有人把他们设定为低球,自觉地把低球体系化,并且建立一种机制使得低球保持相对稳定的发挥。标准也好、规范也好、纪律也好,往往都是组织里面的低球,建好体系化的低球就能减少球掉地的风险,这对于很多创业企业和小公司来说都是往往被忽略的。但是也要避免另外一种偏差,就是把高球当低球玩,那样实际上一个人和团队就很难做到(就是奥运会上中国人很强的体操与跳水,也不是从头到尾都是高难度动作的),而且管理者也很累,产生了普遍的挫折感,导致很多人不愿意承受这样的压力,老出现空位与自我挫折感,导致掉球的概率进一步提高。而有些机构与个人就反过来,觉得做好低球就行了,这样管理就没有了空间,好的人才就不愿意进来,最后由于整体控球水平下降,所以连原来设定的低线都控制不住;还有种做法就是设定了太多的高球(先进的科研任务、理想化的文化目标、只有少数尖端人才才能做得到的任务普遍化),这样在团队里面就会出现两种显著的分化,要么任务双重化,同时操作两堆球而且都要做好,最后压力太大;要么就变成两张皮,有些人觉得自己是高球,有的人知道自己是低球,结果内部矛盾加剧,管理成本上升。

适当的管理策略是,合理地设置低球并严格控制实现,同时要适度地设定数量与频数适中的高球,这样在确保表现稳定的同时总有有限的争取实现的管理追求,这样人就能同时表现承诺与理想这两个层面的价值,就能够提供让自己也让其他人设定多层次管理目标的管理机制,也能提供不同层面人才以适当的结构与比例协同工作的空间。当然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个人有的是高球型,有的是低球型,有的是无球型的,但是作为团队只要适当组合,我们就能很好地把大家组合进一个完整的高低球管理框架中。

平衡管理好三个市场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习惯了对于消费品市场的概念与思维体系,也开始明白了相应的经营管理模式与要素,而且逐渐发展出来了低成本低价格的制造体系,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赢得了空间与机会。即使如此,由于竞争程度越来越高,环境与能源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仅仅依靠在消费市场上的表现能长期持续在市场上发展并不容易。而且如果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学会的就只是原始的资本运作模式,我们同时要关注另外两个层面的运作。

最近唐骏的”转会”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在人力资本市场上,个人的营销不仅仅有对于个人的影响力变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触及相关企业的品牌影响。仅仅唐骏选择新华都就使得人们对于这家企业的价值与品牌产生极大的关注。而借助于个人营销而正面影响到公众对于企业品牌想象的人物还可以列出一堆:王石、潘石屹、李开复、黄鸣、牛根生、施正荣,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家的个人营销对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严介和。说明关于个人营销与企业品牌之间的关系需要有适当的管理机制,否则也可能造成问题。

但是现在最能激动人心的是资本市场,在那个市场上,产品或者投资品需要更让人有想象空间,而且对于未来有更加可以期待的成长模式,那个市场上的消费者或者说是投资者也有更强的风险心理与特别的收益期待。与实在的消费品市场相比,那个市场更渴望故事与讲故事的人。实际上,无论是百度、分众、阿里巴巴,还是尚德、携程、如家,在我们看到的那些耀眼的CEO背后,其实都有特别的资本运作者,要么是他们鲜为人知的CFO,要么是来自投资机构的特别之助。恰恰是他们的工作,才使得原来的业务基础与资产赢得了不同的利用条件。

这个时代的企业家,要思考在这三个市场上的综合与平衡操作,把三个市场上的机会当作切实的资源来对待,有产品、个人、资本方面的专门管理人才的引入与使用,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用专业化工作方式来化解相应的风险,并获得相应的价值。如今我们看到的不少综合成功者就是这三者能同时操作的,其中象牛根生就是一个典型,蒙牛是一个在产品领域的杰作,也是一个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成功的典型,而老牛也是在个人营销上把握得恰到好处的榜样。相应的,倒是象联想这样一个企业,反而在三个市场的平行策略应用方面日渐萎缩,我觉得反而不是一个好的典范呢。

无组织测试法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