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悬案
14989800000022

第22章 远古时代的奇迹(21)

许多学者支持上述论断,他们认为,14~15世纪,阿兹特克人已经创造了相当高度的文化,能够制造质地优良、造型美观、以褐地黑纹为特征的陶器,纹样从多种复杂的几何图案发展到花草虫鱼等写实题材。他们还能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在铸造和模压黄金的技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技巧。特别是用羽毛镶嵌的装饰物,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他们完全有能力制作水晶人头。

但是,对上述论断持怀疑态度的也大有人在。他们认为,14~15世纪的阿兹特克人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正在从原始社会向早期奴隶制社会过渡,生产工具和武器大多由木、石制成,不可能具备雕刻水晶的能力。现今所有的水晶人头,应该是某些人为了某种目的—比如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套取高价等等,而向当代工艺师订制的工艺品。

更何况这颗水晶人头雕刻得非常逼真,不仅在外观上,而且在内部结构上也同人颅的解剖构造完全相同,特别是让隐藏在基底的棱镜,同安排在眼窝里的透镜片组合在一起,发出了炫目的亮光,这绝不是对声光电化毫无知识的古代民族所能胜任的。

我们知道,近代光学产生于17世纪,人类准确地认识自己的颅骨结构,则是18世纪解剖学兴起后的事;14~15世纪的阿兹特克人,又怎么能掌握这样高深的解剖学和光学知识呢?

气势磅礴:世界三大巨石之谜

南方巨石黎巴嫩濒临地中海,是个风景美丽的山地国家。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以东70公里处,有个叫做巴勒贝克的地方。这里荒芜、冷寂,而又举世闻名。坐落在这里的围城、废墟和硕大无比的巨石庙宇,吸引了无数人好奇的目光。

这里最早的庙宇,是闪族人为供奉日光之神巴勒和他的妻子阿斯泰特女神而建造的。巴勒贝克,意思就是“太阳之城”。

公元前63年罗马人入侵之后,皇帝奥古斯都大兴土木,毁弃了闪族人的庙宇,并在这个旧址上建起了罗马主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和爱神维纳斯的神殿。修建工作使用了20000名奴隶,持续时间则长达两三个世纪之久。

曾经是一片辉煌。但是,在1759年的一次大地震中,这些神殿都倒塌了,只留下一片废墟。

现在,朱庇特神庙还残存着6根高大的门廊列柱,人们称它为“朱庇特之柱”。柱呈圆形,高19米,直径2.3米,柱顶用石榫相接,横梁上雕刻着许多狮子头和花纹,技艺极为精巧,是黎巴嫩的著名象征物之一。

朱庇特神庙左边的酒神庙规模略小,但轮廓犹存,显得巍峨雄浑,气势磅礴。

在这些废弃的建筑物外围墙上,还残存着一段三石塔。

所谓三石塔,是由三块凿好的巨石呈门洞式搭构而成。

这座三石塔的巨石特别重,每块都重约750吨,其中有一块巨石必须要升高6.6米,平放在另外两块摆放整齐的巨石顶上。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它们是怎样搭构起来的?实在是一个不解之谜。

在三石塔附近的石矿场中,还有一块被称为“南方巨石”的巨石。这块巨石长20.8米,高和宽都超过4米,重量达1200吨以上,仅这一石块,就可造三幢高5层、正面宽6米、深12米的公寓大楼,墙体厚度可达30厘米。站在南方巨石之上,或者立于南方巨石之下,你就会知道我们自己有多么渺小!

这块巨石被雕琢得平平整整,方方正正,显然,它将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我们却想象不出这块长条形的巨石,将要在未来的工程中安排作什么用途?

这块巨石也不是当地的产品,因而我们更没法想象那些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是怎样开采、用什么工具来搬运这个庞然大物的?

然而,南方巨石并不是罗马人的遗作,根据阿拉伯人的记载,这里最早的庙宇修建于大洪水之后,是远古时代的君主宁禄王命令“巨人一族”负责修建的。

远古时代真有传说中的“巨人”吗?如果没有,处于刀耕火种时期的原始居民,有能力运送1200吨重的巨石吗?能吊起750吨重的巨石横梁,然后把它们平平稳稳地安放在预定的两块高大的巨石之上吗?

萨克塞瓦曼

在印加首都库斯科以北3公里处,巍然屹立着著名的萨克塞瓦曼城堡。

城堡从下到上有三层围墙,每层围墙高18米,长40米,墙壁均用巨大的石块砌成,其中一块长9米、宽5米的花岗岩巨石,最引人注目,它大约重100吨。还有一块石头,高8.5米,估计重量达361吨。它们肯定不是天然的产物,而是经过人工雕凿、加1工,然后拼合在这里的。

跟这块花岗石井然不紊并列在一起的,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多角形大石头,有些安置在它的上方,有些在它的下方,其他则竖立在两旁。工匠们的手法看起来极为轻巧流畅,仿佛在揉搓摆弄一堆蜡制品或者灰泥似的。石面上呈现出各种形状的棱角,犬牙交错而又浑然一体,和谐得有如一首优美的乐章。

城堡上有楼垛21个,它们像威武的卫士,守护着库斯科的北面门户。

在城堡以南几百米外的山坡上的一个火山口中,一块硕大无比的大约重2万吨的巨石,使我们震惊,使我们的想象力望尘莫及。这是一块经过能工巧匠精雕细凿的巨石,大约有四层楼房那么高,浑然一体的巨石表面,雕刻着台阶和斜坡,雕刻着螺旋形的洞眼做饰纹。

更使人惊诧莫名的是这块巨石竟然倒放着,台阶从上向下反向延伸。谁能够想象,人类竟然能用自己的双手,靠自身的伟力,挖掘、雕凿、搬运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最后,又把它倒放在火山口上?

早期的殖民主义者目睹这些巨石时,也感到十分困惑。

16世纪西班牙史学家维加站在萨克塞瓦曼城堡面前,惊叹莫名地写道:它在整个建构上的确称得上是鬼斧神工,使人怀疑它是魔鬼的杰作,绝非出自于人类之手。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当初的印第安人是如何采集,如何搬运这些石头的?又如何以无比精确的手法雕凿这些石头,并将它们垒叠成一座城堡?当时的印第安人并来拥有足以穿凿、切割、打磨这些石头的钢铁器械,也没有能够搬运这些石头的牲畜和车辆,因为这些石头体积实在太庞大,而当时的秘鲁山路,也委实过于崎岖……它到底是谁建造的呢?谁也不知道。不过,维加在他的《印加皇朝述评》—书中记载了一桩耐人寻味的逸事:古时候,有一位印加君主,试图效法兴建萨克塞瓦曼城堡的先人,在工程上建立他的功业。他打算从数公里之外的地方运来一块巨石,树立在城堡中,给城堡增添几分光彩。可是,他写道:

2万余名印第安人牵引着这块大圆石,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进发……途中,石头忽然坠落悬崖,压死了3000余名搬运者。

这段记载显示,当时的印加人并未具备这种建筑技术。连搬运这种原材料的能力也没有。

这种体现超常的力量、超越时代的智能和超出常理的人工建筑遍布全世界,萨克塞瓦曼城堡和它的巨石,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艾尔斯

在澳大利亚中部的茫茫大漠之中,巍然屹立着一块名叫“艾尔斯”(Ayers Rock)的世界罕见的怪石。

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探险家横跨这片荒漠,又饥又渴之际,突然发现了眼前的这块与天等高的石山,还以为是一种幻觉,难以置信。他来自南澳洲,就用当时南澳洲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石山。

艾尔斯巨石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大”。它在荒漠中拔地而起,长3620米,宽2000米,高384米,就像一块两端略圆的“石体面包”。岩石色泽赭红,光溜溜的表面在太阳下闪着光芒。就像一座超越时空的自然纪念碑,在空寂无物的广袤的沙漠上突兀挺拔,直刺苍穹,显得既雄伟壮观,又神秘莫测。

巨石表面镌刻着无数道自上而下的垂直的槽沟,这是时间的刻痕。向下的水流以不同的速率侵蚀不同硬度的石层,形成了这特殊的纹理,引发起我们对悠悠岁月的无穷遐思。

石基周围有很多岩洞,洞内的岩画已有万年以上的历史。

它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体巨石。据说,还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石体埋在沙里。曾有人估算过,仅它露出地面上的部分,就重达几亿吨。它很像古代神话传说中“自天而降”的巨人,正所谓“高耸入云与天齐,俯瞰尘寰处处低”。气势雄峻,表现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态。

艾尔斯的第二个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的来历不明。

艾尔斯巨石是澳大利亚的一大地貌奇观。它平地突起,无草无木,甚至也没有泥土,墩墩实实的就像一块“馒头”。把它称为“石头”,似乎委屈了它,这块“石头”也太大了:你在100多公里之外就能看到它,倘若想拍下它的全景,需要在20公里以外才行。然而它又确实是一块石头。它是独立的,没有根基,并不附着在任何岩层之上,和周围的沙土也了不相干。它显然是一个“外来户”,然而我们却无法查清它的来历。附近没有能提供这样石材的矿场,即使有,也没有人能有这样移山倒海的伟力,把它运到这里。

那么,它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方圆几百公里的土著人都认为,它是上天的神秘赐予,他们对这块神秘的“天外来物”顶礼膜拜,尊之为“圣石”。

地质学家认为,最初,它们只是分散在海底下的岩块,渐渐地被捣成卵石和巨砾,与沙子黏结在一起。大约在5亿年前,地壳运动将这块岩石抬升出海面,风和水又将它们侵蚀成我们看到的这座穹丘。

但也有人认为,它确实是一个“天外来客”,是一块来自外空的较大的陨石,经过长期的搜索和分析化验,但也没有找到它作为一块陨石的根据。

“会变色的魔石”

艾尔斯更为奇异的第三个特点是:这块整体火红的巨石能根据光线照耀的角度不同,有规律地反射出不同的颜色。

清晨,当熹微的晨光穿过云层,投向澳大利亚荒漠的时候,巨大的石山也悄悄地醒来。开始是赭红色,随着阳光的升高,渐渐地变成殷红,嫣红,金黄……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意乱神迷。时近中午,巨石一片灰蓝,又显得格外安静,格外肃穆。而当夕阳西沉之时,它又蓦然变成鲜艳的红色,晶莹璀璨,蔚为奇观,把澳大利亚的古漠荒原点缀得分外妖娆。

骑着骆驼眺望落日余晖中的巨石,成为许多游客趋之若鹜的项目。而当沙漠下起大雨,据说巨石会变成黑色,向人们展现着它无尽的神秘和威严。

随着阳光强度和照射角度的变化,它还往往使人产生各种幻觉。远远望去,它时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乌黑发亮的潜艇;时而像一条巨大鲨鱼的背鳍。如果碰上光线合适的话,瞬息之间,它又像一位穿着青衣的巨人,神采奕奕,仪态端庄,斜卧在一张巨大洁白的软床之上……变幻无穷,绮丽多姿,给人以许多不可言状的神秘感受。

因此,艾尔斯巨石又被称作“会变色的大石头”。旅游者的最大乐趣之一就是伺机抢拍下它不同的色彩。

一个耐心的摄影家,往往能捕捉到它七八种不同的“肤色”,七八种不同的“扮相”。那才真是赏心乐事哩!古代的当地居民把它当作天然的“标准时钟”,根据它颜色的变换来准确地掌握每天的时间,安排生活和农事,从未发生过差误。

艾尔斯巨石的颜色为什么会瞬息万变?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地质学家进行了种种探究和猜测。

一般认为,由于沙漠地势平坦,天空终日无云,而怪石表面又颇为光滑,它好像一面镜子,对太阳光线的反射力较强,因而能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但是,地球上的沙漠很多,石山也不少,为什么只有此处色彩斑斓,独领风骚?

“魔石”的诅咒

方圆几百公里的土著居民都把艾尔斯尊奉为“圣石”,称它为“乌努鲁”(Uluru),对它顶礼膜拜,赋予它至高无上的图腾意义。当地人认为,艾尔斯是澳大利亚的心脏,它受强大的魔法的保护,使它不受亵渎,不受侵犯。

但是,自从1958年这里被辟为“乌努鲁国家公园”以来,每天都有很多旅游者、探险者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除了远远地一睹风姿之外,许多人还希望借助固定在山石上的长长的铁链,走完1.6公里的坡路,攀上巨石,登上岩顶,领略领略这里的旖旎风光。

但公园管理人员把这称为“致命的诱惑”,提醒人们要身体力行,不要轻易尝试。石坡陡的地方角度高达40度,即使借助铁链,也要非常小心。在过去的50年里,有60多个人死在这块岩石上,有的人是受不了沙漠高温突发心脏病而死,有些人则是坠落陡崖而亡。当地土著人认为,他们是触犯了神灵。

从1998年开始,禁止在预报有雨的天气、气温超过36摄氏度以及顶部有风的日子里爬岩。据英国媒体报道,一个英国旅客游览艾尔斯巨石时,在这块红色巨石下捡了一块红色小圆石拿回家做纪念,想不到从此之后,就像受了诅咒一般,厄运频频降临到他和家人的头上。他想起了有关“圣石”的传说,就把小圆石寄回到艾尔斯巨石公园管理处,他和全家从此也就平安无事。

实际上,这个英国人不是第一个碰到这种怪事的人,在过去的十年里,有数百人在这个被澳大利亚土著人视为圣地的岩石下捡回石块作为纪念物,都遭受到了厄运。为了摆脱厄运纠缠,他们纷纷寄回石头,物归原主。

艾尔斯巨石公园经常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退石头的邮包,其中一个德国游客寄回了一块重达9公斤的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