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4988000000094

第94章 文压三江 鉴修四库 王尔烈(1)

近些年来我们在电视荧屏上经常能看到有关清代名人传记的影视作品,譬如《宰相刘罗锅》《铜牙铁齿纪晓岚》,这两部作品主要记载清代两位大才子刘墉和纪晓岚的传奇经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与他们同时期的另外一位历史人物却很少为人所知,他不仅仅是二十年前红遍全国的一部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中的主人公,而且近三百年以来有关他的逸闻趣事一直活跃于东北民间,他就是人称“老主同场少主师”、“文压三江”的关东才子王尔烈。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1727年(清雍正五年)出生于辽阳县贾家堡子(今蓝家乡风水沟村)。当王尔烈年仅16岁时,他的诗文、书法就在关中一带很有名气。他在26岁时参加全州的童试,中了秀才,直到39岁时参加京试时也未能及第,在他44岁时再次参加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中了贡士,后经过殿试,高中二甲一名进士。随后清朝廷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在乾隆二十八年,乾隆皇帝又委任他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从事《四库全书》的纂修工作。后来又过了二年,朝廷又特任他为京师会考同考官。在他54岁之时,又派他到陕西任监察御史,负责稽查满清王朝在陕西的铸币情况,主要分理陕西的一些刑事案件。

约乾隆五十三年,当时王尔烈已61岁,清朝廷调他回京任顺天府丞。公元1796年,乾隆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特地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嘉庆四年,王尔烈72岁,朝廷任他为大理寺少卿。后因年事已高他在卸任后回到辽掌管沈阳书院,于74岁即(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依照其遗嘱葬于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少年英俊初显奇才

王尔烈(1727~1801),别名仲方,从小生活在诗书官宦家庭,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虽然王尔烈后来被过继给叔叔王组,但是他的生父王缙仍然十分重视对他的启蒙教育。有一年冬天,王尔烈戴着一顶草帽在院里玩耍。有一商人笑他“穿冬装载夏帽胡度春秋”,王尔烈则回敬了一句“走南方窜北地混账东西”。大约在1737年,那一年王尔烈年仅10岁,他在辽阳城魁星楼附近的一所学馆接受其启蒙教育,同时在家中向他的父亲王缙学习诗文和书法,少年时代的王尔烈就能咏诵许多诗词曲赋,显示出超人的智慧和学识,并且为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他儿时的故事广泛地流传于辽东一带,其中较能体现其少年英才的当数“东门试骏”的故事。乾隆七年(1742年),王尔烈15岁。这一年,他人辽阳中心庙塾馆读书已经是四年了。其实他在家时,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从6岁起他的父亲便开始了对他的童蒙教育。

他从幼时便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刻苦攻读,再加上家风淳朴,家教严格,尤其精深于文学,更喜好诗词。

到了这个时候他已具备了深厚的学识功底。

王尔烈幼年的老师名叫崔璨,是王尔烈先祖王珏的同僚好友崔圭的四世孙,出身于书香门第,所以学识渊博,喜欢诗词歌赋,尤好书法和善于画画。这一切均对年幼的王尔烈产生极大影响。但是特别之人有他的特别之处,所以他的性情有些刁钻古怪,在平日里喜欢当着学生的面吹胡子瞪眼睛。其实崔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他们的日后发展非常有利。崔璨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教学有方,善于循循善诱。

活说这一天正值阳春,关中的天气已是春意盎然,老师崔璨在结束了一日的教学课程之后便带领学生们去辽阳城东门楼登临游玩。学生们听了之后欢喜雀跃,便相互簇拥着出了门。转眼间师生一行人已来到目的地,辽阳城东门楼的东面是魁星楼。说来也巧,在辽阳当地有一个传说,据说王尔烈的曾祖在修魁星楼时,特意把魁星的笔尖对准了家乡风水沟的方向,企图在族人中点出个状元来,若干年后此举竟灵验在王尔烈的身上。当时在东城门大东门门楼上还镌有“东门试骏”四个大字。

当地人说这是当年努尔哈赤亲笔所留。今天老师崔璨带领着他的学生们登临东城门楼,其目的大概就在于“东门试骏”吧。古时曾有“东门试骏”,今日崔璨也要在这里来个“东门试骏”,以探试他的这些弟子的学识功底,同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只不过当时他只是将这种想法暗藏于心并没有说出而已。老师走在前面,学生王尔烈与其同窗崔瑾紧随其后。王尔烈是崔璨的得意门生,而崔瑾则是崔璨的族亲。今天崔璨将崔瑾与王尔烈并肩带在身边,那是有着他的特殊的用意的。崔瑾与王尔烈为同窗好友,平日里二人总在一起探讨学业,而且学习成绩也不相上下。崔璨将他俩带在身边一来可以检查二人的学习情况,以此来激励他们有更大的进步。同时也给其他学子起到一个楷模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王尔烈显示出扎实的学识功底和超人的智慧。据说当时崔璨抬头望见高耸的城门、巍峨的城楼不由心生感慨,吟道:

“辽阳城,辽阳州,州城衔古道。”大家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二人,当时王尔烈和崔瑾心里也明白,这是老师特意为他俩出的题目。王尔烈不假思索,脱口便道:“东门外,东门里,里外通今风。”众人齐声喝彩。崔璨并没有回头,而是继续出题道:“东门试骏,风浩浩,常伴分鬃烈马。”于是他马上接口回答道:“西城竞鹏,云飘飘,久随并翅苍鹰。”崔璨心里暗暗称赞王尔烈在小小年纪竟有此鸿鹄之志。心想他日后肯定会有一番大的作为。这样一来二去的对对联当中王尔烈并未被师傅所出的难题难倒,作为奖赏,崔璨破天荒的带着自己的学生到附近的酒肆“天然居”去吃饭,他们师生二人万万没有想到竟然由此引出一段情缘佳话来。

话说这家酒肆是由一个姓陈的商人所开的,是陈家祖上留下的产业。虽说店面不大,但店主凭借其周到的服务招揽了不少的回头客。在师生饮酒酣畅之间,不时有个女子前来添酒上菜。一个是青春年少,一个是二八佳人,酒席间二人诗酒对答渐生情愫。在他们离席之际陈姑娘送客门前,竟有一些离别的惆怅,陈姑娘名月琴,也算是才女一个,深情款款的吟了一句诗:“座上不忘豪客饮。”似乎是无意间,实是情有所指,王尔烈听此也鼻子一酸,接道:“门前切记醉人归。”王尔烈深感姑娘情浓意重,于是连忙补充道:“醉人归目无离日。”二人此时心有灵犀一点通,陈姑娘是何等聪慧之人,马上心领神会地答道:“醒眸送时有来时。”二人万万没有想到由此便留下一段爱情佳话。当然二人以后的爱情发展那是后话了。

千山求学木鱼奇缘

关东大地素来多豪杰之士,而孕育他们的这片土地则是广漠的原野,起伏的山峦。而代表关中特色的当数千山了。千山古称千朵莲花山,又名千华山,也叫积翠山。

要是说起这些山名,据史书记载还有不少有趣的传说哩:

传说远古洪荒年代,在众神当中有一位美貌贤惠的女神,名字叫积翠仙子。她心地善良,为了让人间有着无尽春色,便用天上五彩缤纷、色彩艳泽的云锦编织莲花。不料当她绣织到第九百九十九朵的时候,被残暴跋扈的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勃然大怒,他认为凡间不应拥有此等美景,令天兵天将把她抓回天庭予以审问。积翠仙子见自己的夙愿难以达成,于痛苦焦急当中,将已绣好的九百九十九朵莲花洒向了人间。于是那九百九十九朵美丽的莲花,便化作了关中大地上的九百九十九座美妙奇丽的山峰。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的积翠仙子,于是将这里的山称之为积翠山了。青少年时代的王尔烈便是在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开始了他最为重要的求学之旅。

乾隆十四年(1749年),王尔烈赴千山龙泉寺西阁就读。王尔烈到千山就读事出有因,首先龙泉寺西阁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留下许多青年才俊年少时求学的足迹。它曾经是曹雪芹祖父曹寅最初读书的地方。曹寅家居辽阳,辽阳广博的图书收集为其知识的增长以及智力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他对千山的印象非常深刻,日后,每当有诗著,皆署“千山曹寅”云云。而王曹二家关系甚厚,且有姻亲。曹寅的四世孙女曹彩凤,嫁王缙的二儿子王尔杰为妻,便是王尔烈之二嫂。王尔烈开始启蒙教育时,其塾师便是曹寅孙、曹彩凤叔曹霖。曹霖与曹霈乃同族兄弟,为同代人。曹霖为塾师时,同时教授王尔烈及曹家塾前幼子曹琰。待王尔烈稍大后,他便成了曹府的常客。曹寅之后,又有纳兰性德来千山求读。纳兰,亦作纳喇氏,初名成德,后易名性德,字容若,满洲正白旗辽阳人,大学士明珠的儿子,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官至侍卫,曾多次扈驾出巡。纳兰性德31岁英年早逝,他去世后,他的座师徐乾学将其诗词著述辑刻,成为后来传世的《通志堂集》。《通志堂集》中,多有咏唱关东大河山川的诗词,王尔烈非常喜欢,经常咏诵。王尔烈的生父王缙、从父王组,也曾在千山就读,千山称得上是他的先辈读书发迹的地方。其次,王尔烈到千山读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龙泉寺方丈元空法师与他甚熟,元空法师学富五车,跟随他必然能得到很多指点。

王尔烈来到龙泉寺,拜见了元空法师,便住进了西阁。元空法师以其博大精深的佛学哲理以独到的方式引领王尔烈进入知识之门,教授为人处事的原则。元空法师给王尔烈上的第一课便显现出佛学大师的独特智慧以及育人的开拓性。王尔烈住进龙泉寺的当晚,月明星稀,松涛作响,更加显得山谷万籁俱静。王尔烈一时睡不着,站在院内观赏夜景。伴随山中天籁之声,元空法师讲经的声音从讲经堂里飘出,王尔烈听来,觉得是佛家之音,与自己没关系,无趣地返回屋子,正昏昏欲睡之时,元空法师来到他屋内,二人叙说起来。元空法师问到:“此来有何感受?”王尔烈道:“我只是想让法师早日给我上课,以开愚顽。”元空听了,笑道:“你的第一课,我已经给你上过了。”王尔烈纳闷,说道:“上过了?哪里?”元空道:“你方才不是站在外面听我讲经了吗?我已看你站在月下了。”王尔烈道:“不过,那是佛家之经典,与我这个学子有何干?”元空道:“同出一理也。我不是说过这样的话吗,‘要从动中识静,从静中悟性’。其实,潜心学界,用心求知,也是佛心也。”

王尔烈并未全懂他的话,想再听下去。不料,元空却讲起千山的景致来。他说道:“龙泉寺有十六个景观,其为:门塔影、讲台松风、瓶峰晨翠、螺峰夜月、吐符应生、龟石朝日、蟠石龙松、象山晴雪、狮口钟声、石门弥勒、龙泉演梵、石径梨花、悟公塔院、西阁客灯、鼓亭落日、万松主照。其实,也不止这十六景,你看那千山山脉,重峦叠嶂,再配以那无尽松涛,茫茫林蔼,森森花草,兼流泉汩汩,鸟语声声,寺钟悠远,岂不形成一个巨大、浩瀚、波澜壮阔的鼓乐海洋!即便你静下来,其声则起矣;待你动起来,其声则静下哉。动潜于静中,静生于动里,这不正是我今天之所述吗!”元空接着说道:“你读书求识,亦同一理。在你诚心静下来求读时,即使外面有万顷松涛涌来,你也会不觉其声;待你松弛志向,闯浪于繁华世事时,纵然外面已是万籁俱静,你也会意马心猿。这也当是你所以要到千山来求读的根本原因了。”王尔烈深感元空所谈哲理之深邃,说道:“这皆在于悟性啊。”元空说道:“正是此理。你能悟出这话,就说明你已经有悟性了。”元空给王尔烈规定下三条学习范例,即:第一条例:钟一鸣也;第二条例:钟一鸣也;第三条例:钟一鸣也。王尔烈不懂,便直盯盯地望着元空。

元空道:“钟鸣,乃学业之督促也。鸣一,能背诵文章三篇者,可中拔贡;鸣一,能背诵文章五篇者,可中举人;鸣一,能背诵文章十篇者,可中进士。汝当以此勉之。”

此后王尔烈读书变得勤奋起来,但他毕竟还是个青春少年,难免浮躁和稚气,元空法师倒也不责怪。多日后一天,元空法师对王尔烈说要他收拾一下,随同他一起去木鱼庵拜会禅师释玄子。

第二日,师徒用过早饭便上路了,木鱼庵是一女庵,位于千山中沟,因木鱼石而得名。木鱼石为一表面平坦的岩石,击之则声笃笃,犹如和尚、道士、尼姑念经时所敲的木鱼声,因而以“木鱼石”称之。由龙泉寺去木鱼庵,中间经过一个莲花湖,元空与王尔烈泛舟湖上,那撑船的长篙一打,将水中的人影打乱了。恰在湖边汲水的木鱼庵小尼姑笑道:“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王尔烈觉得声音熟悉,在元空的暗示下对道:“佳人汲水,绳系波底观音。”那女尼听了,提桶就走,但也觉得声音非常熟悉,发愣之时,元空和王尔烈已来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