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高僧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4987800000047

第47章 法藏——华严宗的创始人(3)

在某些大是大非问题上,法藏始终能把握好分寸,与时俱进,甚至为国分忧。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族首领李尽忠等,在今辽宁朝阳一带举兵反唐,造成大乱,近七八个月的时间,叛军连陷几座城池,矛头直指河北中南部一带,唐朝十八万大军弃甲而逃。在这紧急关头,武则天又调二十万军队出师讨伐,同时还诏令法藏依经作法,协助王师。君令如山倒,法藏于是沐浴更衣,建立道场,内部放置十一面观音像,默默吟念祈祷。据说数日后,叛军看见有无数神兵汹涌而至,观音腾空闪现,一时间,天鼓之声不绝于耳,敌兵胆战心惊,不战自乱。唐军随即平定叛逆。武则天大喜,称赞法藏的恩德和神兵的威力,于是改年号为神功元年。

当然,将法藏的法力吹得神乎其神,似乎可抵几十万大军,的确言过其实,但就客观效果而言,他对稳定人心、鼓舞斗志,也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 重译华严

武周圣历二年(699),法藏以近六十岁的高龄,参与重新翻译《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杂华经》,是印度大乘佛学经典的一部分。大约在公元二——四世纪之间,南印度、西北印度和中印度都先后流行《华严经》。我国在东汉时,《华严经》中的《兜沙经》,就已经有了译本,至唐朝时,有关此经的篇章译本就达三十五部之多,但其中较早、较全的汉译本,当属东晋时译注的《华严经》,分六十卷三十四品。不足的是,晋译经卷,译文繁杂,许多地方不符合原意,并且《入法界品》内有两处脱落。三百多年以来,晋译本照旧,无人更改,法藏时常叹息,有时默默凝视西天,希望有所补救。680年,中印度和尚云日照来中国时,正好带来了《华严经》的梵文典籍。当法藏知道云日照所带梵文本中有《入法界品》时,他便和云日照一起,翻译、校对、查寻。据说二人译注时发出的声音,如雷震荡。

《人法界品》终于被完整地译成汉文,整个译文流利顺畅,言简意赅。

天授元年(690),是个在中国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年代。这一年,武则天终于废弃唐朝,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将洛阳改为神都。同时,武则天向天下颁布《大云经》,在全国各地兴建大云寺。之所以如此,据说后凉时昙无谶翻译的《大云经》中,记载有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的说法。于是有些人就穿凿附会,说武则天就是弥勒佛降世,应该代替李唐作皇帝。武则天建立周朝后,就广泛推行崇佛政策,她派遣使者,去今天和田一带,请来沙门实叉难陀(中译:云喜学),让其讲解佛经。

同时又诏令法藏去洛阳大遍空寺,共同参加笔受。

武周证圣元年(695)初,法藏从长安出发,奔向洛阳。长安至洛阳,大约有八百五十里的路程,又值冬季,寒风刺骨,黄土滚滚。潼关、函谷关两侧,耸立着数十丈高的断崖绝壁,绵延数十里。大约二三月间,法藏抵达洛阳,他不顾旅途劳累,立即投身译场。真是天公作美,这次翻译的正是《华严经》,而义净、弘景、圆测、神英、法宝等各位名僧大师,均列席就坐,真是人才济济,满堂生辉。法藏奉旨进行笔受。这次翻译搞得有条有理,壮观非凡,译经寺前,百叶莲花盛开,译经寺内,各位大师字斟句酌,勤勉有加。

有一天,武则天兴致勃勃地光临大遍空寺,亲自探视翻译进展情况,并赏赐饭食,以示慰劳。武则天的幸临,表明皇室对佛教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法藏等人译经的劲头更足了,信心更大了。后来,译经场所改到佛授记寺,法藏愈显得精神焕发,老当益壮,他借这次新译的有利时机,将以前云日照补译的两段经文插入新译经书。这次译经时间长达四年之久,至武周圣历二年(699)方才完成,新译《华严经》长达八十卷。

这次新译的《华严经》,尽管增添上《如来现相》、《普贤三昧》、《华严世界》等,可仍有遗漏。为了填补缺陷,求真求全,法藏不厌其烦,全身投入,他以晋唐两译本对照梵本,把云日照的译文补在云喜学的缺遗处,使得整部《华严经》文续义连,流传至今。后人赞颂他的贡献时说:“弥补缺漏,译全华严,就好像将初期的小泉细水变成大泉急流,也恰恰相似月亏达到月圆,一片圆明,光耀辉煌。”

武周圣历二年(699),佛授记寺各位大德法师,邀请法藏在本寺演讲新译成的《华严经》。武则天听到消息后,特颁敕令,宣布十月五日为开始讲演之日。这一讲,法藏思路开阔,引经据典,挥洒自如,发挥得体,赢得普遍好评。腊月十二日晚,这已是他两个多月以来,连续讲经的又一个晚上,他满怀自信和自豪感,觉得以前未曾有过的兴奋、舒服和快乐,他声若洪钟,气势磅礴,当讲到《华藏世界品》时,讲堂和寺院忽然发生震动吼声。

祥瑞征兆,真是没有遇到的祥瑞征兆,满寺数千名僧俗群众和有道高僧,一时惊叹非常,阿弥陀佛声响彻云霄。

据称,佛说法时,常感“六种震动”,即:动、起、觉、震、吼、涌,法藏演讲新译《华严经》,引起震动吼声,正符合经文记载,寺僧赶忙将这一吉祥现象,上表奏达武则天。武则天听完奏折后,皇颜悦开,欣喜满怀,认为这是天助大周的明证,立即御笔批答:

“昨因敷演微言,弘扬秘颐。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地动而标异。斯乃如来隆祉,用符九会文耳。”

法藏是佛门的活跃人物,是译经讲经的行家高手。

当时,几乎每一场大的法会,他都是被邀请的当然人选,很少有过例外。新《华严经》译完之后,他连续几年来往于长安、洛阳两地,先后参与了二十多部经典的翻译工作。武周久视元年(700),法藏接到武则天的敕令,让他翻译出《大乘人楞伽经》,进贡于宫内。法藏就和云喜学一起,将整部经译为七卷,后来法藏又把这七卷和云日照所译的经论,合成二十四卷。武则天为此特作序文,深加赞许,认为所译经文“补足缺文,剪除枝繁,构思安排精当,言简义赅,意义深远”。武周长安二年,法藏又返回长安,在清禅寺与云喜学合作,共同译出《文殊授记经》。

前文提到,重新翻译《华严经》时,法藏和义净共同参与,可以说,新译《华严经》是他们和其他大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晶。从久视元年起,义净自行组织译场,翻译经典,法藏又一次奉诏参加作为笔受。他往返于洛阳福先寺及长安西明寺,和十四位佛界名流,于武周长安三年(703),共同翻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三十一部典籍。

六 入宫讲经

再回到法藏的讲经上来。

法藏的讲经,获得极大的成功,特别是伴随讲经而出现的,是那种香风飘绕、五彩云霞、地动鸣吼的神秘景色,更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此众多的信息接连不断地上达到武则天那儿,引起她莫大的兴趣,不由得产生了听法藏讲经的想法。

武则天,天之娇女,她被诗人李白称为“七圣”之一,李贽评价她“胜高宗十倍,胜中宗万倍”。作为女皇,她既处理国家大事,又涉猎文史经籍,能文善诗,爱好广泛。登基以来,先是颁布《释教在道法之上制》,接着又亲自过问佛经译讲事宜,所以,每遇空闲,她总要浏览一些佛教经典,一则是为陶冶性情,再则以为国用。这样,她对佛经中的某些意旨和问题,当然需要与人交流磋商。但是,以前由于国事繁忙,始终无法顾及,所幸目前国泰民安,四海安定,加之又迈入老年,于是,武则天就下达圣旨,让法藏去长生殿,讲解《华严经》

中六相十玄的教义。

六相十玄是阐发华严宗无尽缘起理论的基本形式,它将事物的全体、部分、同一、差别、生成、毁坏等,概括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认为这六相两两相顺相成,同时具备、吸纳各种成分,圆融无阻。此外,它还将所有尘法概括为十玄门,认为十玄门事事无碍,都能显示出佛性,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圆融相摄。

接到圣旨后,法藏一喜一忧。所谓喜,即能为一国之君讲经,那是千里挑一的荣幸。就地位看,武则天受命于天,傲视万物,君临天下,握有生杀予夺大权,非常人可以比拟;就年龄看,武则天长自己十五岁,经史子集、文章诗歌,无所不知。所以,这次讲经,将是一个高层次的智慧交流。所谓忧,即在短时间内,如何阐发华严经的基本理论和教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皇帝出的题目很大,六相十玄教义,属于一种哲学范畴和哲学思辩,讲解时不能太玄、太深奥,也不能过于肤浅。

当然,这些东西,已经讲解多少遍了,自己有充分的信心,问题是如何讲得更好。这时,法藏的脑海里浮现出给佛界学者讲经的画面。

有一次,为了使学者理解“缘起无尽,圆融无阻”

理论,他曾经命令手下弟子准备十面镜子,安放在四方四角和上下各处,每一面镜子相距一丈左右,使它们面面相对,然后又在中间置放一尊佛像,点着一支蜡烛照着他,于是十面镜中光影交织,佛影重重,从而使学者们得到直观感性的认识。对,就这么干,法藏似乎得到启发似的。

武周长安四年(704),法藏奉诏来到神都洛阳长生殿。唐代,只要是天子的寝殿,不论设在什么地方,都一律称为长生殿。武则天自657年以来,基本上都是住在洛阳的,洛阳早已成为实际的国都。

听说法藏到来,武则天的病都好了一大半,她急忙下诏接见。与此同时,宰相和大臣们都已分列两旁,他们是宰相张柬之、崔玄暐、韦承庆,御史中丞宋理璟等,还有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既然人已到齐,武则天就宣布讲经法会开始。

法藏登台演说,全场鸦雀无声,他以一名大师的风度,简要概括了一下华严宗的基本理论观点,即四法界、六相、十玄门。然后他以设问的形式切入正题,“时常听人讲佛性,可什么是佛性?”在华严宗看来:“只问原因,不问结果,这就是佛性;只求结果,不找原因,这就是大解脱;无因无果,也是佛性。”“有原因,再找原因的原因;有结果,再找结果的结果,这就是佛性,这就是大智慧。”

讲到这里,法藏停顿片刻,目视听众,随后又讲道:

“华严宗人以为,佛性归一,永无变化,一切都包含于佛性之中,所有的宗派法门都显示佛性。我们提出的‘一乘圆教’,就是将小乘、大乘包括在一乘教中,就是这个道理。”

“何以见得?”法藏穷追不舍。

“让我讲个小故事。”

“古时候有一部落,去王城大约需走五十天。国王听说这里有美泉好水,便命令他们天天给他送水。村中人疲倦异常,苦不堪言,都准备离开,迁到远处去。这时村主对村中人说:‘你们别迁走,我去拜见国王,请他将五十天的路算作三十天的路,你们来去就轻松了。’村主向国王讲明原因,国王答应了。众人听后皆大欢喜。可能有人会说,本来就是五十天的路途,当作三十天与原来的没有差别。可是,村里人听信国王的话,终于没有迁走。”

“世间的人,大多都是这样,他们苦修善行,向往佛界,可往往中途心生倦意,前功尽弃,因而就不会功成业就。今如来佛为了方便具体,将一乘法分为三乘,学小乘的人以为修善积德,方便易行,但后来又听人说没有三乘,只是一乘,所以又信佛一乘的说法。其实,路近路远,三乘分法都是现象,佛法无边,圆明顿现,远就是近,近就是远,一乘也即三乘,三乘归于一乘,以此圆融会通,才能统摄一切,才能领悟佛性。所以,不能迷惑于憎爱,贪图于业成报应。经书中说,好像一面干净明亮的镜子,镜中的影子随你的面像而闪现,如果镜外一无所有,镜内当然也是如此,对贪业成报的作为,也应该这么来理解。”

“所以,”法藏总结说:

“佛界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缘起诸法,会融无碍,这就是一乘圆教的精义。只要理解了佛性,也就等于掌握了一乘圆教,掌握了一乘圆教,才能更好地理解佛性。”

这时,武则天面带笑容,点头表示赞许,群臣和侍女们也都露出满意的神色。

“那么,佛性和众生的关系是什么呢?”法藏具体分析道:

“有人问,如果说众生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那么为什么众生很多,成佛的人却很少?如果说人人都会解脱,那么众生的数量必当减少,可为什么又没有增减呢?”

“经书中说:‘众生即佛身,佛身即众生,众生佛身,实质义理一致,而名称各不相同。’况且众生界如无限玄虚的太空,假设有一鸟飞于其间,从西向东飞行千百年,它是否已经距离东边近、西边远呢?绝对不是!因为太空无边无际。它是不是就不飞行了呢?也不是,是飞行总是有功劳的。所以说,佛界不增,众生界不减,只有如来佛智知一切。上述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不能以狂心邪见斟酌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