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人生的厚黑策略(教你成功丛书15本)
14986100000046

第46章 跟着厚黑学处世(3)

有些人觉得他很可怜,于是就给他一文钱,但商人的儿子记着父亲的话,不卖这块石头。人们觉得很不寻常,于是渐渐地有人来问价了,可是一直叫到了30文,商人的儿子也没有卖掉这块石头。人们都认为,这块石头可能是个宝贝。

儿子回到家后,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商人。商人对他说:“你明天再拿着这块石头去黄金市场,记住,多少钱也不要卖。”

儿子于是又带着这块石头去了黄金市场。人们对此很好奇,不断有人来询问这块石头的价格。然而不管谁出价,都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因此整个黄金市场都在传,有个青年人拿了一块黄金石,价值几万两黄金。

又过了一天,商人的儿子遵循父亲的指示,把石头拿到了古玩市场。由于前两天的事情,这块石头已经闹得满城沸沸扬扬。人们都争相来看这块石头,并且赞不绝口,于是石头的价格一涨再涨,很快就涨到了几十万两黄金。

商人的儿子很不解,回家以后,就去问他的父亲。

商人笑着对儿子说:“做生意的秘诀就在于‘物以稀为贵’,最重要的是要让买的人产生购买的冲动。你越是不愿意卖,他就越觉得宝贵,就越想要买到手。”

厚黑学认为,商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经营者要懂得怎样抓住顾客的心理。厚黑经营者往往善于用敏锐的眼光注视事物的发展变化,留心细微的信息,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取得成功。

有非常之舍,才有非常之得

为人处世不要鲁莽意气用事,不要过分计较眼前的得失,这是行厚黑之道的一种精神内涵。在生活中,要处处表现出宽厚的态度,让别人先得利,然后利用对方报答或者同情的心理再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回报。

成就大事之人,要从大处着眼。抓大放小,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大度量、大手笔,如果你认为你得到的回报与付出能够相称,那么,脸再厚、心再黑也在所不辞。

五代时候,梁朝的侍中葛周被派去镇守山东兖州。

葛周身边有一个侍卫,年轻力壮,善于骑射,勇猛过人,被葛周视为心腹。

有一天,葛周召那个侍卫商量事情,当时葛周的身边有众多的姬妾侍奉,其中有葛周最为宠爱的姬妾。侍卫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美姬,以至于葛周问他话时,他都忘记了回答。那个侍卫也觉得自己失态了,十分惶恐,害怕葛周惩罚他。然而葛周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很慈善地朝他笑了笑,还让自己最宠爱的美姬亲自斟了一杯酒赐给了那个侍卫,意思是让他压压惊。

后来,葛周奉命与后唐的军队交战,战事屡屡失利。

在葛周遭遇了对方的包围时,他大声呼喊那个侍卫,命令他前去迎敌。侍卫为了报答他,就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击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并生擒了一名敌人的小头目。

战斗结束后,葛周对那个侍卫的表现十分满意,于是就将自己最宠爱的美姬赐给了那个侍卫做妻子。

李宗吾认为,厚黑处世全靠胆气,有非常之舍,才能有非常之得。只要自己手段够高明,就能使别人死心塌地地为自己着想。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门下的一个食客与他的爱姬私通。有人知道之后,就劝孟尝君杀了此人。

孟尝君听后笑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异性相见,互相悦其貌,这是人之常情呀!此事以后不要再提了。”

孟尝君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必须通过贤明大度这块招牌来拉拢更多的仁人志士,否则他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王孙贵族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特别是所谓的仁人志士,更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因而孟尝君这种人的回报亦非常丰厚。

一年后,孟尝君特意将那个门客招来,对他说:“你与我相交已非一日,但没有能够帮助你成为高官显贵。我与卫国国君的关系甚笃,现在,我送你去卫国,希望你从此以后,能跟随卫国国君认真办事。”

那个门客到了卫国后,卫国国君见是老朋友孟尝君举荐过来的人物,也就对他十分器重,大小事项,都向他询问。

没过多久,齐国和卫国关系恶化,卫国国君想联合天下诸侯军队共同攻打齐国。那个门客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对卫国国君说:“孟尝君宽厚仁德、不拘小节。我曾听说过齐卫两国先君曾经歃血为盟,相约后世永无攻伐。现在,国君要联合天下之兵以攻齐,是有悖先王之约而欺孟尝君啊!希望国君您能放弃攻打齐国的主张。如果您不听我的劝告,认为我是一个不仁不义之人,那我立时撞死在您的面前。”话刚说完,那个门客就准备自杀。卫国国君上前将之制止,并答应不再联合诸侯军队攻打齐国。就这样,不仅齐国避免了一场灾难,孟尝君也避免了一次危机。

李宗吾认为,葛周和孟尝君是真正的厚黑之士,他们面皮厚得非常人所能及,结果他们也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一个人如果容不得下属对自己不尊敬,容不得下属的敌意,更有甚者,容不得下属的不同意见,这样的人,身边是不会有才智之人支持的,更不会有人愿意为他死心塌地地卖命。

盛时为衰时计,平时不妨脸皮厚一点,胸怀广一点,对你的下属宽容一点,别把你那块收拢人心的贤明招牌砸碎,这样到了危急的时候,你才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未战先算,多算取胜

李宗吾认为,一个成功者,谋略是很重要的。只有善于使用谋略,在和对手争斗之前,用计谋来完善自己的计划,你才可以更加接近成功,才能保证取胜的更大可能。

拨云驱雾,直面真谛

李宗吾认为,在斗争中,对手往往会用虚假的幻象来迷惑你,以求达到他所想要的效果。对于厚黑者而言,一定要学会鉴别对方的这种虚假之言,从而透过这种假象,看到对手的真正目的,这样你才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征讨荆州。当时荆州牧刘表已经病故,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志得意满的曹操于是决定顺江而下,消灭江东的孙权。他写了一封信给孙权说:“我奉朝廷的旨令来平定地方,军旗往南方一指,刘琮就自己把手绑起来,带着荆州的士人来见我。现在荆州已经平定,我又整治了八十万水军,想和孙将军在你的吴地打打猎。将军意下如何?”

孙权接到这封信之后大惊失色,东吴老臣张昭认为,曹操的力量十分强大,是不可战胜的,劝孙权早日投降。

孙权举棋不定,十分苦恼。

孙权的将领周瑜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立刻从前线赶回了后方。他对孙权说:“我那些同僚们只看到曹操的来信,就被吓得魂飞魄散了。我认为,曹操从北方带来的部队,充其量有十五六万,从刘琮那里接收的降军,也不过七八万。他哪里来的八十万水军呢?请主公给我五万精兵,我一定击败曹操。”

周瑜的话给孙权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孙权决定和曹操决一死战。

最终的结果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操在赤壁大败,仓皇而逃。东吴不仅成功地守住了自己的地盘,更给了曹操沉重的一击。

李宗吾把“赤壁之战”胜利的结果,归功于周瑜的慧眼。周瑜最大的成功在于,他没有像其他江东的臣子一样,只是听说曹操有八十万人马就灰心丧气、放弃抵抗,而是冷静地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从而拆穿了曹操所谓“八十万大军”的虚言恫吓,看到了事实的真相,从而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部署,一举击败了曹操。

厚黑学指出,任何事物的表面都存在着一层假象,只有通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你才能够看到其本来面目,使自己不至于陷入危险的境地。

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4年),曹操起兵攻打徐州,徐州刺史陶谦自知难以抵敌,便向北海相孔融求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援徐州,刘备欣然同意,便带领着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陶谦见刘备前来救援,急忙将刘备迎入城中,并且盛宴款待刘备。

席间,陶谦见刘备气宇不凡,有英雄之才,于是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管理。刘备急忙推辞,不管陶谦如何恳求,刘备始终不肯应允。

后来,刘备写了封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去军队。正好这个时候,吕布领兵攻打曹操的领地兖州,曹操不得已卖了个人情给刘备,退兵而去。

陶谦见外敌已经退去,于是再次向刘备提出让徐州给他的事。

刘备说:“我应孔融的邀请来救援徐州,是为了国家大义。现在如果我为了私人利益而占据徐州,不是让天下人认为我是无义之徒吗?”众人苦苦相劝,刘备就是不从。

陶谦没有办法,只好说:“离徐州不远的地方有个小沛,可以囤积军队。如果你不愿意接受,那么就请暂时驻军小沛,以保全徐州。”刘备见陶谦不再逼迫他接受徐州,便欣然同意。

然而不久之后,陶谦病重,便派人去请刘备,第三次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

刘备依旧辞让,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徐州军民知道陶谦去世,都极力表示愿意拥戴刘备执掌徐州的大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的大权,担任了徐州牧。

这就是“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它历来被认为是证明刘备仁义宽厚的证据。然而李宗吾却认为,刘备之所以数次推托,是出于他对于当时天下形势的清醒认识。

他看到了徐州潜在的危险,了解了其背后的真谛,因此他再三拒绝。

当时的徐州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周围的军阀割据势力,如曹操、袁术、吕布等,无不对此地虎视眈眈。

因此,接手徐州,等于是拿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必然引起众多的纷争。以刘备当时的实力,远不足以对抗那些外来的侵略者,如何能够保得住徐州呢?正因为刘备透过让徐州的事情,看到了其背后暗藏的危机,因此他才数次谦让。

李宗吾说:“刘备辞徐州,非不想,是为不能也。”

事实也证明了刘备的谨慎是对的。刘备接手徐州之后,遭到了吕布、曹操的数次攻击,最终也只能弃徐州而去,还弄得妻离子散,惨不忍睹。可见,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

厚黑学的成功之术,在于认识对手和身边的事物。

只有拨开重重迷雾,你才能够看到青天;只有驱散层层阴云,你才可以见到事情的真相;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注重谋略,遇事三思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注重思考,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去制订自己的谋略和计划,这样你才能正确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获得最后的胜利。

三国时期,曹操把天子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优势。

此后,曹操借着天子的大旗,四处征讨那些反对他的力量,将中国北方都归到了他的统治之下。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汉献帝晋封为魏王,打破了刘邦定下的“非刘姓子弟不得封王”

的规矩,曹操在朝廷上已经是大权独揽,成为汉王朝实际的统治者。

后来,曹操在政治上的待遇更是登峰造极,他被恩准使用天子的仪仗,除了天子的名分,他已经和皇帝别无二致。因此,吴主孙权派出校尉梁寓向曹操进贡礼物,并写了一封《劝进表》,劝曹操称帝,并且表示自己愿意向曹操称臣。

曹操读完来信之后,心里明白孙权不会对自己这么顺从,而是别有用心。于是他笑着对左右的人说:“孙权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啊!”侍中陈群等人说:“大汉的天下已经是名存实亡了。魏王为天下万民谋福,功高德重,人心所向。魏王应该登基称帝,不要再犹豫了。”

曹操说:“如果天命真的眷顾我,那么我就做周文王好了。”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李宗吾认为,曹操他之所以至死都没有称帝,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做。曹操对称帝的利和弊是很了解的。曹操很清楚,一旦他要称帝,那么刘备和孙权必然会联合起来,以“篡汉”的罪名来讨伐他,使他成为众矢之的,到时候他不仅要背上这样一个骂名,还要面对朝廷内外的重重打压,这对已经掌握了汉朝实际政权的曹操来说是不利的。因此他放弃了这样一个名分,将这样的一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

事情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更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厚黑者要学会审时度势,三思而行,才能够确保自己不会因为一时的错误而导致满盘的失利。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就是因为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虑和计划就贸然出兵攻打曹操,最终落得一败涂地。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召集了众谋士,准备发起一场剿灭曹操的战争。然而,袁绍的谋士田丰和沮授表示反对。田丰对袁绍说:“如今天下分崩离析,百姓生活艰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个时候,正应该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人民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呢?何况,现在天子在曹操那里,如果我们贸然进攻,在道义上会遭到天下的谴责,这对我们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可以派出一小部军队,从各个方向出发,对曹操进行骚扰,让曹操疲于奔命,不堪重负,这样不出三年,我们就可以消灭曹操了。现在您集结了所有的部队,一拥而上,万一失败了,该如何是好呢?请主公三思。”

袁绍不听,认为田丰是在诅咒自己失败,因此下令将田丰关进了监牢。

结果果然不出田丰所料,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听信了郭图等人的言论,结果大败,不仅输掉了这场战争,而且从此之后一蹶不振,失去了和曹操争雄天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