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人生的厚黑策略(教你成功丛书15本)
14986100000018

第18章 跟着厚黑学识人(3)

张绣吓得面如土色,问道:“当初我们投降了曹操之后,又反叛了他,还杀死了他的儿子和爱将。现在我们去投靠曹操,不是送羊入虎口吗?”

贾诩说:“曹操这个人外表很朴素,内心却很精明。这样的人,是不会因为个人的荣辱而忘记大事的。不仅如此,他还会借将军做个榜样,向天下人展示他的宽宏大度。而且现在他要和袁绍作战,我们这点兵力,送到袁绍那里不值一提,而对于曹操却是雪中送炭,将军请放宽心。”

贾诩所料分毫不差。张绣一到许昌,曹操就亲自前来迎接,并且任命他为扬武将军,封为侯爵,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结成了儿女亲家,对过去的恩怨只字不提。

贾诩不愧是一个厚黑高手,他对人心和人性的了解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也正因为如此,聪明的贾诩在投降曹操之后变得沉默寡言、深居简出,也不和当时的名士上层打交道,连儿女结婚也不选择权贵上层,结果一生恬淡,寿终正寝。

贾诩最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懂得通过一个人外在的细微表现,去洞察一个人的内心。他不仅看透了人心,也看透了人性,因此,他才能够在当时的乱世中左右逢源,获得了众多的好评。

厚黑学认为,识人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对方的外在表现去了解对方的内心。这是和人接触的第一步,也是观察一个陌生人的最直接方法。诸葛亮就是深谙此道的识人高手。

赤壁之战后,刘备派关羽去进攻长沙,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关羽未能攻破城池。后来对方的将领魏延,因为不满韩玄对待下属的无礼态度,将韩玄杀害,献出了长沙城。

谁知道,随后赶到的诸葛亮在看到魏延之后,不但不褒奖他的功劳,反而要将他推出去斩首。刘备急忙劝阻,并向诸葛亮询问原因。

诸葛亮回答说:“他领取韩玄给的俸禄,却杀了自己的主人。住在长沙城中,却把土地进献给别人,是个不忠不义之人。我看他脑后有反骨,留他在阵中,日后必定会反叛。”

魏延虽然在刘备的求情下保住了性命,但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拥兵自重,想要自立为王。好在诸葛亮早有安排,临终前设下了计谋,吩咐马岱斩杀了魏延,从而避免了蜀国的一场祸乱。

由此可见,能够正确地识人、知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厚黑学所谓的相面,不是让你简单地去观察别人的五官,而是能通过人面窥到其内心的真相。

举止辨人,一动泄露本相

心里的想法在外在的表现,就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因此,仔细观察一个人的日常举动,就可以窥探到他的真实面目。

三国时荆州地区有姓马的五个兄弟,被当地人并称为“马氏五常”。其中,年龄最小的马谡才名远扬,受到了当时刘备军事集团的谋士诸葛亮的欣赏。马谡经常和当时的一些文臣讨论兵法,讲起来滔滔不绝,舌灿莲花,而被视为奇才。然而,刘备对于马谡却并不看好,他认为马谡举止轻佻,为人好大喜功,不是大将之才。

因此,他在临终之前,对欣赏马谡的诸葛亮千叮万嘱说: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惜的是,刘备的话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重视。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恢复汉室的理想,率领军队攻击魏国,开始北伐。在此期间,诸葛亮力排众议,任用马谡为先锋,统领大军去守街亭。结果马谡不听部将王平的好言相劝,将部队都安扎在山上,最终被张郃截断汲水之道后大败而归。诸葛亮后悔不已,命令刀斧手将马谡拖出去斩首。

等到刀斧手将马谡的首级送上来时,诸葛亮大哭不已。诸将于是问诸葛亮:“马谡已经获罪正法,丞相为何而哭?”诸葛亮说:“先帝去世之时,曾经告诉我,马谡这个人夸夸其谈,不能重用。今天果真应验了。我深恨自己没有听先帝的劝告,因此而哭。”

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他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识人时如果被别人外表上的假象所迷惑,就容易看错人、用错人,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识人之难,就难在要透过一个人的外在行动,看穿他的内心。刘备透过马谡外在的行动,看穿了马谡是个骄傲自大的浮夸之徒,因此他说马谡“不可大用”;而诸葛亮只看到了马谡外在上的熟知兵法,而没有意识到他内心的无知和幼稚,所以得到的只有惨痛的教训。

能通过他人一举一动识人本质者,历史上并不乏其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识人知人上同样是值得学习的楷模。

刘邦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在多年的宫廷纷争中,却练就了一套出色的识人本领。他对于人性的把握,达到了鞭辟入里的地步,他往往能够通过一个人的行为细节看透一个人的内心。

吕后有一次问刘邦:“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何丞相过世,谁能接替他呢?”

刘邦便郑重其事地回答:“曹参这个人,虽然说没有什么奇才和谋略,但学习能力很强,他可以代替萧何。”

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

刘邦答:“王陵可以,但王陵为人很憨,脑子太直,有时拐不过弯,须得有人随时提醒;陈平足智多谋,胆子却小,两个人都难以单独挑起重任,只有让他们通力合作才行。”

他又特别叮嘱:“大臣里面唯有周勃敦厚质朴,虽说文才少了点。可以后能够安定刘氏天下的,必定是他。此外要让周勃做太尉,执掌军权。”

吕后想从刘邦嘴里套出个能听从自己使唤,帮助自己篡权的人,于是继续问:“周勃之后,还有什么人可以任用呢?”

刘邦不答,就此闭上了眼睛。

实际上,刘邦对于吕后妄图祸乱朝政、颠覆刘家天下的想法早已洞悉于心。他生前就曾对自己的重臣周勃和陈平说:“吕后这个女人,对于权力的野心是很大的。每次让她挑珠宝的时候,她虽然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只选一些中等的,但眼睛却始终盯在那些高贵的宝贝上。我死之后,她一定会颠覆朝政,你们要做好准备。”

结果一切都在刘邦的预料之中。刘邦死后,萧何、曹参、王陵和陈平成为汉朝的栋梁。直到公元前187年,吕后不甘心在后台当权,开始“临朝称制”,为以后取代汉家的天下做准备。

这时,刘邦生前留下的周勃、陈平等积极按照刘邦的遗志发动政变,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得到了兵符,一举剿灭了吕氏政权。

在刘邦的安排中,陈平和周勃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陈平善谋,是张良之后第一谋略家;周勃敢断,“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刘邦把他们留作吕后所知的最后丞相、太尉人选,一方面是因为两人的组合有勇有谋,可以担当恢复汉家江山的重任;另一方面,他们身居高位,可以掌握更多的权力,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实力。由此可见刘邦卓越的识人本领。

厚黑识人学认为,人是善于伪装的动物,他们经常将自己的想法深藏于内心,害怕被别人看出来。而无论他如果掩藏,细微之处的行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的本性。只要你善于观察,长于分析,就能拨开表面的云雾,见到青天。

言色析人,透过神情猜内心

李宗吾认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他的神色上会有所表现,即使是城府再深的人,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通过自己的神色透露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察言观色是厚黑学识人的基本技术。所以通过对对方神色的揣摩,你可以察觉到对方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情感。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弄不好会在风浪中翻船。

清朝年间有一个举人,寒窗苦读数年,终于得到了一个县令的职位。上任第一天,他去拜见道台大人,开始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道:“大人尊姓?”道台大人不之所以,被他的问话吓了一跳,勉强告诉了他自己的姓氏。

县令低头想了很久,突然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似乎没有。”

道台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

县令站起来,问:“大人在哪一旗?”

道台说:“镶红旗。”

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

道台勃然大怒,县令却浑然不觉,接着问:“大人家居何处?”

道台满脸怒气,认为县令是在讽刺他从关外而来,于是起身拂袖而去,县令仍茫然不知为何。

第二天,县令就接到了道台的公文,被贬到一个乡野小县去了。

这个县令被贬黜的原因很简单:他不懂得察言观色,只知道一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以此拉进和上司之间的关系,结果反而弄巧成拙。

察言观色是一个人处世识人时必须掌握的技巧。一个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往往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并且让自己的反应与对方产生共鸣,从而取得对方的信任,实现自己的目的。

清朝乾隆时期备受宠爱的宰相和珅,无论是文韬武略,还是治理国家,都不值得一提。他深受乾隆器重和喜爱的原因就在于他特别擅长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还会为皇上聚敛银钱,供皇上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借此博取了皇上的欢心。

和珅很清楚,要想获得乾隆皇帝的宠爱,就必须要了解皇帝的脾性。和珅很快就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掌握了乾隆皇帝的喜好,并借此接近皇帝,获得了乾隆的喜爱。

乾隆皇帝很喜欢作诗,经常写一些即景诗。和珅经过对乾隆皇帝所作诗文的用心研读,对乾隆作诗的风格有了很深的了解。他时不时在乾隆面前借用乾隆自己的诗句表示自己对皇帝的忠诚,乾隆对其自然大加赞赏,甚至很多时候还让和珅代替自己作一些诗文。和珅凭借着自己的钻营,赢得了乾隆的初步肯定。

此外,乾隆皇帝对书法也很喜爱,和珅就刻意模仿乾隆的书法,时常令乾隆自己也难以分辨。和珅如此的用心良苦,自然不会被乾隆皇帝忽略,他的官职也因此一升再升,成了当朝的宰相。

后来,台湾发生了民众起义,负责镇压的清朝军队屡屡遭到抵抗和打击,乾隆为此恼火不已,他在上书房召集了军机要员,表示要御驾亲征。

军机要员们听说皇上要御驾亲征,吓得大气都不敢喘一口,只有和珅通过察言观色明晰了乾隆所谓的“御驾亲征”,他只不过是气在头上,发发龙威,哪里会真的去台湾呢?可是君无戏言,皇帝的话已经说出口,怎么能够再收回去呢?

和珅知道自己说话的时候到了,于是柔声细语地说:“万岁息怒,臣以为,台湾战事连连吃紧,原因众多,不在万岁。万岁统治期间,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连人头税都免了,您还有什么对不起天下苍生的呢?台湾民众之所以负隅顽抗,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主的仁德宽厚、英明神武,这是坐镇台湾官吏的责任,和您有什么相关呢?您现在因为台湾官吏的失误,要舍下中原的百姓赴汤蹈火,试问中原的百姓怎么能够同意呢?况且吾皇日理万机。朝中怎可一日少了您呢?因此奴才愚见,应当先撤换掉台湾当地的官员,让新上任的官员将您的仁爱之心传播到台湾,然后继续对贼子用兵。到时候,台湾的百姓了解了您的恩德,就会反过来帮助我们大清。这样我皇虽然没有御驾亲征,却和御驾亲征的效果一样。请万岁三思,取消亲征之命,则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乾隆本来发了一通火之后气已经消了,正为自己的脱口之言后悔不已,听了和珅这一顿马屁,甘之如饴,因而采纳了和珅的意见,和珅也因此受到了褒扬。

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摸透并迎合了乾隆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所以受到了乾隆皇帝的特别宠信,成为乾隆唯一的心腹和代理人。

厚黑学认为,所谓的识人之术,就是通过不动声色地观察,通过察人外而知其内,从“心理语言”和“行为语言”去了解一个人,从而帮助其做出合理的决策。

品察他人,透过志趣看品位

厚黑学认为,透过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可以品察出他的生活品位。而生活品位,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内在想法和真实情感。

管宁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士,和华歆是好朋友。他是个谦谦君子,视富贵如粪土,很受人们的尊敬。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种菜时从地里挖到了一块金子。管宁看也不看,继续挖地,华歆捡起来看了看之后,扔掉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在房子里读书,看到外面有贵人经过,管宁不屑一顾,而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管宁从此鄙视华歆的为人,他割断了和华歆同坐的席子,从此与其绝交。

后来,管宁又拒绝了曹操的邀请,到吴国隐居,终身不为魏国效力,而得到了民众的很高评价;而华歆则助纣为虐,害死了伏皇后,成为民间唾骂的对象。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管宁和华歆割席断交的原因,是因为管宁通过对华歆的观察,看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热衷,读透了华歆渴望成为达官贵人的心理,摸清了华歆的志趣和品位。

李宗吾说:“厚黑处世,最重要的是看透别人,掩藏自己。”品评他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通过对对方的志趣和品位的研究,了解对方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从而分辨敌友,明晰是非。

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君主刘备,早年的时候曾经四处避难,狼狈不堪。但是,凭借着礼贤下士的名声,使得当时很多士人对其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