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意思是说穿了别人送的衣服,怀里就会装着别人的心事或隐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收下了别人送来的礼物,就要为别人办事。这同民间所谓“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和“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意思大体相同。送礼,在中国虽古已有之,却于当今社会愈演愈烈。自古以来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送礼都是和办事密不可分的,送小礼者办小事,送大礼者办大事,这似乎也算是一个人们心照不宣的办事规矩。
中国是礼仪之邦,送礼很有奥妙,很有讲究,可算是一门很有实际用途的学问。不好好学会这门学问,不懂得礼尚往来,多半是办不成事和办不好事或者说是办不了大事的。
所以,要想学会办事,就要首先学会给人送礼,而送礼是需要自己往外掏钱的,要说情愿可能未必是真,但为了把事情办成办好,又常常不得已而为之。既然“为之”了,就要“为”好,就要把礼送到位,把事办成功。
以下要谈的就是送礼必须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1)给谁送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不会成为问题,而事实上却是个大问题。因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选错了送礼对象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把礼物送过去了,事情却没有办成。因为对方是并非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所以即便送了礼,也是徒劳无益的。
送礼要送给关键人物,不能送张三一点又送给李四一点,王五也收到一点,结果礼物被分割零散了,分量显得很轻,有时可能起不到利益驱动的作用,这还不算,送的对象多了,难免人多嘴杂,天机泄漏,对要办之事有百害而无一益。
所以,在送礼之前,一定要权衡好各位“要人”的利弊,查问好谁对这件事有裁决权,起主导作用。谁是办事的关键人物就把礼物送给谁。礼物送到点子上,要办的事情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把礼物送给了次要人物,可能就收不到相应的成效。
(2)送什么
确定了给谁送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送什么好。这里的所谓“好”不是以自己喜好为标准,而是以对方的喜好为标准。所以,送礼之前要根据某上级的日常生活偏好分析上级到底喜欢什么礼物。比方说,有的喜欢喝酒,有的爱好吸烟,还有的很高雅,他们对古董、字画、线装书感兴趣,还有的人干脆就只是喜欢钱,真是人心方圆,各有千秋。对方爱好什么,就给他送什么。
要知道,只有给对方送上了他十分喜欢的礼物,他才会怦然心动的。对方只要怦然心动,就会拿出看家本领为你分忧,帮你办事。
(3)送多少
给人送礼送多少主要根据三个方面来划定:一是根据所要办的事情的分量轻重和利益大小来确定给对方送多少礼合适。事情较大,对自己的利害关系密切,就应该多送一些;如果事情无关大体,就可以少送一些。二是根据对方费劲和费周折以及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小来确定礼物轻重。如果事情难办,或者对方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那么要送的礼物就应该偏重一些,否则便可以少一些。三是根据当时社会送礼的惯例确定礼物的“级别”。比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送上十几元钱买来的烟酒就算很贵重的礼了,而如今办事恐怕远非这个水平可比了。一般而言,礼物这东西送多送少,一方面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有些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不可分。所以,礼物的轻重、多少要恰到好处,既要达到办事的目的,又要有所节省,不致得不偿失。
(4)送礼的方法
送礼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送得不好,让人挡回,触了霉头,定会堵心数日。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为整个送礼过程划一个漂亮的句号。送礼者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对方不愿接受或严词拒绝。婉言推却,事后送回,都是令送礼者十分尴尬和难堪的事。那么,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一送中的呢?
关键在理由充分不充分,在于借口找得好不好。送礼通常有以下七种办法:
①借花献佛。如果你送土特产品,你可以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东西不多,又没花钱,不是特意买的,请他收下。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盛情无法回报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会收下你的礼物。
②暗渡陈仓。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请他准备点菜。这样喝一瓶送一瓶,礼送了,关系也近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哉。
③借马引路。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你不妨选受礼者的生诞婚日,邀上几位熟人一同去送礼祝贺,那样一般受礼者便不好拒绝了。当事后知道这个主意是你出的时,必然改变对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谊的目的,实为上策。
④移花接木。老张有事要托小刘去办,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又怕小刘拒绝,驳了自己的面子。老张的爱人与小刘的对象很熟,老张便用起了夫人外交,让爱人带着礼物去拜访,一举成功,礼也收了,事也办了,两全其美。看来,有时直接出击不如迂回运动能收奇效。
⑤先说是借。假如你是给家庭困难者送些钱物,有时,他们自尊心很强,轻易不肯接受帮助。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我家撂着也是闲着,让他拿去先用,日后买了再还;如果送的是钱,可以说拿些先花,以后有了再还。受礼者会觉得你不是在施舍,日后又还,会乐于接受的。这样你送礼的目的就达到了。
⑥借鸡生蛋。一位学生受老师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老师红木镜框中镶的字画竟是一幅拓片,跟屋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手头正有他赠的字画。他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老师不但没反对,而且非常喜爱。学生送礼回报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如不能“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也是良策。
⑦借路搭桥。有时送礼不一定自己掏钱去买,然后大包小包地送去,在某种情况下人情也是一种礼物。比如,你能通过一些关系买到出厂价、批发价、优惠价的东西,当你为朋友、同事买了这些东西后,他们在拿到东西的同时,已将你的那份“人情”当作礼物收下了。
你未花分文,只不过搭上点人情和功夫,而收到的效果与送礼一般无二。受礼者因交了钱,收东西时心安理得,毫无顾虑;送情者无本万利,自得其乐。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因不善交际而颇感痛苦的人这样说道:他在与人交往时,总是竭力恭维、美言别人,因为他认为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谁知不少都因此不愿与他深交,更谈不上说什么心里话了,最多只是随随便便应付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现代交际中,人们无疑是喜欢听善言的,但恭维并不等于善言,恭维适度才是善言。如果错误地把恭维当作善言,不分对象、不分时机、不分尺度,在交际中总是千方百计、搜肚刮肠找出一大堆的好话、赞词,甚至把阿谀当作善言,那么得到的回敬就常常会事与愿违。
诚然,每个人都有着渴望得到别人赞赏的心理,希望得到他人的好评。适度的恭维在交际中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我们可不能忘记,人们更渴望坦诚相见,真情以待,更希望与谦恭、诚实的人交往。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到:善言并不等于恭维,善言又离不开恭维。恰到好处的恭维便是善言,而善言可使新交一见如故,老友情谊常在,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
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恭维,使恭维恰如其分而不失风度地成为真正的善言,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呢?
(1)注意交际的对象
在人际交往中,应当注意交际对象的年龄、文化、职业、性格、爱好、特征,因人而异,把握分寸,切不可随意恭维、奉承对方,尤其是新交,更应小心谨慎。
比如,你对一位因身材过于肥胖而发愁的姑娘说:“你的身材实在是漂亮极了!”姑娘一定会认为你是在取笑她而大为不快。
但如果对一个为自己身材姣好而感到自豪的姑娘来说这句话,却可以使姑娘对你的好感和信任增加。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有识之士喜爱结交“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他们喜欢“直言不讳”,你越指出他的不足,他越喜欢你,而你越恭维他,他却越讨厌你。
同这类人交往时,恭维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2)注意善言的时机
交际中认真把握时机,恰到好处的善言,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恭维,应当切合当时的气氛、条件,有着一定的“时效”约束。当你发现对方有值得赞美、恭维的地方,就要善于极时大胆地赞美、恭维,千万不要错过时机。不适时机的恭维,无异于南辕北辙,结果只能事与愿违。起不到应该起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同时,你还应该记住:当你的朋友发现他自己的某种不足而正要改正时,你却对他的这种不足之处大加赞赏,绝不会令你的朋友满意的。
“朋友有劝善规劝之谊”的古训,也是现代交际中的一个为人准则。
(3)注意恭维的尺度
恭维的尺度掌握得如何,往往直接影响着恭维的效果。恰如其分,不留痕迹、适可而止的恭维是成功者之妙诀。而使用过多华丽的词藻、过度的恭维、空洞的奉承,只能使对方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甚至难堪、肉麻和令人厌恶,其结果是适得其反。
假如你对一位字写得比较好的朋友说:“你写的字是全世界最漂亮的!”你恭维的结果只能使双方难堪。
但如果你这样说:“你的字写得很漂亮!”你的朋友一定会感到很高兴,说不定他还要介绍一番他练字的经过和经验呢!
当然,恭维的程度不够,便又不成其为恭维,这同样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恭维还需要真诚,需要不留痕迹。
真诚的态度是交际者成功的要素。交际中一定要努力表现出恭维的真诚,表现出发自肺腑,情意真切。要知道无美可赞而勉为其难,不如避而不谈为好。
恭维是善言者的一个出色的方面,把握恰当、得体的恭维无疑是走向善言者行列的第一步,也是现代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