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14981000000094

第94章 要懂得谨言慎行——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原典】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易经·坤》

【释义】

《坤》卦六四爻说:像紧紧扎住的口袋那样缄口不言,没有荣誉也不会有灾害。这里讲的就是一个谨字。

《象传》说:像紧紧扎住口袋那样不轻易的说话,没有过错,也没有荣誉,说明做人务必小心谨慎,方可不遭灾害。

中国素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说法。孔子说:“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聪明的人通常尽可能做到三缄其口。嘴边没有把门的,会有很多害处。与人交往一定要把好自己的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自己的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思考明白。

【事典】

故事一:箕子“难得糊涂”

商朝末期,纣王通宵的喝酒而忘记了当时的日子。他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于是派人去问箕子。

箕子对他的从人说:“身为一国之主,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时间,这样的国家就很危险了。而一国的人都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么我的出境也就变得很危险了。”于是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

齐国的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眺望。三面的视野都很开阔,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给遮蔽了。田成子当时也没说什么,隰斯弥回到家里后,叫人把树砍倒,但是没砍几下,隰斯弥又不让砍了。

他的家人问:“您怎么这么快就改变主意了呢?”隰斯弥答道:“知道水深的鱼是不吉祥的。田成子有心要篡位。如果我表现出在精微处察觉到事情真相的话,那我必然也会有危险。不砍倒树,未必有罪。知道了别人的隐秘,那罪过和危险就大了。所以我才决定不砍了。”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其实有时候糊涂一点,比耍小聪明得到的结果要好得多。三国的杨修够聪明,可他喜欢接领导的话茬儿,领导的心思也能被他猜透,所以曹操很恼火,在“鸡肋事件”中借机把他除掉了。

故事二:许攸死在说话上

三国时的许攸,本是袁绍的部下,他虽是一名武将,却也足智多谋。官渡之战时,他为袁绍出谋划策,袁绍不听,他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听说他来了,没顾上穿鞋,光着脚便出门迎接他。见了许攸,曹操拍掌大笑道:“足下远来,我的大事成了!”可见当时曹操对他的器重。

后来,在击败袁绍,占据冀州的战斗中,许攸又立了功。慢慢的,他自恃有功,在曹操面前变得也不检点。有时,当着众人的面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要是没有我,你是得不到冀州的!”曹操在人前不好发作,强忍着说:“是啊,你说的没错!”可内心却充满了厌恶。

许攸并没有察觉到,还是那么的信口开河。有一次,随曹操出邺城东门,他对身边的人自夸道:“曹家要不是因为我,是不能从这个城门自由进出的!”

曹操终于忍耐不住,找个借口把他杀了。许攸的死向世人提出了警示,做人应多做少说,凭一张口既可以荣升,同样也可以丢掉性命。我们都见过这样的事情:交际的双方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利害冲突,仅仅是因为言语上的冒犯,将小事不断升级为严重的冲突。如果你不能做到说话恰到好处,那么就少说或不说最好。

故事三:贺若弼因言失职

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国大将,以功高自居,不甘居于同僚们之下,口中多有抱怨之词。

不久,他奉调参加了讨平湘洲的战役,胜利之后,全军凯旋,这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次大功,他认为此次必定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很不满,对传令史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恼怒,把他从中州刺史的任上调了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说话不小心而把命丢了,这个教训你一定要记住啊!”说着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贺若弼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次血的教训。

转眼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已经忘记了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别人低而愤愤不平,自认为就是做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杨素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得到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从口中流露出来。

这些话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看他屡有战功,不久也就放了他。

但贺若弼还是不能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和我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隋文帝得知后,就把他召来说:“我任用高颍、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你的言外之意是我这个皇帝也是废物不成?”

贺若弼无所谓的回答说:“高颍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这时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被株连,都纷纷揭发他过去说过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的行为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的执行法度,你自己可有活命的道理?”贺若弼解释说:“我曾凭陛下的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份儿上,给我留条活命吧!”

隋文帝说:“当年,你出征陈国时,问高颍:‘陈叔宝被削平,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也飞鸟尽,良弓藏?’高颍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的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你了,又何必再提呢?”

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了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请求您赏我一条活命。”隋文帝念他劳苦功高,只免去了他的官职。

父子两代人,同样都是因为言语上的问题而遭到厄运,所以凡成大事者都善于谨言慎行,一言一行都很小心。做人也不要夸海口,多做实事,尽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虚荣。

【易经心解】

谨言、慎语、慎行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重要体现。孔子讲:“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所谓的讷言就是慢言少言,所谓的敏行就是多做事,而且也要谨慎。

《曾子·修身》上说:“行欲先人,言欲后人。”经过深思熟虑后再说话,才不会胡言乱语、招惹是非;做事的时候,要说到做到,从不拖泥带水,养成“雷厉风行”性格。

做人若喜欢津津乐道的传递小道消息,喜欢谈论东家长西家短,乐于神侃吹牛,都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这种现象若不及早的纠正、革除,终究会自食苦果。

在现实生活中,既有正人君子,也有奸佞小人;既有坦途,也有生活的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如果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会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祸从口出。人只有安身立命,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改造环境,顺利地走向成功。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那些推心置腹时所说的私房话,日后很有可能被用来当作武器的危险。所以,人们要避免多说话、说错话,以免引起别人的恶毒攻击。同时,面对那些捕风捉影的流言,要学会用沉默去对待,而不要急于辩解,否则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善于谨言慎行,一言一行都很小心。很少有人因不说话而后悔,但大多数人却因说了话而后悔。话说得越多,危险也就越大,要么沉默不语,要说就说有用处的话。

做人不要夸海口,多做实事。少说话,多做事,将自己慢慢培养成一个谨言慎语、在言语上有修养的人,这样才能吉运绵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