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全集
14980800000095

第95章 外圆内方,进退自如(2)

无论是民族还是小人,生存的时间越长,忍耐的功夫就越深。生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业,谁都难免经受一段忍辱负重的曲折历程。因此,忍辱几乎是有所作为的必然代价,能不能忍受则是伟人与凡人之间的区别吧。韩信受辱胯下,张良纳履桥端,皆英雄人物忍辱轶事。屈辱能令人发愤,催人奋进,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向上动力。

忍耐作为处世艺术,具体运用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压抑;二、遗忘。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比较自如地调节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将生活中不快的负性事件及其引起的不良情绪或压抑到意识之下,或遗忘于意识之外。压抑与遗忘比论,遗忘更洒脱彻底。被迫的忍耐无疑有强行压抑的痛苦。人世间确有许多事是忍无可忍,连素来温厚的孔老夫子也曾尝“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苦味。是否可忍的关键并非在事情的本身,而在于你自己视它为多少份量。如果对生活中的睚眦怨气时时铭心刻骨、耿耿于怀,那么忍耐这一关是难得跨过去了。反之,对芥末小事皆能视而不见、过后即忘,则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中国人以坚毅忍耐著称于世,崇奉“忍耐”是一种社会人格成熟完臻的体现。

大屈者终能大伸“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是常理。不思善不思恶自然就没有作好作恶,这各不落两边的心态就是心之本体,这种心体敢于自我承当,自我保持平衡,自我反省,这种平衡的心态就是:“未发之中”。

何谓“至善”?不但没有恶,连善也没有,唯有事物的本源,自然之本体便是“至善”。明白了“至善”,那么为何在“格物”上下功夫,也就自然明白了。所以,人们不要拘泥于一事一物,事事物物都要顺其自然之规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过,过分的修饰是偏,二者都不能“至善”。

心随五官追求外物,那么心中的和气就会受到污损,恶念即可能由此滋生;得道的人,心能统领五官,外物变化而心中和气不会受到污损,和气存养于心,善念自然萌生。

元褒先生是原州的最高长官,那天,他正端坐在大堂之上,突然有一商人前来报案。原来商人在旅馆被盗,他怀疑是和他同住一室的人干的,于是把那人扭送到官府来。

元褒先生听取了双方的陈词,觉得原告缺少充分的证据,讼词中有不少是虚妄的猜测;再听被告的辩护,更觉得被告理直气壮,不像做贼心虚的样子,察言观色,又发现他的神色像受了冤屈,于是把被告放走了。

商人气愤不过,越级上告,把案子捅到了隋文帝那儿。商人控告元褒受了盗贼贿赂,放走了盗贼。为了端正风气,隋文帝命令纪律检察和监察部门官员去调查此事。携着材料带着尚方宝剑的调查团很快开到原州。

原州上下风波顿起,大家猜想,元褒是个清廉的好官,绝不会受贿释盗;但案件明摆着没有了结,不知道谁会遭殃了。

团长找到元褒,希望他能讲实话,以便把事情的真相弄清楚,而且暗示即使他犯了错误,只要能找一个替罪羊,也可以不予追究。元褒告诉调查团,盗贼确曾贿赂过自己,所以把他放走了。自己犯了受贿罪和渎职罪,理应二罪并罚,判个三年五载的。

既然这样,调查团只好把他带到京城。很快,他被免除了官职。朝廷上下都讨论元褒的错误,案情通报一直发到了最下边。一时间,朝野哗然,元褒形象一落千丈。

过了不久,抢劫商人的真正罪犯在其他地方被抓落。一件悬案水落石出,元褒的冤案也很快得以平反,元褒的名誉得到恢复。其自诬的风范、清廉的美德流布四海之内。

文帝很是感动,又颇疑惑。他问元褒:“爱卿,你是朝廷重臣,德隆望尊,当初何必为一件小事而损害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呢?如果不是老天有眼,你岂不是要一辈子背着黑锅?”

元褒坦然地说:“我也不愿平白无故地受冤屈,因为我是原州的父母官,盗贼在原州为非作歹,这是我的第一罪状;本州的百姓受诬告,不把他交给司法部门,却把他放了,说明我法制观念太差,是我第二罪状;第三,尽管我对这案子判断正确,但找不到真实凭据,是我办事无能。我有这么多错误,怎么能够不引咎自责呢!再说,如果我不说自己受贿,调查团一定会穷追不舍,那么更多无罪的人会受到干扰,这就更加重了我的罪责。所以我承认我有罪了。”

受贿而释放盗贼,不仅关涉名誉,而且必受法律制裁。元褒之所以敢于承担恶名和后果,大概是以为,自己纵使受了天大的冤枉,总会给世人带来更大的利益。以己之所失,换取百姓的太平安定的生活,对于一个封建官僚来说,心胸不可谓不宽广了。为自己利益而屈,隐姓埋名地修炼,或者受人胯下之辱,只是忍小而谋大,这样的人诚然值得佩服;为他人集体而屈,牺牲个人利益,实在是心胸宽广,品德高尚,更让人钦佩。为官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人们该学学元褒。倒不是叫他们自诬自谤,而是像元褒一样,以一种长者风范,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民造福,代民受过。只有这样,才能为官一处,造福一方。

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在待人方法上有两条原则,对于功劳和过失,不可有一点模糊不清。功过不明就会使人心灰意懒不肯上进;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现得太鲜明,如果对恩仇太鲜明,容易使人产生疑心而发生背叛。

刚柔并用,戒绝浮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容人之量,保持自己的高远志向,必须要抑制急躁的脾气、暴躁的性格。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则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中去认真研究和探讨其发展的规律,无法认识其本质。心浮气躁,办事不稳,自然会发生差错。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就在于以刚柔并济,以静制动,处安勿躁。

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初,由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和国内农业的丰收,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党的主要领导人开始脱离中国国情,提出不切实际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在及时察觉党内已经滋生急躁冒进的倾向的情况下,周恩来不顾被扣上“右倾保守”帽子的危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制止反对右倾保守思想斗争的继续开展,果断地提出反对急躁冒进。

1956年1月20日,周恩来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这一次我们在国务院召集的计划和财政会议,主要解决这个问题。”

1月30日,周恩来在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我们应该努力去做那些客观上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不这样做,就要犯右倾保守的错误;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超越现实条件所许可的范围,不勉强去做那些客观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则就要犯冒进的错误。”

2月6日,周恩来、李富春、李先念一起研究解决计划会议和财政会议存在的严重问题。他明确指出:既然已经出现冒进急躁现象,而且各专业会议订的计划都很大,计委、财政部对计划就要“压一压”。经过两会努力,年度基本建设投资压到147亿元。这就是后来周恩来多次从积极意义上所讲的“二月促退会议”。

自1956年6月上旬起,周恩来进一步强调反对和纠正经济工作的急躁冒进倾向,继续宣传反冒进,削减1956年计划预算指标,引导本年度经济工作由冒进向健康的道路发展。他果断地对这个年度的过高指标采取了“压一压”的措施,特别对严重妨碍当年计划平衡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作了较大削减,使计划比较符合实际。这一计划执行的结果,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减少了由于冒进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失。

1956年9月15日到27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和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八大”后,周恩来的注意力转入到1957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研究。

编制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任务由国家经委承担。经委是不赞成冒进的,问题是各部、各省市自治区一开始上报的指标,还是要价很高。报的基本建设投资指标共计为243亿元,比1956年的140亿元多103亿元。前面讲到1956年计划已经“冒”了,1957年再“冒”这么多,当然不行。经委只好大刀阔斧地往下压,但经委压到150亿元时,各部门各地区反对再往下压了。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认为,急躁冒进情绪还未平息,还得继续反冒进。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细细体会马克思阐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使他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认为,大抓经济建设的方针是正确的,但人民的生活也要改善。既要重工业,又要重农业,这样结合起来,优先发展重工业才有基础。

11月10日,周恩来在八届二中全会上作了《关于一九五七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提出“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经过充分讨论后被八届二中全会接受。在这个计划指导下,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使1957年的经济工作成为建国以来最好的年份之一。

反冒进,不仅使1956年经济发展避免了重大失衡,而且对实事求是地确定八大经济决策和1957年计划的指导方针有着重要的影响。

荀子在《劝学》中说:“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但却能够吃到地面上的黄土,人不能够喝到地底的黄泉水,原因是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和两个大钳子,它不靠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寄居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它浮躁而不专心。”

轻浮、急躁,对什么事都深入不下去,只知其一,不究其二,往往会给工作、事业带来损失。我国在50年代提出的不切中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这种急躁冒进的思想带来的后果,反映了“欲速则不达”规律的准确性。

天下成大事业者,无不是专一而行,专一而攻。博大固然不错,精深才能成事。要求精深,要求在某个领域中成为专业人才,务必克服浮躁的毛病。

刚不是浮躁。浮躁之气生于心,行动起来就会态度简单、粗暴,徒具匹夫之勇,结果只能害了自己。戒除浮躁的确不容易,要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心,才能做到这一点。但只要有毅力有信心,胸中有个远大的目标,浮躁又有什么不能戒除,事业又有什么不能成功呢?逢乱不慌真豪杰明人洪应明说过,为人“操存要有真宰”。真宰即宇宙万物的主宰,但其直意是指一个人的操守要正直,志向要坚定。在为人方面,洪应明提出了“应用要有圆机”之说,是指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应该随机应变。

在《晋书·前秦载记》中记载,王猛身处平民时,与东晋大司马桓温纵谈世事时,“扪虱而言,旁若无人”,边捉身上的虱子边谈话,可以说是相当放纵不拘泥于小节的人。后来,王猛成了前秦苻坚手下的大将军。有一次出征燕国,王猛派将军徐成去探察燕军的虚实。结果由于徐成延误了回军的时间,王猛大怒,准备对其处斩。徐成的上司邓羌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赶忙跑来求情,王猛却没有应允。邓羌一气之下,回营后准备率兵攻打王猛,王猛立即派人告诉他,已经赦免了徐成。于是,邓羌又来向他谢罪。王猛这才告诉他,此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考验邓羌,使部下更加尊从邓羌。王猛虽然作此说,并不一定是他的真意,但他开始执意要杀徐成,是为了按军令行事,树立军威,可谓“操存有真宰”,后来又赦免了徐成,可谓“应用有圆机”。正因为他处事随机应变,才以使他在苻坚手下“一岁五迁,权倾内外,军国内外万机之务,莫不归之。”

从人的心理上讲,遇到突然事件,或意外打击变化,每个人都难免产生一种惊慌的情绪。问题是怎样想办法控制。

在变乱面前,是从容自若,随机应变,还是惊慌失措,鲁莽决策,它反映出人们不同的修养和品格。

遇变不惊讲的就是控制情绪,控制局势,要反败为胜,就要善于随机应变。变化、机会、挑战、竞争八个字是我们随时都应牢记的企业经营窍门。

美国吉列公司的剃须刀片,在60年代初就占据了海内外统治地位。但后来,威尔金逊公司的“不锈钢刀片”则以美观耐用,迅速占领英国市场,并扑向美国市场。“吉列刀片”的市场占有率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五,使吉列公司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

此时,吉列公司总经理靳克勒积极采取随机应变的策略,宣布开始“反席卷战”!

首先,进行“市场追踪”活动,推出新的“超级不锈钢刀片”,形成新的市场特色和优势。其次,推出自动安全刮须刀,成为吉列的新名牌,深受市场欢迎。再次,靳克勒采取“转进策略”,推出“喷射式罐装刮须霜”,开发“男性化妆品”系列产品。使当年营业额高达三千万美元。

随机应变的战略使吉列公司转败为胜。如若当时一步三摇,循规蹈矩,不思变通就不会成为优秀的竞争者。

楚汉相争时,一次刘邦和项羽在两军阵前对话,由于刘邦历数项羽罪过,激怒了项羽,命令潜伏的几千名弓弩手一齐向刘邦射箭,一支箭正好射中刘邦胸口,伤势沉重,痛得他伏下身来。主将受伤,群龙无首,倘若楚军乘机进攻,汉军必败无疑。猛然间,刘邦镇静自若,巧施妙计;在马上用手扪住自己的脚,喊道:“碰巧被他们射中了脚趾,没有受重伤。”军士听后,军心顿时稳定下来,终于抵住了楚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