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全集
14980800000039

第39章 人生成功的不二法门(5)

从更深一个层次来讲,简单事物模仿容易见效果,对于复杂事物则很难全方位的模仿,所以模仿就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色,模仿只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只有学习别人的优点,再糅进自己的特色,才能最终变成适合自己的东西,你也才有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大师。

就像画画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画家,一种是画匠,有的人画得很好,但是他不是画家,这就是差异。雕塑大师和石匠的区别也一样,经验丰富的石匠刻石狮子的时候,手法纯熟,做工精美,但是他永远都不能成为雕塑家,因为这是制作和创造的差别。

从我来讲,我喜欢模仿,可以这样说,没有经常学习别人的东西,我是无法写书的。但我学习别人的,只是为了变为自己的,而不是要跟着别人转。学习别人的,但以我为主,这样别人的东西也才真的能为我所用,变为我自己的东西。

企业家也一样,他除了要具备一般的企业管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有创造性。如果在企业管理中,只是把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把别人的经验搬过来,那样也能成功的话,当企业家就太容易了。海尔做得那么好,大家完全照搬不就行了么,而实际上很多人就是照这样去做了,但是很多却失败了。

四川新希望集团的陈育新也讲了这样一件事:“我们去新津考察了几个企业,主要是饲料加工厂,我们看到一家非常有名的饲料厂,现在却已经关门。据当地人讲,那个厂子以前什么都在学我们希望集团下属的饲料厂,厂房的方向和围墙都和我们的一样,甚至包括门,门上的油漆颜色都完全照搬,但它还是倒闭了。以前也有些饲料厂从我们希望集团挖了很多人才过去,认为这样就能达到和希望集团一样的水平,但是后来它们都纷纷倒闭了。”

复杂事物在细节上你是很难模仿的,别人的个性特色你也是模仿不了的。所以模仿一定是模仿原则和方法,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色,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走出自己的道路。

总之,你学习别人的,但最终却是为了变成自己的。

这就好像阳光照耀着树木,但是树木还是以树木的方式生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

二、反思和探询人在思维上都会有一些跳跃性,常会仅从一些表面的现象就直接跳跃到得出结论。我有一个朋友曾很苦恼地告诉我,他女朋友提出与他分手,说他太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人、体贴人。我问:“她以前不是很爱你,认为你很好的吗?”他回答:“她说我很少主动打电话给她,即使打电话也是有事说事,说完就挂了。她从来没听过我说一些柔情的话,没见过我讨好她,也从没见过我买一些温馨的小礼物送她。”

其实我这个朋友内心是很爱她,关心他女朋友的,只是性格比较内向,又总觉得处处表现出来,好像有点假惺惺的。但女人就是情感的动物,她不会深入理性地思考,常从一些表面现象,引发情感的冲动,就直接跳跃到得出结论。而这些导致结果的表面现象却常常是一些假象。

所以我笑着对他说:“骗女人的男人不是坏人,骗得不好才是坏人。”

不仅女人有跳跃性的思维,每个人都有跳跃性思维。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关注的因素是有限的,心理学家米勒认为大概只有7个左右。比如现在让你看100个人的照片,看完后你肯定无法记住每个人的脸,只能记得个别现象,像是穿红衣服的女人,高个子的男人等,而我们在生活中,就常常因为我们所关注的几个现象得出结论,于是这种结论也常常会以偏概全,导致错误的结果。

跳跃性的思维也是企业常见的问题。例如公司的决策者,常会因为顾客不断地要求更大的折扣这一现象,而直接跳跃到认为顾客最关心的是价格,而不是服务上,结果就导致牺牲服务来降低价格的错误决策。

苹果电脑开始的成功在于他们首先推出了新型电脑抢占了市场,于是他们从这一现象跳跃到得出结论:抢先占领市场是最重要的。

当他们1982年推出第三代苹果电脑时,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型产品,但他们在抢先上市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在还有很多小毛病未解决时,就抢先上市,结果让苹果电脑的老顾客纷纷转向了其他品牌,该产品成为了苹果电脑的一大败笔。

但如果你据此就认为抢先上市是不对的,那又会造成错误。像英特尔的赛扬三号工作站,就是抢先上市占领了市场,而成为大赢家的。

为什么抢先上市占领市场的策略在某些场合行得通,在某些场合又行不通呢?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赛扬三号工作站的顾客是经验老到的工程师,他们能容忍某种程度的缺点存在,因为他们自己有能力克服。

而第三代苹果电脑的最大市场是消费者与商业人士,这类顾客无法忍受需要好几个月来维修小毛病。他们需要第一次就管用的新系统。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卖地毯的波斯商人,他发现美丽的地毯中央隆起了一块,于是他把它弄平了。但是在不远处,地毯又隆起了一块,他再把隆起的地方弄平。不一会儿,在一个新地方又再次隆起了一块,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他弄平一块地方,就会有一块新的地方隆起,于是他拉起地毯的一角看个究竟,结果一条蛇很生气地溜了出去。

人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寻找原因,寻找深层原因。不要只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了,也就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那我们如何避免跳跃式的思维,只通过表象得到错误的结论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勤于反思和探询,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对过去的疑问中找出正确的结论。

人的思维活动快如闪电,很容易就会由表象跳跃到结论。而反思就是在放慢思考的过程,就像将电影镜头变慢,以便我们重新检视我们整个的思维过程,避免思维的偏见,以找出那些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让我们重新回到正确的航向上来。

在行动中学习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要在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中快速成长,就要善于总结和反思。有位哲学家说:“单凭经验并不能创造学问,获得真正的受益需要反思。”

我是一个经常很严格地反思自己的人。在各个方面我都会反思自己,在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在工作上,在工作方式上,我都会不定期地反思自己,这种严格地反思自己的方法,使我在做人、在工作上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我在写每一本书的时候,写完后都不会马上出版,总要先搁置一二个月,然后再去看,去反思。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自己会激情澎湃,自己往往会被自己的情感蒙蔽,这时的感觉往往是不真实的。放一二个月,冷静下来后,再反思,就能看得更客观一些。这时看到好的地方就保留,不好的地方再进行修改。这样就保证了我的书不至于是孤芳自赏。

人的任何认识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任何不符合于外界规律的行动都注定会失败。但人在初次行动时,不可避免地都只是了解事物的表象,因此很容易失败,这时我们就要“吃一堑长一智”,而面对失败,最重要的也是要总结和反思。

人要从经验中学习,要通过对过去事件的思考,寻求对过去事件的理解,以帮助我们找到未来类似情形下新的行为方式。而反思正是从经验中学习的一个关键:

正是反思使我们连接了过去的行动,并使我们未来的行动更有效率。

人正是在疑问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的。而且人在多年的生活工作中,都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也就是所谓的心智模式,有一种自己习惯的而又不被自己察觉的看问题和思维问题的模式。

比如毛泽东在多年的战争生活中,与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者斗,与党外的各种敌人斗,不断地内斗外斗,养成了斗争思维的心智模式。解放后,他不能迅速从根本上转换思维,将这套斗争哲学的心智模式延续到了建设时期,发起了多项政治运动,还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对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爱因斯坦也是这样。他在二十几岁就有了多项划时代的大发现,但也正是这些发现形成了他的心智模式。他坚信世界的终极真理都是简单的、美的,所以不接受当时新兴的量子力学理论,不相信测不准原理;将他后来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建构统一地理论上,结果导致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才,在三十几岁后就没有具体的科学研究成果了。

如果他当时能改变心智模式,接受量子力学理论,并将其与相对论理论结合,相信人类的科学史能被推前几十年。

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心智模式,也就是固定的思维信念、习惯、方式和方法。但在新时期新的环境中,就会有新的问题,因此要用的眼光看问题,要用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来改变旧有的思维模式。否则就会跟不上变化,导致落伍。

美国企业界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莫过于福特汽车公司,它在短短的15年间从无比的成功走向濒临瓦解,但同时,也唯有福特公司在短短的10年中又重新走向了辉煌。这其中的变化正是管理企业的方法能不能顺应时代而造成的。

福特是一个天才,他自己研制出了汽油机汽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线,让汽车成为了普通民众的交通工具,将人类带入了汽车时代。

但他在巨大的成功面前,越来越专断独裁,不相信管理人员,他认为管理权正是所有权的象征,管理权是所有权的自然延伸,只有所有者才有管理权,任何人想分享他的管理权就是对他的伤害。所以他在企业里推行秘密警察制度,派遣秘密警察监视公司所有的主管,不许主管行使他们的权力。

在福特汽车公司规模还不大的时候,福特凭他的天才,独自管理能将公司办得如日中天,但在公司规模逐渐扩大,成了美国的巨无霸后,福特的心智模式就使他不能顺应变化,还抱持以前的管理模式,结果使企业濒临灭顶之灾。

直到福特老迈而无能为力时,他年轻的孙子不得不走马上任。

年轻人虽然经验不足,但年轻人有新眼界,新思维,福特二世重视管理,他在企业大力推行目标管理制度,进行人性化管理,并充分授权给管理者,结果没用多少年,福特汽车公司又重整旗鼓,重新复活了过来。

像福特汽车公司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无数的创业成功者,甚至天才的创业者,他们的失败正源于他们过往的成功,形成了他们僵化的心智模式,使他们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而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所以能否改变心智模式,使我们的心智模式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就是能否迁善心智模式,正是我们的人生能否与时俱进,长久地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要迁善心智模式,就要常保开阔的心胸和开放性的思维,能经常的反思自己,能听进不同的意见。

改变思维,迁善心智模式,你就会又有一片新天地。三.深度会谈人的学习是很个人化的活动,我们习惯于独立地以个人化的方式来思考、理解、消化我们所学的知识。但人多力量大,古语也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实团体的学习正是一个人进步的捷径。记得读大学的时候,看了《爱因斯坦传》,中间有一段描述,介绍了爱因斯坦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工作期间,与几个朋友经常聚会,一起阅读,思考,讨论,研究,探讨着有关哲学、物理学、数学及文学的问题,他们自豪地把他们的世界叫做奥林比亚科学院。

爱因斯坦晚年在与这些朋友的通信中,将他们的奥林比亚科学院称作相对论的摇篮。

他本人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这篇著名论文中也以这样一句话结尾:“最后,我要声明,在研究这里所讨论的问题时,我曾得到我的朋友和同事贝索的热诚帮助,要感谢他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在大学毕业后,受爱因斯坦行为的影响,我也与几个要好的朋友成立了一个周末俱乐部。

每个周末我们都聚会在一起,畅谈、讨论、学习各种问题。那时我们每次聚会都有一个主讲,内容以各人的擅长为主,从历史、地理、文学名著到朦胧诗等无所不包。

主讲完后,就是大家的自由讨论,因为每个朋友都将他多年学习和研究的精华讲给大家,因此每个人收获都很大。大家在短时间内知识面就有了全方位的扩展,对原来很多不熟悉的内容都有了新的了解。

由于这种俱乐部的成效,我就将喜欢与人一起探讨的习惯保留了下来。

在写《方与圆》的时候,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基本上每一章我都讲给他听过,然后听取他的意见,共同讨论,这种写作方式也正是日后《方与圆》能畅销的原因(有些人问:“那你为什么不在书中感谢他呢?”我只是觉得《方与圆》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书,所以没好意思这样做)。

即便现在,我每写一本书的时候,都要将书中的内容通过讲座的方式与各种人交流;然后再根据讲座的效果来修改、补充,我总想如果我的讲座能受欢迎,那么根据讲稿变成的书也一定会受欢迎。这就是我的写作方式。

两块铁在大力碰撞后,就会产生火花;人的思想在碰撞后,也会产生火花。我们的思想是在碰撞中产生灵感,在碰撞中才能理解得更深。

而讨论、交流、会谈,甚至是争论就正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是我们学习进步的很好的途径。与人交谈争论就像磨剑一样,会让你的思想越来越锐利,越有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