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全集
14980800000105

第105章 方圆有度,卓越人生(5)

如果你想促成别人的意见与你一致,应该做到: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为朋友的隐私守口如瓶明代哲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我少年时曾把不应向外说明的秘密说给了别人听,父亲知道后责备我。我说:‘我已告诉别人不要对外讲’。父亲说:‘你都不能做到不让你的嘴讲出去,还能够要求别人做到吗?而且,警戒别人与警戒自己,哪一种更困难?你今后要多加注意。’”实际,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或出于好奇,或出于炫耀,或出于卖弄,或出于联络感情的需要,有些人常把自己知道但不应当外传的秘密讲给别人听,连同自己的妻子或儿女。并一再叮嘱他们不要外传,殊不知自己的妻子、儿女等还有关系密切的朋友、亲属。自己连自己的口都难守住,还能要求别人能守住口吗?因而常常由于这样的泄密,导致了工作、关系等各方面的损失,也因此而降低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形象,这种教训必须谨记。

话虽如此说,当人们遇到这些“伤心事”,譬如家庭纠纷,生理缺陷,个人恩怨之类纯属个人私事的东西,一个人闷在心中实在难耐,也无济于事。一般都会向自己的知己好友诉说,目的是为了赢得朋友的同情、爱怜,及时帮自己出点子、想办法。但这些“隐私”,知道者范围不能大,只能“你知、我知”。

朋友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了你,即使没有叫你保密,也证明了他对你的极度信任。对此你只有为他分忧解愁的义务,而没有把这种“隐私”张扬出去的权力。如果不把“保密”作为一种义务,一种责任,热衷于流言蜚语,把朋友的“悄悄话”公诸于众,如果是无意间的“泄露”,还情有可原。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风言风语,甚至被歪曲事情真相,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相反还会把事情搞糟。同时还会使你失去朋友,甚至会失去周围同事对你的信赖,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马克思住在巴黎的时候,与诗人海涅之间的友谊,达到了“只要半句就能互相了解”的地步。海涅思想相当进步,写下很多战斗诗篇,夜晚,就到马克思家中朗诵自己的新作。马克思和燕妮就一起与他加工、修改、润色,但马克思从不在别人面前“泄露天机”,直到海涅的诗作在报章上发表为止。海涅称马克思是“最能保密”的朋友。他们的友谊为世人所羡慕,所称颂。

在朋友纠纷中,因流言蜚语而生的矛盾占有相当比例。一是猜疑型,见某男某女来往密切,便断定人家关系不正当;见某某在谁家门口多站了会,便断定人家是“侦探”,捕风捉影不算,还乱找别人咬耳朵。二是传播型,听到谁过去一点闲闻逸事,当做故事题材,讲得天花乱坠,看到谁对妻子恭敬一点,就到处张扬,称其为“妻管严”。

古人深知飞短流长的危害性,就以“未见真,勿轻言”诗句告训人们,不要热衷于流言蜚语。

只有为朋友、同志保密,“守口如瓶”,才能得到朋友、同志的信赖,友谊才能不断加深。

善言不如善听对话,一般是由两方组成的,而每一方都担负着两个任务:说和听。你的“说”是为了对方的“听”,你的“听”

又促成了对方的“说”。在“说”与“听”之间,哪一方对维持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呢?从某种意义说是“听”。因为,“听”可以让你了解对方,明白对方意图和需求,从而决定你应该向对方说什么如何说等一系列“说”的行为。

但是,我们周围的许多人在与人交谈时往往缺乏“听”的功夫。他们顾不上听人家说了些什么,或是匆匆忙忙地截断别人的谈话;或是心不在焉地听别人谈话;或是断章取义、截头截尾地对待别人的谈话;或是滔滔不绝地自说自话……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同虽人谈话时,如果对方将脸扭向一边,一副漫不经心、爱理不理的样子,那么你的谈兴会骤然大减。“看这个样子,他似乎不愿同我谈话,算了,别浪费时间!”有时随着对方也不时附和地说一二句“是吗?”“原来如此”一类的话,但他那举止不定的眼神也在提醒你:“别谈了,他根本没听进去。”于是,一场谈话只能半途而废。

相反,如果你的听众是一个聚精会神、侧耳聆听的人,你的心一情就会大不一样。“噢!瞧他那副认真的样子,似乎对我说的事很有兴趣哩,我还可以多说些。”如果对方边听边点头,并不断附之以“嗯”、“嗯”之声,那么你的谈兴一定会受到十分大的刺激,你会产生对自己更大的信心,话题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思路也会变得清晰。

显然,善于倾听无形中起到了褒奖对方的作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

你若能耐心地听说者倾诉,这就等于告诉对方“你说的东西很有价值”、“你是一个值得我结交的人”。无形中,说者的自尊得到了满足。于是,说者对听者就会产生一个感情上的飞跃,“他能理解我”,“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倾诉的机会”。彼此心灵间的交流使双方的感情距离缩短了。

怎样做一个听话的能手呢?首先,要认真听。仔细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谈话,是尊重对方的前提。热情友好地对待对方和及时肯定对方的谈话,是尊重对方的重要内容。

有位顾客买了一件西服,因为掉颜色回去要求退货,和售货员争执了起来。商店经理闻声赶来,三言两语就使气得发疯的顾客恢复了平静。

经理的方法是:(1)经理静静地听顾客说话;(2)等顾客说完,让售货员说话;(3)经理承认不知道西服掉颜色,并征求顾客意见:“现在怎么处理,本店完全听从您的意见。”顾客说:“有什么法子可以防止掉颜色呢?”经理说:“能否请您试穿一个星期再作决定?您那时候还不满意,请您退货。”结果,顾客穿了一个星期,西服果然不掉颜色了。

做一个听话能手,还要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听人说话要注意礼貌。要专心致志地听,眼光要和讲话者交流,适当以表情姿态呼应对方的讲话。眼光切勿飘忽不定,不要做其他事情和显出不耐的样子。不要轻易打断对方谈话或接过话头代下结论,只是没听清时才打断对方,有礼貌地提出询问。

要想会听,还得学习一些听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听力训练。

(1)训练听知注意力

要知得准确,首先要排除干扰,集中注意自己关注的对象。有时需要同时关注几个对象,还要学会分配注意力。具体办法可同时打开两个以上的收音机,播放不同内容,然后复述各个收音机播放的内容。

(2)训练听知理解力

理解交谈对手的话,首先要注意对一些含意较深的词语的理解,其次要理解一段话的主要观点,最后要理解对方说话的中心意图。训练方法可以找朋友闲聊,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理解力。

(3)训练听知记忆力

要学会边听边归纳内容要点,记住关键词语。具体训练可在闲聊或听完新闻之后,凭记忆写出来,写得越准确说明记忆力越强。

(4)训练听知辨析力

首先要辨析说话者语义的内涵,其次,要迅速分辨争论各方的不同观点,并加以评析。日常生活中,注意听人争论,练习自己的辨析能力。

(5)训练听知灵敏力

听知灵敏力强的人,听的质量和效率都较高,能很好地在各种场合与各种对象交谈。把说的机会留给他人一个人说话有份量,是交往成功的一个方面,但交往时也要能做一个善于静听的人。

“关于成功的商业交往,没有什么神秘……专心注意对你讲话的人极为重要。没有别的东西像那样使人开心的。”这是注重实际的学者,伊利亚所谈的关于成功的商业会谈的秘诀。

很显然,他无需在哈佛读四年书去发觉这一点,你我都知道。有的商人往往租用豪华的店面,陈设动人的橱窗,为广告不惜花钱,然而却雇用了不知做静听者的店员——终止顾客谈话、反驳他们的意见、激怒他们的情绪、几乎要驱他们出店的店员,是不能使商业交往成功的。

面对始终挑剔的人,甚至是最激烈的批评者,也往往会在一个忍耐、同情的静听者面前软化降服,而这位静听者要在气忿的寻衅者像一条大毒蛇张开嘴巴吐出毒物一样的时候静听。

纽约有家电话公司,数年前就发现了要应付一个曾咒骂接线生的最险恶的顾客。他发狂,他恫吓要拆毁电话,他拒绝付某种他说是假的费用,他向公众服务员会屡屡申诉,使电话公司引起诉讼数起。

最后公司派了一名最富技巧的“调解员”去访问这位暴戾的顾客。他用了差不多3个小时静静地听着这位老先生喋喋不休地发泄他的大篇牢骚,并对其表示同情。之后又四次访问他,并继续听他发牢骚。当第四次访问完毕时,这位调解员已成为他所创办的“电话用户保障会”的基本会员,据我所知,除老先生以外,他是世上唯一的会员了。

因此,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在与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问题,他的需要,比对你及你的问题要感兴趣多一百倍。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就要做一个注意静听人。“要使人对你感觉兴趣,先使人感觉兴趣”。问别人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谈论他自己及他的成就,一定要——做一个善于静听的人。

批评声中透出人情味批评人也是很有学问的,批评得当,对方也许会终生感激你;批评不当,便会自取其辱。当然,首要的一条是要从善意出发,抱着与人为善的观念。然后再考虑方式方法。最好的办法是适可而止,给对方留有余地,使对方不失面子而又不能自惭自悔,从而在心里对你没有反感。一旦接受了你的批评后,如果改过有些成绩,对方在心里还会存有感激你的感觉。反之,如果一味只图自身的痛快,把别人批评得闭口结舌、面红耳赤,甚至汗流浃背的地步,还要揭人隐私,在旧伤疤上再补一刀等等,对方或者慑于威势而不敢发作,但事后会对你绝无好感,会从心里厌恶你。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忠诚地规劝并好好地引导他,不行就停下,不要自取其辱。

然而事实是,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常发生矛盾和冲突,如若要想改变对方,接受你的意见,那就要讲究批评方法和批评艺术。而“强化”和“感化”是两种基本方法,“强化”只能“逼其就范”,“感化”却使人容易接受,乐于改正。

批评人时,切忌只顾自己一味发脾气,得理不让人,如不讲究批评的方法和艺术,其结果与初衷只会适得其反。

一次,李主任怒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啪的一声将一份报告摔在小王的桌上,办公室里的几个人同时都愣住了。李主任以为这是个惩一儆百的好机会,接着大吼道:“你看看,干了这么多年,竟写出这样空洞无物的报告,送到总经理手时,一定会以为我们都是饭桶!以后,脑子里多装点工作,上班时间少往统计室姑娘堆里钻。”说完,一甩手他走了。过后,他满以为办公室的工作效率会提高,可事与愿违,大家都躲着他,布置工作,不是说没时间,就是说手头有要紧事。李主任这才略品出一点滋味,恍惚意识到此举不明智。我们应学会批评更具魅力和人情味。

如果将批评寓于真诚的称赞之中,其效果可能会更好。

期末考试结束了,儿子伟伟除物理考的不好以外,其它成绩还不错。父母将儿子叫到跟前,和蔼地说:“伟伟,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你继续努力下去的话,下次物理一定会考得和其他科目一样好。”

伟伟高兴地接受了这番赞扬,同时也意识到下学期要加把劲,把物理科的学习赶上去。

试想,换一种说法,加入“但是”两个字,“”……但是,你如果加强一下物理就更好了。”这很可能使伟伟怀疑赞扬之辞原来是批评的“前奏”,因而产生抵触情绪,对他的学习不会有裨益的。

有时将批评寓于无声行动中,会更具有说服力。有位司机介绍说:那天他开车违章被拦截,执勤人员礼貌地递给他一张卡片,心想准是罚款单,可他接过一看,上边却印着“安全行车是您和所有家庭的幸福”的字样,他感到非常惭愧,主动认了错。他说:“开车十八年,执罚单位这样做,真是破天荒头一回。”这种“感化”的批评更具有魅力和人情味,使人乐于改正。

真诚的赞美,人人都喜欢“为人民服务”的口号现在提得很少了,甚至有一些人一听这种话,就认为是“老土”。实际上,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实现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关系准则,只不过许多人没有想到这一层意义。从势利观点上来看,就拿经商来说吧,做买卖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去经商,但是做生意却沟通了商品流通,活跃了市场经济;就每天上班做工作的人来说,上班是为了拿薪水,从而保证自己的生活需求。但是,工作完成了社会所需要的任务,促进了工厂效益、社会效益。还有……这不都是“我为人人”吗?反过来说,社会满足了我的生活需求,不也就是“人人为我”吗?当然,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但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要努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纵然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和本领,至少也不要做有损于社会、有损于他人的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时让别人感到重要”、“你要别人怎么待你,就得先怎样待别人”。这是人类行为极其重要的法则,假如我们遵守这个法则,便能获得许多友谊和永恒的快乐;假如我们遵从这个法则,就不能惹来麻烦。反之,我们破坏了这个法则,就难免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