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的下一个游说目标是楚国。他花了近两年时间摆布了一番昏庸、偏听的楚怀王,然后在周赧王4年威胁他说:“合纵抗秦,等于驱使一群无力的绵羊去进攻猛虎,肯定是不能取胜的。如今大王你不追随秦国,秦国一旦挟持韩国和魏国共同攻打楚国,楚国就危险了!秦国西部拥有富庶的巴、蜀,假如从那里打造船只、筹集粮饷,经岷江而下,长驱直入,不到10天就可以使整个东部地区无险可守,黔中、巫郡就都不为大王所有的了。然后秦国再从武关东出一支军队,楚国和北方的联系也告中断。大王,秦军进攻楚国,危险在3个月之内;楚国等待其他合纵诸侯国的救援,时间却要超过半年。如今楚国只记得依靠弱国的支援,而忘记了秦国的袭击,这一点多么让人担心!大王假使真能听我的建议,与秦国结盟,和他们长期建立兄弟关系,双方互不侵犯,该多好!”
楚怀王虽然吃了张仪很大的苦头,还是被他吓住了,乖乖地将自己重新套上秦国的车辕。张仪离开楚国都城江陵到达韩国都城新郑。他向新继位的韩襄王说:“韩国地方多山,土质恶劣,只出产豆、麦,没有其他像样的粮食;而且产量很低,连第二年的余粮也积累不起来。就军队数量而言,全国的军队不超过20万,可是秦国的军队就有100多万。拿军队素质来说,韩国的军队只有包裹着严严密密的盔甲才敢作战;而秦国的士卒,一听战鼓擂动,立即脱去笨重的盔甲,赤裸着身子冲向敌人,左手提着人头,右臂挟着俘虏,勇不可挡。假使让这些像孟贲、乌获般的武士来进攻大王这样弱小的国家,简直就如同把数万斤的重量压在一粒鸟蛋上。大王如果不依附秦国,秦国出兵占据宜阳,封锁成皋,你的国家就会被分割为二,什么高大的鸿台官、繁茂的桑林苑,就都不为韩国所有了。因此,为大王考虑,不如依附秦国,进攻楚国,把灾难推给楚国而取悦秦国,是当前最好的办法。”
韩襄王果然听从了张仪。张仪回到秦国,惠文王赏给他六块采邑,封为武安君。武安君能言善辩,此刻的他春风得意;但强辞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各个诸侯国都看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有了和张仪一样的共识。
张仪略微休息了几天,立刻又风尘仆仆地赶到数千里以外的齐国。当时的齐宣王是一个非常有战斗经验的君主,张仪采取迂回的语气对他说:“据我了解,贵国倾向合纵的大臣们经常认为,齐国的西部有韩、赵、魏等国遮蔽着,和秦国隔得很远,而且齐国本身地大人多,兵强将勇,秦国力量再大,也无法奈何齐国。大王是支持这个说法的,对吗?”
齐宣王点点头。
张仪嘿嘿一笑说:“大王是个聪明的人,怎么也相信这种懒汉的思维吗?”
齐宣王听了觉得很新鲜,他要张仪解释所谓“懒汉的思维”是什么意思。
张仪好像有些愤慨地说:“这都是对齐国命运缺乏高度责任心的说法。大王听了,无非觉得这个意见正好符合自己求取苟安的心理,却不去努力推想天下情势的变化,为齐国真正的安定作更深、更细的考虑。因此说这是懒汉的思维,是要耽误齐国大事的!”
齐宣王被张仪这一捅,不禁站了起来,要张仪说下去。张仪一看自己的关子卖成功了,这才慢悠悠地请齐宣王不要急,坐下来听他说。他说:“大王要知道,如今秦国与楚国已经通婚,一个嫁女儿,一个娶媳妇,相处得像亲兄弟一般。韩国也已向秦国献出重镇宜阳,魏国交出了黄河以南一线的要地,赵国割出了黄河北岸的河间。如此一来,秦国的势力,实际上已伸展到离齐国不远处了。大王假如墨守合纵的落后形势,与秦国继续对立,秦国能指使韩国和魏国进攻齐国的南部边境,同时协同赵国的军队渡过清河,直指博关,那么大王的都城临淄和要塞即墨就不再是齐国所有了!”
齐宣王一琢磨,心中暗暗一惊,暗暗地佩服张仪的见解,同意与秦国联盟。
张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好像一切都是完全为了对方的利益着想,言辞忽而恳切、忽而神秘、忽而严厉、忽而犀利,变化多端,可以说是掌握了言辞之忍的精要。
接着,张仪又去了赵国。赵国为当年第一个支持苏秦组织合纵的诸侯,曾经提倡向北方民族学习骑马射箭的武灵王还在。张仪毫不气馁地既委婉又严肃地告诉赵武灵王说:“大王当年组织关东诸侯一同抗击秦国,使秦国在15年中不敢跨出函谷关半步。大王的威望震慑整个山东,敝国感到畏惧,只有埋头在国内修整衣甲,磨砺武器,努力耕种,积累粮食。我们之所以能这样兢兢业业地自强不息,实在是大王被严厉地督责逼出来的。以大王的力量,完全可以成为天下的霸主。可是遗憾的是秦国虽然远在偏僻的地方,但长久以来,内心含着怨愤,是不会屈服的。如今楚国已与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国与梁国向秦称臣。作为秦国东方的羽翼,齐国也给秦国献出了一片盛产鱼、盐的沿海之地,这就像砍掉了赵国的右臂。一个没有右臂的人与别人作战,加上孤独一身毫无外援,要想不遭到失败,行吗?目前秦国已发出三支部队,一支直奔午道,与齐国联击后渡过清河,屯驻邯郸的东面;一支屯驻成皋,将韩国和梁国的军队安排在黄河以南;另一支军队屯驻渑池。秦、齐、韩、梁已经互相约定,攻赵时一齐行动,占领赵国,由四家瓜分赵的土地,情况就是如此。大王,我今天来的真正意图,就是想让赵国能避免这场灾难。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赶快派出能代表大王的使者,和秦王真心实意地联盟,表里如一地结为兄弟之国。这样一来,上面所说的危机也就可以彻底消除了。”
赵王忖度了一下形势,觉得也只有这样做了。张仪接着北上燕都,对燕王说:“不久前赵王的使者已经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了河间的土地,表示肯追随秦国。如果大王不能像他们那样做,秦国将出兵云中和九原,并派赵国的部队一同攻打燕国,那时易水和长城都将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反过来说,大王如果能追随秦国,就永远不用担心齐国和赵国的侵犯;因为齐国和赵国如今就像是秦国的郡和县那样依附着秦国,它们是不敢背着秦国随便出兵进攻别人的。”
燕王马上提出以常山以南的5个县作为礼物,向秦国求和。就这样,最后几个残余的诸侯国全部都集中在秦国的旗帜之下。
沉着冷静险化夷
清康熙年间,有一个同时活跃于政界和学术界的人物,叫李光地,他为清廷出谋划策,平定耿精忠叛乱,收复台湾,是一个杰出的谋略家。
李光地早熟早慧,好学深思,聪慧过人。9岁那年,曾不幸落人绿林大盗之手,可是他既能机智应变,又不屈不挠,最终竟说服对手,安全地返回家中。
当时,李氏一门聚族而居,人丁兴旺,家族中在外为官者不少,人们都说:李家“风水”好。周围山里有一个姓李的绿林首领,绰号“李大头”,手下聚有百把人。他看中了李家这块“风水宝地”,一心想侵占。
一天清晨,人们还在睡梦中,李大头率一批喽哕杀气腾腾地占领了李氏祠堂。李氏一族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懵了,一时不知怎么办。族长召集族中的成年人在祠堂外的空地上讨论对策,李光地跟随父亲也来到了这里。
李大头一眼看到了眉清目秀、资质聪颖的李光地,突然想:自己的儿子已经8岁了,总不能接自己的班做强盗啊,应该让他去读书。若是能让眼前这个孩子去与自己的儿子做伴读书,该有多好啊!于是,他头脑一转,起了要把李光地收为养子的念头。李大头打开祠堂大门,指着李光地大声喊道:“喂,你过来!”李氏一族人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李父紧紧搂着儿子。
李光地推开父亲的手,镇定自如地走进祠堂。李大头见他来了,心里一阵高兴,马上派人传出话说:“一笔难写两个李字,你们若是同意把小孩送给我做儿子,我带着他远走高飞,从今后,我们井水不犯河水。若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就莫怪我李某人不客气了。”
李父抬起头,目光中带着爱怜与无奈,说:“问问孩子吧!”
此情此景被站在祠堂门口的李光地看得一清二楚。结果,他从容地高声对父亲说:“父亲,一切听天由命,您就答应了吧!”为了保全家族,李父权衡再三,只能点头答应。
这天,李大头对李光地说:“我们已是父子关系了,平常就要以父子相称。”他见李光地未答应,便狠狠地瞪了李光地一眼说:“你听到了没有?”
李光地撇撇嘴说:“你不是我的父亲,我怎么能喊你为父亲呢?”
李大头勃然大怒:“在认养仪式上,已经行过大礼了?”
李光地接口说:“那是我遵从父命,并不是出自本意。”
“我看你在耍滑头、嘴硬!”说着,李大头劈头就是重重的一巴掌,直打得李光地嘴鼻流血。李大头又把李光地关了两天,李光地还是不愿屈从。
盛怒之下的李大头,想了个坏主意。他命人把李光地关进一间空屋,把门窗关死,用烟向里熏,声称若是李光地不讨饶,就将他熏死。倔强的李光地始终不屈服,被烟熏了一天一夜。李大头估计李光地必死无疑,命人打开门看看。
谁知房门打开,浓烟散去之后,李光地揉了揉眼睛,却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这简直是奇迹!李大头惊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原来,精明的李光地发现靠门边的地面要低一些,门下也有缝隙,就趴在地上,用嘴巴靠着门边缝隙缓缓地呼吸。烟轻向上跑,地面烟雾浓度低,缝隙外又可以换气,因此,李光地能在满屋浓烟中幸存下来。
李大头心想:吉人自有天相,这小东西神态不凡,必定是有菩萨保佑,不知不觉中态度便软下来了。
李光地说话了:“上天保佑,我命不该绝!你懂得‘黄雀捕蝉,螳螂在后’这句话吗?”
“此话怎讲?”李大头心头一悸。“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朝廷的军队一定要对你们撒下天罗地网,我看你是‘秋后的蚱蜢,蹦不了几天了’。你想想,自古哪有不败的绿林人?”李光地看了看陷入沉思的李大头,接着说:“官军要是抓住你,你全家人都得完蛋,你的儿子也不能幸免。我死了,我还有几个弟弟,我们李家还会代代相传。你的儿子一死,你家的后代就会断了,因而,我劝你要赶快另打主意!”
李光地的一番话,把李大头说得动了心。李大头与妻子一商议,只听妻子说:“这小孩命硬,将来必定会大富大贵。我们已是过了半辈子的人了,该为我们的儿子想想后路了。我们过了半辈子提心吊胆的日子,眼看儿子逐渐懂事了,难道还要让他继续过这种日子?我看不如把李光地送回去,把我们的儿子也托付给他家。保全了儿子,就延续了我们李家的香火,一旦我们有个不测,也不必担心什么。”
妻子的话正合了李大头的心意。于是,他派人请来李光地的父亲,将两个小孩都交给他带回。
李光地依靠自己的机敏和倔强,奇迹般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逃离虎口,平安地回到了家中。
一个9岁的孩子,在大祸临头之际,竟能机智勇敢地化险为夷,真是不简单。
由小见大
不要以小而忽略任何事情,很多事都是因小而失大的。疏忽一时,就会遗恨终生。能够注重小的问题,仔细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够发现大的问题,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一切事要防患于未然。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善于从细小事情中来发现大问题,从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孙亮是三国时东吴皇帝孙权的孙子。小小年纪的孙亮聪明好学,碰事肯动脑筋,深得孙权的宠爱。赤乌13年,孙权决定:立7岁的孙亮为太子。孙权死后,年仅9岁的孙亮继位为东吴皇帝。初夏时节,皇家花园的梅子树上,挂满了累累的梅子。殷红的梅子在阳光下泛着光泽,适人喜爱。这天,少年皇帝孙亮信步来到花园赏景,当他看到一串串殷红的梅子时,馋涎欲滴,忍不住叫侍从们摘下几串梅子尝尝。梅子入口,清脆酸甜,口舌生津,孙亮对侍从们说:“口感还不错,只是略酸了点。”
一个侍从趋前一步,对孙亮说:“皇上喜欢吃,何不拿蜂蜜浸泡一下?这样腌制后的梅子,不但酸味会大大减低,同时还别有一番风味哩。”
孙亮一听有理,马上使小太监去仓库取蜜。约摸半个时辰后,小太监捧了一坛蜜回来。小太监打开坛盖,孙亮伸头一看,好不恶心,原来有好几粒老鼠屎浮在蜜上。孙亮立刻沉下脸来,问道:“蜜坛里怎么会有老鼠屎?”
取蜜的小太监马上接口答道:“只有问库吏才知道。”孙亮气愤地说:“把库吏立刻给我找来!”一会儿,满头大汗的库吏被带到孙亮面前。孙亮指着库吏怒气冲冲地说:“你是怎么搞的,连几坛蜜都管不好,真是白吃饭了!”
库吏被吓得脸色发白,浑身打颤,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口中讷讷自语:“我有罪,我有罪。”随后不无委屈地解释说:“蜂蜜入库时,是我亲自封的口,拿出来时,坛子又原封未动,这里面怎么会生有这种东西?我冤枉啊!”
“冤枉?”孙亮下意识地转过头去,瞥见站在一旁的小太监眼中流露出一份得意、狡黠的神色。孙亮的脑中立刻闪过一个念头:莫非里面有文章?于是,孙亮问库吏:“在这之前有谁去过仓库?”
库吏马上说:“没有,没有。仓库门我一直锁着的,别人进不了。”
“有人向你要过蜜吗?”孙亮追问了一句。库吏若有所思地抬起头,然后指指站在一边的小太监说:“前些天他向我要过蜜……”“你没有给我,我就走了,根本就没进过仓库。”小太监打断了库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