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4962300000053

第53章 张养浩(4)

〔双调〕沉醉东风

张养浩

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

张养浩写了一组〔沉醉东风〕曲,共七首。每首都以“因此上功名意懒”为结句,讲了他对功名心灰意懒的七个原因。如果加以归纳,无非反复阐述了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感到田园之可乐、闲适之可爱;其二是看破人生之无常、仕途之险恶。上面一首是这组曲的第二首,是从后者立意的。

我国古代文人为求学以致用,大多持济世主张,但又深知政治风波难测,为全身远祸,往往怀逃世思想,以急流勇退、寄傲山林为高。致用与全身、济世与逃世,是封建士大夫的一大人生矛盾。这一矛盾也经常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的作者,或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内,可以是致用、济世的主张占上风,也可以是全身、逃世的思想居优势。从作品,正可以知其人、论其世;而从其人、其世,又可以转而深一层地探求作品的内涵。

就写法而言,这首曲阐明一个因果关系,前六句写因,最后一句写果;但它不以抽象说理来论证,只列举史实,以“飘零”、“憔悴”、“悲”、“叹”、“遭难”、“长流”等字样略加烘染,使结论自见。它还以密集的排列,使那些类型各不相同而遭遇同样可悲的历史人物集中出现在这样一首篇幅短小的作品中,从而加重悲剧分量、展现历史全貌,以收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双调〕折桂令

张养浩

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在我国古代诗篇中,人们咏唱得最多的自然景物恐怕要属月亮了。那周而复始地盈亏圆缺的明月,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是那样充满诱人的魅力。诗人们用它来抒发内心感受,寄托人生感慨,写下了难以数计的感人诗篇。

不论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是李白的《月下独酌》,也不论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是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这些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越调〕寨儿令

张养浩

冬(白战体)

天欲明,觉寒生,打书窗只闻风有声。步出柴荆,遥望郊垌,滚滚势如倾。四围山岩壑都平,道途间无个人行。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巧丹青,怎画绰然亭。

这支小令是作者重头组曲“春、夏、秋、冬”四首中最后一首。它描绘了一幅严冬郊野雪景图:天刚放亮,一阵寒气侵袭,使诗人从酣梦中觉醒,悚然而听,但闻吵吵声响,似乎像北风呼啸在叩打窗棂。于是立即穿衣起床,步出柴门一看:啊!原来是鹅毛大雪在寒风中漫天飞舞。放眼郊外原野(郊垌),天空混混沌沌,皑皑茫茫,仿佛“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雪》)其势滚滚而来,倾天而降。

此曲题下注明是“白战体”,白战体即咏物诗中的“禁体”。它创始于欧阳修而得名于苏轼。欧阳修于皇祐二年(1050)写过一首《雪》诗,自序云:“时在颍州作。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嘉祐四年(1059),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三人离蜀入京,沿途写了题为《江上值雪,效欧公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一诗。

从欧苏诗序、诗题可知,所谓“白战体”即好比手无“寸铁”进行赤手空拳的战斗,这当然只是一种比喻。这在咏物诗史上,确是一种更高的审美要求和更新的表现手法。

本曲正是如此,通篇未用一个上述禁用那些描写雪形似的字眼和比喻雪外形或动态的词汇,而是先从室内听觉上写雪之声,次从室外视觉上写雪之势,继从岩壑、人踪等环境方面写雪之厚、之阔,再从园林上写雪之美、之洁,最后感叹画笔难足,以冰清玉洁之景来寄托闲适恬淡之情。虽未免朦胧,但如移作本篇评语,却倒格外生动恰当。

〔双调〕新水令

张养浩

辞官

急流中勇退不争多,厌喧烦静中闲坐。利名场说著逆耳,烟霞疾做了沉疴。若不是天意相合,这清福怎能个。

〔川拨棹〕每日家笑呵呵,陶渊明不似我。跳出天罗,占断烟波;竹坞松坡,到处婆娑。到大来清闲快活,看时节醉了呵。

〔七弟兄〕唱个,弹个,似风魔,把功名富贵都参破。有花有酒有行窝,无烦无恼无灾祸。

〔梅花酒〕年纪又半百过,壮志消磨,暮景蹉跎,鬓发浑皤。想人生能几何,叹日月似撺梭。自相度,图个甚,谩张罗,得磨跎且磨跎。共邻叟两三个,无拘束即脾和。

〔收江南〕向花前莫惜醉颜酡,古和今都是一南柯。紫罗裥未必胜渔蓑,休只管恋他。急回头好景亦无多。

〔离亭宴煞〕高竿上本事从逻逻,委实的赛他不过。非是俺全身远害,免教人信口开喝。我把这势利绝,农桑不能理会庄家过活。青史内不标名,红尘外便是我。英宗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以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官回济南老家。自此,高卧云庄不起,前后达八年之久。本套即作于辞官之初。起首〔新水令〕曲,是全篇的小序,与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意境相似。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处处在说归田之“今是”,张养浩的散曲,则主要写辞官后的山林之乐。隐退自然不无消极,但张养浩以正直耿介而遭非难,辞官隐退时,他能保持自己的清节,忘形于山水之间,行乐于投闲之地,在污浊的当时,未尝没有可以肯定之处,至少可以说他还正直。他于临终之年,为陕西饥民投袂而起,作人生最后之一搏,即其正直之心未泯之明证。其高风亮节,是为人们所追慕的。

张养浩的散曲,以透辟沉著见胜,情曲内感,言真理到,时显奇崛雄逸之气。这首散套就表现了这个特点。

〔南吕〕一枝花

张养浩

咏喜雨

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的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的雪满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的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淹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张养浩自五十岁起即辞官归隐,先后八年,多次拒绝朝廷的征聘,不愿出山。天历二年(1328),授陕西行台中丞。时关中连年大旱,饥民相食,乃慨然就道,了无难色。到官四月,“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元史·张养浩传》)忧劳成疾,死于任所。

本套题名“喜雨一”,但在“喜”的同时,又处处

夹杂着悲愤的哀鸣,这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决定了的。悲和喜这两种根本对立的情绪就在激昂愤慷的基调中统一在一个乐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