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清江引
曹德
长门柳丝千万结,风起花如雪。离别复离别,攀折更攀折,苦无多旧时枝叶也。
长门柳丝千万缕,总是伤心树。行人折嫩条,燕子衔轻絮,都不由凤城春做主。
“双调”,元曲十二宫调之一。〔清江引〕是属于“双调”的曲牌之一,又叫〔岷江绿〕和〔江儿水〕。曹德,字明善,元朝中后期散曲作者。钟嗣成《录鬼簿》中说他做过“衢州路吏,甘于自适,乐府华丽自然,不在小山之下”。可见他当时颇负盛名。古代诗人,往往用花木来暗喻人事,两首〔清江引〕就被认为是这类作品。
我国古人在离别时常有折柳送行表示情意绵绵的习惯,而且很早就创造了《折杨柳》一类曲子,但很少有人对柳条被损表示惋惜。曹德别开生面,同情杨柳被折,以“长门柳”暗喻被幽于冷宫之皇后,以糟踏杨柳的“行人”、“燕子”暗喻伯颜一伙,以“凤城春”暗喻元顺帝,但也相当露骨,一见即可测知。伯颜图形捉拿曹德,不是没有原因的。
凡属以物比人的这类暗喻,必须语意双关,才能给人以艺术享受,不致成为“索隐”式的图解。〔清江引〕一开口就用了“长门”这个后妃专用的典故,使读者产生联想,而“柳丝千万结,风起花如雪”两句,又使人感到柳絮的随风飘散,和“长门”中人命运相似。“攀折复攀折”、“旧时枝叶”不多,又使人联想到“长门”中人的孤立无援。后曲使用的“伤心树”三字,语出《战国策·秦三》“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披,即裂折;而“枝”则常喻外戚,如《史记·灌夫传》:“此所谓枝大于本,胫大于股,不折必披”。为何“伤心”呢?因为“风城春”不能给她“做主”,只好听任“行人”的折枝,“燕子”的衔絮,这也容易使读者联想到皇后的命运。即使抛开政治不谈,所咏仍然是柳树,只不过因为有了“长门”、“凤城”字样,读者不得不联想到皇后被杀事件而已。这样的暗喻手法,十分自然,可以使人得到很好的艺术享受。
〔双调〕庆东原
曹德
江头即事
低茅舍,卖酒家,客来旋把朱帘挂。长天落霞,方池睡鸭,老树昏鸦。几句杜陵诗,一幅王维画。
曹德曾任衢州路吏,又因逃避伯颜的迫害,曾在吴中一僧舍隐居数年。这支小令可能作于南方。题目叫《江头即事》,表明它是为在“江头”有所见、有所感而作。曲词第一句的“低茅舍,卖酒家”六字,表明他闲步江头,看到一个酒店。“低茅舍”三字又对酒店外部形象作了描绘,点明这“酒家”并非大街上的大酒馆,不过是江边小村中一家普通小酒店而已。接着“客来旋把朱帘挂”七字,写店主人殷勤接待客人的动作,因为茅舍很低,光线不好,把窗帘挂起,让客人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窗外的风光;这一动作同时又暗示天色已经不是早晨,不是中午,而是下午,茅舍中光线更暗了。下面接写窗外风光:“长天落霞,方池睡鸭,老树昏鸦”,进一步点出了时间已经傍晚了。
这支曲子景物描写颇具特色,往往在静态描写中杂之以动态描写,令人有生动活脱之感。例如“低茅舍,卖酒家,客来旋把朱帘挂”,前两句写的是静景,展现的是江头酒店的外貌。后一句写的是动景,其中“来”字和“挂”字格外传神,似乎使人看见客人步入酒店,主人殷勤地替他挂上窗帘,让他一面浅斟慢饮,一面观看窗外景物。
〔失宫调〕三棒鼓声频
曹德
题渊明醉归图
先生醉也,童子扶著。有诗便写,无酒重赊,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陶渊明不堪官场污浊、弃官归隐田园的事迹,遗彩后世丹青,流芳历代诗文。曹德在观赏《渊明醉归图》时,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是振笔抒怀,在画轴上留下了这支曲子。该曲调弄三叠,构成急促的“三棒鼓声”。
一棒鼓歌唱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先紧扣画图中“童子扶著”的醉态,勾勒他隐居生活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画面。二棒鼓嘲讽得势朝官。先承上写隐者夜眠松间月下;以松为友,以月为伴,象征着他坚贞清明的高风亮节。三棒鼓劝说未得势小官早日归隐。一辈子做个小小的县官儿,到晚年希望破灭,只好忍恨遁入空门。
到那时,已尝尽低眉折腰、屈身事人的羞辱,未免太晚了;倒不如趁现在还未低眉折腰,赶快效法陶渊明辞官归隐,尚能留下一个“靖节”的美名。
此曲以观赏《渊明醉归图》为题,从描述隐居生活写起,到劝人效法陶渊明收结,首尾相应,奠定了该曲歌颂陶渊明、劝人辞官归隐的主题。中间通过观画联想,又引出得势朝官和在野小官两种人,于是构成了三个层次间三种人物形象的相互对照。在对照中归隐者的逍遥乐,得势朝宫的“春梦热”,未得势小官的“折腰”苦,就显得更加鲜明。后两种人物作为陪宾,既暴露了官场的污浊,又反托了隐者的清高,从而强化了劝人归隐的主题。而作者美化隐居、嘲讽权贵、同情“芝麻官”、不满社会现实、憎恶官场黑暗的思想感情,也就在三种人物、三种情态的对照映衬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棒鼓声频”是元代乞丐常唱的时令小调。此曲寓褒贬于“山声野调”,充满警世劝人的情味。绘形写人,选取醉态,赊酒、野歌、白发、乌帽、攒眉、折腰等富于特征的细节,生动传神,使人物内在心神伴着外部情态一起跃然纸上。语句脱口而出,不加修饰,适于流播传唱,体现了曲辞应有的自然本色。统观全曲,急促的三棒鼓声,风趣的山声野调,通俗的语言文字,坦诚的警世内容,几方面的配搭都显得很谐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