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花蕊夫人的美姿妙态。第一二句一下子就显现出花蕊夫人斜欹在摩诃池畔水殿卧榻上的半裸的丰姿:她的肌肤像冰玉一样洁白晶莹,酷暑大热而她犹自“清凉无汗”,这就反衬出她非同凡尘中人,而是花为肚肠、雪为肌肤的姑射仙子。第三句看似离开了对花蕊夫人天生丽质的赞美而转移到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水殿临湖,微风徐来,飘来了荷花清香,使殿中溢满了馥郁的芬芳,但是这满溢的暗香中难道不交融着花蕊夫人玉体的芳香吗?因而这句诗蕴意双关:不仅是写境、写景,而且也是写物、写人,如果说前一:二句实现了描写主体的“冰肌玉骨”的冷色,这一句便是再现了花香袭人的暖色,冷暖相融,色香交进,方更显现出人物的美质。第四五句作者描写的视角发生了转移,如果说第一二三句是用平视或俯视镜头拍出的画面,那么这四五句即是用仰角镜头摄入的图景:你看,绣帘微微启开了,那是蜀主孟昶轻轻撩起的吗?随着帘开幔掀,一线月光偷偷照了进来,仿佛天上的明月也在悄悄地窥视这位绝色美人呢。而美人由于斜敲枕衾而金钗微微滑落,如云的秀发稍稍觯堕,风鬟雾鬓,更显得俏丽可爱……下片写蜀主与妃子夜游。这段描写使我们不由联想到唐明皇与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画面,孟昶与花蕊夫人携手夜游亦情笃如此。“起来”二字与“敲枕”相照应,使静态中产生了动态;而“庭户无声”与后文“夜已三更”相呼应,说明夜已深沉,万籁俱寂。他俩双双走出殿阁来到庭院,举首仰望浩瀚的苍穹,不时看见流星从银河上划过。漏滴三更,月色转淡,位于北斗第五星玉衡之北的“玉绳”两星也偏低了,他们还在喁喁絮语、情意绵绵。他们屈指计算着凉爽的秋天何时才会降临,但又慨叹着如花美春,似水流年,韶光就在这季节的转换中不知不觉地暗暗消逝了。
江城子
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感慨悲痛的直述语:十年了,时间不短哪!一个活着,一个死了,生死殊途,两相隔绝,真是茫茫邈远啊!
“不思量,自难忘。”既然生死茫茫邈远,那就不必去思量吧。可是不由自己,难于忘怀。这就是明知茫茫,却不由得不思量。这是层层递进的表现方法。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她的孤坟距此千里之遥。“无处话凄凉”,是说没有办法彼此说说死别后生活凄凉的话,这是又进-层了。“无处”是没有办法。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千里相距,没法对话;可是真的相逢见面了,你也不认识我了呀,我因迁徙奔波,灰尘满面;因失意哀伤,发已如霜了呀!这是又进一层了。
以上这段,第一句“两茫茫”是纲,以下层层推进:虽茫茫而难忘。进而千里相隔,无法对话。进而纵然相逢也不相识。三层推进,把别恨提到了无法再高的境地。
“夜来幽梦忽还乡。”以上按实际说,相逢的不可能和无益,已写到了顶点,没法再写了。可是这首词还是要按格式填足。话还是要再说的。于是,作者又从虚处设想,写梦中相逢:昨夜在我幽闷困睡时,意想不到我回到故乡和你相逢了。
“小轩窗,正梳妆。”梦中的你和活着的时候一样,正在临窗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我想你太殷切太久长了,一见到你,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你见到我“尘满面,鬓如霜。”惊痛莫名,也不知说什么好,所以相顾无言。不是无言,而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觉得语言太笨拙了,表现不了。只有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眼泪,流个不尽。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梦醒了,痛定思痛。“料得”就是断定。根据以上醒着和梦中两种情况断定。今后使我断肠的地方,就是明月夜,照着的那个沉寂的孤坟。“短松冈”,植有松柏的小丘冈,指王氏墓地。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这首词的第一句却写得颇煞风景,你看,那红艳的花瓣已从枝头掉尽,那须待初夏才长大、黄熟的杏子,现在刚又青又小。这一句,就点明了时节已是暮春了,并隐隐含蕴着作者伤春的情绪。接着,作者用“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数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水乡春景,使读者的心情随之暂时又舒展了一下。然而往下是柳絮已飘落殆尽,遍地蔓生的青草一直连到遥远的天边,这确是春天即将逝去的景色啊!作者用“柳绵”二字,是从谢道韫咏雪诗翻出,有推陈出新之妙。从“柳绵吹又少”的“又”字上,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作者惜春的情怀。
上片铺叙了四组富有特征的景物,其中有三句是描写暮春衰景的。虽然作者写得有张有弛,但总的基调是忧郁的。在这些景色描写中寄寓了作者浓重的感情色彩,特别是上片的末二句。
下片写人。“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作者至此点明了自己是个“行人”,他在墙外路上经过,忽听得高墙内一阵姑娘的嬉笑声,并深为这天真悦耳的笑声所吸引,很想多听一会,借以排遣自己郁抑的情怀。可是,令人扫兴的是这笑声却渐渐消失不复听见了,他只能自怨自艾地发出“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叹息。本来么,墙里的“佳人”是看不到墙外的“行人”的,因此虽然“墙外行人”对“墙里佳人”枉自“多情”,而“墙里佳人”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当然只能是“无情”可言的。
行香子过七里滩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首词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写船,写水程,但并不重复。“一叶舟轻”,江面宽阔,所乘的小船,仿佛漂在水上的一片叶子,这是意象,是静写。这个“轻”字,是说船的载重少,吃水浅,因而也就行进快速,静中有动。“双桨鸿惊”,由于船的快速,惊得岸边栖鸿扑楞楞飞将起来,这是视像,是动写。而这个“惊”字更使人品味到惊起前的清幽,动中又有静。
然而,沿江看到的美景很多,从何写起?作者便抓住“鸿惊”而把画面的镜头推开。放大,接以“水天清,影湛波平”。“清”是骨,长天朗朗,碧水澄澄,青山倒映于觳纹不兴的江中,都是“清”的注脚。这两句是静写,远写;下边两句则是动写,近写。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藻”指水草,“鉴”是铜镜。这句是比喻,极生动,又是紧承上句的“波平”而来。
“鹭点烟汀”是实写。“点”与“翻”都是筛选过的字眼,活画出鱼儿的翕忽腾跃,鹭儿的体态轻盈。对于“烟汀”的“烟”字,突出了这里水雾迷蒙的特点,为整个画面罩上了一层薄纱。实中有虚,缥缥缈缈,赋予了一种朦胧美。
上片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煞住。如果说前边摄人的景物全在一个镜头里,那么这一结则连续地跳跃地展现了三张照片。“过”是“领字”,点题,也写出了船的行程。“急”、“冷”、“明”,不仅是描写,也蕴蓄着作者旅途中丰富变幻的感受。“沙溪”、“霜溪”、“月溪”点出三个不同的时辰:“沙溪”指白天,看得到沙底,看得到沙滩,故而感到流水的湍急;“霜溪”指清晨,又值早春时节,故而感到溪水的清冷:“月溪”自然是夜晚,月光泻在江面上,故而感到江水的空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一言山峦之多,一状水路之折。这里是词的“换头”,应以同时换笔、换意为高手。只见“算当年,虚老严陵”一句,连转带煞,确是力透纸背之笔,令人称绝。这“似画”、“如屏”的七里濑,就在严陵山下。作者信手拈来,借古抒情。“今古”二字,今是主,古是宾,是借古谈今,是借他人之事,抒自己之情。这情不悲,不伤,倒有一种“刚”味儿。细细品察一下,九年半后他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篇,那情感,那气势,似乎正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起码有相通之处吧!人事易改,江山永存。这里剩下“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山峰重叠,连绵不断,白云缭绕中,忽隐忽现,晨曦照耀下,青翠欲滴:这便是作者抚昔思今之后的寄托,承前“君臣一梦,今古虚名”。写景即以抒情,语尽情犹未了,这便是结句的妙处。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绠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上片首二句,劈空而起展现出江南胜地的湖山之美。这里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般的具体描绘,只以“一望弥千里”一语,写出东南水乡泽国的秀丽辽阔,令人驰想一望千里,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信是”二字加得富有韵味,它不但以“真是”、“诚然”的涵义加重了对湖山美的赞叹,而且与下句的“弥”字相呼应,托出了满目风光令人饱览不尽的蕴意。写惜别之情先写风光之美。
下片仍写依依别意,但却采用了侧写的笔法。诗人运用富有光影、音响和色彩的笔触,描绘渲染出夜宴以及宴罢时的环境气氛。“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苏轼笔下的沙河塘有一种特殊的境界:塘水盈盈,华灯初上,朵朵橙黄的灯朵在粼粼碧波上映出一条条金色的摆曳的光带,而从谁家歌馆青楼中袅袅传来的水调歌声,又如此悠扬婉转,更把人带人一个迷人的梦境……然而今夜听来却倍觉凄清悱恻,这歌声恰似愤怆的离情别意的一曲幽怨的伴奏。最后二句推开一般时间的距离,描写夜阑风静后人散筵终、行将告别的情景,这里诗人未写一个“人”字,只描画出一幅一江清澈碧波辉映一天明月的浩渺清幽的画面,但此时无人胜有人,益发反衬出人去楼空的怅惘和孤寂。诗人这里独特地运用了“琉璃”的比喻,用以形容水月交辉,光平一片。
华清引感旧
苏轼
平时十月幸兰汤,玉棼琼梁。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
上片第一句起首特用“平时”二字含义甚丰:一者指“平常之时”意为唐明皇,杨贵妃与其椒房之亲成年累月过的就是这种享乐无度的生活;二者指这样骄奢淫逸的日子在他们来说已习以为常,如此这般的盛举在他们眼里已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三者为以后的风云突变作了伏笔,给“翠华一去掩方床”作了暗示和铺垫,与“一去”遥相呼应。“兰汤”指华清池,池在华清宫内,宫在陕西临潼县南的骊山上。第三四句描写玄宗、贵妃与杨氏兄妹由京城长安到华清池行乐时一路的盛况。
下片开首一句就点明安史之乱的发生以及乱后截然不同的环境气氛。“翠华”二字与“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有形象上的自然勾连,因而显得两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翠华”指天子出行时前导所用的旗子,因它用翡翠鸟的羽毛做装饰,故名。但“翠华一去”却标志着上片所写的情事拉开了极大的距离,形象勾连紧而时间跨度大,这正是此词结构的一大特点。“掩方床”三字也是与“翠华一去”同样地高度概括而且极其形象具体。方床乃正方形的床,即双人床,“掩方床”特用一个“掩”字,就写出明皇与贵妃一去,方床便成虚设了。而且“掩”字也传神地写出了人去楼空阒寂无声的寂寞和冷落,联想当年“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的情景,更使人感到眼前空床掩帘的慎恻。“独留烟树苍苍”是“掩方床”的一个衬景,读者似乎透过华清宫的窗口,瞥见苑内苔荒草色新、日暮烟沉树影深的苍凉景象,脑海中便构成一幅具有层次感的立体图画。最后两句更有令人玩味不尽之妙处,“至今”二字更拉开了一个遥远的时间跨度,从唐至宋,数百年过去了,清夜的明月跟从前一样从华清宫畔的缭墙上照了过来,使人于感旧中不胜惆怅,蕴含了应以往事为鉴的深意。诗人的讽喻现实、针砭当世之意已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