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4962200000022

第22章

少年游

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

这首《少年游》用不着怎样解释,是使用本人的艺术语言,表达他本人的“痴”。它的具体背景我们也不知道,也许是为一个女性写的,也许是为一个朋友写的。那种“薄于云水”的“人意”的感叹,也许是得到对方非常无情的回答,也许还有其他的事情。总之,是使他感到万分难过。然而,受到这种不幸打击的时候,他仍然没有憎恨对方,而只是慨叹着“佳会更难重”,只是“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让自己咽下这深沉悲痛的苦果,而不愿也不忍去触伤对方的心灵。

人,是应该有所爱憎的。对于薄情负义的人,也是应该鄙视的。然而,这终究不过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事;而且,当想到这不是某一个人本身能负得了的责任,当想到比个人远为强大而且顽固的某些势力的严重存在,那么,对于某个单独的人,你又能怨恨他什么呢?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调就是主题。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思想。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秋风多厉,万花纷谢,“红叶黄花”这一深秋特有的景物,在瑟瑟秋风中,孤单索然,暗示伊人云逝,寂寞离索之感。“千里”极写“行客”天遥地远,相见无由,故而有下片写信之举。三、四句旨在怀人。怀念的人是谁?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词中没有显言。这首词中的“飞云”、“归鸿”可以认为是切合秋意来写眼前实景,也可以认为是暗喻云、鸿等旧欢,统观全词大意,这样的认识似乎是合理的。“过尽”、“无信”当指沈死、陈病,莲、鸿、蒴、云流转人间之后,追怀往昔之欢会,感伤今日之云散,所发的慨叹。“何处寄书得?”故设一问,问而不答,乃无可奈何之情。寄书不得,心事自然无由渲吐,孤怀难以遣发,这就更增加了怀念之情。

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正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不尽”表明泪水之多,与“临窗滴”相契合。这似乎还不足以痴情尽意,进而又写和泪研墨。虽然明知寄书不得,还要硬着头皮去作书,聊以寄托情思。而作书的笔,是饱蘸着泪水研的墨,深情厚意,不言自明。这里极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逼真地反映出人物的一系列动作:弹泪——研墨——作书。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主人公丰富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卒章三句,似乎语出平淡,却沉挚动人。“渐写到别来”既是说书信内容,也是说作书的过程。书信不是一挥而就,而是渐写渐停,渐停渐写,从始见相会,欢愉共处,一直写到“别来”,纸长情亦长。“此情”是指别后思念之情,“深处”既是书信的高潮又是感情的高峰,极言情笃意挚的别情。“红笺为无色”则是以物拟人,物人一体。赋无情的红牍以感情和个性,好像它亦通人性,和人一样垂泪,而至于无色,真是慧心妙语。

何满子秋怨

孙洙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余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常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这是一首描写秋日别情的抒情词。上片写有别必怨。本来,离别已十分伤神,更何况是“怅望浮生”的秋日?宝瑟,即锦瑟,其意已十分凄惨,更何况又是衰草、疏砧?因此,别离必然会产生怨忿。

下片写幽怨难禁,“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常阴”,“摇摇”,忧愁彷徨无法抑制;若寻梦境,又觉无踪,因此幽怨难胜。

整个词写怅望,写听琴,写登临,写意想,写梦寐,情感逐层加深,词意随之转悲。摹状离情可谓淋漓尽致。

“楚客多情偏怨别”、“天若有情天亦老”两句,尤为全篇之警语。前者,从本身说,身本多情,偏又怨别,则怨之深邃,可想而知。此层犹浅。后者,本为李贺诗句,从假定说,天本无情,想当亦老,可见抱恨之深已极。这一层感情揭示得最深。

这首词,纯粹抒情,即使写景,也是从抒情中带出。与一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不同,它是一首情深意切的抒情词。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树叶纷纷飘落在君山上,洞庭湖水浩瀚无边,与天相连。君山,又名洞庭山、湘山,在洞庭湖中,登上岳阳楼下瞰洞庭,全山在目,相传虞舜之妃湘君曾游此,故名。开篇就勾勒出洞庭湖萧疏的秋景,与作者被贬失意的心情相吻合。

“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作者正在触景生情之时,歌伎上前侍奉,把酒斟得满满的,然后收敛起笑容,准备唱一曲广泛流传的《阳关三叠》。这时作者上前制止了:“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这两句是说,我不是王维所送的辞离渭城,西去阳关的元二,而是南行的迁客,就不必唱《阳关三叠》来送行了。作者之所以要歌伎“休唱阳关”,是怕听了这离别之曲更加深自己的迁愁谪恨。其情曲折委婉,包蕴深密。

下片写登高远眺时的思绪。“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酒后的作者,想到自己被贬谪的遭际,心中翻腾着感情的波澜,手扶高楼的栏干,放眼望去:天空淡远,云在悠闲地飘动。它们毫不体谅作者的心情和境遇。一个“醉”字,既写出了酒意十足的神态,更点出了作者在借酒浇愁,而迁愁谪怨却无法排除。这句为下文作了铺垫。

凭栏远眺的作者,心潮起伏,他在想些什么呢?他想到一位位被贬南迁的前辈文人的命运。柳宗元卒于柳州贬所;王禹僵死于黄州齐安……既而,他想到了自己的命运。“何人此路得生还?”被贬南行的过客,有谁能从这条路上活着回来呢?作者发出了震撼人心的悲叹,声声千古!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情达到了极点,也对前辈被贬文人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末二句“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因夕阳而念及君国,把对朝廷的愤懑和对故乡的怀念糅合在一起,语意双关,含意蕴藉,耐人寻味!成为传诵一时的佳句。

整个词作写得层次分明,情意厚重,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将作者对无端遭谪贬的迁愁谪恨写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菩萨蛮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小令。借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十分精巧。

上片四句,处处点出相思情深。“溪山掩映斜阳里”是写景,小溪与远山景色全部被笼罩在西斜的阳光里,波光闪闪,山色迷茫;然而日影西斜就当离黄昏未远,而黄昏正是“鸡栖于埘”、“羊牛下来”、“如之何不思”的时候;那么这景里自然包寓了相思之情。“楼台影动鸳鸯起”,是说微风吹动水面,水榭楼台映入溪水内的倒影随之荡漾,惊动了一对鸳鸯拍水惊飞。“鸳鸯”,是一种情鸟,雌雄相依,形影不离,如同良侣,故此处写的是景,却分明又寄相思之意。“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在溪水那岸的两三家庭院里,有几支红艳欲滴的杏花伸出墙来;红杏花带来了充满春意的春日景色。“出墙红杏花”的“出”字,给人以动感,红杏花像个娇美调皮的小姑娘,从墙里好奇地伸出红扑扑的脸来,把春的消息告诉人们。下片写思夫情切,每天到溪旁柳下盼望远人早日归来。“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每天早晚沿着绿柳堤岸下的小路到溪边去,回味着当时折柳送别、依依不舍的情景,希望离人快快归来。“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柳绵,即成熟了的柳树种子,因其上有白色茸毛、随风飘舞如绵似絮而得名,又叫柳絮。一年一度柳絮飞,现在三年过去了,离人却还未回来,热切的期待之中含着离别之情,这恨憾反过来又加重了相思情深。

该词在声律上极具特色,八句中两句一叶韵,如“里”与“起”,“家”与“花”,“路”与“去”,“飞”与“归”,均押韵工整;且两句与两句之间又平仄交错,如上片四句“里”与“起”是仄声韵,“家”与“花”是平声韵;下片“路”与“去”是仄声韵,“飞”与“归”是平声韵。读来十分谐婉。更加上语言晓畅,词句清丽,不失为借春景抒离情词中之珍品。

蝶恋花

王诜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词的上片,写初夏园林景色,镜头集中于池塘的倒影,以及水面上的新荷、嫩叶。“晚照”、“楼台”、“倒影”、“杨柳”、“嫩荷”,境界幽美,层次分明,富有诗情画意。

过片以“似此园林无限好”,加以总提,引出“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与上片相互对比。“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更增添了流落异地之悲,老大无成之慨,以及无辜被贬的不满之情,隐含于字里行间,曲折地反映了内心的惆怅和苦恼。这是王诜词中感慨比较深沉的作品。尤为可贵的是这首词的墨迹保留至今,原帖保留故宫博物院,十分可贵!

人月圆元夕

王诜

小桃枝上春来早,初试薄罗衣。年年此夜,华灯盛照,人月圆时。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同携。更阑人静,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这是一首写景词。这首词,上片写月圆,下片写人圆。“小桃枝上春来早,初试薄罗衣。”是说,桃花开了,显示着春天的到来;而且是一个早春。刚开始试着穿一种薄的丝织品做的春装。这是说时间是在初春,是第一个月圆时,即正月十五日夜,叫元夕,又叫元宵、元夜,是灯节。“年年此夜,华灯盛照,人月圆时。”每年的这个夜晚,各种华丽灿烂的灯,辉煌地照着。

人是如何圆的呢?下片告诉读者,“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同携。”“禁街”,即禁城的街道。这里点出了地点,说明词描写的是京城汴梁的元夕。在京城的大街上,箫鼓吹打着;天气不太冷,节日之夜深长。拉着女伴纤细的手,逛街观灯。这一天,大街之上,灯火辉煌,人山人海,少男少女们手拉手,肩并肩地逛街观灯。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下面,“更阑人静,千门笑语,声在帘帏。”“更”,是钟点,一夜分五更,五更打完,天就要亮。就是说,夜深人静,天将破晓了,千家万户还发出了欢乐的笑语,笑语声传自帘帏之中,亲人们在温暖的卧室之中正在团圆相聚。

就这样,短短四十八个字,把一个京城元夕的热闹景象,和睦、团圆的生活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王诜词“清丽幽远”的艺术特色。

点绛唇

魏夫人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自凭阑久。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

这首词抒发了离愁别绪,是有感于人生聚散无常而作。

“波上”、“画船”点明了曾作泛舟之游,“清风”、“明月”交代了泛舟时对周围风光的感受。画船之上,好友相见,也许叙谈后不久又要分手,在这又是聚会又话离别的宴席上,美酒一杯杯地落入了欢肠与愁肠。“人归后”交代了时间,天色傍晚归来之后,“渐消残酒”则是说浓浓的酒意渐渐消失了。酒醒之后,日间的情景尽数涌上心头,思潮难以平静。“独自凭阑久”,词中人显然是借凭倚着栏干以消遣胸中累积的离怨。

下片起始两句“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恰当地抒发了词中人对人生聚散无常、无可奈何的伤感。“重回首”不独属前句,而且也是连结后句的枢纽。承前句,则指思绪纷纭,自己经历过年年几乎都有的离别情景,这时都一起再次涌上心头,悲苦之情,难以承受;启后句“淡烟疏柳”,则是指回顾身后的远方景色,暮霭四合,云烟沉沉,天边柳树稀疏隐约,不见绿色,这景色正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交融,充满悲凉惨淡。在这心情重压之下,又加上结句“隐隐芜城漏”更加凄清。作者在此不似实指,而是指离去的友人所去的偏远的地方。“漏”,即更漏,古人以铜壶滴漏为报时间的物件。铜壶滴漏一点一滴,想像中极似离人流下的点点珠泪。漏声并不能传得太远,所以“隐隐”二字说明这漏声只是词中人的幻觉而已,当然幻觉的出现,表现怀念之情十分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