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1
14960000000051

第51章 以笑声面对残酷的命运

文/池元莲

当我的躯体变得轻如鸿毛时,命运可以把我当作一粒浮尘轻意抹去。

1954年,当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上台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却谦虚地说道:“得此奖项的人应该是那位美丽的丹麦女作家——嘉伦·璧森。”

海明威所说的这位丹麦著名女作家,就是那位曾经凭电影《走出非洲》获得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的女主人公。《走出非洲》这部电影的结尾,打上一行小小的英文字:

嘉伦·璧森返回丹麦后成了一位女作家。

嘉伦·璧森从非洲返回丹麦后,不但成为一位在欧美文坛极有声望的女作家,而且在她去世40多年后的今天,她和比她早出世80年的安徒生并列为丹麦的“文学国宝”。很多国际学者专研她的作品,几乎每一两年便有英文及丹麦文的版本出现。她的故居也成了“嘉伦·璧森博物馆”,前来瞻仰她故居的游客大部分是她的文学崇拜者。嘉伦·璧森离开非洲的那一年,她可以说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女人,有的只是一连串的厄运:她精心打理了18年的咖啡园因长年亏本被拍卖了;她深爱的英国情人因飞机失事而丧命;她的婚姻早已破裂,前夫再婚;最后,她连健康也被剥夺了,多年前从丈夫那里感染到的梅毒发作,医生告诉她,病情已经病入膏肓。

回到丹麦时,她可说是身无分文,除了少女时代在艺术学院学过画画以外,无一技之长。她只好回到母亲那里,仰赖母亲。她的心情简直陷落到了绝望的谷底。在痛苦与低落的状况下,她鼓足了勇气,开始在童年时的老家笔耕不辍。一个黑暗的冬天过去了,她的第一本作品终于脱稿,是七篇诡异小说。

她的天分并没有立刻受到丹麦文学界的欣赏和认可。她的第一本作品在丹麦饱尝闭门羹。有的人甚至认为,她故事中所描写的鬼魂,简直是颓废至极。

嘉伦·璧森在丹表找不到出版商,便亲自把作品带到英国去,结果又碰了一鼻子灰。英国出版商很礼貌地回绝她:“男爵夫人(嘉伦·璧森的前夫是瑞典男爵,离婚后她仍然有男爵夫人的头衔),我们英国现时有那么多的出色作家,为何要出版你的作品呢!”

嘉伦·璧森失望地回到丹麦。她的哥哥突然想起,他曾经在一次旅途中认识了一位在当时颇有名气的美国女作家,于是他毅然把妹妹的作品寄给那位美国女作家。事有凑巧,那位女作家的邻居正好是个出版商,出版商读完了嘉伦·璧森的作品后,大为赞许地说,这么好的作品不出版实在是太浪费了,他愿意为文学冒险。1943年,嘉伦·璧森的第一本作品《七个哥德式的故事》终于在纽约出版。该书出版后一鸣惊人,不但好评如潮,还被《这月书俱乐部》选为该月之书。当消息传到丹麦时,丹麦记者才四处打听,这位在美国名声鹊起的丹麦作家到底是谁?

嘉伦·璧森在她行将50岁那年,从绝望的黑暗深渊,一跃而成为文学天际一颗闪亮的星星。此后,嘉伦·璧森的每一部新作都成为名著,原文都是用英文书写,先在纽约出版,然后再重渡北大西洋回到丹麦,以丹麦文出版。嘉伦·璧森在成名后说,在命运最低潮的时刻,她和魔鬼做了个交易。她效仿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交给了魔鬼,作为承诺,让她把一生的经历都变成了故事。

嘉伦·璧森把她一生各种经历先经过一番过滤、浓缩,最后才把精华部分放进她的故事里。她的故事大都发生在100多年前,因为她认为,唯有这样她才能得到最大的文学创作自由。熟悉嘉伦·璧森的读者,在其作品中一定可以觅得她的影子。

嘉伦·璧森写作初期以Isak Dinesen 为笔名,成名后才用回本名。Isak,犹太文是“大笑者”的意思。她之所以采用这笔名,也许是在暗示世人,以笑声面对残酷的命运。

嘉伦·璧森成为北大西洋两岸文学界的宠儿后,丹麦时下的年轻作家皆为她的作品和文学倾倒,把她当女王般看待。74岁那年,她第一次拜访纽约。纽约文艺界知名人士,包括赛珍珠和阿瑟·米勒皆慕名而来。但嘉伦·璧森为她的文学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她的梅毒给她的身体带来极大地折磨,当梅毒侵入她的脊柱时,她常痛得在地上打滚。晚年时,她变得极其消瘦、衰弱,坐、立、行皆痛苦不堪。

嘉伦·璧森死时77岁,死亡证书上写的死因是:消瘦。正如她晚年所说的两句话:

“当我的躯体变得轻如鸿毛时,命运可以把我当作一粒浮尘轻意抹去。”

美文感悟

世事难料,命运无常,不同的态度带来不同的人生。面对者将受到人们的尊敬,逃避者将遭到人们的鄙夷。

掩卷沉思,细细回味,世界上许多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他把一生的精力花在了发明炸药身上。有一次,诺贝尔的实验室传出了爆炸声。在剧烈的轰响中,实验室化为灰烬,所有研究成果付之东流,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残。面对命运的警告,诺贝尔仰起头颅,勇敢面对,继续研究,终于发明了黄色炸药,为人们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诺贝尔的勇敢面对改变了世界。

人生会有无数次的“跌倒”,只有不怕命运、挫折与困难,勇敢地站起来,人生才会有新的起点,才会有辉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