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第四册)
14959200000004

第4章 二战前后的世界(3)

道威斯计划

为了解决德国战后赔款问题,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了两个专门委员会,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任主席。道威斯于1924年4月9日,拟定了一项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提出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向德国提供贷款,通过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德国支付赔款。1924至1929年,德国共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210亿金马克,偿还赔款110亿金马克。

杨格计划

1929年,德国宣称无力继续执行道威斯计划。同年2月11目至6月7曰,为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英、法、比、意、日、美、德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美国代表杨格任主席。会议通过了主要由杨格起草的报告书,史称“杨格计划”,于1930年9月生效。该计划确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还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杨格计划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德国的赔款负担,扩大了美国等外国资本对德国经济的渗透。但德国以经济恶化为由,未进行过任何赔款支付,杨格计划遂告终结。

《拉巴洛条约》

1922年4月16目,苏联和德国两国代表在意大利热那亚近郊拉巴洛举行会谈,签订《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简称《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苏德两国彼此放弃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不要求归还被苏维埃政府没收的资产;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和领事关系;两国按最惠国原则发展彼此的经济和贸易关系。《拉巴洛条约》打破了帝国主义联合孤立、封锁苏联的企图,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和平共处、进行合作。

洛迦诺会议

1925年10月5至16日,英、法、德、意、比、波、捷7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各国最终达成共识,草签了总称为《洛迦诺公约》的一系列条约和议定书。公约包括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条约,德国同比、法、波、捷4国分别签订的仲裁条约,法国同波、捷两国分别签订的相互保证条约和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洛迦诺公约》未对德波、德捷之间的边界予以保证,实际上鼓励德国向东扩张。洛迦诺会议暂时调整了西欧各国的关系,恢复了德国欧洲政治大国的地位,削弱了法国的霸权。

《非战公约》

在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的倡议下,1928年8月27日,英、美、法、德、日、意、比、捷、波(兰)、澳、加、印(度)、爱(尔兰)、新(西兰)、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即《非战公约》。各缔约国在《非战公约》中,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相约以和平方式处理和解决之间的一切争端。《非战公约》反映了一战后全世界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要求,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亚、非、拉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在亚、非、拉许多国家先后建立起来,它们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工农运动,登上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政治舞台。资产阶级运动也出现激进化的倾向,涌现出甘地、凯末尔、卡德纳斯等杰出领袖人物。

朝鲜“三一运动”

“三一运动”是朝鲜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爱国运动,因爆发于1919年3月1日,故得名。1919年1月,朝鲜国王暴亡,相传为日本人毒杀,激起朝鲜人民多年的积愤。3月1日,汉城市民举行示威游行,参加人数达30万。由于日本侵略者的镇压,运动很快发展为武装起义。3月中旬,斗争浪潮迅速推向全国城乡,全国有11个府、206郡,200多万人参加示威和暴动。1919年秋,运动被日本殖民当局镇压,各地零星的战斗一直坚持到1919年底。“三一运动”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迫使日本改变了统治朝鲜的政策。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印度民众在甘地的倡导下,以和平方式抵制殖民政府、机关、法庭、学校,并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反殖民斗争。1920至1944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有4次运动高潮,分别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文明不服从运动、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退出印度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极大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919至1923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以凯末尔为首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年9月,面对亡国危机,凯末尔领导组建了全国性的民族主义组织——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利亚保护权利协会。1920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组成新政府,确认“主权在民”的原则,宣布苏丹政府与外国签订的《色佛尔条约》等条约无效。1922年,经过几次重要战役,土耳其军队彻底击退了希腊军队的武装干涉,推翻了奥斯曼皇室长达600年的封建统治。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被迫与土耳其签订《洛桑条约》,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得到正式承认。同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埃及在一战中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为挽救民族危亡,埃及资产阶级民族运动领袖扎格鲁尔等人创立了华夫脱党,准备组织代表团到伦敦就英军撤离埃及、准许埃及独立等问题同英国政府谈判。1919年春,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华夫脱党领导人,埃及人民因而掀起反英大起义。以开罗学生的反英示威为起点,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反殖民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后来,和平示威逐渐演变为自发性的武装起义,开罗等大城市发生了激烈的巷战,农民亦在农村开展了游击战争打击英军。在埃及人民空前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被迫在1922年2月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尼加拉瓜抗美游击战争

1927至1933年,尼加拉瓜游击队领导人桑地诺领导人民进行了长达6年的抗美游击战争。1927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对尼加拉瓜进行军事干涉,桑地诺率领数百人撤退到尼加拉瓜北部的山区开始进行游击战争。到1931年,桑地诺领导的军队控制了尼加拉瓜一半以上的地区。1932年,桑地诺攻占了距首都马那瓜仅有3小时路程的圣福兰西斯科·德·卡尔尼谢洛城,但在美国陆军和空军联合武装的打击下,桑地诺进攻首都的计划受阻。同时,在美国占领区内的尼加拉瓜人民响应桑地诺的号召,采用各种不同形式反抗美军的统治。1933年,尼加拉瓜建立了亲美的萨卡沙政府,美军因此撤出尼加拉瓜。无可否认,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游击战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革命战争。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938年,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开始实行改革。农业方面,他将一部分封建大庄园土地和外国资本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废除了封建大地产和债役制,鼓励建立农村合作社组织;对于服务业、部分工业企业、外国公司所属铁路以及外国石油公司,实行国有化运动;在教育领域,重点实行扫盲教育,还兴办中小学和各种职业学校,为提高文化水平和适应各种事业发展培养人才。20世纪30年代的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改革促进了墨西哥经济特别是纺织、食品、家具等轻工业的发展。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1929至1933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蔓延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引发了政治危机。这些国家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纷纷寻找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办法。美国、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基础较为坚固的国家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基本克服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困难,同时也为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道路。与之相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德国和日本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建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对外积极扩军备战,企图用武力夺取生存空间。现代法西斯主义的出现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

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美国首先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猛烈袭击。不久,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也被卷入到经济危机的风暴之中,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也被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空前危机。这次危机持续了4年,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世界经济大危机在种种矛盾的综合作用下猛烈爆发。第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加大了贫富差距,加之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失业问题,导致普通民众的社会购买力大幅度降低。第二,由于贫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国际市场上的小麦、糖、咖啡、橡胶、铜等农产品和初级工业产品日益堆积、滞销,而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的做法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第三,20世纪20年代的金融市场,由于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热更增加了不稳定性。第四,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信贷关系掩盖了国际金融关系中的潜在危机。

经济的大衰退

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农业危机、货币信贷危机与工业危机等方面。农业方面,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大量积压,价格直线下降。农业资本家为了维持价格,销毁了许多农产品,世界贸易总额也随之锐减;货币信贷方面,资本主义各国先后爆发危机,大批银行倒闭,整个信贷制度濒于崩溃;工业方面,世界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工人失业严重。这次危机的另一个特点是危机之后经济持久没有复苏,直到1936年,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和就业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经济危机的影响

首先,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严重的社会危机,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也受到严重冲击。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干预经济,加强对政治局面的控制。其次,经济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落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再次,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展开的经济战以及一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的破坏,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进一步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最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逐渐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

英、法的衰落

英国的工业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比美国、德国、法国小,但农业损失严重,对外贸易进一步萎缩,国际收支恶化,1933年后进入萧条时期。法国的经济危机开始较晚,持续时间却很长,一直延续到1936年。在此期间,法国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企业、银行倒闭,工农业生产和贸易额大幅度下降,财政出现混乱,失业人数激增。

英国的反危机举措

英国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以克服经济危机。第一,货币金融方面,废除英镑金本位,利用英镑的大幅贬值,增强英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二,对外贸易方面,英国宣布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彻底抛弃自由贸易,以保护国内生产和市场。1932年2月正式颁布《进口税法》。第三,工业方面,进行了宏观结构调整,并扩大了国家对公用事业的控制。第四,农业方面,为了应付严重的农业危机,英国政府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英国对海外粮食的依赖。虽然英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危机措施,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的经济仍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法国政局的动荡

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法国政局动荡,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内阁更迭频繁。1932年5月开始执政的左翼联盟无力实施有效的反危机措施,使大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趋向法西斯主义。在这种形势下,法国的法西斯组织和半法西斯组织纷纷出现,他们大都主张摧毁议会制度,建立独裁统治。其中以德拉罗克上校领导的“火十字团”发展最为迅速,影响较大。1934年2月6日,右派势力和“火十字团”等法西斯组织利用斯塔维斯基金融投机丑闻纠集暴徒,妄图解散议会、夺取政权,但未能得逞。事件发生后,法国内阁更替更加频繁,却始终未能解决国内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