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茶道(第三册)
14957700000005

第5章 品茶艺术大讲堂(3)

说冲泡品饮

茶、水、火、具,四者齐备,是否一碗好茶就可到手?且慢,这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便是冲泡的工夫。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有两句“汉鼎难调要公理,策勋茗碗非公事”。治理天下,调度政务,要秉承公理;茗碗之事,虽非公干,若要成就,同样有理有序。历来茶人多有经验之谈,略加归纳,大致如下:

洁壶、洁盏

“水火已备,旋涤茶具,令必洁必净矣。汤将沸,先以热水少许荡壶,令壶热。盖可置瓯内,或仰置几上,覆案上恐侵漆气食气也。”(刘原长《茶史》)“汤铫瓯注,最宜燥结。每日晨兴,必以沸汤荡涤,用极熟黄麻巾帨向内拭干,以竹编架,覆而庋之燥处,烹时随意取用。修事既毕,汤铫拭去余沥,仍覆原处。每注茶甫尽,随以竹箸尽去残叶,以需次用。瓯中残渣,必倾去之,以俟再斟。如或存之,夺香败味。人必一杯,毋劳传递。再巡之后,清水涤之为佳。”(许次纾《茶疏》)

“伺汤纯熟,注杯许于壶中,名曰浴壶,以祛寒冷宿气也。倾去,交茶。用拭具布乘热拂拭,则壶垢易遁,而瓷质渐蜕。饮讫,以清水微荡,覆净再拭藏之。令常洁冽,不染风尘。”

“饮茶先后,皆以清泉涤盏,以拭具布拂净。不夺茶香,不损茶色,不失茶味,而元神自旺。”(程用宾《茶录》)

茶最易沾染异味,因此,洁净是泡茶必须遵行的前提。泡茶这第一步万勿轻慢。

投茶

“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胜则色清气寡。”(程用宾《茶录》)

投茶先后,一要考虑到季节变化,二要顾及到茶的细嫩程度,应时、应茶制宜。投茶量的多少,当然还得按照个人饮茶浓淡的习惯。

洗茶

“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尘垢冷气,烹之则美。”(钱椿年《茶谱》)

“茶洗以银为主,制如碗式而底穿数孔,用洗茶叶。凡沙垢皆从孔中流出。亦烹试家不可缺者。”(张谦德《茶经》)

“岕茶摘自山麓,山多浮沙,随雨辄下,即着于叶中。烹时不洗去沙土,最能败茶。必先盥手令洁,次用半沸水,扇扬稍和,洗之。水不沸,则水气不尽,反能败茶,毋得过劳以损其力。沙土既去,急于手中挤令极干,另以深口瓷合贮之,抖散待用。洗必躬亲,非可摄代。凡汤之冷热,茶之燥湿,缓急之节,顿置之宜,以意消息,他人未必解事。”(许次纾《茶疏》)

“岕茶用热汤洗过挤干,沸汤烹点,缘其气厚。不洗则味色过浓,香亦不发耳。自采名茶,俱不必洗。”(罗廪《茶解》)

“先以上品泉水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水不可太滚,滚则一涤无余味矣。以竹箸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涤荡,去尘土、黄叶、老梗净,以手搦干,置涤器内盖定,少刻开视,色青香烈,急取沸水泼之,夏则先贮水而后入茶,冬则先贮茶而后入水。”(冯可宾《岕茶笺》)许次纾、罗廪都是讲岕茶(明时产于浙江长兴罗嶰一带的名茶)冲泡时,要洗茶,余则不必洗。而钱椿年主张“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张谦德还设计出一种洗茶的专用工具。如今,乌龙茶在冲泡时一般都经洗茶,余则不多见。其实,如不嫌麻烦,不妨洗一洗,只是洗时一定要用热水,而不要用沸水。因沸水洗茶会散逸和流失茶的香气滋味,殊为可惜。目前乌龙茶冲泡中往往不注意这一点,是未领悟其中之理。

“先握茶手中,俟汤既入壶,随手投茶,以盖覆定。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顷,以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则乳嫩清滑,馥郁鼻端。病可令起,疲可令爽,吟坛发其逸想,谈席涤其玄衿。”(许次纾《茶疏》)

“赶汤沸始止之候,先注壶与瓯,将汤倾出,消其冷气,始以茶纳壶中,乃以汤注壶内,复以汤浇壶外,使热气内蕴而不散。于是提壶注茶于瓯,则真茶之色香味溢于瓯中,唯壶内之茶须斟竭勿留,乃能再泡,至三过汤,则茶之元味尽矣。故壶宜小不宜大也。若汤留壶内,则浸出茶胶,味涩不宜供饮。”(王象晋《茶谱》)

许次纾所说,是两次冲泡法。第一次是以少许汤入壶,随手投茶,也可以是先投茶,再冲少许汤,此为温润泡;第二次是满冲,而且要“重投壶内”,即要高冲,增强水的冲击力,“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此即为泡茶的要诀“高冲低斟”。沸水入壶时,水柱要升高,而壶内茶斟到杯里时,水柱要降低。时下,在茶艺馆所见则往往相反,该高冲时,由于技法所限而手提不高,应低斟时,却把水柱拉得很高。殊不知已沏泡成的茶汤,在“高斟”时会白白地把香气散逸掉。

王象晋所述点茗法,与如今乌龙茶泡法相同。其特点:一是投茶前先温壶,二是注水后要淋壶,三是斟茶须尽勿剩留。

酾啜

“协交中和,分酾布饮。酾不当早,啜不宜迟。酾早元神未逞,啜迟妙馥先消。”(程用宾《茶录》)

有经验的茶艺师,一壶茶如冲点三次,三次的茶汤浓淡和汤色深浅,能基本保持一致,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掌握好茶与水相交的时间,诚如清人程作舟在《茶社便览》中所说的“茶与汤和,无过不及,发其真香。”

“啜不宜迟”,喝茶的人都会有切身体会。鲁迅在《喝茶》中就说过“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味道竟又不知不觉地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品真

有新茶、活水,用活火烹就,茶具相宜,冲泡得法,可谓“五境”之美全矣。然而,“煮茶得宜,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以灌蒿莸,罪莫大焉。饮之者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说的这段话是有道理的。当饮茶上升到生活艺术的境界时,确乎需要以鉴赏的态度来细品慢啜。

茶之妙有三:色、香、味,要品得其真,需有讲究;再得天、地、人之宜,才臻完美。

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品茶要的就是这个“真”。一般说来,品真包括触、色、香、味、韵五项。触,干茶上手,先触摸掂量。西湖龙井扁平光滑,形似莲心雀舌;铁观音则茶条卷曲,壮重结实;滇红工夫条索紧秀,茸毫显露。干洁鲜光,奇态各异的干茶,亦堪赏鉴玩味。色,茶汤随叶,如绿茶“色如蕉盛新露,始终惟一,虽久不渝,是为嘉耳”。还有艳如胭脂的红茶,金黄鲜亮的乌龙茶等。多彩绮丽的茶汤,美不胜收。香,茶有真香,须细细闻辨,“抖擞精神,病魔敛迹,曰真香;清馥逼人,沁人肌髓,曰奇香;不生不熟,闻者不置,曰新香;恬澹自得,无臭可伦,曰清香。”味,茶味主于甘润,淡清为常味,苦涩味斯下。有人则称龙井茶“无味之味至味也。”韵,所谓回甘余韵,“甘津潮舌”,舌下生津。韵之极,即整体生命之脉动、交响。然要得茶之“真”,除了鲁迅先生说的需要“练出来的特别感觉”之外,在喝茶时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品茶前,先灌漱。茶之香气、滋味原本清淡,口有荤腥膻气,易被掩没。灌漱口腔,不杂异味,更不要食涩、辣、酸味,以免败口。如今茶艺馆在茶客落座后,先奉上一杯迎客茶,再点茶、喝茶。这迎客茶可起到灌漱之意,但如若把迎客茶易为矿泉水,恐更为合适。

茶入口,须徐啜。茶味须徐徐啜吮而体会之,轻轻吮吸一口茶汤,并用舌尖让茶汤边吮啜边打转,使茶汤充分与舌乳头、腭、咽等处的味蕾接触,以细细体味茶的浓淡、强弱、甘醇、苦涩、活性、收缩性等不同感受,“俟甘津潮舌,方得真味。”若一饮而尽,连进数杯,全不辨味,谈何品尝。

配茶食,精选择。饮茶适当配以点心、果品佐茶,古已有之。清茹敦和《赵言释》记:“古者茶必有点……必择一二佳果点之,谓之点茶。点茶者,必于茶器正中处,故又谓之点心”。然而,“食饮相须,不可偏废,甘浓杂陈,又谁能鉴赏也?”(许次纾《茶疏》)。茶食过多,失之杂与忙,至少重心不在茶上了,茶的清香甘醇、闲情余韵受损。钱椿年在《茶谱》中有“择果”一节,值得借鉴:“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夺其味者,松子、柑橙、杏仁、莲心、木香、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是也。夺其味者,牛乳、番桃、荔枝、圆眼、水梨、枇杷之类是也。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杂之则无辨矣。若必曰所宜,核桃、榛子、瓜仁、枣仁、菱米、榄仁、栗子、鸡头、银杏、山药、笋干、芝麻、莒蒿、莴巨、芹菜之类,精制或可用也。”上等名茶,切记以清饮为宜,不然反因小失大。

饮时

品茶需有闲情,最好是静坐无为的时候。“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入瓯,云光缥缈,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这是罗廪在《茶解》中的描述。山中静夜,身心闲适,亲手把持,潜心品饮。既从味觉、嗅觉上得茶的清香甘醇;又从听觉、视觉上获“水火相战”之声、“云光缥缈”之景。此中之惬意,真只可体悟而难与人言。

许次纾《茶疏》有“饮时”一节,列举了许多宜饮之时: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歌罢曲终,闭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宾主款狎,访友初归,风日净和,轻阴微雨,酒阑人散,等等。而作字,观剧,发书柬,大雨雪,长筵大席,翻阅卷帙,人事忙迫,则是宜辍不宜饮之时。“冠裳苛礼”也不宜品茶,冯可宾在《岕茶笺》中所说极是。有人谓茶到随意方才妙。日常品茶应是不拘礼节最为放松之时。

茶境

“阴室、厨房、市喧、酷热斋舍”,以及“荤有杂陈、壁间案头多恶处”,显然是不宜饮茶品茶的。因此,饮茶也该有环境空间的选择。

喝茶的空间大体有这样几类:自然风景地,茶山茶园,茶馆茶楼和家居茶座。

大自然中适宜喝茶品饮的空间很多,如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避暑荷亭、名泉怪石等。许次纾在《茶疏》中把“清风明月、竹床石枕、名花琪树”当作茶的“良友”。自然山川之美,最能开启人的心扉,到山水泉石中,一杯在手,念天地悠悠,祛襟涤带,意趣充沛。

茶山茶园当是喝茶的好地方。高山出名茶,名茶产地不但山景美,还伴有名泉、名寺。西湖龙井茶产地,有虎跑泉和龙井泉,“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一杯入口宿酲解,耳畔飒飒来松风”,真是茶品水品两足佳。其他如黄山毛峰产地黄山,君山银针产地湖南岳阳君山,碧螺春产地江苏吴县洞庭东、西两山,蒙顶茶产地四川蒙山,普洱茶产地云南西双版纳等,无一不是品茶赏景的佳地。这里的茶室虽则简陋,茶农家里更是朴实无华,却具山野乡趣,更宜品尝茶味。

茶馆茶楼是专门喝茶之所,近几年间都市茶艺馆兴起,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有以自然见长的,有以“老字号”取胜的,有以“怀旧”吸引人的,有以继承传统文化立根的,有以追求时尚出新的,也有向市俗化、大众化回归的。喝茶者尽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

家居茶座,有条件者专辟一茶寮,这古已有之。“构一斗,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这是屠隆《茶说》所言。无条件构茶寮者,在客厅书斋或设一几两椅对饮,或置一小桌围坐共饮,也足矣。再或把餐桌拭抹干净,清除异味,摆开茶具,同样美好。家有庭园者,春花、秋月和夏日避暑时,均宜喝茶品茗。

茶侣

“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隐逸,有云霞泉石、磊块胸次间者。”这是明徐渭在《煎茶七类》中说的。古来茶人都很看重人品茶德。陆羽就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喝茶品茗应是人与茶相宜,人与人相和,这才有雅趣。

饮茶以客少为贵,有道是“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卢仝是喜欢独啜的,因而在《茶歌》中唱出:“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黄庭坚夜晚酒后归来,独自碾茶煮水,烹点品饮,有词云:“味浓香永。醉香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知堂老人周作人认为喝茶最好是二三人,他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