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儒学基本常识
14945600000011

第11章 秦汉儒学(4)

他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大儒卢植、郑玄都是其门徒。他一生注书甚多,其作注的书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辑有《马季长集》。

郑玄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山东高密人。东汉儒家学者,我国著名经学家之一,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了汉代最大的通儒,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

郑玄年轻时,赴京城洛阳太学受业。约37岁时,师事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马融。学毕返回山东,家境依旧贫寒,客耕东莱,学徒相随达数百人。

由于党锢事件的牵连,便隐修经业,闭门不出,长达14年。汉灵帝末,党锢解禁,大将军何进执政,想重新起用郑玄。

郑玄年已60岁,婉言谢绝,宁愿从事教学与著述,往后的十多年,郑玄勤奋著述。汉献帝建安五年故,享年74岁。

史载,他注有《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以及《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百余万言。

著书立说的成绩如此巨大,远在其师马融和两汉任何一位经学家之上。郑玄还注《易经》、《尚书》和汉代律令。

总之,郑玄以其丰富的著述创立了“郑学”,破除了过去今古文经学的家法,初步统一了今古文经学,使经学进入了一统时代,对经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他的作品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我国文化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荀爽

荀爽(128年~190年),字慈明,河南许昌人。荀氏为颍阴望族。爽父荀淑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

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

汉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

蔡邕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河南杞县人。东汉大儒、文学家、书法家。

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

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

赵晔

赵晔,字长君,绍兴人。东汉学者。早年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学习“韩诗”。一去20年,音讯全无,家人误认为他已亡,为之发丧制服。

杜抚去世后,赵晔经营葬之后才回乡。回乡后放弃做官,闭门著述,直至老死,写就《诗细》、《历神渊》和《吴越春秋》。

当时的大儒蔡邕到会稽,读其《诗细》、《历神渊》,拍案叫绝,以为优于《论衡》,既还京师,广传《诗细》。

赵岐

赵岐,字邠卿,初名嘉,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陕西咸阳人。

桓帝延熹元年因得罪宦官党羽,曾变姓名逃匿北海卖饼。安丘人孙嵩看出赵岐不是普通人,把他带回家中,藏于复壁之内3年。

赵岐隐忍困厄,以坚强的毅力在复壁中作《孟子章句》,所注精审翔实,多有发明,为后世人所称道。

卫宏

卫宏(公元25年~公元57年),字敬仲,山东郯城人。东汉儒学学者。卫宏少时与河南郑兴俱好古学,爱好经籍。

先随九江谢曼卿学《毛诗》,作《毛诗序》;后随大司空杜林学《古文尚书》,作《训旨》。

光武帝时,任议郎,又集西汉杂事,编有作《汉书旧仪》4篇。据史料记载卫宏曾给毛诗作小序。

何休

何休(129年~182年),字邵公,山东滋阳人。东汉时期今文经学家。

何休为人质朴多智,精研六经。但他口讷,不善讲说,门徒有问者,则用书面作答。诏拜郎中,因不合于自己的志愿,以病辞去。

太傅陈蕃召请他参与政事。党锢事起,陈蕃被杀害,何休也遭禁锢。他闭门不出,用功十余年,作《春秋公羊传解诂》12卷。又注《孝经》、《论语》等。

另作《春秋汉议》13卷,以春秋大义,驳正汉朝政事600多条。

许慎

许慎(公元58年~147年),字叔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我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许慎师事贾逵,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性情淳笃,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

许慎精文字训诂,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15卷,收文9353个,重文1163个,均按540个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推究六经之义,分部类从,至为精密。

另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

三、儒学著作

和先秦相比,两汉时期的儒学著作大都不能再称之为典籍,这一时期的著作多是给儒学典籍进行注解。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然有许多儒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有的著作甚至开创了一个儒学派别。

《京氏易传》

西汉京房撰,3卷。三国吴陆绩曾注此书。

以乾、坤为根本,坎、离为性命,统摄六十四卦,用世、应、飞、伏、游魂、归魄等解说爻、卦之间的关系,是术数之学。

《焦氏易林》

《焦氏易林》作者汉朝焦延寿。《焦氏易林》源于《易经》,然与之有迥异独特之处。《易经》共有卦爻辞450条,《易林》有4096占卦变之辞,较之《易经》卦爻辞有10倍之多,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内容。

《焦氏易林》在64卦基础上复变64,也即一卦变64,64卦变4096卦。这样,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变为另一卦称之为“之卦”,然后在之卦后配以相应的文辞,即所称的四言诗卜辞。

《易林》占辞与《易经》卦爻辞同是占辞,但《易林》皆为统一的四言诗格式,而《易经》则无此统一格式。

《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一般认本书是西汉儒生韩婴所写的。这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

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

《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

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

《毛诗序》

汉代传《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亨、毛苌所传的《诗》,称为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毛诗》对应《诗经》300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成书于西汉,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郑笺》

《毛诗郑笺》,毛诗郑笺西汉时期的毛苌,毛亨父子所收集的《诗经》叫作《毛诗》。

后来著名经学家郑玄对《毛诗》所作的解释叫《笺》。

《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也名《大戴礼》、《大戴记》,一般认为该书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德之手。该书成书时间应在东汉中期,是当时戴德的传人为传习《士礼》而编定的参考资料汇集。

该书原有85篇,但今仅存39篇。其余的46篇,至迟在唐代已亡佚。尽管如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仍不可低估。其中多数篇章记述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研究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资料。

《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朝事》、《公符》等篇,记录诸侯礼制,可补《仪礼》之缺。《五帝德》、《帝系》两篇记载上古帝王世系,司马迁据以撰成《五帝本纪》,是探索史前史奥秘的珍贵文献。

更有《夏小正》一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月令,篇中被学者称作“经”的文字,据说传自夏代,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上古先民对一年12个月天文星宿、气象物候的认识,在天文史、气象史、农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小戴礼记》

《小戴礼记》,也称《小戴记》,即《礼记》,相传西汉礼学家戴圣编撰。小戴指戴圣,大戴指其叔父戴德。

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