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曾国藩家书
14928500000022

第22章 内圣外王——懂得隐忍你才会赢得成功(1)

坚韧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因为它不是纯粹的退让,而是带着一种目的性的藏锋。因此,忍中总有“坚”的成分存在。需要他的时候这种“坚”的锋芒便脱颖而出,或者一直是通过这种忍,实践着另一种“坚”。

每得意时即有失意事

澄侯、沅浦、季洪老弟左右:

十三日写信,专人回家。十五日接澄、沅冬月二十九、三十两缄,得悉叔父大人于二十七患病,有似中风之象。

吾家自道光元年即处顺境,历三十余均年极平安。自咸丰年来,每遇得意之时,即有失意之事相随而去,壬子科,余典试江西,请假归省,即闻先太夫人之讣。甲寅冬,余克武汉田家镇,声名鼎盛,腊月二十五甫奉黄马褂之赏,是夜即大败,衣服、文卷荡然无存。六年之冬、七年之春,兄弟三人督师于外,瑞州合围之时,气象甚好,旋即遭先大夫之丧。今年九弟克复吉安,誉望极隆,十月初七接到知府道衔谕旨,初十即有温弟三河之变。此四事者,皆吉凶同域,忧喜并时,殊不可解。

现在家中尚未妄动,妥慎之至!余在此则不免皇皇。

所寄各处之信,皆言温弟业经殉节,究欠妥慎,幸尚未入奏,将来拟俟湖北奏报后再行具疏也,家中亦俟奏报到日乃有举动。诸弟老成之见,贤于我矣。

叔父大人之病,不知近状何如?兹专法六归,送鹿茸一架,即沅弟前此送我者。此物补精血远胜他药,或者有济。

迪公、筱石之尸业经收觅,而六弟无之,尚有一线生理。若其同尽,则六弟遗骸必去迪不远。意者其已逃出,如潘兆奎;或暂降,如葛原五乎?家中分用钱项,澄弟意待各炊时再说,余亦无成见,听弟主张可也。沅弟信言家庭不可说利害话,此言精当之至,足抵万金。余生平在家在外,行事尚不十分悖谬,惟说些利害话,至今悔恨无极。

兄国藩手草

十二月十六日

曾国藩从自身的经历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每遇得意之时,即有失意之事相随而去”,由此可见,他将“得益与失意”的关系看得很透彻。

吸取其中经验,我们无论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应该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在顺境的时候,能够正确对待别人的赞誉;在逆境的时候能够冷静地看待别人的毁谤,只有这样才能安然过人生的困难境地,也不至于陷入骄兵必败的泥潭。

不要身处顺境就张狂的忘了自己是谁,因此往往会引起一些不如意的事;也不要以身处逆境就情绪低落、万念俱灰,失败和痛苦来的就会更猛烈更,让自己更痛苦。

人在得意之时,往往容易迷失本性,乐而忘形。他们会张扬自己,放纵自己,殊不知,得意至极时,便是危险至极时,如果头脑不够冷静,表现失常,便很容易由巅峰跌到谷底。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许多具有骄矜之气的人,他们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他人。而且由于自大、骄傲,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这个问题这样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魏侯受田子方之教,不敢以富贵而自多。盖恶终之衅,兆于骄夸;死亡之期,定于骄奢。先哲之言,如不听何!昔贾思伯倾身礼士,客怪其谦。答以四字,骄至便衰。斯言有味,噫,可不忍欤!”

确实是这样。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他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能够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

易经讲:君子终日乾乾,就是说人一天到晚,都要保持本分,保持常态,永远这样。不但如此,到了晚上,还要警惕自己,不可放松,就像白天一样的小心。即使是人到了中年做事得意的时候,做人做事也还是需要随时随地都要小心,乃至到了晚年都不能放松。

清朝雍正皇帝在没有继位之前,川陕总督年羹尧是他最得力的亲信。当时,诸皇子为了皇位互相攻击,年羹尧坚定地站在时为雍亲王的胤禛一边。

胤禛当上皇帝后,对有大功的年羹尧视为恩人,封他高官显爵,还动情地说:“年羹尧忠勇无人能比,我不仅不能辜负他,而且我的子孙也要铭记他。如有人做不到这一点,他就不是我朝的臣民了。”

年羹尧受到皇帝这样推崇,趋炎附势的人于是加紧了对他的恭维和“孝敬”,许多人携带重金去贿赂他。

年羹尧来者不拒,提拔了很多不称职的人,有人便劝他说:“皇上厚待你,是因为你从前为国建功。现在你的这些行为,对国家有害,皇上知道了一定不满,你应该保持清名,不让皇上对你的看法改变啊。”

年羹尧说:“这是我权力范围内的事,皇上不会怪罪我的。皇上对我特殊优待,我还担心什么呢?”

年羹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渐渐骄横跋扈起来。他外出的时候,连总督和巡抚都要跪道迎送,毕恭毕敬。

一次,年羹尧进宫看望身为雍正皇妃的妹妹,妹妹对他说:“听说你在外面十分招摇,引起不少议论,这是不明智的。无论你有多么大的功劳,终是臣子,以后做事还要讲究分寸的好。”

年羹尧对谁的话都听不进去,他仍是恃功自傲,雍正皇帝开始猜疑和忌恨他了。

不久,雍正皇帝严词警告他,说:“你是国家的功臣,更应该遵纪守法,做群臣的表率。现在许多人对你是敢怒而不敢言,难道你是有心让我为难吗?”

年羹尧的心腹看出了苗头不对,劝他说:“皇上这样指责你,看来他是早有不满之心了。你要马上上书自责,也许这样还能挽回不利的局面。”

年羹尧不肯谢罪,他说:“皇上把我看做恩人,哪能这么快就翻脸呢?我若认罪,其他人正好落井下石,我是不能自毁前程的。”

雍正皇帝见他死不悔改,于是解除了他的抚远大将军之职,降他为杭州将军。年羹尧的心腹这时又劝他说:“皇上动怒,日后群臣必定会群起而弹劾你。现在不比从前,你必须马上放下身价,谢罪求得皇上的原谅了。如果你还是抗拒到底,事情就会更糟。”

年羹尧自觉受了委屈,他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口出怨言,说雍正皇帝对他不讲情义。他不厌其烦地对人讲述自己从前的功劳,暗指雍正皇帝忘了他这个大功臣了。

雍正皇帝听到这些消息,更加恼怒。他公布了年羹尧的92条大罪,令他自杀。

年羹尧得志猖狂,失势后不思悔过,他的心态没有丝毫调整,这使他一再犯错,最后走上了绝路。

这个故事阐释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人要有能上能下的心胸,在上位不要仗势欺人,处下位不能怨气冲天。人生在世一切都是可能的,什么也没有不惹祸事重要。

这样,人们就会铭记得意时切忌忘形,因为成功永远是相对的。在成功之时,危机并不是被永远消灭了,而是潜藏起来了。看不到这些隐患,高枕无忧地大肆行乐,隐患便会悄悄增长,直到有一天浮出水面。促使成功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力量一旦消退,导致失败的各种要素就要强劲反弹,把成功化为乌有。人在得意时,总认为快乐可以长长久久,其实这不过是错觉而已,得意过头时,危机也就要来了。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面对人生的起落要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心态,那样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能正确的对待,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不宜露头角于外

澄侯四弟左右:

项接来缄,又得所寄吉安一缄,具悉一切。朱太守来我县,王刘蒋唐往陪,而弟不往宜其见怪。嗣后弟于县城省城,均不宜多去。处兹大乱未平之际,惟当藏身匿变,不可稍露圭角于外,至要至要!

吾年一饱阅世态,实畏宦途风波之险,常思及早抽身,以免咎戾,家中一切,有关系衙门者,以不兴闻为妙。

咸丰六年九月初十日

大家都听说过“枪打出头鸟”这句话,曾国藩所在的时代社会非常动荡,因此他认为“藏身匿变,不可稍露圭角于外,至要至要!”让他的各位弟弟不要太过分张扬,以免引来再获。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常常有伐木的人经过树旁却没有人动手砍伐。庄子问他们为什么不砍树,他们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很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朋友:“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朋友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出头鸟”不但在古代成为被猎杀的第一目标,到了现代也一样。

某公司新进来一批大学生,市场部分配进4个,林成功是其中之一。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他们正式上岗了。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林成功工作非常努力,经常放弃和新同事打球、娱乐的时间,去查资料,搞调查。后来,他根据自己对市场的了解和考察,给市场总监写了好几封邮件,提出自己对部门的种种建议,受到了总监的嘉奖。据说连老总都注意到他,点名要给他提前转正。他的业绩远远超过了同批进公司的其他新员工。

照理说,以他在公司的际遇,应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可是他却乐不起来。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部门里另外3个和他一起进来的同事开始孤立他,有时他想跟他们开句玩笑活跃一下气氛,都没有人答话,让他很是尴尬。一些老员工似乎也不愿意与他讲过多的话,林成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知道怎么办。心情很受影响,觉得自己像生活在孤岛上一样,坚持了半年后,他终于选择了“撤离”。

林成功为什么会被孤立呢?因为林成功无疑是只“出头鸟”,“枪打出头鸟”是必然的,虽然这并不完全是“出头鸟”的错。一方面老员工基于自身考虑,或多或少都不愿意和这些“后起之秀”太接近。另一方面,作为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新人,如果其中一个太优秀或是出类拔萃,往往招致妒忌和心理的不平衡,如果不能及时沟通彼此的关系,双方之间很可能会距离越来越远。而大部分境遇差不多的新人却会越走越近,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抱”成一团,而孤立这个“小团体”以外的人,包括曾经与他们同时进入,而现在比他们优秀的新人。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做人没有必要总是争强好胜。凡事争足了面子,占尽了风头,最后只会让自己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凡事不争不抢,懂得忍耐谦让,反而会让生活更有生气。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沅弟左右:

鄂署五福堂有火之灾,幸人口无恙,上房无恙,受惊已不小矣。其屋系板壁纸糊,本易招火。凡遇此筹事,只可说打杂人役失火,固不可疑会匪之毒谋,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细。若大惊小怪,胡思乱猜,生出多少枝叶,仇家转得传播以为快。惟有处之泰然,行所无事。申甫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星冈公所谓“有福之人善退财”,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

弟求兄随时吝不申儆,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选将练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强能立工夫。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词:此皆圆融通达工夫。至于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则常不能免,亦皆随时强制而克去之。弟若欲自儆惕,似可学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后痛下箴砭,必有大进。

立达二字,吾于已未年曾写于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强,但于能达处尚欠体验,于不怨尤处尚难强制。吾信中言,皆随时指点,劝弟强制也。赵广汉本汉之贤臣,因星变而劾魏相,后乃身当其灾,可为殷鉴。默存一悔字,无事不可挽回也。

曾国藩所认为的“处逆境者之良法”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其表现出来的精神正是:坚韧。

也可以说,坚忍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变通之术,使那些善于把尖锐思想感情含蓄起来的本领,实行人所不能行,成人所不能成之事的一个重要条件。忍中有坚,才能不使自己陷于纯粹的忍,才能不使自己在“忍”中垮掉或失去自我,从而才能展示自己有所不忍的一面或有所不忍之时。

腰带宝刀的韩信,卧薪尝胆的勾践……都是这种有所忍的好汉。要学他们做到坚忍,就要“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杨雄有言道:“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想家两种身份。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德纯粹,妙极儒道。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