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曾国藩家书
14928500000002

第2章 立志建德——自古成大事者的必修课(1)

一个成大事的人,首先要有成大事的理想,在理想的引领下,规范自己的言行。衣冠整齐,态度严肃,令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而不猛。在曾国藩看来,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会担当大任,从而成为受世人尊重的人。

有理想和抱负才会成大事

沅甫九弟左右:

廿二日写就一函,拟交首宅来足带省。廿二夜灯后,右九、金八归,接弟十五夜所发之信,知十六日已赴吉安矣,遂不寄首宅信。屈指计弟廿四日可抵营,廿五六当专人归来,今日尚未到家,望眼又复悬悬。

九月廿四日六叔父六旬晋一冥寿,焚包致祭。科一、科四、科六亦往与祭。关秀姑娘于十九日生子。临三、昆八于十月初一日散学,拟初间即往邹至堂处读冬书,亦山先生之所荐也。枚谷先生十月中旬可散学,亦山先生不散学。科四已读《离娄》八叶,科六读至“点尔何如”,工课尚算有常。家中诸事,弟不必挂虑。

吉字中营尚易整顿否?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弟之综理密微,精力较胜于我。军中器械,其略精者,宜另立一簿,亲自记住,择人而授之。古人以铠仗鲜明为威敌之要务,恒以取胜。刘峙衡于火器亦勤于修整,刀矛则全不讲究。余曾派褚景昌赴河南采买白蜡杆子,又办腰刀分赏各将弁,人颇爱重。弟试留心此事,亦综理之一端也。至规模宜大,弟亦讲求及之。但讲阔大者,最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颟顸,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顷胡润芝中丞来书赞弟,有曰“才大器大”四字,余甚爱之。才根于器,良为知言。

湖口贼舟于九月八日焚夺净尽,湖口、梅家洲皆于初九日攻克。三年积愤,一朝雪耻,雪琴从此重游浩荡之宇。惟次青尚在坎之中,弟便中可与通音问也。润翁信来,仍欲奏请余出东征。余顷复信,具陈其不宜,不知可止住否?彭中堂复信一缄,由弟处寄至文方伯署,请其转递至京。李迪庵近有请假回籍省亲之意,但未接渠手信。渠之带勇,实有不可及处。弟宜常与通信,殷殷请益。

弟在营须保养身体,肝郁最易伤人,余生平受累以此,宜和易以调之也。兹着王芝三赴吉,报家中近日琐事,并问迩好。余俟续具。

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兄国藩手草

外澄弟信一件,温弟信一件,山写信一件,陈心壶家信一件,京信一件。

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提到了:“古之成大事者,须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意思就是说,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须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其实,决定人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人发展的愿望,即动机。而动机又取决于个人过去与现在的理想目标。因此成大事者,必须要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规模远大”,二是“综理密微”。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王极盛,曾经对北大99级31名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他们都是为人生而学习的:“学知识使人生更快乐,学习是从愚昧走向智慧的道路。”他们都认为自己智力一般,成功靠的是勤奋,是快乐的勤奋。可见,远大的志向不仅能提供给人们不懈的动力,而且能提供个人最大的发展空间。

曾国藩说“古之成大事者,须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后来的很多成功学大师对其都有相同的见解。

美国成功学的宗师拿破仑·希尔博士研究总结了数百位世界级成功人物的终身经验后,提炼出了十七条成功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要成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成功激励大师陈安之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成功等于目标,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只要你能够达成,这就是成功。”

走向目标,就是走向成功,目标对于成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只有目标才能铺就我们的成功之路。一切成功的前提都必须是有个明确的目标,而没有目标时奢谈成功,仅仅是幻想和妄想罢了。

有一群美国的天之骄子即将从哈佛大学毕业,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并且都怀着渴望成功的信心和愿望。在临行之际,学校对他们的人生目标进行了一次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百分之二十七的人没有目标;百分之六十的人目标模糊;百分之十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百分之三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二十五年以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得了跟踪调查。其结果是:

那百分之三的人,二十五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百分之十的人,他们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那百分之六十的人,他们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七,他们的生活过得很不如意,并且经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这个结果表明,一个人有没有目标,对未来的发展和是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这封书信看出,曾国藩不仅是在告诫他的九弟,同时也是在告诫我们:当我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进行速度和与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巩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设定一个标志着成功意义的目标非常重要。只有确立了前进的目标,我们才会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敬恕”二字为立德的基础

字谕纪泽儿:

余此次出门,略载日记,即将日记封每次家信中。闻林文忠家书,即系如此办法。尔在省,仅至丁、左两家,余之轻出,足慰远怀。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

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数者不可不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

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问仁”一章,言敬恕最为亲切。自此以外,如立则见参于前也,在车则见其倚于衡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其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其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已。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尔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著功,敬字则宜勉强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谨。

科场在即,亦宜保养身体。余在外平安,不多及。

涤生手谕

七月二十一日舟次樵舍下去江西省城八十里

再,此次日记,已封入澄侯叔函中寄至家矣。余自十二至湖口,十九夜五更开船晋江西省,二十一申刻即在章门。余不多及。又示。

曾国藩坚持“主敬”之说,他的日记中有这样的文字:“做人之道,圣人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敬,就是恭谨。无论是对多数人还是对少数人,也无论是对地位高的人还是对地位低的人,都不敢怠慢,这就是泰而不骄;衣冠整齐,态度严肃,令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而不猛。

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从读书学习开始谈起,认为一个人应该在二、三十岁前有所作为,否则年纪再大了就很难有发展了。最后并着重指出“敬恕”为做人的基础,要立人先立自己,要豁达先要自己心胸开阔。只要把仁义存于心中,把礼仪放在心中,便不难成为有成就的人。

有人说:恭敬是福气的源泉。此言不差焉。

《百喻经》记载了一则猎人赠予四个商人儿子猎物的故事。

在梵授王统治的波罗奈国有四个富商。他们各有一个儿子,都长得风流调俊,且喜欢结伴而行,共闯江湖。有一天,四位商人之子又一起出城,途坐在路边休息,互相交谈自己近来的所见所闻。这时,有一位猎人打猎回来,车上装了许多猎物,其中光鹿就不少。猎人驾着马车疾驰而来,准备进城卖掉这些猎物。

四个年轻人看到满载猎物的马车驶来,其中一个迅速从地上站起来,说道:“我向猎人要块肉去。”话音刚落,他已经走到马车前,很不礼貌地说:“喂!打猎的,割块肉给我!”猎人见这个年轻人如此傲慢无礼,便不卑不亢地回答:“向人索要东西,怎么能以这样的口气呢?要和气换和气才对呀!我不会拒绝你的要求,但是会按照你的言辞来决定给你哪一块肉。”说完这番话,猎人便念了一首偈语:

“公子所要肉,出言欠和逊;按君言粗鲁,只配得筋骨。”

第一位商人的儿子拿着猎人给他的鹿骨,悻悻地退回原来坐的地方。第二位商人的儿子也站了起来,说道:“我也向猎人要块肉。”他来到猎人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大哥,能给我一块肉吗?”猎人笑着说:“当然可以。我也会按照你的言辞来决定给你哪一块肉。”接着,猎人扶着车把,也念了一首渴语:

“人说尘世中,兄弟手足情;按君言辞和,送君鹿腿肉。”

第二位商人的儿子拿着猎人给他的鹿腿,高兴地回到路边。第三位商人的儿子也站了起来,说道:“你们都向猎人要了肉,我也去。”他来到猎人面前,满脸笑容,用温和、尊重的语调说道:“老爹,请给我一块肉好吗?”猎人也报以一笑,很爽快地说:“我会按照你的言辞决定给你哪一块肉的。”说完这话,他又念了一首渴语:

“呼一声爹,为父心头颤;按君言辞敬,赠君心头肉。”

第三位商人的儿子拿着猎人给他的鹿心,愉快地回到年轻的朋友们身旁。第四位商人的儿子迎着他站起身来,说道:“我也去向猎人要肉。”他来到猎人面前,含着亲切的微笑,诚恳而又尊敬地说:“朋友,打猎辛苦了。能否赏我一块肉?”猎人也礼貌地微微颔首道:“没问题,朋友,我将会按照你的言辞来决定给你哪一块肉。”第四次念起渴语:

“村中若无友,犹孤居森林;按君言辞美,赠君倾我车。”

猎人恐怕年轻人没听清楚,再次强调:“朋友,上车来吧!我要将这整车猎物都送到你家里去。”第四位商人的儿子也不客气,让猎人驾车把满车鹿肉送回自己家。他吩咐仆人卸下肉后,让厨子马上烹煮,热情招待猎人。他俩边饮酒边交谈,吃喝了整整一夜,尽兴而散。

向同一位猎人索要鹿肉,但是因为态度不同,结果也是大不相同。态度傲慢、言语不敬的年轻人得到的只能是筋骨;和颜悦色,以兄弟相祢的年轻人得到的是鹿腿;满脸笑容,用温和、尊重的语调相称的年轻人得到的是鹿心;真诚、恳切,把对方视为朋友的年轻人得到的是满车鹿肉。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敬恕的态度对人,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古书上说:君子庄敬日强。吴竹如先生说:“‘敬’字最好。”但真正做到‘敬’,还需添加一个‘和’字,这样才不会勉强,才会自然而自愿地去做。

立世要有一个宽广的胸怀

字谕纪泽儿:

初四夜接尔二十六号禀。所刻《心经》微有《西安圣教》笔意,总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此后当更有长进也。

尔去年看《诗经》注疏已毕否?若未毕,自当补看,不可无恒耳。讲《通鉴》,即以我过笔者讲之。亦可将来另购一部,尔照我之样过笔一次可也。

冯树堂师诗草曾寄营矣。尔复信言十二年进京,程资不敢领。新写闳深肃穆四匾字,拓一分会回。余不多及。

再,同县拔贡生傅泽鸿寄朱卷数十本来营,兹付去程仪三十两,尔可觅便寄傅家,或专人送去,又示。

父涤生字

五月初四日

曾国藩在家书中借评价儿子读书之机,教育儿子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在曾国藩看来,如果一个人心胸狭隘、贪图蝇头小利,必定成不了气候,只有那些心境宽广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培养豁达、淡泊的心胸对于一个人的正常发展很有帮助。豁达就是要对事物进行观察、理解,再观察、再理解,直到事物在你面前透明起来,不再有盲点或黑暗的部分。淡泊则是一种情趣,也许它没有理智作用,近乎于天然而生的一种倾向,它凭借的是直觉、直观,印象或体悟。

每个人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做人和交友都应该胸襟坦荡、虚怀若谷。人与人之间只有以诚相待、互相信赖,方能获取支持和帮助,事业才有成功的可能。曾国藩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因势利导,取长补短,主张以“度”容“士”,宽和待人,诚待天下,从而博得了众人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