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趣味心理学:最神奇的意志提升课
14927400000021

第21章 不要轻易被诱惑,让自己拥有超强的定力(4)

“权威”消弱对诱惑的抵抗力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有些人在一般情况下都能经得住诱惑,但是,要是只要权威人士对其施加压力,他就会轻易改变原来的坚持,常呈现意志力薄弱、跟着“权威”走的态势。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权威效应,又叫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

“权威效应”使对诱惑的抵抗力变差,因为当人们有了“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所以,在面对诱惑的时候,他们不能自控。

哈佛大学有一个心理学教师找到一个学习化学的班级要做一个“权威效应”的心理实验,他请该班的教师向学生引见说:这位教授是国际上知名的化学家,最近他研究出一种新的化学品,由于我与他很熟悉,今天专程请这位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这项新的研究成果,“先睹为快”。于是,“国际上知名的化学家”拿出一个瓶子,里面装着透明的液体,然后告诉同学们,他正在研究一种化学药品的感知效应,现在他展示的化学药品是一种新药,其味道可以在空中迅速传播,而只有对化学药品有敏锐感知的人才能通过空气中的传播感受到。然后,“国际上知名的化学家”打开瓶子,同学们屏息着呼吸,用心体验“只有对化学药品有敏锐感知的人”才能得到的感受,接着,大家开始谈出自己的感觉,有的说,这是一种与过去所有的化学药品味道完全不同的东西;有的说,教授打开瓶子后,立即就会感受到一种由前至后扑鼻而来的清香,“味道好极了”,等等,全班没有一位同学表示不同看法。待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国际上知名的化学家”告诉同学们,他不是什么化学家,而是本校的一位普通的心理学教师,瓶子里装的不过是刚刚从学校自来水管里流出的自来水而已。接着,他表示他的心理学实验圆满完成,“谢谢大家的真诚合作!”

这样的实验结果是令人惊讶的,为何明明无任何气味的自来水,学生却可以闻出味道来呢?这是因为人们对权威的信任和遵从,使其对“权威”的化学家没有表示任何怀疑。

人们对权威的深信不疑和无条件地遵从,会使权威形成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利用这种权威效应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意志力,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权威效应”的应用很是广泛:如许多商家在做广告时,往往高薪聘请知名人物做形象代言人,或者以有影响的机构认证来突出自己的产品,以达到引诱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的目的。

迈克是某医疗器械厂的销售人员。一次,在他拜访一个客户的时候,对方是一个心思极为缜密的人,对诱惑有很强的抵制力。所以迈克在向客户作商品介绍的时候,讲解的特别详细。在回答客户的咨询时也回答得比较有条理,同时还把客户的意见用小本子记录下来。

但在交谈过程中,迈克发现客户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还是有很大的疑虑。于是,迈克又给客户提供了一份产品的市场调查报告,使他了解自己产品的真实销售情况。对于这一点,迈克很是自信,因为本公司的产品销量确实很好,在市场上也有一定的名气,对客户也很有说服力。此外,为了让客户深信不疑,迈克还把产品的认证证书及很多权威专家的推荐拿给了客户,使对方终于消除了疑虑,很放心的购买了他的产品。毕竟有那么多权威的推荐和认可,自己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

在购物时,很多人会告诫自己:“不买,不买,一定不买!”但在权威效应的影响下,生活中的很多人还是经不住诱惑,喜欢购买各种名牌产品,因为它们有明星的代言,有权威机构的认证,有社会的广泛认同,这样就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在一定的程度上,权威代表着社会的认同,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样,在其强大的影响力下,人们会变得很顺从,而降低了对诱惑的抵抗力。因此,我们在抵御诱惑的过程中如果能避免权威的引导力,这对提高你抵抗诱惑的意志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环境诱惑力降低你的意志力

如果说人们在群体的压力下会产生盲从的行为而降低意志力,那么,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个难以被人觉察到的诱惑因素,那就是环境。环境在无形中引诱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情绪等。环境和欲望一样,在无形地影响着我们、支配着我们去采取某种行动。在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人们很难抵抗外界的诱惑,常常会做出一些自己之前没有预料的行为。

在纽约,每逢节假日,各大商场的促销活动消息都会铺天盖地卷过来。超低的折扣、返现活动、抽奖活动,一个个都极具诱惑力。无论你是否具有很强的克制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都会无法抵抗诱惑。

想象一下,你想要买一件棉袄,走进一家商场。商场内部到处张贴着满300返320。这样算下来,比直接打5折还要便宜。于是,为了凑上300元,除了买下当初想要买的棉袄之外,你还会买很多其他的东西。等出了商场之后,你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克制力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完全消失了。

外界环境对人的诱惑和影响是非常大的。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等人在提出的“情境同一性原理”中指出:每个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行为模式,这种一行为模式表达了一种特别适合于该情境的同一性。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中会难以抵抗诱惑,而做出一些与自己的意志不相符的事情。

万圣节期间,美国的孩子们有到邻居家挨门挨户讨要糖果、水果的习惯,大家还会相互戏弄,就连一些平时很文静的人也会玩得很疯狂。

为什么在节日的时候,孩子们会如此疯狂?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将这当作一个问题。后来,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团,找到了能够引发人们节日情绪的重要因素。

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共有30名。大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将这30人分别安置在不同类型的“圣诞场景”组合的房间内,并请他们根据所感受到的圣诞气氛对场景组合打分(满分是10分)。

最后心理学家们得到了一组数据:烛光、圣饼和桂花酒组合((7.3分);烛光、圣饼和橙子的组合(6.2分);烛光、古典音乐和圣诞树(2.95分)之后,心理学家们在各房间内放置相同数量的圣饼。第一个房间内点着蜡烛、飘着桂香酒香、放着圣歌。

第二个房间内也点着蜡烛,但是散发出的是林树的味,放的是古典音乐。10分钟后,心理学家发现如下结果:

第一个房间内的被试者吃掉了20个圣饼;第二个房间内的被试者则仅吃掉了13个。

主持此实验的布拉梅尔教授表示:“我们将最好的与最差的情景组合进行比较后发现,在最佳圣诞气氛条件下,被试者们所吃圣饼的数量明显要比在较差的圣诞气氛条件下多。显而易见,处于第一个房间中的被试者感觉到的圣诞气氛更强烈。”

心理学家表示,最佳的味、景、声组合最容易让人们感觉到节日气氛。如果将这一最佳组合的各要素分开,就会很难让人们感到圣诞的氛围。

心理学家想要进一步弄清楚环境氛围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活动的,他们又设计了如下实验。

万圣节之夜,当孩子们来到实验者的住地“讨要”糖果时,实验者带这些孩子们来到一个装有糖果的盘子前面。实验者和这些孩子说,每个人可以拿一块糖。不过,对于其中一部分孩子,实验者让他们各自单独去取糖;对于另外一些孩子,则让他们一块儿去取糖。在孩子们取糖时,一个在隐蔽处的观察者记录下每一个孩子所取的糖果数量。

在孩子们取糖之前,实验者还会以不同的方式激起他们的情绪活动。实验者将孩子分成了三组,让第一组孩子玩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跳上跳下,拍手,围着圆圈加速跑:而第二组孩子,当他们进到房间向主人要糖时,孩子们会听到一种古怪的、鬼一般的声音;对第三组,实验人员没有给他们任何刺激。

实验结果表明,在单个人、又没有情绪激活的情况下,孩子几乎都遵守了实验者的要求,每个人都只拿了一块糖;在单个人、有情绪激活的情况下,孩子们平均多拿了0.25到0.28块糖;在集体、无情绪激活或轻度情绪激活的情况下,孩子们平均多拿了0.1块糖;在集体、高度情绪激活的情况下,孩子们平均多拿了1.5块糖,远远高出独自一个人拿取时的数量。

这一实验说明,情绪激活与群体氛围都可能导致本能地去抑制气在热烈环境氛围中,大家不太会顾及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尤其是群体成员都这么做的情况下,单个人很容易被其他成员的行为所影响。

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特定的氛围和情景会降低人的自制力,从而表现出与环境相符合的行为和情绪。另外,环境、群体和情绪氛围都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影响。

外在的环境氛围往往变化无常,若让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受其左右则是非常愚蠢的。虽然每个人都明白这一道理,但人总是容易在不知不觉间被外在氛围的洪流所淹没。那么,应该如何避免环境氛围的影响呢?

按照他人的要求行事可能会让事情变得简单、稳妥一些。但这样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支配,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有具备了坚定的自我信念,我们才不会被环境所左右,不会淹没在环境的潮流中。

海伦o凯勒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而又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正是有了远大的理想和这样一种信念,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战,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会吸引一个人做出某些与环境相一致的行为。当这些行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而自己又不能控制这个环境时,那么离开这个环境是远离诱惑的最直接和最简单的办法。在一种大势所趋的环境氛围下,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判断,降低意志力。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忽略环境的影响力,要想法设法摆脱它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