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个任务进行一大半后,RS·朗科又告诉被试者,因为要准备进行下一个实验,所以需要他们到外面的一个房间里等待几分钟。而当被试者们走进等待的房间里时,发现有两个美女也在“等待”。这两个美女是RS·朗科找的假被试者,美女们在RS·朗科的安排下向被试者恰到好处地表示友好。而被试者在等待过程中与美女的互动,则被RS·朗科全程录了下来。
等待过程结束后,RS·朗科让被试者们对等待室里两个美女的吸引力进行评价。RS·朗科和两个美女假被试者分别观看录制的视频,对参与者的搭讪调情程度进行评分,他们评分的结果则被作为被试者抵抗诱惑的指标。
RS·朗科对所有被试者们的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S·朗科发现,被试者们的执行控制能力越高,调情行为得到的评分就越低,即调情行为越少。
RS·朗科认为,实验并不能说明执行控制能力越高的人就越能坚持自己的计划,因为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对美女的诱惑不敏感,导致他们在面对诱惑时压力更小。事实究竟是怎样的,依然需要实验来验证。
在第二次实验中,被试者有单身也有非单身,RS·朗科先测量他们的执行控制能力。然后,RS·朗科让所有被试者参加一个“交往”游戏,让他们通过电脑来认识另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异性,当然也是RS·朗科找的假被试者。在游戏中,被试者可以看到对方的照片,并通过电脑与对方聊天。
交往游戏结束后,RS·朗科让被试者们评价对方的吸引力,以及有己想在现实中认识对方的程度。
通过对执行控制能力不同的被试者的评价进行对比后发现,在单身男女中,不同执行能力的被试者之间的评价没有明显的差异,都会受到极具魅力的假被试者的吸引。但是,非单身被试者则出现了区别。实验二中,单身被试者对假被试者的评价没有区别,说明执行控制能力高的个体同样会被诱惑,即并不是执行控制能力高的个体就对诱惑有免疫力,他们和其他人一样都会被诱惑所影响。但是实验一的结果说明,非单身状态的被试者们的执行控制能力越高,就越能抵抗美女的诱惑,控制自己的调情行为。这说明,相比执行控制能力低的个体,执行控制能力高的个体一旦建立起自己的原则之后,他们更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坚持自己的原则。
所以,心理学家得出了以下实验结论:执行控制能力有利于人们在执行某个计划、坚持某种原则的时候,排除来自诱惑、困难的影响,让他们坚持得更久。
实验结果充分说明,执行控制能力跟我们在执行计划或者坚持某个原则的时候能够坚持的时间密切相关。它能够帮助个体对某项计划有所坚持,并在坚持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诱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坚持能力更强。其实,在实验一之前,RS·朗科还做了一项实验,以正处于稳定恋爱关系中的男女为被试者,调查他们的执行控制能力,并让他们报告坚持对另一半的忠诚有多大难度。实验结果显示,执行控制能力越高的被试者,其感受到的难度越小。
可见,无论是从主观体验,还是从个人的意志努力上来说,一个人的执行控制能力越高,其对于原则和计划的坚持能力就越强。因此,人们在平时就应该适当地加强对个人执行控制能力的训练,提高自己的执行控制能力。
控制能力是相通的,只要两件事情在自控的难度上相同,那么只要能够坚持一件事情的执行,就可以帮助我们去坚持完成另外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可以先从一些比较好坚持的计划或原则开始,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大家都在做,你会放弃吗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比如,当有一些人说某商品好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跟风”前去购买,即使不怎么好,也会在心理上有所安慰,毕竟大家都在买,肯定差不了,上当也不是自己一个人。
日本有位著名的企业家,名叫多川博,他因为成功地经营婴儿专用的尿布,使公司的年销售额高达70亿日元,并以20%速度递增的辉煌成绩而一跃成为世界闻名的“尿布大王”。
在多川博创业之初,他创办的是一个生产销售雨衣、游泳帽、防雨斗篷、卫生带、尿布等日用橡胶制品的综合性企业。但是由于公司泛泛经营,没有特色,销量很不稳定,曾一度面临倒闭的困境。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多川博从一份人口普查表中发现,日本每年出生约250万婴儿,如果每个婴儿用两条尿布,一年就需要500万条。于是,他们决定放弃尿布以外的产品,实行尿布专业化生产。
尿布生产出来了,而且是采用新科技、新材料,质量上乘;公司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宣传产品的优点,希望引起市场的轰动,但是在试卖之初,基本上无人问津,生意十分冷清,几乎到了无法继续经营的地步。多川博先生万分焦急,经过苦思冥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让自己的员工假扮成客户,排成长队来购买自己的尿布,一时间,公司店面门庭若市,几排长长的队伍引起了行人的好奇:“这里在卖什么?”“什么商品这么畅销,吸引这么多人?”如此,也就营造了一种尿布旺销的热闹氛围,于是吸引了很多“从众型”的买主。随着产品不断销售,人们逐步认可了这种尿布,买尿布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多川博公司生产的尿布还出口他国,在世界各地都畅销开来。
在众人的影响下,人们一般很难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出理智的判断。因为在他人的眼中,如果你不选择和他们保持一致的行为,那么你就是异类。于是,在“跟着大家走,准没错”的诱惑下,你也表现出了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经常会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羊群效应”。人们会追随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就表明,在人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接受群体的心理后,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会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很不相同。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勒庞对此有过发人深省的论述,他认为:“从成为群体的一员开始,博学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在群体中,人们变得易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自我控制水平极低。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只有很少的人能保持独立性、坚持自己的主见。
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本曾做了一系列有关从众效应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可以令所有读到它的人都沮丧不已。
1951年,罗门·本从大学中招来一批志愿者,参加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在实验的房间里,被试者坐在7个人一排的第6个位置。已经坐在其他位置的6个人实际上是罗门·本的助手,是来当托儿的。实验中,被试者按照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回答问题。按照这样的设计安排,当真被试者每次回答问题时,前面已经有5个人做出了选项。
实验的形式也非常简单。研究员给被试者呈现两张纸,一张纸上印着一条标准线段,另外一张纸上印着三条长短不一的线段。被试者只需要从这三条线段中选择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短的线段。问题的答案设计得非常明显,只要是智商正常、在清醒状态下的人,都不会选错。
可能你会认为这是非常简单的任务。的确,要是你一个人单独进行,很容易就能选出正确的线段,而且选择后基本不会再更改自己的选项。可如果是前面几个人选择完后,你再进行选择,事情就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
假如你是这个实验的那名真被试者,当前面的5个人都选择了同一个正确答案的时候,你自然也会选择正确答案。但如果第一个人回答错误,第二人站起来盯着卡片看了很久后,最后还是选择了错误的答案,第三人也选择同意前面两个人的答案,此时像会怎么想?还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吗?
你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张大嘴巴,开始有点紧张,怀疑自己的视力,反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是我眼睛有问题,还是他们眼睛有问题呢?”如果第四个人、第五个人也选择了与前三个人一样的答案,转到你回答时,你会怎么选择?
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关于什么是正确性的两难问题:是相信同伴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还是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是正确的呢?
事实上,参加实验的很多被试者都经历了这样的矛盾冲突。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被试者单独回答时,正确率是99,而当前面几个人给出了一致性的错误答案时,只有25%的人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正确的观点。绝大部分人,75%的被试者,在其他人给出了一致性的错误答案后,至少有一次会否认自己的答案,选择从众行为,也就是选择了实验助手们的错误答案。甚至有5%的人,从头到尾都跟着一错到底。
为了进一步确定群体的人数与个人的从众行为的关系,罗门o本又进一步改进了实验,他将一名被试者与多名实验者助手组成被试者小组进行测验。当只有一个被试者和一个助手一组时,无论助手选择什么答案,被试者都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当助手增加到两个人时,被试者的错误率上升到了13.6%;当有三个助手参加实验时,被试者的错误率达到了31.8%。继续增加助手的数量,被试者的错误率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实验结论是,凑热闹和随波逐流是人性的弱点。试想一下,这个实验设置的问题答案如果没有那么明显的话,那么被试者的错误率会上升到多少呢?就像去外面吃饭,也许并不知道饭菜的味道怎么样,只是因为前面排队的人很多,很多人就会固执地认为味道一定很不错。如果原本想去的地方吃饭的人寥寥无几,那么你很容易经受诱惑,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从这个实验中,罗门o本得出以下结论:一个人在一种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环境下,通常会选择以多数人的行为准则为标准,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
人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总喜欢跟随大众走,也就是俗话说的“随大流”。从众效应总是很神奇,只要成为群体的一员,无论自意志力多么强大的人,都会受到群体的影响,难以抵挡群体的诱惑。
曼德拉夫曾经说:“盲目跟风和随大流有时对你的伤害是致命的,没有理性,没有方向。”这就是说,我们需要理性对待盲从。当自己的意见与群体的意见不一致时,我们需要清醒冷静地对待,擦亮自己的眼睛,用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野去分析当下的环境。当大家蜂拥而上的时候,请停下脚步思量一下后果;当大家都头脑发热的时候,请先停下来思考一下,然后再决定是否跟着他们一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