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的孩子,你究竟在想什么
14926700000026

第26章 孩子也像大人一样需要得到尊重(1)

做为孩子的父母,也会犯有这样的错误:就是只知道要求别人对自己怎样,却从不审视自己的行为。例如:父母经常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师长,却忽略了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尊重。事实证明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才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不要拿孩子的建议不当回事

要让自己的孩子未来出类拔萃,成为受人尊重的优秀人才,从小就应给孩子以必要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也决定着孩子更珍惜自己的尊严。孩子虽小,但他们有人格尊严,认知世界时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他们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观点的愿望。父母应重视他们的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互相沟通理解,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下面我们看一个小案例:

一天,李女士带5岁的儿子坐车去看朋友。

刚上车儿子还挺开心,渐渐地就嚷着要下车。李女士估计是儿子觉得没意思,就赶紧指着车窗外逗他。但儿子还是不依不饶地要下车!

周围的人都在看着他们,似乎也在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这时,李女士的火一下蹿上来,大声训道:“你说下车就下车啊,车能随便停吗?”妈妈一吼,儿子确实不吭声了,但没一会儿,儿子突然一呕,吐了一身。李女士这才慌了神,儿子用小手指了指胸口,怯怯地说:“妈妈,我这里不舒服。”李女士才明白,原来儿子是晕车了,但又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嚷着要下车。

看着儿子煞白的小脸,李女士既心疼又愧疚,暗暗自责:为什么我不能先弄清楚原因,再想办法解决,孩子心里不委屈,也许就不会那么难受了。

我们批评孩子时爱说:“你总是无理取闹。”其实孩子哭闹都是有原因的,大人们总是不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孩子的诉说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用纠缠大人来诉说失去了安全感;用发脾气诉说自己被干预的烦恼;用不停地索要物质诉说自己精神的空虚;用尿床和夜惊来诉说自己承受了过多的压力……

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的这些诉说形式,甚至孩子还没说完就打断他的倾诉,会让孩子十分沮丧。我们时常能看见孩子刚要说话,妈妈就在一旁打断孩子,自己说自己的。这会让孩子很自卑。

比如小明带两个小朋友对妈妈说,明天我们去动物园看动物吧,他们两个妈妈都答应了,可妈妈当场回绝说:“不行,我明天还要上班呢!”听小明的这样说,另外两个小朋友转身就都走了,让小明很没面子。

有的父母从不重视孩子的建议,让孩子尴尬难堪。有一次,在某家庭,孩子从外面跑进来兴奋地说:“妈妈,我刚才去了玩具店,看到一种神奇的组装机器人。”这位妈妈认为孩子想要买那个机器人,赶紧打断孩子说:“妈妈没有钱,你该知道吧。”结果,孩子马上就不高兴了,孩子提起机器人未必就是想买,所以父母一定要慎重地对待孩子说的话。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话持轻视或旁观的态度。比如孩子对你说:“妈妈,我可能是因为书包太重了,所以头疼,肩膀也疼。”

妈妈虽然心里很担心孩子,嘴里却说:“你看,昨晚我不是让你别玩电脑,早一点儿睡觉吗?”这个对话就此中断了。孩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房间,紧闭房门。父母没能抑制住自己想说的话,让孩子产生了反感。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弄清楚孩子的真实想法很重要。多一点儿耐心,等孩子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孩子虽小,但他们有人格尊严,认知世界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他们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观点的愿望。父母应耐心让孩子把话说完,只有这样才能互相沟通理解,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对孩子要做的事,父母应提建议而不是替决断

父母爱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爱孩子但不给孩子以自行做主的权力,那不是真正的爱。

有一位朋友最近发现自己女儿的行为有点反常。以前,女儿每天放学回家做完功课后都会去找邻居小朋友圆圆玩,妈妈不打电话叫她回家吃饭,她甚至都想不起要回家。但最近女儿没有出门,做完作业就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看漫画,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妈妈禁不住问女儿:“你最近是怎么了?总是不开心的样子,也不去找圆圆玩了,是不是跟圆圆吵架了?”

原来,女儿上次去圆圆家玩,看到圆圆有一本植物的画册,圆圆看女儿喜欢,就借给女儿,并叮嘱女儿一定要爱护书。女儿非常高兴,每天都把书放在书包里,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可是前几天女儿发现书不见了。女儿把所有可能丢书的地方都找了一遍,还是没发现,所以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圆圆了。

妈妈听完后说:“那你还不赶快跟圆圆道歉。”妈妈坚决的态度,让女儿觉得事情可能很严重,更觉得害怕了。

“不行啊,那是圆圆很喜欢的,是他爸爸从日本给他带回来的。他自己还没看就借给我了,如果知道书丢了,圆圆一定会很生气、很难过的。可能以后都不会再理我了。”女儿一脸紧张。

“那也不能永远不告诉人家吧,你现在赶快去告诉人家。”妈妈大声命令说。

女儿只好皱着眉头出门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处理事情的一套办法和模式,孩子也一样。在父母看来,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不具备理智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总是否定孩子的想法与做法,以致因为观念的不同而发生争执。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有表达看法的机会,但是很多父母都会忽略这一点,急着给孩子作决定,不给孩子说出看法并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女儿已经意识到问题的麻烦,心里够苦恼了,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但结果得到的是妈妈的一顿斥责。虽然女儿最后在妈妈的逼迫下出了门,但可能未必会真心地道歉,也可能会用撒谎来对付妈妈的强硬。因为她还没想好要怎么对圆圆开口。

妈妈其实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处理这件事情:孩子没在第一时间道歉,一是因为害怕,另外可能觉得说不定会找到书,所以,不用先逼孩子去认错,可以帮孩子再找找书,是不是真的丢在什么地方而忘记了。也可以试着问问孩子:“那么你想怎么做呢?”一般来说,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孩子都不会善罢甘休,总是会想着反败为胜的办法,等待着转机。如果女儿表示不甘心,想要再去找找书,妈妈应该鼓励她,或是陪她一同去找。如果找到了,问题自然解决了;如果没找到,孩子会抛弃侥幸的心理,心甘情愿地去承认错误。尽管都是道歉,这却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态度和语气自然不同,效果也会不一样。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也希望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方式来作决定或解决问题。如果父母总是用命令的口气去跟孩子说话,不管父母的出发点有多好,孩子都会产生不被尊重、缺乏自由的感觉。即使父母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也要先听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有受尊重的感觉。

尊重孩子的朋友

生活中朋友是不可或缺的,大人有朋友,孩子也有朋友,既然是朋友,朋友之间就应是相互帮助、相互呵护。甚至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此,朋友也才称得上是真诚的。关于这一点对于成人,特别是对于已有朋友的孩子的父母来说,更应明白。如不注意,就很有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朋友以及孩子本身。

一个星期天,小伟带着既是同学又是好朋友的小超来家里玩,当孩子们在下棋的时候,妈妈端着一盘水果进来,并坐下问小超:“你这次期中考试成绩怎么样啊?”

小超不太情愿地说:“啊,还可以吧。”

“你考了第几名啊?”妈妈一直追问道。

小超一脸尴尬,有点无助地看着小伟,希望小伟能解救他。

“妈,别说话了,我们在下棋呢。”小伟帮小超挡驾。

“我是关心嘛,小超你考了第几名啊?”妈妈还是不放过这个问题。

“我……考了30多名……”小超不太好意思地回答。

“哎呀,这样的名次你可要多加油了,别总想着玩了。小伟考了第五名,都还要天天请家教补习呢。”妈妈说完,别有用意地看了小超一眼,放下水果,离开了小伟的房间。

不一会儿,小超就借口有事情,离开了小伟家。小超走后,小伟气鼓鼓地对妈妈说:“你干吗这样不给人面子啊?”

妈妈也不太高兴地对小伟说:“你怎么能跟学习成绩那么差的人在一起啊。”

“我和小超在一起怎么了?我就是喜欢跟小超玩,他成绩好坏与是不是能成为我的朋友有关系吗?你干嘛一定要当着我的面伤害我的朋友啊?”小伟跟妈妈吵了起来。

“当然有关系!你以后不能和这种坏学生在一起玩!”妈妈也生气了。

“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妈妈你怎么这么不讲道理!”小伟哭着进入自己的房间,把门狠狠地关上。

在这里,因为小伟的妈妈没有给小伟的朋友以足够的尊重,结果弄的小伟朋友没面子,小伟对妈妈的为人也打了折扣,应该说,孩子和父母都是受害者。对孩子来说,朋友是无好坏的,孩子会和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一定是对方有某些特点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如果以成人的价值观和看法去评价孩子的朋友,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就像妈妈与明明的争吵一样。

很多父母只想让自己的孩子和成绩好的孩子做朋友,而不愿孩子和一些成绩差的同学交朋友,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与成绩差的同学交朋友,便会感到惊恐万分,生怕成绩差的朋友影响了自己的孩子,虽然父母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形中你就为孩子示范了一次“功利”教学,教会孩子不要“平等”待人。

父母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交友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朋友,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更加信赖父母,而且还可以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和交往,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良好习惯。要引导孩子在交往中取长补短,成绩差的朋友可能篮球打得好或美术突出,父母需要做的是教孩子学会辨别,分辨出朋友哪些地方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方面需要摒弃。父母要避开矛盾的冲突点,把交朋友的事交给孩子自己决定;父母的职责是提醒孩子,某位朋友有哪些不好的习惯,和他在一起时要谨慎,不要受到不良影响。而不是一味地挑剔孩子的朋友,或是武断地要求孩子不要跟哪个人交往,要跟哪个人交往。这样会使孩子非常反感,也会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受损。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与朋友交往,当孩子有了朋友之后,家长应该通过赏识和尊重促进孩子之间的交往,也应肯定孩子交朋友的眼光,比如对孩子说:“真高兴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听说你的朋友很棒,你们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或者说:“听说你交的朋友很出色,什么时候带他来家里面玩啊。”

要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把孩子的朋友当成自己的朋友,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当孩子的朋友来家里时,家长应该热情地欢迎,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是跟大人平等的,也会让孩子的朋友感受到平等。

父母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交友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朋友,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更加信赖父母,而且还可以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和交往,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良好习惯。

不要去触动孩子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一些不需要别人知道的小秘密,这就是隐私,隐私大人有,孩子也有,相信每个成人的隐私都不希望别人知道,那么,每位做父母也一定要不去触动自己孩子的隐私。

从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来看,孩子最为依赖的就是父母。但是当孩子有了独立意识后,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准则,心理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开始尝试独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父母的依赖,独立意识增强,也极力想拥有独立的自我空间。这个自我空间里存有的一切,都只有他自己知道,就连父母他也会保密,而孩子保存这些秘密的地方主要就是日记。

但是,孩子之所以把他们的隐私藏在心里或者日记本中,就是不希望有人窥视他的秘密,不想与人分享他的秘密。并且,孩子用锁头锁住了他的日记,同时也将他的秘密封存起来,不允许别人随便进入。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而不是孩子私人空间的“入侵者”。但是有的父母往往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千方百计地窥视、探测孩子的隐私,没想到这种“爱心”却伤害了孩子的心理。成为阻碍其心理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讲到:日记是一个孩子的心声所在。孩子的秘密逐渐地多起来,日记就成为孩子心理变化的重要记录。当孩子慢慢长大时,孩子就有了一定的隐私。为父母者应该懂得这一点,千万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

可是,还是有许多父母,总是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当孩子有了秘密之后,他们总是诚惶诚恐,还不宏亮习惯自己的孩子对自己有所保留,就千方百计地想了解孩子,翻看书包,偷看日记,然后将这些内容当做孩子的错误,拿去指责孩子,伤害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内心被人偷窥,很是狼狈。这样做,父母们是知道了一些孩子的近况,但是后果就是关闭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沟通的途径,失去了孩子的信任。父母关心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过度的关心、保护甚至是干涉了孩子的隐私,是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