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的孩子,你究竟在想什么
14926700000022

第22章 孩子希望有自己的活动空间(3)

有些时候孩子喜欢在父母面前表现一下

有很多情况下,孩子希望在大人们面前做点事显示一下自己,但多数的父母恰恰不给孩子这样的机会,表面上看,是父母爱孩子,但实质上却压抑了孩子的做事积极性。

一天午饭后,3岁大的小牛看见妈妈正在收拾餐桌,他便自己做主,跑来要帮母亲端菜碟。他的手刚摸到桌边的一个菜碟,妈妈连忙制止道:“不要动,你会打碎的!等你长大了再给妈妈帮忙不迟!”

这个菜碟虽然没有被打碎,但这位母亲却在不经意间打击了儿子独立做事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儿子主动伸出手来帮妈妈做事,这是他可贵的自立意识的萌芽,而母亲的这句话无疑是在扼杀他的这种意识。久而久之,他就会放弃这种自发的努力,更可怕的是,他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事事都依赖母亲,自己能做好的事也懒得动手了。

不知不觉,小牛长到了6岁,一天早晨,妈妈正在匆匆忙忙的准备早餐,小牛跑进厨房,叫道:“妈妈您帮我挤牙膏,我不会。”“怎么不会呢?你可以挤得很好。”一边说,一边已经帮儿子挤好了。

小牛在卫生间里洗漱,可很长时间了也没出来。妈妈催促喊道:“快一点,小牛,妈妈上班要迟到了。”“知道了,妈妈!”小牛答应道,但就是不出来。妈妈看看表,再不走早班车就错过了,于是有些上火,声音也加高了:“快一点!”

小牛听出妈妈真的动气了,便极不情愿地出来了,妈妈一看,简直不成体统:他身上的衣服敞开着,裤子的背带也拖在身后。

妈妈一边拾包,一边皱着眉头问道:“你这又是怎么啦?”儿子噘着嘴说:“我系不上扣子,妈妈给我系。”

妈妈不耐烦地说:“你怎么总是要妈妈给你做这些你自己会做的事呢?”

小牛噘着小嘴说:“因为我还小嘛!”

妈妈无奈,只好蹲下身来替儿子系好扣子,带上早餐匆匆地上班去了。

其实,这位母亲忙乱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当孩子刚有独立自主地做点事的意识时,她没有进行精心呵护,以至于形成了孩子生活上的事事依赖。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甚至外祖父、外祖母,一帮大人围着“小皇帝”“小千金”团团转。由于大人们对孩子的吃、喝、穿、戴、住、行等一应生活诸事大包大揽,照顾得无微不至,所以导致了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吃饭,上小学了不会穿衣服,上中学了由父母打理书包,上大学了需要家里给雇保姆等的怪现象。前两年,就有一则博土生因为不能生活自理而被迫退学的“奇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些“奇事”“怪事”的根源在于家长们保姆式的全方位的大包大揽,使孩子从小丧失了独立做事的机会,丧失了自己动手的机会,因而也就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孩子从刚刚学步起,虽然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但是他们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总想去尝试,总想独立自主地做一些事情。

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年龄太小,“做不好”“做砸了”,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孩子自己做主去尝试的事,一般是他们自己在估量了自己的“实力”之后能胜任的事情。退一步讲,即是“做不好”又有什么大不了呢?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开端了!所以,聪明的父母不会用过度的爱去窒息孩子身上可贵的独立意识萌芽:他们会尽最大限度地留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凡是孩子能做主的事情,会尽量地让孩子主动自觉地去干。

在孩子独立自主地干好自己的事情,以自己的能力进行生活自理的过程中,聪明的家长更会从思想上对孩子进行启迪,使他们自觉地增加独立思考能力,做到独立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自觉主动而不依赖别人的良好习惯。

孩子渴望由自己来支配“压岁钱”

在国内,每当过完一个春节后,孩子们都能收到一笔可观的“压岁钱”,太小的孩子不会想到去花这笔钱,可懂事的孩子都会想到如何用这笔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是孩子合乎情理的想法,做为父母的最好不要去阻挡,但可以去引导他们的消费。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从,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清朝人吴曼云写的一首题为《压岁钱》的诗,诗中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位“娇儿”得了压岁钱之后的兴奋、可爱之态。

过去,“压岁钱”只是长辈们发给孩子们的一种象征性的礼物,少则数元多则数十元,主要是图个热闹、吉祥。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特别是城市,“压岁钱”也水涨船高,有的孩子春节期间从长辈和亲戚那里得到的压岁钱达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但是有些孩子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一笔钱,不知道珍惜,大手大脚地消费“压岁钱”,买高档玩具,打通宵游戏,泡网吧,和哥儿姐儿们上高档餐馆大吃大喝,互相摆阔、攀比。这实在有违大人们向他们发“压岁钱”的初衷。

鉴于以上诸种不良现象,有些家长干脆来个“财产没收”,让孩子将“压岁钱”一律“上交充公”,主宰这笔钱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没收”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不仅使“压岁钱”失去意义,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更重要的是家长失去了一次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与消费观念、培养优良品德和自立精神的大好机会。

“压岁钱”顾名思义,是为孩子压岁的,原则上只有孩子享有这些钱的支配权。至于怎样去很有意义的花“压岁钱”,父母只有引导和建议之责,而决无“没收”“代管”之权。

总之,身为父母不能“占有”和“没收”孩子们的“压岁钱”,但也不能过于放任,任由孩子很快地将压岁钱胡乱挥霍。只要父母正确地予以引导,他们就会主动地将“压岁钱”花到有意义的地方。一般来说,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将压岁钱花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交纳学费。这是利用“压岁钱”,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责任感的最好途径。

2.订购书刊。“压岁钱”花在这方面对孩子益处甚多,可以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书报还可以与小伙伴交换阅读,促进彼此的情谊。

3.购置学习用品及益智玩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用便捷的学习用品能促使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孩子学好功课,而益智玩具有助于启迪思维,增长智慧。当然,要避免盲目购买高档玩具。

4.给长辈或孤寡老人买赠礼物。在长辈或孤寡老人生日或一些有意义的节日,用“压岁钱”买点经济而有意义的礼物,能很好地培养孩子敬老及扶贫济困的美德。

5.参加储蓄。让孩子到银行以自己的姓名开户,参加储蓄或购买国库券,支持国家建设,同时培养孩子理财和节俭计划开支的良好习惯。

无论如何处置“压岁钱”,家长只能在一旁提供一些建议,给孩子讲清楚道理,至于到底把钱花在哪方面,最后得按照孩子的意愿,由他们自己说了算。父母采取命令的方式是不适当的。

父母不要强行改变孩子的选择

在生活中,有些事孩子已经自己能做了或者是已经有了自己的处理方式和想法。这时,父母应给予尊重,而不是武断地加以否决或替孩子做主。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

1631年,一位名叫霍布森的从事贩马的英国商人,他做生意时有一个奇怪的要求,他通常会对顾客说:“你们可以随便买我的马、租我的马,价格都很便宜。只不过,你们挑选马匹时,只能在门口处的马匹之中挑。”

霍布森的马圈设计得非常奇怪,马圈只有一个很小的门,那些高头大马是出不去的,只有瘦小的马可以出去。如此一来,人们在门口挑来挑去,以为自己选择了一匹最好的马,可实际上,自己的选择却被霍布森的规定限制住了。

后来,人们将这种毫无选择余地的“选择”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人陷入了“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之中,那么他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毕竟,如果我们要对比出好与坏、优与劣,需要在广泛的选择、多方比较之后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而且,也只有这种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选择判断,才算是比较合理的。假如我们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去作决定,这样得出的结论也一定是狭隘而不可信的。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可以想一想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也给孩子限定了很狭窄的选择空间?有没有不顾孩子的发展,只按照我们的意愿而让孩子去作决定?

可能有妈妈会说:“对于还是小学生的孩子,正是贪玩爱闹的年纪,如果让他选择,还不是除了玩就是玩啊!”这样的说法就太过片面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想也会慢慢发生变化,他会开始独立思考,对某些问题开始有自己的理解。对于他自己的事情,如学习、兴趣等方面,他已经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进行选择了。

但在生活中,有许多家长自认为“最了解孩子的人”,以“阅历丰富”为理由,于是便经常将自己的意愿当成是孩子作选择的主导。殊不知,家长这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建了一个不合适的“马圈”,只让他在一些可能并不在他意愿之内的“马匹”上去选择,我们这样做不恰恰就和霍布森一样了吗?

人往往都是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我们该让孩子自己去搭设“马圈”,在他想要的各式各样的“马匹”中选择出他最中意的一匹。我们要克制住想要“控制”孩子的欲望,并将我们的阅历当成是孩子的参考,我们只提供意见和建议,并不提供决策。这样,孩子可选择的空间才会变得宽广起来,相信孩子也会考虑到我们所说的,并最终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当然尽管我们不赞同霍布森给选择设定了那样狭窄的范围,可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允许孩子漫无边际地随便去选择。孩子毕竟还未成年,他懂得的东西也还太少,思想远未成熟。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在为孩子设定一个广泛的“选择域”的前提下,还应该为他设定一个合理的选择底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能够在安全、健康、积极的氛围之中去进行选择。

对于选择的底线,我们要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保证人身安全、不做违反道德法律的事情”。无论孩子进行怎样的选择、选择怎样的结果,他都必须要遵循这个原则。

总之,我们不仅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还要让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此时,我们不能挖苦、批评他,而是要使他自己明白一些道理,并让他将这些道理牢牢记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