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
14925400000018

第18章 品行端正,良知在心可做圣人(4)

说好的做不到,实际上是心里根本没有想过要给自己的兄弟盖新房,行由心生,由此可见这个农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儒家专注的是“内外皆美”的生命志趣,不念旧恶,君子怀德是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是美,当仁不让更是一种美。这种美在王阳明看来,其实就是根植于内心的道德感使然,行动起于心智,倘若内心缺少道德的约束,只会说漂亮话,而无真行动,那么其行为可以说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如果说,“好色”是一种在人内心天然生成的本能反应,那么,“好德”就是一种经过教化之后能够自然流露的理性反应。好德之人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发自内心,自然能够在其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并且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相反,那些只会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的人,一旦受到金钱权力的诱惑,则会把持不住,做出丧德败行之事。

王阳明的弟子日孚曾问他:“程颐说‘一草一木皆有理,不可不察’,您觉得这个看法如何?”王阳明说:“我就没那闲工夫了。你应当先去涵养自己的性情,修养自己的品德,必须能够完全了解人性道德之后,才能了解世间万物的道理。”也就是说,人应该先在“好德”的本性上而不是其他无关的琐事上下工夫,促进人格的完善,提升自己,最终才能够自然地显示出美好的品德。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真正的智者将道德修养作为人生最可靠的支柱。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将美好的品德根植于心,并将之付诸实践,像追求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物一样去追求它,就能做到孔子所说的“好德如好色”,那也就离成功的人生目标不远了。

待己待人拿出真诚

真诚在内心就是纯净无染,表现于外就是真实不虚、率真自然,如此,则自然心怀坦荡、正直无私。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一个人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在人际交往中,能够真诚地待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我们。真诚能够使我们广结善缘,使人生立于不败之地,能够缔造幸福美满的人生。

王阳明曾对弟子聂文蔚说:“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良知的自然明白呈现就是真诚恻隐,这是它的本体。用致良知的真诚侧隐去侍奉父母便是孝,敬从兄长就是佛,辅佐君主就是忠。这一切都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侧隐。”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

著名翻译家傅雷说过:“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也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人家是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王阳明认为:“唯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来,“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在谈到格物致知和诚意时,王阳明说:“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即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在事物上格致,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讲究“诚”,而这个“诚”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一个人讲一些虚妄的、好听的话,脸上表现出好看的、讨人喜欢的面孔,看起来对人很恭敬的样子,但不是真心的。嘴上一套,背地里是另一套,这样的人就叫“两面三刀”;还有明明对人有仇怨,可是不把仇怨表示出来,暗暗放在心里,还和有怨恨的人故意套近乎,这种人用心是险恶的。

唐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清除不忠的臣子。唐太宗问他说。“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哪个是奸邪的臣子吗?”那人回答说:“臣住在民间,不能确知哪个人是奸臣。请陛下假装发怒,以用来试验群臣,如果能不惧怕陛下的雷霆大怒,仍然直言进谏的,就是忠诚正直的人,如果顺随旨意,奉承你的就是奸邪的人。”

这个人的办法看来非常聪明,但是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流水的清浊,在于水源。国君是政令的发出者,就好比是水源,臣子百姓就好比是水。国君自身伪诈而要求臣子行为忠直,就好比水源混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这是不合道理的。我常常因魏武帝曹操为人诡诈而特别鄙视他,如果我也这样,怎么能教化百姓?我想在天下伸张信义,不想用伪诈的方法破坏社会风气。你的方法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用。”

不管对谁,我们都需诚心诚意地对待,这样才能够得别人的信任,而不是用一些看似聪明的手段来试探对方。因为一方面这样做有被识破的危险,如果被别人利用,趁机表现,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是非颠倒的境地;另一方面,当自己失去了诚意的时候,就不可能再要求别人真心实意了。

真诚是为人的根本。如果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人们就会了解你、相信你,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都知道你不会掩饰、不会推托,都知道你说的是实话,都乐于同你接近,你因此也就容易获得好的人际关系。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以真诚待人处事,能够架起信任的桥梁,消除猜疑、戒备的心理,能够成大事,立大本。

施舍别人就是在做功德

“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心学的智慧有时候就是一种舍己为人的智慧。这种施舍是完全抛开个人的私利和小我。王阳明举例子说:“心智、道德和内在的智慧能增长福报,使众生离苦得乐、出离烦恼。”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的时候,人都挤得水泄不通,于是就有人提议,要建一座更宽敞的讲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信徒对他的这种态度感到非常不满,五十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以给平常人过几十年生活,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

于是,信徒就紧跟在诚拙禅师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十两黄金。”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我知道了。”

信徒看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便又大声提醒道:“师父,我今天捐的五十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一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禅师这时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听到信徒的话,便停下说:“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谢你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你就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了!”

王阳明强调的是:人生在世,不能只顾自己,更重要是有我为人人的高尚品质,施舍别人就是做自己的功德。

从前有一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他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常年的风吹日晒,已经使这间小屋摇摇欲坠。

在小屋的前面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它来抽水,可惜抽了半天也没有抽出一滴水。正当他失望之极的时候,忽然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纸条上面写着:“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上水来。但是,在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他按着纸条上写的,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然后,他的心里开始矛盾起来,到底要不要继续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一旦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就在这时,一种奇妙的力量让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最后,吸水器中果然抽出了泉水。结果,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

有时候,每个人都是需要帮助的。不论怎样贫穷,哪怕你身无分文、无家可归,依然能给予别人帮助。哪怕只是一句恭维话,也是能够给予的。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升华自己,把心理上自私的毛病治好。事实上,可以关心别人是一件很珍贵的事情。如果你身边连个能付出的人都没有,那才叫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