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
14925400000013

第13章 成事在心,心之所向终能抵达(2)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我们在确定人生方向的时候,一要时刻掂量自己。量力而行,才能选对方向,获得成功。

确立志向一定要“正”

《诫子书》中有句寻常但又耐人寻味的话: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这个“志”就是理想,是源自内心的坚定信念。理想是火,点亮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然而,一旦失去了德行,理想又能带我们走多远?

王阳明认为:“确立志向之时,倘若其志不正,则容易失之偏颇,惨淡收场;其志不高,则容易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王阳明和同辈人不一样,他从小立志要做圣人,也就是去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为此,他习读百家书,曾遵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万物,最后从陆九渊那里找到了圣人之道,还领悟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

王阳明的哲学,不仅可以用于政治,比如扳倒严青的徐阶就是受其影响;也可以用于军事,比如他自己平定了很多次的叛乱。一介文人,作战百无一失,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他所做的,只是一直在修养自己。只要火候到了,就如同鱼跃龙门,化身为龙,自由地游走在天地之间,无往而不利。

志向对于人来说,其实是未来行为举止的驱动力,没有志向的人如同旋转的陀螺,不知道停下的位置在哪里。正如先贤孔子所说的一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说,将天地道义的实现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然后用道德的标尺来约束自己,以仁义作为自己处世的原则,同时还要学习六艺来丰富生活的内容。道德之性是实现人生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其中最重要的前提便是树立高远的志向,以志向来引导前进的方向。

秦朝相李斯年少时跟随荀子念书。由于家境贫寒,经常食不果腹。一日,李斯在厕所里看到粪坑中的老鼠,又小又瘦,一见到人就惊慌逃窜。

过了几日,李斯去米仓盛米,看到一只在米仓中偷米吃的老鼠。这只老鼠又肥又大,见着李斯不但不逃跑,反而瞪着眼很神气地看着他。李斯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厕所中的老鼠见着我就拼命地逃跑,而这只老鼠见着我不但不逃跑,反而还敢瞪我呢?

李斯陷入沉思,反复琢磨两只老鼠间的差异,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

又小又瘦、见人就逃的老鼠,是没本事没靠山、被欺负惯了的老鼠;而又肥又大、见人不避的米仓老鼠,认为自己很有本事,很有靠山,所以敢见人不避,目空一切。李斯突然觉得,现在的自己就像厕所里的那只小老鼠,非常可怜。于是,李斯暗暗发誓:做人也要如此,要做就做米仓中的大老鼠,绝不做那可怜的粪坑老鼠,不但吃不饱,还受欺负!

悟出这个道理之后,李斯便告诉荀子自己不读书了。荀子问他不读书要去做什么,李斯说要去游说诸侯,求得功名富贵。就这样,李斯半途荒废了学业,开始追求富贵功名的人生。后来,李斯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当上了秦朝丞相。他在为人处世中处处奉行“老鼠哲学”——仰仗秦始皇的信任和自己的地位,打击陷害异己忠良,贪赃枉法,肆无忌惮。但秦始皇死后,李斯落了个五马分尸的悲惨结局。

米仓中的老鼠激励着李斯立下了人生的大志,但是“老鼠哲学”却又让李斯一败涂地。“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固然重要,但人生全部的努力及其方向,更多地源于我们确立的志向。

然而,高远的志向只是心之所向的念想,如何将之付诸实践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而最典型的莫过于“依于仁”“游于艺”,抑或徘徊于二者之间。

苏轼与佛印出游,看到一个木匠在做墨盒,于是即兴对诗。佛印日:

“吾有两间房,一间凭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路,天下邢魔不敢当。”苏轼淡然一笑,对日:“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

同样一根线,苏轼与佛印看出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佛印说的是眼前所见的墨盒里的线,用的时候要拉出来,非常直,就像为人处世所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天下邪魔看到他的正直都不敢靠近。他强调了端直的人品和操守对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再看苏轼所言:我也有丝弦,不过不像墨盒的线那样要拉出来,而是藏在我心中。苏轼用弹奏只有自己能够明白的天籁之音来比喻他的人生追求自由自在的欢愉。

上述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分别代表了中国人格理想上的两个支点:

“仁”是嘈杂世界中生命自我选择与坚持的力量;而“艺”是令我们心神荡漾、触目生春的欢愉。这两点之于生活,就如阳光雨露之于草木,缺一不可。然而最为重要的,还在于“志于道”。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王阳明高度强调道德的自我完成,在他看来,凡墙都可以是门,只有树立远大的抱负,循着高尚而伟大的理想之路从心头做起,才不至于鼠目寸光,荒废一生。

历经磨难才能修成正果

王阳明说过:“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意思就是说,他之所以能成就“心学”之说,也是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的。可见,王阳明认为,磨难是普通人修炼成圣人的必经之路。

苦谛是对人生痛苦问题的揭露及对人生价值的判断,王阳明认为,人生的根本特征是“苦”,具体而言,就有生、老、病、死、别、离、怨、憎等苦,种种苦终归为身心的存在或身心能量过剩,并导致“五阴炽盛苦”,合称八苦。或说,身心活动及经验界中一切事物的无常变易都与追求永恒快乐的人生深层意欲相矛盾,因而从本质上讲,整个的人生主观感受都是苦,快乐仅是相对。所以王阳明常说:“有生皆苦”、“无常即是苦”。

其实,王阳明说人生有苦,是对人生的苦有着积极的看法,在王阳明的眼里,苦是人生的必然,是对人的锤炼。他说:“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若,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若,则身心交损。”在王阳明的眼里,磨难是对人生的必修课,一个人的身心,只有在锤炼下才会日益强壮,最终找到自己的天空。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下着很大的雪,有一个名叫“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在大雪纷飞的门外一直跪着。

这一跪就是三天,不但不吃不喝,而且浑身上下成了雪人。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禅师说:“寺院不是收留那些流浪汉的地方!”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走开。

第四天,太阳出来,那个和尚身上冻裂的地方雪水和血水混在一起开始流,疼痛钻心。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跪在那里。弟子们于心不忍,向师父求情。仪山依然命令弟子:“谁也不准开门,否则就将他逐出门外!”

七天过后,这个和尚支撑不住,倒了下去。仪山出来试探一下他的鼻息,下令将他扶了进去。这样,修养一段时间后的滴水终于进了仪山门下参学。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仪山禅师问道:“师父,无字与般若有什么分别?”

话刚说完,仪山大怒道:“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滚出去!”

滴水不明白师父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忽然间,滴水想到师父说过:

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他心平气和了。

当时,很多人都难以忍受仪山的冷漠苛刻,可是滴水说:“人间有三种出家人,下等僧只会利用师门的影响力,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只能是欣赏家师的慈悲,步步追随;只有上等僧才能在师父的锤炼下,早日开悟,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充满坎坷的人生中,惟有肯于比别人忍受更多痛苦的人,才能超越他人而成为强者,品尝别人欣赏不到的人生。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磨难是人生的必修课,一个人的身心,只有在锤炼下才会日益强壮,最终找到自己的天空。

立命之本是把握当下

有修为的法师,在读书冥想之前,要先吃粥饭才能有力气悟道求索;功力深厚的画师,在挥毫泼墨之前,要先研磨铺纸才能画出惊世的作品。

无论有多么高远的志向摆在前方,当下的点滴小事却是通往康庄大道的必经之路。一碗粥,一盒墨,便是人生修为的始发站,没有这眼前事的成就,人便不会有立命安身的根基,所谓梦想更是无从谈起。

曾经有朋友问王阳明:“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意思是:在他内心有了私心杂念的时候,心里虽然能够意识到,可总是不能将这些私欲去除。

听了朋友的话,王阳明对他说:“你私意萌时,知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这句话的意思是:私心杂念刚开始萌动的时候,恰恰是彻底革除之良机,而当下就能立刻把这种私欲消除,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朋友意识到了私心杂念的存在,可是他却没有展开行动去消灭它。王阳明就告诫他,做事情要知行合一,既已经有了这个想法,那么就要立刻去执行,把握当下才是立命之本。

大珠慧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的高僧。有一次,有源禅师向他请教:“像您这样德高望重的人,也需要用功参禅吗?”

禅师回答说:“当然要了。”

有源禅师又问:“那么您是怎样用功的呢?”

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饿了就去吃饭,困了就去睡觉。”

有源禅师听了之后大惑不解:“如您所说,那么天下的人不是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吗?”

然而禅师却摇摇头说:“这当然是不一样的了。”

有源禅师不理解问:“还不都是吃饭睡觉,有什么区别吗?”

禅师笑着回答说:“普通人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脑子里总是在想其他的事情,在睡觉的时候也是思量再三;而我吃饭的时候就是为了满足食欲,睡觉的时候就是让自己充分休息,差异就在这里。”

“把握当下”恰恰也是王阳明毕生的实践法则。王阳明看书的时候,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念头:把它吃透。如果是阅读儒家经典,就要搞清他们的精髓所在,从中寻找安邦定国的道理和法则;如果是研究军事著作,王阳明就努力弄懂如何制定出有效的克敌策略,能够把大明王朝那每况愈下的治安状况扭转。不仅读书如此,当王阳明惹怒了刘瑾被关进大牢之后,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他所思考的不是如何继续拯救国家和匡扶正义,而是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把狱卒送来的馊馒头一口一口地吃进肚子里。对于那个时候的他来说,保命才是最重要的。而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其实也印证了心学的一个法则:专心。不管饭菜的质量如何,当下应该做的就是吃下去,吃下去才能活下去,活下去才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把握当下才是立命之本,做好了眼前事,就是最大的成功。

当然,珍视当下并不意味着放弃未来,正是因为珍视当下才可能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烦心的事情很多,于是总有人自叹是操心命、张罗命、忙碌命,感觉未来的生活是那么缥缈,觉得压力太大难以承受,却忘记了刚刚实现的一个小愿望或者成功做完的一件小事。其实,成功无所谓远近大小,只要能否满足你此刻的内心欲求,就是一种当下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