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上班也能做个好妈妈
14924500000027

第27章 抓住问题关键,及时矫正不良个性(1)

“这孩子真不让我省心!”“唉,孩子就这性格,没办法。”这是很多妈妈最常说的两句话。职场妈妈在为工作操心的同时,还要为孩子的事费神。当孩子的性格出现了问题,是不是就“没办法”了呢?

告诉你,只要抓住问题关键,上班妈妈很快就能矫正孩子不良个性。

让孩子摆脱抑郁,好孩子的妈妈最好当

从表面上看他可能有着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德,看上去也是斯文儒雅的,可说不定这就是一个有抑郁症的孩子。由于中国妈妈对于精神健康的重视不足,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的精神世界就成了其教育中的盲点,致使会对孩子精神的不良状况视而不见。在面对孩子由于抑郁而产生的一些表现时,有的妈妈会报怨孩子是窝囊废;有的妈妈会抱怨孩子是不知上进;有的妈妈会抱怨孩子说待人没热情……这些抱怨看似是对的,也会一下子击中问题的根源。但职场妈妈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是病态的,因此抱怨是没用的。特别是对于精神上有障碍的人,抱怨往往会加重他的病情。如果把孩子的病当做是孩子的过错来处理,那么就会加重孩子的郁闷感,这就不是对孩子教育,而是在对孩子进行摧残。因此,对孩子的抑郁,我们要把它当做是一种“病”来治疗,这种“病”更多的是要引导孩子放弃心里那些引起抑郁的根深蒂固的理念,慢慢地让孩子接受新的观点,有必要时还要服用一些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孩子抑郁的种种表现,都来源于“抑郁情绪”,这种情绪形成的原因往往各有不同,有的是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有的是他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当这些偏差经过长时间的强化以后,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地保留了下来;还有的是自己生活的环境、情感上突然有很大的起伏,这种突然的刺激一下子推翻了孩子对世界原有的认知,这样他就会走向抑郁的泥潭。

王小清是一个16岁的少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了省级重点高中。但高中生活还不到一个月,他却反复对母亲说自己“不想上学”;孩子有时还有头疼、胸闷、厌食等不适应症状;他常在家发脾气,还用毛笔写大大的“烦”字,扔得满屋都是。他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一年只回来两三次,和他一起生活的母亲不知所措,有的人还以为孩子是中了邪了。

事情直到孩子父亲从外地回来才真相大白,原来,小清进入重点高中后,他不能在同学中表现得很优秀了,这使他内心有着很严重的无奈情绪,于是孩子就选择逃避和发泄来避免自己在学校受挫折——孩子在情绪上有了抑郁症状。

但孩子爸爸的归来,使王小清比往日开心了一些,父亲也很想改变儿子当前的状况。他很自然地向爸爸倾吐着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宣泄出积存内心深处的愤懑。在与父亲的交谈中他说:

高中的老师课讲得太快,往往是自己还没有听明白就过去了。初中时自己成绩是全班第一名,现在中游都困难。每当看到其他同学学习时自己就很着急,于是也拼命学,可就是不见效果。自己反而有无法解释的想哭举动,自己常坐着发呆,在家经常乱发脾气。

王小清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我好怀念初中的生活。现在我的成绩不好了,妈妈又唠叨我。我怕到学校去,怕考试,我该怎么办?”

王小清的哭诉,使他的父亲了解了孩子许多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这种深藏在孩子内心的不合理的理念,正是孩子抑郁的根源所在,也就是父母要将它清除的。父亲对孩子是这样做的:

1.首先调整对孩子的心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让孩子的母亲和自己一道不要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放开手,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把学习搞好。

2.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并且常对孩子进行安慰,给孩子以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另外,他们还陪孩子做一些他平时最感兴趣的事情,比如郊游、观看明星演唱会等,他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放松。

3.他们还常鼓励、表扬孩子,学会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父亲还要求孩子的班主任有意识地改变他的学习环境,其中包括安排他最要好的同学做孩子的同桌。当他有了一点进步时,希望老师也及时给予鼓励,这样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父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使孩子在心理上推翻原有对自己的认知,再帮助孩子构建新的认知。当新的认知开始进入孩子心里的时候,再用事例或话语激励孩子,以此来强化认知,孩子就会发现自己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在一次考试中成绩不太理想,孩子回来后很郁闷地对他的母亲说:

“我计算了一下自己在全校的排名,我这次只排在第200名。”这时的母亲并没有像往日那样一味地去责怪孩子,而是马上说:“我的儿子是百里挑一的。”孩子不解,母亲就给孩子算了一笔账:

“你初中毕业时全市有10万人上高中,但只有1100人上了你现在的这所重点中学,你的成绩在班里也是中上等的,这样算下来不是百里挑一吗?”

王小清听了很开心,一下子搂住了他的妈妈——孩子变化很大。

两个月过后,王小清的情绪渐趋稳定,能够在校园进行正常学习,性格较前开朗、活泼,与家人关系相处融洽,谈话时也有说有笑。父亲全面了解了王小清的情况后,给孩子构建新的认知过程,全力支持孩子重塑自我。

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不良认知造成的,改变孩子,要注意改变孩子的认知。妈妈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是成功矫正孩子抑郁心理的关键所在。

职场妈妈教子私房话

让孩子摆脱抑郁,要先削弱孩子的心理阴影,事前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做一些思想的铺垫,使孩子的性格向良性发展,这样,对孩子抑郁的改变才会有效果。

从心理疏导入手,让叛逆的孩子变温顺

一个孩子是不是温顺,主要看他与父母的对话是不是温和。但现在的很多孩子说话不知轻重,常常会出口伤人,偏激的言语常会刺伤父母对孩子那颗慈善的心。说话不知轻重的孩子,他对父母的言语是冷漠的,父母不会得到他一句体贴和温暖的话。在孩子心里,好像总有着某种对大人的不满,并总喜欢用伤人的语言来宣泄着自己的不满情绪。这是孩子在逆反期常出现的现象,不同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自我释放”,比如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等。孩子说话很伤人,只是孩子逆反行为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地纠正,会导致更严重的叛逆情绪,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孩子变得暴躁,这是被自己不满情绪憋闷的结果,这时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对孩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是治标不治本的,教育就不会有效果。要从排解孩子心中的怨气入手,在生活中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两个方面:

1.不要惹孩子生气。

不惹孩子生气,这在家庭教育中很难做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职场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与孩子生气是两条并行线,就像火车的两条轨道始终并存。

最好的教育办法是使孩子能在高高兴兴地接受你的教育的同时不会生气。

孩子“高高兴兴地”接受教育,这似乎不符很多职场妈妈的教育习惯,她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力求自己有这样一个教育基础:威信+严肃+强制,似乎这样面对孩子时,自己的教育才会收到效果。其实,孩子生气乃至于脾气暴躁,正是在教育孩子时,妈妈“威信+严肃+强制”的结果。

如果妈妈在面对孩子时黑着一张脸,再加上命令式的说话方式,就是再温暖的言语,孩子听起来也不会舒服,时间久了,必然导致孩子叛逆的情况出现。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想让孩子在平和快乐中接受你的教育,你就要脸上多几分笑意,给孩子多几分平等,用语要讲究几分委婉,在快乐的氛围中使孩子接受“和风细雨”式的教育。这样,你在说教的时候,孩子就不会生气,就会把孩子说话很伤人乃至叛逆的苗头扼杀掉。

不要使孩子生气,这并不代表不责备孩子,当必须要责备孩子的时候,就要尽力去责备,关键是在责备后要及时“安抚”。比如,在批评了孩子以后,你马上就对孩子说:“妈妈骂你了,嘴都骂干了,快去给我倒杯水来。”这样幽默的言语不仅能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而且还能使孩子冷静下来,反思自己为何会遭到妈妈的责备,孩子也就不会因妈妈的责骂而生气了。

2.我们要学会给孩子“消气”。

孩子有了叛逆的情绪以后,他就会在言语上刺激大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给孩子消气。对于孩子的生气,是很多妈妈喜欢忽视的一个问题,他们觉得,孩子生气,只是一种“孩子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伤大雅。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因为孩子一次生气就是一次不满的表现,如果孩子的“气”得不到及时地舒缓,孩子就有充足的时间去想一些自己的道理,而且生气会使他坚定地改变或认同一些看法,这些看法都是在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思量的,这就使得孩子的这些看法错误的较多。生气的次数越多,在孩子心里聚集的“错误”就越多。孩子经常生气而又得不到排解,这样就隐藏着巨大的教育隐患。所以,孩子生气了,妈妈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孩子的问题,而且妈妈及时给孩子消消气是很有必要的。

有的妈妈或许会说:孩子生气了,要想他开心起来,那我们只有放下妈妈的架子去哄孩子。这种做法只对了一半,妈妈在给孩子消气的时候,必须要放下高高在上的那份威严,但绝对不是去哄孩子。

哄孩子往往是妈妈对孩子错误的一种让步,他们用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来舒缓孩子犯错所带来的压力,以使孩子开心起来。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纵容。

所以,孩子不高兴了,我们可以这样直接问孩子:“我的儿子(女儿)为什么又不高兴了呀?”当然,也可以间接了解孩子不高兴的原因。

然后,在和孩子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彼此的看法,用道理来说服孩子,直到孩子认同原先因自己不理解而使自己生气的那些道理。道理想通了,孩子心里的气也就消了。

做到了这两个方面,孩子就会以心情舒畅的状态出现在妈妈的面前,对妈妈的尊重、孝心也就体现出来了。

所以,当叛逆的孩子喜欢用偏激的语言对待妈妈的时候,先不要下“孩子变坏了”的结论,应首先想到“孩子又生气了”。这样,职场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不会抓住孩子的问题不放,而是直接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是很有效果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之所以有效果,它能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职场妈妈教子私房话

孩子说话很伤人,只是孩子逆反行为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地纠正,会导致更严重的叛逆情绪,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注入正能量,把孩子从自卑“导”向自信

自卑,简单地说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这是对自我潜能的一种压抑、对他人能力的一种过高判断的心理。在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看来,人在生活中时刻可能产生自卑感,生活的一些不足,都可能使人产生灰暗的情绪,且这种情绪还会因为自己与周围人的比较而加剧。

因此自卑会使孩子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弃等现象。孩子的很多悲剧,往往就是人的自卑心理导致的。孩子自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不仅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就是在长大后也会显得胆小怕事,人更会显得懦弱。所以,当孩子有了自卑感后,职场妈妈就要注意引导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从自卑“导”向自信。

丛染本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但不知什么原因,一读起课文来总是结结巴巴的,为此,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这种明显的自卑心理使他的成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一天,丛染找到老师,告诉老师自己的苦恼。有一次他在给同学们示范读课文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鞋子掉进河里”读成“孩子掉进河里”,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他因此受了刺激,从此,他只要一读起课文总是结结巴巴的。

但这位老师听完孩子的讲述,惊讶地对丛染说:“什么,你有读书结巴吗?我怎么没有发现,有时虽有不顺,那是你对课文不熟的原因,更多的时候都是流畅的。”其实,老师也注意到他朗读水平的下降。

“不可能的,我感觉自己一读课文的时候,头脑就会很乱,每次都这样。”

“没有的,要不下次在课堂上我多叫你读读。”老师说。

从那以后,老师每天上课都会让丛染示范读课文,无论丛染读得有多结巴,老师都会说一句:“读得很好,要是对课文内容再熟一些读的就更好了。”慢慢地,丛染相信了老师的话,认为自己结巴的原因是对课文内容不熟导致的。于是他开始多读课文,不久,他的朗读水平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丛染走出了自卑的阴影。是老师的鼓励和赞扬,使丛染恢复了自信,改去了他结巴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