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上班也能做个好妈妈
14924500000026

第26章 好妈妈不打骂,轻松改掉孩子的不良言行(4)

张旭终于忍不住了:“爸爸,我知道你的意思,我不乱花钱了。”张旭的眼睛红了。第二天,父亲收到张旭这样一张纸条:“当我艰难地爬完最后一户楼梯的时候,仿佛看到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在风雨中前行,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我再也不会用你一天的工资去上网打游戏了!”

从此,张旭再也没有上过网吧。

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先用给孩子加营养的事让孩子内疚,然后从侧面告诉孩子三十块钱可以做哪些事,同时让孩子自己体验父母挣钱的艰难。

父母这一系列的行为,目的就是让孩子感到花几十块钱上网是不值得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在挥霍父母的血汗。这种教育意在引导孩子主动认识错误,这比对孩子责罚打骂要好得多。对待孩子的错误有时就像一场战争,最好的胜利是“兵不血刃”,同样,使孩子身心不受到伤害,又能使孩子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职场妈妈教子私房话

妈妈对待孩子的错误,要在平和中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到底是出在哪里,并让孩子主动认错,这才是纠正孩子错误的最好办法。

当孩子遭遇早恋,情感疏导有技巧

孩子的青春期发育的时候,男女孩子对异性就会产生好感,这份好感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早恋。但在现实生活中,妈妈一听到“早恋”这个词,往往就在潜意识里认为孩子是纯粹对性的追求,在心里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总会觉得有几分污秽。于是,他们对孩子的早恋的处理就会比较严厉和偏激。其实,妈妈大可不必把孩子的早恋想得那样的污秽不堪,因为孩子对异性的好感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早恋只是这个阶段的一个极端。可以这样说,早恋的孩子极少是因为生理上的需求,早恋的孩子,更多的是他们在心理上对异性的一种情感的依赖。职场妈妈对孩子要加以引导,让孩子把初恋珍藏起来,这可能就是在情感上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了。

职场妈妈如果发现孩子陷入早恋的漩涡中,千万不要进行训斥、辱骂,甚至是用殴打来对孩子。职场妈妈应该尊重孩子的感情、理解他们的感受,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沟通,通过疏导、教育让早恋的孩子“自我觉醒”。

小佳是一名高一女孩,她性格开朗,学习努力,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且各方面的才能俱佳,人也长得很漂亮。在小佳16岁生日那天,父母亲对孩子没有任何表示,而同桌刚认识不久的男孩却送给她一份精美的礼物。就这样,小佳对这个男孩产生了好感,两人越走越近。不久,母亲发现她的成绩比以前下降了许多,从孩子的言行中也明白了成绩下滑的缘由。不久,学校要组织一次成人宣誓活动,母亲决定抓住这个时机,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帮助、疏导,使她摆脱早恋的纠缠,重新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

在一个周末,父母决定为孩子的这次成人宣誓开一个家庭聚会庆祝一番。父母事先对孩子的交代是:孩子已经长大,父母决定对孩子多一些放手,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去生活。晚上的聚会,一是庆祝孩子长大,二是把孩子今后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摆出来讨论一下,能让孩子在生活中自律,父母也求个放手后的安心。孩子明白了庆祝会的主题,她和父母谈得很投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过于尴尬,父母有意地将话题慢慢地引向早恋。父母对孩子早恋的问题只字不提,只是和孩子共同分析了中学生所处时期的特点:中学生在经济上不能自立;生理和心理上还不成熟,缺乏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还比较肤浅、片面。接着父母把早恋作为一个例子与孩子讨论,指出中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早恋”的危害:过早涉足“爱河”,分散精力,荒废学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理智地控制自己。还告诉孩子交友要有一个尺度和标准,比如能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最后,父母对孩子说的是:青春期对异性好感是正常的,但在与自己喜欢的异性交往过程中,一定要举止得体,把感情放在心里,不要想着用行动来表达。父母用旁敲侧击、含沙射影的办法使孩子与父母有了真诚的交流,最终达到了纠正孩子早恋的效果。从那次谈话以后,小佳改变了与那个男孩子的交往方式,使两个人成了正常的同学关系。

所以,孩子有早恋行为,职场妈妈要善于采用新的方式对孩子加以疏导,从新的角度切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和帮助孩子,把孩子当做是朋友,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保持那份感情的纯洁。

早恋是孩子在交往过程中的一个陷阱,职场妈妈要以宽容的态度和合理的方式加以疏导,这样才能使孩子在青春期得体地与异性相处,这就是孩子与异性交往的能力体现。很多成年人都会有自己的初恋,有时可能就是早恋。我们很多人往往难以忘却在自己情窦初开的时候,过早地对身边异性的那份情感,会把那份曾经的伤心和流泪、喜悦与欢欣,看成是自己最美好的经历,对于那份经历的珍藏,现在已经变成了我们最美的回忆。

因此,面对孩子的早恋,职场妈妈要引导孩子用一种纯洁的心理去对待第一份感情。

职场妈妈教子私房话

职场妈妈不要亵渎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是最美好的那段情感,引导孩子在交际中抵住诱惑,珍藏美丽。

巧妙防范在先,管好恶作剧的孩子

你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他悄悄地把一根鸡毛插在你的头发上;你正准备出门,他却把钥匙藏了起来,看着你因锁不了门而着急打转;你拿着拖把在前面拖地,他却在后面玩水,弄得满地板都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孩子突然变得很古怪,总爱在不经意的时候给你制造一些小小的麻烦。那么,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在他们这些可爱的行为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危险”呢?

很多人认为调皮捣蛋、恶作剧是孩子的代名词,这与他们的天性有关,孩子本来就比较调皮和天真,如果一个孩子不会调皮,反而令人担心。事实上的确是这样,5~12岁时的孩子比较机敏,表现欲望很强烈,希望能够得到大人们的认可和欣赏,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能力和特长,便会使用“恶作剧”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在老师的粉笔盒里放一条死了的小蛇,往女生的课桌里悄悄塞进一只癞蛤蟆,或者在同桌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偷偷地把凳子挪开。

德国汉堡的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松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喜欢搞恶作剧的孩子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他们成才的可能性较之循规蹈矩的孩子会更大。孩子在进行恶作剧的策划和设计时,需要开动脑筋,展开自己的想像力,这比做家庭作业的强度要高得多,因此便会在无形中提高孩子智力的发育。另外,孩子在恶作剧的过程中可以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因为在进行这种行为时,孩子就必须超越妈妈为其所规范的界限,而独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这种超越。

可静下心来细想之后,我们又不难发现:孩子的“恶作剧”往往是在非理智情况下发生的,对一些东西的破坏和对他人的伤害常常也让人始料不及。这一切所引起的后果,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广东某中学一名年满14岁的初一男生,在玩耍时,用扫把挑逗爬在铁杆上的同班同学。不料,被挑逗的那名同学不慎从铁杆上掉落下来,扫把竟然意外地插入该同学的肛门,导致直肠受伤。

河北省怀来县某村的几个小学生放学之后,打算出去玩,途中他们看到一个年龄和他们相仿的学生,大概是腿脚不方便,拄着双拐。这使他们觉得很惊奇,便一拥而上夺过了残疾孩子的双拐,放在了井边,随后一哄而散。当这名残疾孩子爬到井边去拿拐杖时,一不小心掉进了4米多深的井里。

上面两个事例中,孩子的不当行为都是在“恶作剧”的心理下进行的,或许在他们的内心里并没想着去伤害到谁,可事情的发展结果却如此严重。从表面上来看,孩子一时的“恶作剧”看似无伤大雅,可妈妈如果不及时给予引导,帮助他克服这个毛病,他就可能因此而放纵自己,从而伤害到他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也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无尽的懊悔。

一次,柏拉图在乡村的田野里散步,看到一个小孩子正在玩一个荒唐的游戏,便上前严厉地对他进行了一番批评。这个孩子觉得很委屈,认为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柏拉图根本用不着这么声色俱厉的批评,态度那么恶劣。柏拉图严肃地告诉他:“如果养成了习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许多妈妈在对待孩子的“恶作剧”时,要么不论场合就恼怒训斥,体罚痛打,让孩子饱受皮肉之苦;要么明知孩子的做法不对,可还是以“孩子年纪小,长大了自然会变好”为理由进行溺爱袒护,不做批评教育,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孩子“以后可不要再这样了”。还有的妈妈因为孩子恶作剧的对象是别人,便不认真对待,甚至觉得这是孩子“点子多”、“机智能干”的表现,还把它作为一件好事加以夸耀。

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完全错误的,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惩罚并不能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真正原因,而溺爱袒护和曲解夸赞更纵容了孩子坏行为的发展。在对孩子的“恶作剧”进行说服教育的时候,妈妈应该“先赞扬,后批评引导”,探寻他这样做的缘由,指出其做法中的错误或不妥之处。

这样既不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负担,有助于他们智力和独立性的发展,也能规范他们的行为,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另外,妈妈在对孩子的“恶作剧”进行处理时,对以下的几点要加以注意:

1.妈妈要站在品德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

在看待孩子的“恶作剧”时,妈妈要站在这样的一个立足点,那就是孩子的“恶作剧”往往只是他头脑里突然萌生出来的想法,具有偶然性,他把这种想法付诸行动,也只是他品德意识相对薄弱的反映,并不能说明他有多么坏。因此,妈妈对这种行为要予以重视,不能任凭孩子自己发展下去,但也不能进行粗暴的教育,而应该把对他的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

2.引导孩子认识到“恶作剧”的后果,促进孩子良好品德意识的形成。

孩子的“恶作剧”是一种非理智行为,后果往往事与愿违。妈妈要向孩子讲明它可能带来的危害,引导孩子认识这种行为不光对孩子自身有一定的危险,而且给他人也会带来一定的损害,从而教育孩子从小树立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3.认真分析孩子“恶作剧”的动机,不要一概而论。

孩子“恶作剧”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向妈妈提出的要求未得到满足而进行的报复,有的是出于对事物的好奇,也有的是认识上的局限。因此,妈妈在遇到孩子的“恶作剧”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一概而论,要加以区别对待,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引导的要引导,该教育的要教育。

职场妈妈教子私房话

职场妈妈在处理孩子“恶作剧”的时候,在时间上不要拖延,应抓住时机,趁热打铁,以加强教育的力度和深刻性。同时,在批评的时候要注意场合,这样即能更好地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其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