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14924200000030

第30章 不要误踩了孩子的心理雷区(2)

2.父母的漠视与不关心

许多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的爱就是给他好的物质生活,即吃穿无忧,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即他们不生病。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却一概不管不问,只要求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孩子的心还是一棵没有长大的小树苗,他还需要父母爱的灌溉和呵护——他希望父母不要因工作而忘记了他们的存在,在工作之余多陪陪他们,听他们说说话,带他们出去玩;每天问候一下他们。而父母却总是对此漠不关心,久而久之给孩子这样一个信息:

父母不爱我,他们讨厌我,我恨他们。正如上述案例一,为了引起父母的重视,就开始了犯罪活动。

著名教育专家曾指出,批评是一种负强化法,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结果只能是“父母出了气、孩子不服气”,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的确,父母通常采取的批评方式很有问题:唠叨、生硬、严厉,结果越批孩子越皮,反弹力越大,越对着来、顶着干。最后搞得父母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下面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1.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不能打骂和诅咒

鼓励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能点燃兴趣之火,鼓励是人生前进的帆。对于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的教育方法,应该鼓励多过打骂。因为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对自尊和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看法,他们需要的是周围人的认可而非否定。当父母打骂他时,传给他的信息是他这个人不行,很不好,因此他就会有顶撞父母,随之父母就会更生气,就会接着打骂,慢慢地成为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便在孩子们心目中留下了恨的种子。因此,要多鼓励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从而做出好成绩,而得到父母的认可。

2.选择恰当的处罚方式

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难免都会犯错,无论是无心的或是故意的,处罚时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特别是安全问题,以免造成不良的后遗症。处罚后,要安抚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爱。

3.以柔克刚

叛逆是青少年独有的特点,但他们心底还是满载着爱的,如果父母能够在他们犯错时,把他们这种爱调动出来,从而使他们主动认识到错误,那么比打骂孩子更管用。一个淘气的男孩经常惹祸,母亲每次都大喊大叫,甚至抡起藤条抽打他,却收效甚微。有次他偷了商店的玩具,差点被送到警察局。母亲及时赶到,说服店主再给他一次机会。回家后,男孩料想等待自己的会是一场狂风暴雨,谁知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让他回自己房里去。当他无意中到厨房拿水,发现母亲独自一人,呆呆地坐在厨房的椅子上,满脸的忧伤和疲惫。这一刻,他顿时醒悟。虽然没有任何语言的指责,但他一下子想起妈妈日常的操劳,抚育他的呕心沥血。从此以后,他痛下决心,改过自新。

不要一直强调孩子的“弱点”

在现实中,父母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孩子智力测查,得分不是太理想,这可怎么办呢?”或“孩子总是学不会跳绳,比他小的孩子都会了,是不是孩子智力有问题,他怎么这么笨?”

父母都想有一个聪明的孩子,想得寝食难安,日日夜夜年年,通过各种方式去求证孩子聪明或不聪明,武断地给孩子贴上“聪明”或“不聪明”的标签。提问的父母,担心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焦躁不安地要想寻取一贴妙方,以求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改变孩子的资质。其实,没有把孩子教得聪明伶俐的灵丹妙药,父母应该关心,怎样才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作为父母,总是一味地盯着孩子的弱点,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味地强调孩子的弱点,那么这个弱点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在决定人的发展与成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的行为、感情、甚至才能经常受着自我意识支配。你把自己想象成那种类型的人,就会按照那种类型人的特征去行事,去塑造自己。把自己想象成成功者,就会按照成功者的蓝图施工,最终获得成功。

假如认定自己是无所作为的人,必然在生活中缺乏进取的干劲,最终得到失败的结果。

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父母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本能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孩子上学后,父母开始怀疑孩子,认为孩子不行,目光总盯在孩子的缺点上。父母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壮。孩子的无形生命好比一棵果树,果树有果枝(优点),有风枝(缺点),父母的目光如果一直盯着缺点的风枝上,风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颗粒无收。父母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优点的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必将是桃李满树。

现在的父母希望孩子进步快,老说孩子慢;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父母总是习惯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的缺点反而得到了强化。往往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现在的孩子得到的赏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有人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而且,专家也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他们认为,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换句话说,“赏识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纵观从古到今的中国教育史,我们就不难发现,“赏识教育”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中国人含蓄而内敛,感情不善外露。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责罚多,鼓励少,在很多方面都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棍棒之下出孝子”,中国人的教育方式,从这句话中可见一斑。多少年来,责罚和抱怨教育一直盛行,它们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孩子当成被动的受教育者,无视孩子的权益和个性,强调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因此导致中国孩子的个性缺失。改革开放后,一些学者走出国门,发现西方社会的孩子,在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方面比我们自家的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在一些学者与西方教育接触日益增多的今天,“赏识教育”的提出,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赏识教育”在它初登中国大陆的时候,肯定有过辉煌之时,也一定起到了某种导向作用。拿来主义在我们这里历来都是这样,渐走渐远,越学越离样。事实上,我们只是在用“赏识教育”的皮毛,来包裹我们羞涩单调的教育现状。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镜头:一堂公开课上,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回答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问题,老师马上带领孩子们拍起了手掌“啪啪啪,你真棒!”,然后发一颗糖;一个孩子拿笔在纸上画了一个似花非花的东西,美术老师立马露出可鞠的笑容,大称“你真能干”。这样的情景,相信大家在许多场合都能看到。

这些孩子们棒什么?能干什么?在父母的宠爱下,他们形成了“自我中心意识”。许多独生子自私自利、狭隘、偏激,充满极端个人化的色彩。凡事从“我”出发,局限于从“我”的视角认识事物,因而,“盲目自尊”、“自负”是这一代普遍的特点。他们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到了学校,什么都不会。扫地不会撮垃圾,拖地不会拧拖把,吃蛋不会剥蛋壳,穿衣领子常朝里……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父母宠着,爷奶护着,公婆牵着,什么人间好话没有听过?他们缺乏赏识吗?他们不缺乏表面的“赏识教育”,恰恰相反,他们需要的,是“淡化自我”的教育。所有的人都这样的浮夸他们,赞美他们,实质上,比责罚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压扁了还可以充气,膨胀了可是要爆炸的啊!

所谓的淡化自我,就是不能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处处为自己着想。

要学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一员,必要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可有可无的人物。我们要求淡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尊心、坚定的自信心,并正确处理自身与群体间的关系,摆正自己应处的位置,增强协作意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绝非旨在压制孩子的个性,扼杀他们的进取欲望。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多做思考,取消浮夸,反思“赏识”,回归自然。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说的好:“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那么,就让我们对那些从来没有得到过赏识的孩子来点“赏识教育”,对那些听惯了好话的孩子来点“责罚教育”吧。一味倡导赏识,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总之,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要有个度。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要采取“疏”的方式,而不能采取“堵”的方法。不良情绪会对人造成很大伤害,一旦孩子有了情绪波动,也应给他一个安全的宣泄途径。一定不要在旁人和孩子面前强调孩子的弱点,对孩子进行否定的评价,这样会对他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每个父母都应该从生理与心理方面多关心正在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使他们能够顺利度过自己最美好的青少年时光。

不要随便给孩子扣“笨”帽子

孩子唱歌五音不全、写作业看一笔写一笔、不会跳绳、不会拍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许多父母也许都遇到过,但又没有什么正确的解决方法,于是便简单地归咎为孩子比较笨,或者认为无关紧要,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可以改变。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你真笨!”这三个字,是父母或老师批评孩子时的常用词,说得文明些是三个字,粗俗些则成为两个字“笨蛋!”曾见过一个刚1岁多的婴儿,虽是刚刚学语,却指着毛绒绒的玩具小猪嘟囔着说:“笨笨。”可见“笨”的概念是成年人自孩子很小时就灌输给他们的。孩子还小,成年人如何引导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对他们起着很大的作用。是鼓励,让他们从失败中站起来呢,还是让他们在失败后认为是自己头脑不好——笨,永远背着这个包袱呢?从脑生理学的角度看,凡是人们不感兴趣的事,往往都干不好,不感兴趣使人的头脑闭塞僵化;而充满兴趣则使人的头脑开放活跃。一个认为自己笨的孩子,自然而然的脑子就会处于闭塞状态,因此,千万别用“你真笨”束缚了孩子头脑。

父亲看见儿子试卷上得分90,便说:“怎么只考90分,笨!”第二次看见儿子试卷上得分是80分,父亲恼火了:“只考80分,真笨!”结果,第三次,第四次……得分越来越少,最后看见儿子的得分只是0分,父亲气急败坏:“真笨!”儿子也垂头丧气,自卑地说:“我真笨!”就这样,一个“笨”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扼杀了孩子的天智。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发育正常的孩子,天生智力并没有多大差异。人的大脑利用率通常不到20%,一般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不是聪明与愚笨的差异,而是被激活的智力潜能的不同造成的,条件不同的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都会聪明起来,“开窍”起来,俗话说:“捧一捧,就灵。”捧,并不是一味地迁就,说漂亮话,怎么捧,还得有的放矢,注意点方法和技巧。

比如,一次单元测试成绩公布后,你的孩子又没考好,在分析试卷时,你就不要指责孩子不好好学习,而是对他说:“你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基础差,更不是不如别人,是你太粗心了,没审清题意,不然,凭你的智力是完全可以做出来的!”这种有意的错误归因,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又增添了孩子的自信心,捧一捧,让他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找到方向,看到希望。此后,在学习上,父母要注意多帮助他,孩子遇到问题后也能主动找老师和同学请教,这种学习态度的改变是多么令人欣喜呀!这样一捧,还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