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14924200000029

第29章 不要误踩了孩子的心理雷区(1)

父母离异给孩子最大的伤害

著名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专家“法官妈妈”尚秀云说过,最容易误入歧途的是“四失”家庭的孩子。即“失和”(家庭不和睦)、“失教”(父母对孩子缺乏教育)、“失德”(父母的品德不端)、“失才”(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不和睦占第一位,可见其危害之严重。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68%,离婚家庭的为30.30%,和睦家庭的为18.88%。有些父母感情不好,但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才不离婚,两人终日“硝烟”不断,殊不知这种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更难消除。

明明的父母关系一直不好,从他懂事起就只记得父母每天只知道争吵、相互辱骂,骂急了还动手,甚至父母之间“战争”有时候还拿他撒气。明明只有用拼命学习来化解这些烦人的吵闹,为原本充满硝烟的家庭带来一丝温暖和欢笑。虽然成绩优异但却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在上初中之后,明明才渐渐认识到自己对身边女性的异常敌视情绪。因此,他开始找心理医生,谁不曾想他打电话找到的心理医生却是一个女生,而他竟然这样说:“我不能跟女孩子正常交往,总是无端地厌恶身边的女性:不愿意接触女同学、不愿意听女老师讲的课。即使现在跟您说话都是强压着心中的怒火!”

报复心理是一种属于情感范畴的狭隘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会寻找各种机会对伤害自己的人采取不正常的手段甚至利用暴力进行攻击。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给他最大伤害的是父母带来的,尤其是父母的不关心和父母的离异。

家庭破裂,离婚对于孩子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股股泥石流,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都是无法形容的。容易使孩子出现焦虑、睡眠障碍、抑郁、人际交往减少、孤独、退缩、冲动、难以管教和具有攻击性等不良情绪,甚至导致犯罪行为。而更糟糕的是,父母没意识到,更没有想到他们的离婚成了孩子活下来唯一的理由,那就是报复。

她是个聪明活泼、上进好强的女孩,在学校里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好学生。然而,在她中考前的最后一年,她的父母闹起了离婚。父母的吵吵闹闹,令她无法安心学习,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父母离婚了,她被判给了父亲。与此同时,中考成绩下来了,她没有考上高中。面对着自己没有考上高中和父母两人离婚的阴影,她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从此,她变得沉默寡言。这个时候,她一向崇拜的父亲却在离婚后不久,给她找了位仅比她年长五岁的后妈,她开始憎恨父亲。

于是,她离家出走了,18岁的她凭着出色的外貌、高雅的气质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由于她聪明好学,很快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好感。

不久,一个比她大18岁的男人闯进了她的生活,男人极尽关怀之能事,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近,最终同居。一年之后,她将那个男人带回家中,向父母作了介绍。那个男人走后,父母表示不同意这门婚事。女孩反驳道:爸爸能娶个比我大5岁的女人,我怎么就不能找一个比爸爸小9岁的男人呢?一句话呛得爸爸哑口无言。

看到父母无奈的表情,女孩不但没有感到内疚,反而产生了一丝快感。之后,她用更极端的行动来惩罚父母,学打麻将、上网赌球、到舞厅“摇头”……最终,她因吸食并贩卖“摇头丸”,被警方抓获。之后,被法院判处拘役4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当女孩接到判决书时,她没有流泪,她是在用青春作赌注来报复离婚的父母。

夫妻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父母们能做的仅仅是想方设法把这种负面的影响降到最低的限度。所以,父母离婚后,应该给孩子做一些真诚而有技巧的心理辅导,尽可能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呢?

1.避免激烈的离婚阵式

父母要了解的是家庭的裂变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心理冲击。通常孩子会有一种被抛弃感和不安全感,自信心和自我评价也会下降,不仅会产生学习障碍和人格障碍,将来也容易出现婚姻问题或性心理异常。所以,父母在离婚过程中,要避免激烈的冲突,尽量以平静的方式结束双方的关系,以免给孩子太多的刺激和惊扰。

2.摆正心态

父母应让孩子明白父母离婚并不意味着孩子会因此而失去应有的爱和关心。更不能将怨气出到孩子身上、强迫孩子表态“站在哪一边”、把孩子作为要挟、报复对方的工具都是要不得的。其次,离异夫妻不应剥夺原配偶对孩子的爱,夫妻离异并不能改变孩子与父母的血缘关系。再次,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如果父母的婚姻是一桩失败的婚姻,离婚可以释放受到伤害的三颗心,不再折磨彼此的情感,孩子也不需要在父母失败的婚姻中受到煎熬。

3.离婚后,父母双方更要多关心孩子

父爱和母爱都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离婚后,父母双方都要开始新的生活,要为生计奔波,还可能要忙于组织新的家庭,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忽视了孩子,而孩子的心是很脆弱和敏感的,当他们感到失落、孤寂和伤心时,他们的心理就可能慢慢发生一些变化。所以,离婚后,父母双方都要多抽时间陪陪孩子,特别是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那一方,更要抽出宝贵的时间,经常带孩子出去玩一玩,陪孩子吃吃饭、做做游戏,让孩子能时时感受到你的爱和呵护。

4.再婚时,请多为孩子着想

不管孩子判给了谁,再婚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不要让他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有的父母在再婚时,只考虑自己,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结果让孩子在新的家庭里没有归属感,甚至觉得无家可归,最终走上了报复道路,这是很可怕的。

不良的家庭环境会腐蚀孩子幼小的心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间学校。因此,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父母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然而,家庭环境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则往往起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父母由于感情不和或其他原因而经常吵架,这会给他们的孩子带来情感上及学习上的不良影响,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恐惧。虽然孩子在学校十分想集中精力学习,可是父母吵架的一幕幕总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回家后那不和谐的家庭气氛更是使他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从而影响学习,甚至导致无法继续学校生活。

在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单亲家庭或类似单亲家庭中,孩子或者是无人照顾或者是虽有感情依托,但却被繁重的家务劳动所困扰。他们可利用的学习时间只是在学校,这样使所学内容可能由于时间关系而不能及时“消化”,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虽然学习很刻苦,可是因时间欠缺而导致堆积下来的问题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障碍,也逐渐形成在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并由此波及到学习、生活诸方面。

孩子与父母的心理隔阂对学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父母知识缺乏或两代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孩子的求知欲望及情感上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这样的家庭使孩子易产生厌烦心理、逆反心理、轻视父母的心理。此种心态对学习生活会带来不利,特别是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兴趣,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而进入差生行列。

不良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外在原因,这首先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不良思想认识、不轨言行、不良恶习和犯罪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其次还体现在家庭教育水平低下、不平衡或教育的态度和方法不当等,事实证明,一个被父母宠爱娇惯的学生,他的行为不是怯懦、退缩、胆小、独立生活能力差,就是蛮横、贪欲、任性、自私、要强而不顾一切。相反,由于父母的专制、粗暴,甚至歧视、虐待而得不到家庭成员关怀、爱护、温暖的学生,容易产生对人的冷漠、疏远、不满、抗拒,甚至敌意、憎恨,形成粗暴、虚伪的性格和对一切人都不信任的感情。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事件层出不穷,经调查其主要原因在于不良的家庭环境造成的。

家庭教育的缺位,是导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不正确的家教在孩子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以下的几种不良行为极易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条件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孩子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一味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孩子通过这种不良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此提醒父母要做好家庭预防。家庭是预防孩子犯罪的基石,是传播和学习科学文化、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和课堂。父母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父母们要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的素质如何,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素质。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惟命是从,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尊重孩子的人格,积极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使父母在道德品质、家庭文明、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等多方面为孩子提供帮助,缩小代际差异,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也就是说,健康的家庭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社会基石。

父母与孩子间最大的悲哀

一个人心里一旦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就会变得很可怕,甚至失去理智和是非观念,除非有什么事能消退他的恨。天下间最亲的亲不过父母,而现在却有许多人恨着自己的父母,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大的悲哀。

一个集抢劫、盗窃和敲诈勒索于一身,半年时间内连续作案39起的团伙,终于被警方抓获。然而,站在民警面前的5名嫌疑人,竟然是一群稚气未脱的毛头小孩,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11岁。

其中,一个14岁的名叫洋洋的孩子接受记者采访时眼里含着泪水:

“我恨父母,他们从来不管我,只知道每天给我钱,让我自己解决所有的问题,我心里不痛快就上网聊天、打游戏。我的话都和‘哥们’、网友说了,他们才是真正理解我的人。虽然这里(指派出所)不好但也比家里那个‘鬼地方’强,我这次犯案就是让父母知道我还活着,死不了,我非气死他们不可。”

张某是一个15岁的孩子,本应在学校里坐在课桌边学习的年龄,如今却蹲在监狱里与许多犯人为伍。在这件案情的审理过程中,他说:“4岁那年夏天,幼儿园老师因我的一次不听话,对我愤怒地诅咒:‘不听话长大了去坐牢。’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坐牢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老师发怒了。而这句‘长大了你要去坐牢’的话后来就一直陪伴了我十多年。每当我顽皮的时候,父亲就会用‘难怪老师说你长大了要坐牢的’、‘你这个坐牢的坯子,要吃枪子的’等话来教训我,接着便是无尽的打。”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棍棒家教一直持续到张某15岁那年。张某说:“当我有力量与父母拳脚抗衡、他们已打不赢我时,其家教方式又转变成了‘放弃式的家教’,于是我便经常听到父母诸如‘我们已管不了你,我们只当没生你这个儿子’之类的话。父子成仇、母子成仇,那个时候,家已成为了一个充满仇恨的地狱,后来,我便偷盗了5万元钱离家出走,并也因此换来了监狱生涯。”

一般情况下,孩子仇恨父母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无情的打骂和诅咒

平时人们看社会新闻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消息,一个爸爸或是妈妈又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孩子,追悔莫及;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无法忍受父母的粗暴管教,不堪父母的暴力,把亲生父母杀死了!如果青少年的仇恨心理没有达到极端的话,他怎么会去杀死自己的亲生父母呢?这些都是因为一个恨字而起。据一项曾对多数犯罪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几乎90%以上的犯罪者都有一个扭曲的童年,都承受过父母过多的指责和咒骂,都挨过打,而自己这样做就是为了报复父母。

就如上述案例二中,父母从小就开始诅咒自己的孩子,当孩子从小就听惯了“要砍脑头”、“挨刀的”、“吃枪子的”或“坐牢的”等咒骂后,其心理也就形成了一种定势,咒骂已扎根于幼小心灵的深处,一旦这种咒骂积累到一定数量,就会使之产生潜意识的质变。

以上的这种教育方式,父母只看到自己得到的,却看不到自己失去的。父母对孩子错误行为的指责本无可厚非,但一旦到了诅咒的地步,指责就成为打击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棒槌。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尊心,很有可能就会变得沮丧、颓废、萎靡不振,就会自暴自弃、自轻自贱。因此过多的指责或诅咒孩子,就如同残害他们的生命。更不知许多孩子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打骂中,渐渐会产生对父母的仇恨心理,而这种心理一旦形成,要花很多功夫才能纠正过来。尤其是处于青春期,身体里长满了叛逆因子的孩子,无情的打骂会使他们更加恨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