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压力决定动力
14920800000031

第31章 让压力成为塑造个人素质的动力(1)

能使自己真正立于天地之间的,不是命运,不是父母的躈荫,不是他人的帮助,而是自己实实在在的生存素质,即能力和本领,如,学习的素质、工作的素质、竞争的素质、交际的素质,等等。这些素质是每个人的立世之本。而这些素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打拼出来的,磨炼出来的。不努力塑造这些生存素质,人生就要面临重重的压力;塑造好这些素质,人生就有了动力,就能从顺利走向胜利。

本事才是立身的支柱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准确地说,一个人要在社会中能很好地生活下去,主要依靠的是本事,即才能。因为只有本事才能创造效益,创造财富。

金钱、地位、名望都可能在一夕之间失去,可是你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重新开始,创造更好的生活。

据说很早以前,有个国王游兴大发,带着女儿乘船出海游玩。突然天气骤变,狂风怒吼,海浪冲天,一下子把他们的船刮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

他和女儿上岸后,就向见到的人述说他们的身份及不幸的遭遇,可没有人相信他们的话,加上他们又没带一文钱,最后,竟落得没人理的地步。为了生存,国王只好去找活干,别人问他有什么技艺,他说什么都不会。没办法,最后他只好给人家放羊,成了牧羊老人。

过了几年,当地国王的王子出外打猎,碰巧遇上了牧羊老人的美丽俊秀的女儿,他被眼前的这个姑娘迷住了,发誓要娶她为妻。回家后,便和国王、王后说了这事。国王、王后都不同意,认为一个王子娶一个牧羊女做妻子,简直就是辱没自己的门第。可王子执意如此,国王、王后只好委派一个大臣去找牧羊老人提亲。

没想到,牧羊老人一点儿也不感到吃惊,反倒问:“王子有什么特长吗?”

大臣感到非常意外,便说:“牧羊老人,你的女儿是嫁给王子,王子要特长有什么用?普通人学点技艺,是为了养家糊口,他是国王的继承人,有的是疆土和财富,他要特长干什么?”

牧羊老人却说:“他没有一技之长,我不会把女儿嫁给他的。”

大臣只好回去如实禀报。国王又派了一个大臣来游说,牧羊老人照旧这样回答。

为了娶到牧羊老人的女儿,王子决定去学一门技艺。他喜欢制作陶器,于是就开始学习制陶术。最后,王子掌握了这门技术,制作出最精美的陶器。他带着自己制作的陶罐去见牧羊老人。

牧羊老人问:“这个陶罐你能卖多少钱?”王子回答:“每天做两个,每个陶罐能卖一个银币。”

牧羊老人说:“今天两个,明天就是四个。很不错。我如果有一技之长,就不会放牧了!”他答应了王子的求亲,并向王子述说了自己因没有一技之长而遭遇的种种不幸。

这虽然只是个传说,但它生发出来的道理却是现实的。人生无常,权力、地位并不是能让一个人永远站立着的支柱。一旦有一天这一切突然间消失了,而你却猛然发现自己并无可以赖以糊口的一技之长,到那个时候该是多么可怕。所以,未雨绸缪,掌握一项特长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个故事中的牧羊国王,当他一无所有,也无非分之想,只想获得生存权利的时候,没有人对他的过去感兴趣,没有人对他的国王地位感兴趣,所有能够帮助他的人,也只对一个问题感兴趣,那就是你能做什么,“你有一技之长吗?”

因此,他选女婿的时候,就要求王子必须要有一技之长,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温饱无虞。

看来,即使一个人在现有条件下衣食无忧,也要试着想一想,自己是否拥有一件特殊的技能,是否有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有用的独门秘器。

这个问题,也许在平时显得很突兀,但当有一天,你不再是“国王”,可能就要必须用另一种方式去寻求你的人生价值。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中说:“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无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自立天下,惟多会之人最劳。”这段话和前面的故事所体现的思想是一致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立足,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春秋战国时的公孙龙就很看中人的一技之长。他曾对他的弟子说:

“没有特长的人,我一概不收他们做弟子。”一天,一个身穿粗布衣服、腰系麻绳的人来见公孙龙,想拜公孙龙为师。公孙龙问:“你有什么本事?”

来人说:“我的嗓门很高。”公孙龙问他的弟子们:“你们当中有谁比他的嗓门高吗?”弟子们回答:“没有。”于是公孙龙收他做了弟子。几天后,公孙龙一行要去游说燕国,来到黄河边上,而渡船却在对岸,这时,公孙龙要那个嗓门大的新弟子呼唤船家,那弟子只喊了一声,渡船就划了过来。倘若公孙龙没有这么一个嗓门大的弟子,还不知要等什么时候才能把渡船等来呢!

因此,在所处的生活领域中,必须让自己明确这样一种态度,只有凭借本事才能为自己争得一席生存之地,在遇到危难之时,主要也凭借自己的本事来自己拯救自己。

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位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女律师准备第一次出庭辩护,内心紧张不安:

“我不要神色拘谨,说话不顺。我不要被人家看出我是第一次出庭,没见过世面。我不要被人看作太年轻,没经验。我不要被人看作太幼稚,没本事。我不要……”

她掉进了一连串的“不要”、“不能”、“可别”之类的陷阱里,她总是担心出错露怯,害怕挫折失败。这当然属于消极的自我暗示。可是,事情往往是你不要什么,你害怕什么,却偏偏会出现什么,得到什么。因为她的大脑里产生了一系列糟糕的图象。有关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里多次出现的图象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如打高尔夫球,你总是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大脑就会浮现出“球掉进水里”的情景,那么事情必然不妙。

许多人在当众演讲、与人交际、求职面试、与异性约会、参加某种比赛等活动中,尤其是初次参与这些活动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消极的心态,都会掉进一连串“不要”的陷阱里。

那么,这位女律师应当怎样自我调整呢?她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希望发生的情景上,她应当在心里说:“我相信我能行!我相信自己一出庭就显得很有精神,很有气质。我希望一张口辩护就使人感到我精通法律,主持正义,我的论点是有充分的事实为依据的。我希望语言流畅,论辩有力,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赢得人们的赞成与支持……”于是,她就想象那种充满自信、论辩有力的具体情景,经过这样的练习和准备,她就会在第一次出庭辩护中获得成功。

弃旧图新,改变自我意识,必须要自我肯定。你只有认定“我能行”!

才能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

“生活告诉我:我能行!”这是一位青年人的亲身体会。他说:

我从小体弱多病,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快速奔跑,也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干活,自感事事不如人,慢慢地养成了胆怯、孤僻的性格,从不敢冒险进取。长辈们说:“这孩子长大不会有什么出息。”父母对我的未来也不抱什么希望,时时迁就我的软弱,说我捡条命已经是千幸万幸的事了。

不知是受到何种魔力的驱使,在班主任老师告诉我可以不参加期中考试时,我冲口而出的话竟是“我能行!”然而话一出口,我又后悔,因为自文理分班后,我就病倒在床上了。一个多月,课程落了一大截。可现在……有生以来,我第一次被逼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我痛骂自己:“逞什么能,真是疯了!”几次想对老师说不考了,又难于启齿,只好咬紧牙拼一场。苦过累过,那次考试我居然名列第一!

从荒僻的乡村来到繁华的城市,又有了自卑感。开学后不久的一次联欢会上,城市同学大显身手,吹拉弹唱样样令我羡慕不已,自愧弗如只能当个观众。不知是谁非要我“露一手”,心慌意乱中,我暗暗对自己吼道:“我能行!”努力镇静下来,鼓足勇气讲了一个民间笑话,没想到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一次参加诗赛,信心不足。全国性的征诗赛,我一个无名之辈还想得奖不成?我又给自己打气;不参加怎么知道行不行呢?尽管如此,抄诗时,手仍然颤抖得难以控制。时隔数月,传来消息,我的诗获得优秀奖。

“我能行!”成了我的座右铭。这句话不同于“芝麻开门”之类的咒语,它实实在在能鼓舞人,给人以自信和勇气,发掘出自身的潜在智能,并使之有展示的机会。

摆脱旧的自我,进行积极的心理调整,不要顾虑这是“逞能”、“发疯”,而要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敢于把自己逼到进退两难的境地。事在人为,你说“我能行”,你就能行!即使一时没有达到目标,你也会从实际努力中增长了见识和才干。有人说,盲目自信也会导致失败。不错,但导致失败的原因是“盲目”而不是自信,而且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你摸到了事情的深浅难易,不再盲目了,这就是一种进步和发展。请不要忘记,弃旧图新、心态积极本身就意味着不怕失败。你在心里说你能行,并付之行动,你就一定能行。

底气足财气才大

面对竞争、面对选择,如果有谁表现出畏缩和胆怯,这除了勇气之外,更多地因为他缺少成功底气,而这种底气就是该方面的知识。一个人只有不断填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然你就会被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所超越。

少年时的李嘉诚,就显示出与众不同。只是他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引人注意。他在茶楼打工时,常常利用短暂的空闲默读英语单词。他怕遭茶客耻笑和老板训斥,总是靠墙角,迅速掏出卡片溜一眼。他深知眼下吃饭比求知更重要,只能给自己定下最低目标——不遗忘学过的单词。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重要的还是勤奋。他年少位卑,骨子里却有股不屈的傲气,渴望出人头地,像舅父,像茶楼遇到的大老板,干一番大事业。

李嘉诚总是说:不会学习的人就不会成功,不会总结的人就难以战胜失败。创业、成功,要把握商业道德,要有勇气和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去克服过程中的艰辛。从清贫困苦的学徒少年到“塑胶花大王”,从地产的大亨到股市的大腕,从商界的超人到知识经济的巨擘,从行业的至尊到现代高科技的急先锋……李嘉诚一路走来,几乎都能占得先机,发出时代的新声,争得巨大的财富。他一生勤奋学习,博览群书,靠知识引导前行,敢于不断尝试新的未曾涉猎的领域,并屡有丰厚的收获。他的每一次战略抉择,既能适应产业、行业趋势的变迁,又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学者评价李嘉诚说:“他是跃进到现代化的永无止境的变动之中的人。”

曾经有记者问李嘉诚:“今天你拥有如此巨大的商业王国,靠的是什么?”李嘉诚回答:“依靠知识。”有人问李嘉诚:“李先生,你成功靠什么?”

李嘉诚毫不犹豫地回答:“靠学习,不断地学习。”是的,学习不断地充实了他创业的底气和实力。

在六十多年的从商生涯中,李嘉诚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他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半个小时的书或杂志,学习知识、了解行情、掌握信息。他说,读书不仅是乐趣,而且令人启迪心智,刺激思考。据他自己讲,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但不读小说。他不看娱乐新闻,认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他在回忆过去时这样说过;“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因为我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新的东西,每天都在进步,这样离我的目标就不远了,现在仅有一点学问是不行的,要多学知识,多学新的知识。”

李嘉诚荣膺世界华人首富以后,并没有退休养老的打算,他仍在不断地学习,每天继续在他的办公室里工作。他是一位真正身体力行“活到老,学到老”的杰出企业家。他说:“不读书,不掌握新知识,不提高自己的知识资产照样可以靠吃‘老本’潇潇洒洒过日子,是旧时代不少靠某种‘机遇’发财致富的生意人的心态。如今已经不可取了。”李嘉诚正是这样奋力追逐着时代的脚步,在现代社会的激流中领跑急行。

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赖以依靠的学识做基础的话,有谁敢在硝烟弥漫的商场上纵横驰骋啊!

中国的电池大王——深圳比亚迪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目前积累的财富已经超过20亿元,生产的镍镉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应该说与他爱好学习有关系。1987年,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研究生期间,他刻苦学习,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仅仅5年后,26岁的王传福就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这为他后来成立比亚迪公司奠定了基础。他经常阅读电池行业的信息,一次从报纸上得知日本公司要停止在本土生产镍镉电池,他看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便毅然下海创办了后来的比亚迪。

无论是创业还是给别人打工,技能的学习都非常重要。在学校里学习也罢,边工作边学习也罢,都有可能通过学习知识,让自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一个人底气十足的时候,他所表现出来的外露情形也会与众不同,他会不甘人下,勇于搏击大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