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态度决定高度
14920600000020

第20章 在学习态度上促进高素质——态度是高素质的“营养剂”(3)

我们说要多多听取人家的意见,并不等于说可以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味地相信别人。有一组题为《老人,孩子和驴子》的漫画。开头,老人骑在驴上,孩子牵着驴子走。旁人就在议论:这老人真不像话,自己骑着驴,让孩子走路。于是老人去牵驴子,让孩子骑着驴。旁人又在议论:这孩子真不像话,自己骑着驴,让老人走路。于是老人和孩子都骑到驴上。旁人又在议论了:这一老一小的两个真不像话,成心跟驴子过不去怎么的?最后老人和孩子都下了驴,抬着驴子走。旁人又在议论:

这一老一小的脑筋有问题,有驴子不骑,却要抬着驴子走路。最后老人和孩子都犯傻了,无所适从。其实,如果你是个有主见的人,你就不会理会人家的议论,自然也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了。

所以,用理智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意见,就是要认真听取,用头脑分析他们意见的出发点和目的,剔除不良,吸收优良,为我所用。既要表扬正确的意见,又要有宽容的胸怀包容提反对意见的人,广开言路,以防“塞忠谏之路”,使内外上下形成一种人人关心、负责的进取与和谐的氛围,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想学习永远不晚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如果能重走生活的道路,也许早就成为天才了。此话说得既深刻又实在。

我们每个人回首往事,都有过教训和遗憾,或多或少走过弯路,付出过代价。“如果……那就……”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它一去不复返。吃后悔药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往者可鉴,来者可追,“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不学便老而衰”等名言警语都是激励年轻人应勤奋好学,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确有一些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个人才能的早期表现得不到发展,从而失去了“黄金时期”。那么是不是就该空留长叹、灰心丧气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这段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他说:“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

不管什么人,只要肯学习,总会有成果,就像春种秋收,总会有收获一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无论何等之老人,学其所不知者,决非耻辱之事。”在这方面,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留下了佳话。东汉的马援,小时候并不聪明,也耽误了些光阴,以致与别人相比差距甚大,“见之自失”。马援的哥哥安慰他说:有人是“小器速成”,你是“大器晚成”,要发奋努力,不要自卑。于是马援努力学习,以后成了一代名将,屡建奇功。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开始时文才并不高明,连考几科都落选了,但他并不泄气,“悉焚常所为之,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倾刻数千言”,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明朝的李贽,从小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中年后又当了二十多年的小官吏,当他毅然弃官就学、立志著书时已五十四岁了。他的名著《焚书》和《藏书》是先后在六十四岁和七十三岁时完成的。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三十岁才开始学画。后来成了国内外著名的画家。这些名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认为学习已经晚了,而是从“今”开始,发奋努力,寄希望于未来,终成大业。

《智慧背囊》里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日语学习班开学报名的时候,来了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

“给孩子报名?”负责登记的小姐问。

“不,给自己报。”老人回答。

小姐愕然。屋里那些年轻的报名者也愕然。有的甚至止不住嗤笑起来。

老人解释:“儿子在日本找了个媳妇。他们每次回来,说话叽哩咕噜的,我听着着急。我想听懂他们的话。”

“您今年高寿?”小姐问。

“六十八。”

“您想听懂他们的话,至少要学习两年。可两年以后,您都快七十了。”小姐说着话的时候,似乎满是遗憾。

老人却笑吟吟地反问:“姑娘,你以为我不学,两年后就是六十六了吗?”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听完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其实,现实往往就是如此:我们总以为开始得太晚,于是,最终选择放弃。殊不知,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确实,明年我们将增加一岁,不论我们站着还是躺着,不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然而,明年我们同时增加同样的一年,有人有收获,却也有人空白。差别在于,你是否曾经选择了开始。

老人学与不学,两年之后都是七十。差别在于,一个能开心地和儿媳交谈,一个依然像木偶一样在旁边呆立着。

如果你是这位老者,你会选择“学”,还是会选择“不学”呢?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企业减薪、裁员等一系列糐生“风暴”,给那些白领精英和天之骄子们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课,当头棒喝之下反省自身,才子精英们深深感觉到,要加强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令自身立于不败之地,要走的路还很长。

2008年12月初,韦博国际英语以高尔基名言“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学习永远不晚”为口号,全面展开“反击危机”计划,获得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韦博校长Clark戏称这项学习计划为“回炉再塑”。

韦博校长Clark谈“回炉”时说:退,那是为积蓄再生的能量。

“回炉绝对是个好现象!”韦博校长Clark对此如此评价。他认为“回炉”绝非一种退后。而是在积聚再生的能量,而且教育是刚性需求,是终身投资,这于韦博提出的“学习永远不晚的口号”是相符的。

很多职场人士在遭遇经济低谷往往都会选择“回炉”继续深造,而韦博要做的就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为这些“回炉”添柴加火。韦博“反击危机”计划反响热烈,点燃在职人员“回炉”热情。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专业的岗位需要专业的知识,只有专业才能成就成就,这是勿庸置疑的。无论你多大年龄,只要你还活着,就要学习。

别人学习了,你不学习,必然赶不上这个时代,赶不上时代,人生也就没有了精彩!如今,我们是“困而学之”,目的明确,它于人于己于事业都大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还是周总理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永远不晚!

不必为不能优秀而自责

你不必追求优秀,但你可以做到良好。

有一位年轻的少妇美丽而又文静,说话语速总是慢慢的,音量总是小小的,但很能说到人的心里去,你不知自己是什么时候被她看穿的。

她的业绩说不上傲人,但也无可挑剔;她嫁给了相爱的普通人,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她不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双休日一家三口就去游玩;她每天都要午睡,每天都做健美操,生活很有规律;她从不嫉妒荣誉加身的同事,也从不鄙薄偶犯错误的同事,只对势利小人冷眼旁观,却也不恼,她觉得他们不会有好的心态与好的结局。

她心明如镜绝顶聪明,与周围一些拼尽全力却活得七上八下不尽如意的人相比,让人总觉得她的人生本来还可以更为出彩,而她没有去做。

她说是她父亲的一句话奠定了她的人生,读初中时她体质非常弱,任何体育活动都没法参加,学习又非常争强好胜,偶尔有一门功课得不到第一就会难过和自责。父亲说:“以你的条件,你不必追求优秀,但你可以做到良好!”

她很听父亲的话,比较轻松地将每门功课都保持了良好,同时她的体质也恢复了良好的状态,高中毕业她给自己的定位是考上一所普通大学,压力不重反而发挥良好,她轻松地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时她选择了中等城市的专业对口单位,她只求离父母近些,可以相互照料。

她娓娓地讲述着这些,就如她不急不躁地构筑她的良好人生。良好人生肯定不被小说家与剧作家看好,因为良好人生不能构成他们的创作素材,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事业有成而家庭破碎,金碧辉煌的阴影里藏匿着堕落,幸福来临却紧随着死神……有一项优秀就有一项不及格。

生活何尝不是同样的乖戾,倘若某个人的某个单项特别的优秀,他人生的另一重要项目,缺憾往往也特别的大。或者是,正因无可弥补的缺憾,才发奋地去追求优秀。所以良好人生的境界实在已经至高!

当一个人的事业、爱情、品行、心境乃至体格都能达到良好时,谁说那人生不够优秀?

米兰昆德拉有一本书叫《生活在远方》,这五个字让人有很好的联想,我们的生活总是在远方,都在想:如果明天我有钱,我就可以……但是,如果你现在因缺少钱而不快乐,就算你有再多的钱,也保证你也不会快乐。

如果你一个人的时候不会自得其乐,即使嫁了人,娶了老婆,别人跟你一起一样不快乐。如果现在不懂得享受生活,未来也不会享受生活。

有人问什么叫做自由?所谓的自由就是:“你想要拒绝一个人的约会,已经不需要任何理由,你有权利过自己要过的生活,有权利去自己要去的地方!”

其实生活很简单。男人跟女人都喜欢在自己的人生设一个dead line。比如说:

我25岁一定要结婚,26岁一定生孩子,30岁时一定要一男一女,31岁的时候一定要有房子……所以很多决定就很草率。如果刚开始你找的那个人就不对,往后再怎么努力都不对。有时候,我们常常会觉得婚结了,所有问题都没了,如果结了婚还有问题,就赶快把小孩生一生,其实你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没解决,在下个阶段只会变大。

你对未来不用期待太多,期待太多,老实说挫折感会很深。不如看看你现在做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很自在,吸收到很多的东西,那个时候你才会觉得人生真的很充实。

另外,一个人如果太努力是为了活给别人看,就会痛苦得不得了。

今天如果你相信自己做得还不错,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的时候,你真的可以很自在。

别花一辈子的时间去过生命,而不用一天的时间去享受生活。